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挂在嘴边的“胆”,正确的名称是“真空电子管”。因为外表看起来像“胆大心细”的灯泡,所以被发烧友形象地叫作“胆”。与此相对应, 把从硅、锗这类矿石里提炼出的半导体材料制成的晶体管叫做“石”。 胆机和石机就这么在发烧圈里叫开了。 真空管在1904年问世,是大发明家爱迪生发明电灯泡时的“副产品”,却不经意地开辟了电子领域的一片新天地。50年后,半导体晶体管诞生,马上突显了真空管体积大、耗能高、不耐振动等毛病,真空管仿佛成了进化史上的笨大恐龙。我曾在哈佛大学见识过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那是一整间房的庞然大物,运算能力却不及时下一架膝上型电脑。但真空管从此就走向绝迹吗?没有!它至今在Hi-Fi音响领域依然独领风骚,说起来是真空管的某些特性救了它。 有人或许会问:这胆管、石管到底有啥用处?其实它主要就是来放大讯号的。我们知道,从CD机输出的音频讯号实在太微弱,根本推不动喇叭,必须连续多级放大才行。所谓放大,简单说就是在输入端加入一个小讯号,再在输出端取得一波形完全相同的大讯号,效果看起来就像是把前端小信号给放大了。 在这里,关键是输出波形(也就是被放大的电信号)不失真。从数学上看,这要求放大管的输入与输出之间遵守一种线性比例关系。可惜的是,世上没有完全线性的放大管,失真是无可避免的代价。 由于真空管通过灯丝和阴极射线管来放大信号,电子在真空状态下穿行,所以其线性比晶体管好(从数学关系上看,晶体管是二次方幂,而胆机是1.5 次方幂,更接近线性比例)。此外,胆管的输入阻抗高,且不受周围电磁辐射干扰,这些优点决定了胆管失真小的特性。 失真在这里指的是波形发生畸变,也就是原本的音乐信号产生变化,听到的已经不再是原来的声音了。因此,反过来说,失真小就意味着音乐保真度高。当我们了解这个道理后,大体上就明白了为什么胆机听起来更赋音乐味、更耐听,因为它更真实。 再从物理角度看,胆管工作时灼灼发光、热气腾腾,外部温度足有100多摄氏度,而内部温更可达吓人的1000度!胆管内的电子在如此高温下被激活,笼罩在阴极周围就形成一团胆管特有的电子云雾,进而产生所谓的“空间电荷效应”。空间电荷效应下的电子束运动,鲜活生猛、自由畅达,比起半导体晶片内受约束电子那种跌跌撞撞的载流子漂移要美妙多了,这很可能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胆味,也就是那种纯净通透的音底、空灵甜馨的韵魅之所来。 这些都是胆机先天性的优越之处。石机没有胆,它要模仿胆味就得靠线路设计方面的技巧,如引入负反馈等,加上采用发烧级高档元件,如电阻、电容、变压器等。目前一些石机听起来已经很像胆机,可惜就是无法发出真正的胆味。胆就是胆,“石 ”机模仿得再维妙也缺少胆魂。你可以把鸡养在鸭圈里,每天喂它们吃同样精饲料,但是鸡和鸭叫起来的声音还是不同。 甲乙类晶体互补对称电路的工作示意图 呜呼! 如此说石机真的不好听吗?绝非如此。其实我们一代人从小就是在听晶体机的环境下成长的。 我上小学捣鼓的第一台收音机就是晶体单管机。那时还听胆收音机,是红灯牌的,现在成了收藏品的那种古董机,可那时觉得还没老爸买的小半导体好听。中学时代还不知道什么叫“发烧”, 却和几位同好参照《无线电》杂志上的电路,动手烧接了一台晶体管OTL无输出变压器高传真扩音机;后来上大学主修电气技术,为应付考试研习过很多放大器线路,全是“石”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身体里被灌输的是石机的血,胆机反而是长大后的惊艳春梦。这就好比从小爹妈包办了一个人造美女做童养媳,长大成人后才自己找了个天生尤物当情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