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345678910 / 10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大家说说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干巴巴的历史录音还值得听吗? [复制链接]

查看: 18393|回复: 91
51#

Dr Kuang说得非常好,学习了。现在年轻的艺术家技术水平和音乐理解力绝对不比50年以前的差,最好的例子就是室内乐,任何所谓60年代以前的“经典”四重奏团我根本就听不下去。可能还是我水平不够吧,以我现在的鉴赏力,只感觉部分特别喜欢的作品想去听一下历史录音,但也仅限与对比而绝不是替代,无非是想从历史录音中听出一些新的体会罢了——而且说实话,这些历史录音50%以上的都会另我失望,包括富特。
TOP
52#

各取所需,听着自己喜欢就好。不同取向的乐迷之间也应该互相尊重——我发现不少喜欢好录音而不大接受历史录音的,就认为喜欢历史录音的人只是怀旧心理、盲目崇拜甚至YY(当然不排除真有这样的人),不是真正用耳朵听音乐。。。我觉得有失偏颇了。
想当年刚入门,看着郑延益的推介,买了张海费茨/托斯卡尼尼的贝小协,一听,不是失望,而是觉得莫名其妙,甚至怀疑这唱片是不是质量有问题——那时连CD都是新鲜事物,对什么录音年代造成的音效差别根本毫无概念,而是认为CD就应该等于靓声。。。立马把碟子拿回去换了。接着买了郑京和的版本,觉得这才是“正常”的CD嘛。。。
到今天,真正喜欢的贝小协版本大概六七个,单声道(包括上述海老的)、立体声约各半。
TOP
53#

原帖由 myshirley 于 2010-9-12 8:57:00 发表
Dr Kuang说得非常好,学习了。现在年轻的艺术家技术水平和音乐理解力绝对不比50年以前的差,最好的例子就是室内乐,任何所谓60年代以前的“经典”四重奏团我根本就听不下去。可能还是我水平不够吧,以我现在的鉴赏力,只感觉部分特别喜欢的作品想去听一下历史录音,但也仅限与对比而绝不是替代,无非是想从历史录音中听出一些新的体会罢了——而且说实话,这些历史录音50%以上的都会另我失望,包括富特。


正相反,我倒是觉得至少在室内乐方面现在年轻的艺术家技术水平和音乐理解力不如50年前。
最后编辑madeinwg 最后编辑于 2010-09-12 14:24:24
TOP
54#

原帖由 qsyd 于 2010-9-11 21:08:00 发表
自己的耳朵,喜欢听啥就听啥,和水平阅历音响没太大关系。怀旧是一种心理欲求,有些人天生怀旧心理强烈,比较容易喜爱历史录音。极端的一群人,可以通过心理升华从(有时真挚甚至是不堪入耳的)历史录音中听出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张王李赵、奇门遁甲,未尝不是一种幸福。有一群把富特当成神膜拜的人就是这样一个幸福部落。


如果自己只有一喝“立顿”的舌头,却大谈“普洱人”味蕾之情景显然太残酷。
他人是如何“极端”“升华”乃至“幸福”,汝从何谈起?~哈哈

吃咸了,喝口凉水是正解。
茶树菇没问题。
http://shop33364517.taobao.com/ 维特根斯坦音乐小店
TOP
55#

绝对同意,而且不光是能做到排除干扰,大脑除了对听到的东西除了“修正”外,还要有“插值”功能。说起来好像有点夸张,但我亲身接触过一些有足够聆听欣赏经验的高水平爱乐者,他们的听觉系统好像有一部功能超强的EQ,有对听到的东西进行超大幅度修正和修补的能力。曾经有一位知名的主播,他居然能在一套入门级低档小书架箱系统中听出不同文化背景交响乐团之间低音部间的差异来,而这样的差别恐怕绝大部分爱乐者,包括哪些使用落地大箱的高档系统的发烧友都不曾留意或提及,而且我还发现大陆,香港台湾地区关于唱片欣赏评论的书籍是没有怎么提及这个问题的。我当时觉得非常好奇,到底这位仁兄是如何做到的呢?后来发现,他除了听过数量非常庞大的唱片外,还有很好的外语水平,经常阅读外文乐评,而且还曾经多次到欧美音乐厅现场聆听的经验。
这里想起一段典故,早在60年代,在大提琴家斯塔克在认识杜普蕾之前,有一次他恰好在行进中的火车上听到杜普蕾演奏的电台广播,在这样的音响效果和超大背景噪音的前提下,斯塔克听后居然对友人说”照这样演奏大提琴,肯定活不长。“如果放在普通乐迷身上,我想能在自己器材上盲听能分辨杜普蕾和罗斯托波维奇的已经是少数了。我们自己听不出一些效果差强人意的历史录音中的东西,也没必要对喜爱这些录音的人大惊小怪,因为可能在某些人听来,这些历史可能就好像亲临现场一般。不过如果还没有真正入门的爱乐者,为了”证实“自己的水平去附庸风雅就没必要了。
另外,我自己觉得对于无论是录音效果还是演奏水平,总体来说,60年前后录音”黄金时代“录制的古典音乐唱片是一个巅峰阶段。以为年轻一代的唱片录音效果一定比以前好是错觉,就录音效果而言,绝对不是越新越好,比如说海菲兹,大卫,坎波尼这个时期分别录制的布鲁赫《苏格兰幻想曲》,其声音效果绝对比80年代后其他年轻小提琴家数字录音的所有版本更出色。
TOP
56#

回复 55# Dr kuang 的帖子

还是老兄谈得比较全面哈~
为了“证实”自己的水平去附庸风雅,这种情况挺烦人,
但从长线来看,对其本人之“水平”有益,也未可知。

爱好附庸风雅之人,存在于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大概。
“历史录音”其实没去招惹他们。~哈哈
茶树菇没问题。
http://shop33364517.taobao.com/ 维特根斯坦音乐小店
TOP
57#

楼主的观点很值得探讨,我现在选择版本还是本着演录俱佳的观点出发,录音水平本来就关系着一张唱片的整体素质,当然演绎的水平、对作品内涵的把握同样是必不可少的!
杂家
TOP
58#

这个问题必须要举实例来说明了,还有同一个版本不同的转制效果也是不一样,再有不同人的标准不一样,比如新星堂的维格的单声道贝四重奏全集,我认为历史录音的声音很好了,但另一个乐友觉得声音很差,这里面不同的系统声音肯定也不一样,讨论起来比较复杂啦。总之,演录俱佳的首选(标准也是不同的),历史录音也收之最好了。
TOP
59#

如果说听历史录音的都得具备听上个若干立体声后或者明晰“音乐”的每一细节的话,那么历史录音那可真成了“天书”、“圣经”了!

如果都是附庸风雅的听历史录音,那么历史录音是否真的就成“雅”的代名词了!

听收音机能分辨出细节的差别,不是书读多了,就是臆想的。

有人至今喜欢500年前的玩意,有人喜欢明天将会流行的玩意,都是个人的事,哪来得那么多理论!

要说楼主听历史录音感觉干,那就别听了!起码,现在别听了。省得闹心!
最后编辑akennadun 最后编辑于 2010-09-12 17:57:20
TOP
60#

原帖由 Dr kuang 于 2010-9-12 15:47:00 发表
以为年轻一代的唱片录音效果一定比以前好是错觉,就录音效果而言,绝对不是越新越好,比如说海菲兹,大卫,坎波尼这个时期分别录制的布鲁赫《苏格兰幻想曲》,其声音效果绝对比80年代后其他年轻小提琴家数字录音的所有版本更出色。  


这么说的话,随着科技的发展,录音技术难道越来越差了?录音水平难道越来越倒退了?还是那批所谓的“皇牌录音师”也跟着那位名垂千古的大师那样,逐渐消亡了?
多建一间学校,就少建一间监狱。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