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大家说说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干巴巴的历史录音还值得听吗? [复制链接]

41#

历史录音有些是相当不错的,所以也不能全盘否定,当然好的这些部分基本上录音都是比较好的。讲实在,如果噪音比主旋律还大,即使是大师中的大师也没啥意义
TOP
42#

咸鱼白菜各有所爱!!

有人觉得很值得 有人觉得是垃圾..........
TOP
43#

想起句话——喜欢就听,不喜欢就不听。。。。

关起自家门在自己家用自己的音响听自己喜欢的音乐。。。。自己说了不算吗?
详解zxw2216:
Z:我的名字;  X:希望,信心,信念;  W:Winer;
22:四平八稳,二二得四,二四得八,音译“嗷嗷” ;16:要顺;顺利,无阻;
连起来:我相信我的成功是嗷嗷顺利的!我在获得成功的路途上稳健而畅通!势必达成!
TOP
44#

原帖由 mzt 于 2010-9-11 22:51:00 发表
是啊!我一直认为富特如果活到80岁反而不会有这么多“死忠”。

这个假设相当有趣!哈哈
my life is music, wine and belle...
TOP
45#

历史录音的意义在于其保留下来其中珍贵的历史内容,如果因为非常喜欢历史录音的内容而非要说历史录音如何如何好有些自欺欺人吧?个人比较喜欢京剧,因此收藏了一些历史录音的京剧唱片。因为现代的京剧演员水平无法和民国时期的京剧演员相比,无奈何只好听历史录音。这也是无奈之举。个人看法。呵呵!
TOP
46#

历史录音换LP听啊,一点也不干的!
欢迎交流,Blog:http://hi.baidu.com/pipi1003
TOP
47#

我和大多数爱乐者一样,收藏唱片以“演录俱优”为衡量标准,不过也接触过一些爱乐者特别喜好历史录音的,和他们接触了一段时间,发现其中有一些是资深乐迷,而且已经有很深的造诣,对于音乐作品的内容甚至许多如交响作品配器,独奏作品的音色速度等变化之类细节已经非常熟悉,有些甚至能做到读谱聆听,他们听历史录音时,所关注的东西和我们这类入门级爱乐者往往不尽相同,所以他们能够从历史录音中听出乐趣来。如同楼上听京剧历史录音的网友ccjbt,他肯定是在聆听过大量现代京剧录音,对京剧欣赏已经有丰富的经验,所以才能听出民国时期用钢丝录音的历史京剧录音的内涵。
另外一部分历史录音爱好者,我觉得“附庸风雅”成分多一些,他们发现一些高水平资深乐迷喜爱历史录音,于是觉得听历史录音会显得自己高水平,如此而已。不过装装可以,当真正交流时,三五句对话下来,真实水平如何其实是瞒不了人的。欣赏心得这东西既虚无缥缈但又很实在,靠背书绝对骗不了真正积累了聆听经验的爱乐者。而且我觉得音乐欣赏对绝大部分人来说只是业余爱好,装高深既不能增加自己收入,也不会增加自己欣赏音乐的乐趣,完全没必要。
还有一种情况,曾经在一唱片店见到一位顾客说要找EMI富特文格曼的《贝九》,并说自己如何喜欢这个版本,我觉得奇怪,既然喜欢为什么还要买?于是和他交谈,结果发现他家中居然还没有任何版本的贝九录音,他只是按照《音乐圣经》推荐来购买,于是我多口建议他不妨先听听立体声录音的版本,等自己对作品熟悉一些后再听这个版本不晚,结果当然是我自讨没趣。不过我这样想:如果开始就听这个果类似矿石收音机收听单声道广播声音效果的版本,能听清这部作品相对复杂的配器来吗?能听出那些潜伏于暗部的主题吗?如果连这些基本的东西都不知道,又如何去理解这个经典录音的伟大所在?
最后编辑Dr kuang 最后编辑于 2010-09-12 00:44:16
TOP
48#

当然听历史录音最好就上SP,的确听CD属于隔靴搔痒的行为,听LP也就算隔了一双袜子罢了。。。
留声机脑壳淘宝黑胶唱片店http://shop102175991.taobao.com/
网络室内设计http://www.shejiben.com/sjs/1126466/case/
TOP
49#

非常赞同Dr kuang 这位仁兄的话。历史录音应该是给有阅历、有经验的乐迷听的,所以至今我还是主要听一些中、青年演奏家的录音,至于斯纳贝尔、卡萨尔斯、海菲兹这些人的录音我都是很少听甚至不听的,因为他们被吹捧得太神奇了,听他们的录音我感觉压力很大。我还是等先了解好每部作品之后,再去听他们的经典录音,免得赶跑了我对这些曲目本身的兴趣。

另外有些人确实是受到了舆论和一些杂志的影响,只找历史上有名的录音或者所谓的“大师”的录音来听,他们根本没听过多少现代优异的新录音,所以还是沉浸在“录音还是听大师的好”这样的美好幻想中。

我还深刻记得,第一个让我有深刻感受的勃拉姆斯小协版本,不是梅纽因的,也不是米尔斯坦的,而是小提琴新秀NIKOLAJ ZNAIDER,为他伴奏的是维也纳爱乐,指挥是GERGIEV,由于这张碟子录音及其优异,所以首乐章开篇,那磅礴的气势,一下子就把我给摄住了,之后小提琴的声音出来,我的耳朵立刻被深深吸引住了,不由得仔细听完,而之前听梅纽因或者米尔斯坦的均“没有印象”。

我希望乐友们能放下对“大师”的过度崇拜,也去尝试下听听最近的一些新录音,你将会感受到什么是真正的音乐享受。
多建一间学校,就少建一间监狱。
TOP
50#

欣赏音乐时能达到排除干扰的境界这些历史录音的价值自然就体现出来了.
TOP
51#

Dr Kuang说得非常好,学习了。现在年轻的艺术家技术水平和音乐理解力绝对不比50年以前的差,最好的例子就是室内乐,任何所谓60年代以前的“经典”四重奏团我根本就听不下去。可能还是我水平不够吧,以我现在的鉴赏力,只感觉部分特别喜欢的作品想去听一下历史录音,但也仅限与对比而绝不是替代,无非是想从历史录音中听出一些新的体会罢了——而且说实话,这些历史录音50%以上的都会另我失望,包括富特。
TOP
52#

各取所需,听着自己喜欢就好。不同取向的乐迷之间也应该互相尊重——我发现不少喜欢好录音而不大接受历史录音的,就认为喜欢历史录音的人只是怀旧心理、盲目崇拜甚至YY(当然不排除真有这样的人),不是真正用耳朵听音乐。。。我觉得有失偏颇了。
想当年刚入门,看着郑延益的推介,买了张海费茨/托斯卡尼尼的贝小协,一听,不是失望,而是觉得莫名其妙,甚至怀疑这唱片是不是质量有问题——那时连CD都是新鲜事物,对什么录音年代造成的音效差别根本毫无概念,而是认为CD就应该等于靓声。。。立马把碟子拿回去换了。接着买了郑京和的版本,觉得这才是“正常”的CD嘛。。。
到今天,真正喜欢的贝小协版本大概六七个,单声道(包括上述海老的)、立体声约各半。
TOP
53#

原帖由 myshirley 于 2010-9-12 8:57:00 发表
Dr Kuang说得非常好,学习了。现在年轻的艺术家技术水平和音乐理解力绝对不比50年以前的差,最好的例子就是室内乐,任何所谓60年代以前的“经典”四重奏团我根本就听不下去。可能还是我水平不够吧,以我现在的鉴赏力,只感觉部分特别喜欢的作品想去听一下历史录音,但也仅限与对比而绝不是替代,无非是想从历史录音中听出一些新的体会罢了——而且说实话,这些历史录音50%以上的都会另我失望,包括富特。


正相反,我倒是觉得至少在室内乐方面现在年轻的艺术家技术水平和音乐理解力不如50年前。
最后编辑madeinwg 最后编辑于 2010-09-12 14:24:24
TOP
54#

原帖由 qsyd 于 2010-9-11 21:08:00 发表
自己的耳朵,喜欢听啥就听啥,和水平阅历音响没太大关系。怀旧是一种心理欲求,有些人天生怀旧心理强烈,比较容易喜爱历史录音。极端的一群人,可以通过心理升华从(有时真挚甚至是不堪入耳的)历史录音中听出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张王李赵、奇门遁甲,未尝不是一种幸福。有一群把富特当成神膜拜的人就是这样一个幸福部落。


如果自己只有一喝“立顿”的舌头,却大谈“普洱人”味蕾之情景显然太残酷。
他人是如何“极端”“升华”乃至“幸福”,汝从何谈起?~哈哈

吃咸了,喝口凉水是正解。
茶树菇没问题。
http://shop33364517.taobao.com/ 维特根斯坦音乐小店
TOP
55#

绝对同意,而且不光是能做到排除干扰,大脑除了对听到的东西除了“修正”外,还要有“插值”功能。说起来好像有点夸张,但我亲身接触过一些有足够聆听欣赏经验的高水平爱乐者,他们的听觉系统好像有一部功能超强的EQ,有对听到的东西进行超大幅度修正和修补的能力。曾经有一位知名的主播,他居然能在一套入门级低档小书架箱系统中听出不同文化背景交响乐团之间低音部间的差异来,而这样的差别恐怕绝大部分爱乐者,包括哪些使用落地大箱的高档系统的发烧友都不曾留意或提及,而且我还发现大陆,香港台湾地区关于唱片欣赏评论的书籍是没有怎么提及这个问题的。我当时觉得非常好奇,到底这位仁兄是如何做到的呢?后来发现,他除了听过数量非常庞大的唱片外,还有很好的外语水平,经常阅读外文乐评,而且还曾经多次到欧美音乐厅现场聆听的经验。
这里想起一段典故,早在60年代,在大提琴家斯塔克在认识杜普蕾之前,有一次他恰好在行进中的火车上听到杜普蕾演奏的电台广播,在这样的音响效果和超大背景噪音的前提下,斯塔克听后居然对友人说”照这样演奏大提琴,肯定活不长。“如果放在普通乐迷身上,我想能在自己器材上盲听能分辨杜普蕾和罗斯托波维奇的已经是少数了。我们自己听不出一些效果差强人意的历史录音中的东西,也没必要对喜爱这些录音的人大惊小怪,因为可能在某些人听来,这些历史可能就好像亲临现场一般。不过如果还没有真正入门的爱乐者,为了”证实“自己的水平去附庸风雅就没必要了。
另外,我自己觉得对于无论是录音效果还是演奏水平,总体来说,60年前后录音”黄金时代“录制的古典音乐唱片是一个巅峰阶段。以为年轻一代的唱片录音效果一定比以前好是错觉,就录音效果而言,绝对不是越新越好,比如说海菲兹,大卫,坎波尼这个时期分别录制的布鲁赫《苏格兰幻想曲》,其声音效果绝对比80年代后其他年轻小提琴家数字录音的所有版本更出色。
TOP
56#

回复 55# Dr kuang 的帖子

还是老兄谈得比较全面哈~
为了“证实”自己的水平去附庸风雅,这种情况挺烦人,
但从长线来看,对其本人之“水平”有益,也未可知。

爱好附庸风雅之人,存在于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大概。
“历史录音”其实没去招惹他们。~哈哈
茶树菇没问题。
http://shop33364517.taobao.com/ 维特根斯坦音乐小店
TOP
57#

楼主的观点很值得探讨,我现在选择版本还是本着演录俱佳的观点出发,录音水平本来就关系着一张唱片的整体素质,当然演绎的水平、对作品内涵的把握同样是必不可少的!
杂家
TOP
58#

这个问题必须要举实例来说明了,还有同一个版本不同的转制效果也是不一样,再有不同人的标准不一样,比如新星堂的维格的单声道贝四重奏全集,我认为历史录音的声音很好了,但另一个乐友觉得声音很差,这里面不同的系统声音肯定也不一样,讨论起来比较复杂啦。总之,演录俱佳的首选(标准也是不同的),历史录音也收之最好了。
TOP
59#

如果说听历史录音的都得具备听上个若干立体声后或者明晰“音乐”的每一细节的话,那么历史录音那可真成了“天书”、“圣经”了!

如果都是附庸风雅的听历史录音,那么历史录音是否真的就成“雅”的代名词了!

听收音机能分辨出细节的差别,不是书读多了,就是臆想的。

有人至今喜欢500年前的玩意,有人喜欢明天将会流行的玩意,都是个人的事,哪来得那么多理论!

要说楼主听历史录音感觉干,那就别听了!起码,现在别听了。省得闹心!
最后编辑akennadun 最后编辑于 2010-09-12 17:57:20
TOP
60#

原帖由 Dr kuang 于 2010-9-12 15:47:00 发表
以为年轻一代的唱片录音效果一定比以前好是错觉,就录音效果而言,绝对不是越新越好,比如说海菲兹,大卫,坎波尼这个时期分别录制的布鲁赫《苏格兰幻想曲》,其声音效果绝对比80年代后其他年轻小提琴家数字录音的所有版本更出色。  


这么说的话,随着科技的发展,录音技术难道越来越差了?录音水平难道越来越倒退了?还是那批所谓的“皇牌录音师”也跟着那位名垂千古的大师那样,逐渐消亡了?
多建一间学校,就少建一间监狱。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