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专访/刘汉盛
Dynaudio原厂访问记实
这次Dynaudio原厂访问之旅,我接触到他们家最重要的三个人 - 总裁Wilfried Ehrenholz、海外营销经理Robert Hagemann与厂长马克。由于在车上、旅馆、用餐时都能够与他们无所不谈,所以让我更有机会从各种角度去了解Dynaudio......
公司三位灵魂人物
从汉堡到丹麦工厂的高速公路上虽然经常处于180公里的高速,我仍然与Wilfried 谈了许多。谈话内容很广,除了Dynaudio本身事物之外,东西文化天南地北无所不谈。Wilfried说,他与妻子育有五个孩子(他只结一次婚),对欧洲家庭而言这么多孩子算是罕见,Wilfried开玩笑说幸好他还负担得起。
他喜爱孩子,也喜爱家庭生活,他认为目前欧洲年轻人不喜欢生育与动辄离婚的观念很危险,对未来的社会没有正面意义。他也认为现在的年轻人很自私,只想从生活中取得自己所想要的,而不愿意对社会多负些责任。从这里,可以感受到他是个具有强烈责任感的人。
Wilfried开BMW 750,我问他为何选择这部车而不选择Benz?他说这部车的驾驭性能非常好,车身不大、马力强,配上255的跑车胎,在高速下仍可以应付突发事故。从他经常高速贴近前车行驶的习惯来看,显然他对自己充满信心(虽然我还是有点担心)。
海外营销经理Robert今年才三十出头,出生于古典乐迷的圣地拜鲁特。他告诉我,现在如果要听拜鲁特音乐节,门票可能要买到七年以后的。他也纠正我,说拜鲁特的发音不是「拜鲁特」,而是「拜娄依特」。在进入Dynaudio之前,Robert曾在意大利工作过,会说英语、意大利语、法语与一些西班牙语。他热爱香港、热爱中国女孩,认为香港才是他梦中的家。从他拿筷子端碗吃米饭的熟练姿态来看,我相信他真的想住在香港。
Robert做事动作快,也很机灵精明。他告诉我只花半价就可以买到他所用的Mont Blanc笔;他腕上戴的劳力士运动表也只花定价的四分之一就买到了。听到他这么说,一方面佩服他真懂得找门路,一方面也真的「扼腕」。参观过工厂之后,有一天他从早上十点到晚上十点,整天陪着我们充当向导,把汉堡市中心精华区走透透(真的是用走的),由此也可感受到他热忱待客与尽职的工作态度。
厂长马克负责带领我们参观工厂,并解释一切我所提出的问题。他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还年轻,刚见面时还以为他才二十几岁就当上厂长了。他对喇叭的设计制造了解透彻,以流利的英文告诉我们Dynaudio喇叭的每一个制造细节。
Dynaudio的木箱工厂距离本厂约50公里,Wilfried曾打算把木箱工厂移往本厂,以方便管理。然而木箱工厂的老师傅们(有的工作年资已经达20年)不愿意离开家乡开车上班,Wilfried也就没有坚持。此外,从年轻的厂长马克(39岁)已经在厂里工作了16年来看,Dynaudio工厂里不乏年资高的熟手,由此也可窥知Wilfried 对待员工的态度。
虽然我只接触到Dynaudio这三个人,但是从他们身上的特质中,我也组合出Dynaudio喇叭高质量的产品形象:高质量不是通过ISO验证就算数,而是从每个小地方的坚持所累积起来。这就是Dynaudio。
平凡中见伟大的制造要求
Dynaudio在音响界为何能够享有盛名?在参观Dynaudio工厂之前,我曾经假想过许多「伟大」的条件﹔等到参观过工厂,并充分与主事者聊过之后,我才发现Dynaudio的盛名并非靠广告强打出来,也不是什么伟大科技造就而成,而是从小地方一点一滴累积起来的。
这话怎么说呢?以下就举一些我所看到的例子来说明。您是否注意过,Dynaudio的木皮都是配对的,也就是说每一对喇叭所使用的原木皮花纹都完全对称。从木皮贴上MDF板开始,每「一对」木板就用粉笔写上编号,这个编号一直到喇叭木箱完工包装、送到主厂装配都紧紧跟随,以保证消费者所买到的喇叭箱体木纹花色一致。
或许您会说,要让木皮花色一致还不简单,只要采用同一株木材上的木皮就可以了。本来我也是这么想,但事实上却不是这么简单。由于木皮并不是我们想象中那么大的面积,而是不足以包住整个喇叭箱的小片尺寸,所以木工师傅必须挑选二、三片漂亮的木皮,以一种压过之后能够把木皮黏在一起的线黏起来。如果不告诉您木皮是这样一小张一小张对花拼起来的,一般人绝对看不出这中间的过程还要那么麻烦。
为什么Dynaudio要这么麻烦呢?又没有几个消费者会去注意看木皮。Wilfried说这是工作的态度与对质量的自我要求,它不仅是做给消费者看,也是做给自己看的。
面板接缝的精细处理
再来,我也看到工作人员会在喇叭面板的四角接缝处补土。为什么要补土呢?原来Dynaudio的喇叭面板周边是用实木边条黏上去的,所以才能够倒角,因为木皮不可能贴那么细窄的边。在作业程序中,边条黏好之后就有一位工人负责在接缝处补土,好让接缝看不出来。我想,一般喇叭大概很少会用上补土的。或许我们会想,这么细的接缝让它存在有什么关系?没错!它是不会影响声音的回放,但是木工师傅自己看了就不舒服。连自己都看不过去的产品怎么能拿出去卖给消费者?
您知道为什么Dynaudio喇叭箱的左右侧板与顶板、底板之间看不出木皮的接缝吗?很简单,因为右侧板与顶板的木皮是连接在一起的,而左侧板与底板的木皮也是连接在一起的。在切割MDF板时,锯子把MDF板切出一道V型槽,然后折起来就成了顶板或底板。
这种「V-Cut」并不是只有Dynaudio在用,而是全世界喇叭箱工厂都在用的方式。问题是,大量生产的V-Cut多用在不易破裂的塑料贴皮喇叭上,如果木皮要用V-Cut,困难的是锯子要刚好把MDF板完全锯掉,但是却又不会伤到木皮。当然这是用自动机器锯的,不过我也真佩服锯子的精密程度。因为只要一锯到木皮,整块板子就作废了,而那片木皮只比纸厚不了多少。
工作20年的熟练师傅
我们都知道,音箱的打磨工作很重要,打磨不好质感就出不来。Dynaudio木箱工厂的打磨分为粗磨与精磨,负责粗磨的Hugo已经在工厂工作20年了。不要小看这粗磨的工作,由于这里是由大型机器转动砂纸在磨,只要他手底力量稍微重了些,薄薄的木皮可能就被砂纸磨掉了。原厂为了保持质量划一,所有的粗磨工作都由Hugo负责,而细磨工作则有其它人进行。
虽然Dynaudio工厂内所看到的机器设备或是工作人员数量不足为奇,喇叭箱的作法全世界几乎也大同小异,但是这些工作人员的熟练与精细的自我要求,就像他们做的不是喇叭箱而是高级家具般。工作人员的高度自我要求,使得一个常见的喇叭箱在仔细端详触摸之下,散发出高完成度的工艺水平。
慢工出细活,重质不重量
在Dynaudio的木箱工厂内,我所感受到的并不是现代木工厂那种论件计酬的赶工紧张气氛,而是慢工出细活、仔细边看边找瑕疵的那种感受。Wilfried对我强调:如果要在量与质之间选取一种,他绝对会取质而不取量。我也问他,像这样的喇叭木箱工厂,成本绝对不低,何不干脆向外购买木箱就好?Wilfried的回答是:如果向别人购买木箱,就无法要求目前Dynaudio的质量,更别说木纹要对称了。
小地方最重要
在主厂内,我看到了与一般喇叭厂大同小异的单体生产、组装过程。包括从P P送入压模机加热软化压制成型为单体振膜,一直到音圈的绕制、弹波、悬边、振膜的组合与测试等等,这些同样都可以在别的喇叭厂里看到,并没有什么稀奇的地方,比较特别的是Dynaudio很注重一些既是细节又是重点的关键。例如,我们都知道音圈很重要,厂长马克告诉我音圈所使用的线圈材料,与绕线圈的圆筒材料要一样。为什么?因为线圈在扩大机大功率输入、或长久使用时会发热,此时假若线圈与圆筒的膨胀系数不同,很容易就会发生线圈脱落卡圈的问题。所以,Dynaudio的线圈与圆筒都采用铝,同时取其质量较低的优点。
要撕下音圈还真不容易
线圈与圆筒都采用铝来制造,就保证都没有问题了吗?Dynaudio当然还有与众不同之处。他们固定线圈的方式,是将线圈绕在圆筒上之后,圆筒内要塞入一个膨胀系数事先已经精密计算的金属环。将塞入金属环的音圈放入烤炉中,由于内部金属环膨胀,线圈与圆筒便会被撑得紧密结合起来。在这么紧密的结合之下,加上一致的膨胀系数,这种单体就比一般制品还能承受更大的功率,这是Dynaudio单体的特色之一。
在场,马克拿起一个报废的音圈,要我们试试看能否把线圈与圆筒撕开。我们使尽吃奶之力,也才撕开一点点。仔细看看撕开处,线圈的痕迹深陷圆筒上,可见线圈与圆筒结合之紧密。
再来,容纳音圈的磁隙也很重要,假若磁隙精密度不够,音圈受热膨胀之后就会发出卡圈的杂音。Dynaudio使用一个精密计算过的量规,这个量规其实就是一个与磁隙一样厚度的金属环状物,每个完成的磁铁驱动总成都要经过这个量规套入测量,只要是套不进去、或套入后太松都不合格。由于磁隙很窄,所以磁铁、极片、音圈等都要非常的「圆」,否则就可能会卡圈。这是必须精密要求的地方,也是Dynaudio的喇叭强过别人之处。
音圈比别人大的秘密
一般而言,喇叭的音圈都会放置在磁铁里面。换句话说,您可以视为在磁铁里开一个圆孔,把音圈置入。但是Dynaudio的单体刚好相反,他们的作法是把音圈包在磁铁外面,因此音圈可以做得比一般单体还要大。不知您有没有发现,Dynaudio强调他们家单体的音圈直径有2吋、3吋大,但是整个磁铁驱动总成体积却很小﹔一般单体如果号称音圈有2吋、3吋大,磁铁驱动总成就会很大。道理就在于一般单体的音圈是放在磁铁之中,所以如果要有3吋音圈,磁铁驱动总成的直径势必就要比3吋还要大很多。Dynaudio单体的音圈是包在磁铁外围,所以即使音圈有3吋,但是其磁铁驱动总成的直径也只比3吋大一点而已。
到底这样做有什么好处?您想想看,假若单体的后端背负着一个很重很大的负担,当振膜进行大幅度快速振动时,整个单体的振动是否更激烈?而Dynaudio的单体具有同等磁力,音圈比别人大,但是磁铁驱动总成体积却更小,等于是一个更强壮的人背负更轻的负担,您说二者之间孰优孰劣?
连振膜的背波反射也要注重
Dynaudio单体采用铝铸框架,很多高级单体也采用铝铸框架,这没什么了不起。不过,Dynaudio特别要求在振膜后面的支撑骨架,必须在要求强度之内做到最细的程度。奇怪,骨架不是愈粗愈有力吗,怎么Dynaudio反而要求要愈细呢?关键就在于截面积太大的骨架会把单体背波反射回去,影响振膜的运动,所以框架的骨架不能太粗或与扁平方式。甚至,Dynaudio的框架还在底部开口透气,这一切都是要让振膜得到最小的反射波与最自由的运动。这种将框架反射波降到最低的小细节,目前仅知英国Wilson Benesch也特别重视。
对于低频的误解
由于Dynaudio单体一直宣称他们的单体音圈大,能够承受大功率输入,所以许多人就拼命开大音量,想要挤出更多的低频量感。不过,往往却看到锥盆大幅度激烈的振动,低频量感却没增加多少。厂长马克说这也是误解,有些喇叭单体把振膜设计得很厚重,支撑振膜运动的弹波与悬边也很厚重,用手敲振膜时几乎纹风不动,所以就算以大功率去驱动它,振膜也仅是轻微振动而已。不过Dynaudio的单体却不是这么做。他们使用非常灵敏的弹波与悬边,让振膜进行最灵敏的运动(即使低频率也一样),然后利用大音圈与磁铁的性能来控制振膜运动状况。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由于振膜在低频率时也能够很灵敏的运动,所以对于低频段的解析力特别好,也就是能够再生很好的「低频质感」。而由于它的音圈冲程长,所以看起来振幅很大,令人担心好像已经失真,其实并没有这种问题。
真正作到小处着手
从线圈与线圈筒的连接、音圈与振膜的连接、弹波与振膜的连接、振膜与悬边的连接、甚至讯号引线与音圈的接点,Dynaudio在制程中都非常的注意。据马克说,这些小地方一般单体厂可能不十分用心,认为只要能够黏合起来不脱落就好了。但是Dynaudio却不仅要求紧密黏合不脱落,还处处考虑到运动的灵活性与阻尼,并且避免整体组装起来之后的共振频率。例如Dynaudio用在连接音圈与讯号输入的连接线,采用了多股绞合镀银铜线,并且在上面点适量的胶,就是除了考虑讯号线承受功率之外,还要有适当的阻尼,以免产生某种共振。
从喇叭箱到单体的制作,我们处处都可以看到Dynaudio所注重的不仅是一般人会看到的地方(那是大家的共通成功之道),更重要的是许多人没有看到、或者是即使看到,但也无法处理得好的地方。「成功是由小处累积而来」,这句话在Dynaudio身上得到了验证。
灵活控制空间音响效果
除了制造之外,Dynaudio在产品完成之后、或者是研发过程中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吗?有!在Dynaudio工厂内,有二个很大的房间(至少十几坪以上),就是用来作各种聆听测试用的。这二个房间里摆着许多外表绷布,里面实则是各种扩散、吸收处理的可移动式箱体,他们就利用这些箱体的调配与摆放,来进行各种假想条件的聆听。
除了可移动式箱体之外,其中一个空间里还有一种特殊设计,我看了之后觉得非常有用。那是什么呢?就是在喇叭后墙整个设计成很多抽屉,外面再由厚布帘遮起来。这些抽屉并不是用滑轨进出,而是直接放在框架上,我们要费点力把它抽出来。那么多抽屉里放什么东西呢?据厂长马克说,这些抽屉可以因应实际需要而放置不同吸收频率的吸音棉,用以调节他们所想要的不同频率量感。
总之,这二个房间就是Dynaudio用来作各种产品完成之后、或者研发时的测试聆听之用。我问马克能否试听,他回答说这二个房间目前是在测试工作状态中,并不适合聆听音乐。甚至,这二个房间还要求我们不要拍照。看来,Dynaudio还是想保有一些不想让同行知道的秘密。其实,这样的装置我只要看过一眼,就大概知道设计方式与功能为何,只不过没有照片给读者们看而已。
或许您会奇怪,怎么没有对Dynaudio工厂的设备大书特书?对于看过许多工厂的我而言,那些已经都不稀奇了,读者们大概也都知道具有规模的工厂都会有那些设备。例如,计算机设计、仿真,雷射测量与无响室等等,这些几乎有名的厂家都有,Dynaudio也不例外。
老板的品味想法与要求最重要
事实上,以我看过许多工厂所得到的经验中,我发现最重要的就是老板的品味、想法与要求﹔有什么样的老板,就会有什么样的工厂、什么样的产品。Dynaudio的工厂占地六千平方米,说小不小、说大不大,这并不是致胜原因。但是,从Wilfried的谈吐、对事情的要求以及办公室的布置等等,我们都可以勾勒出他们应该会生产出什么产品来。德国人与丹麦人的结合会产生什么样的产品?朝这个方向去想,您就不会讶异于Dynaudio产品的定位与质量了。
了解Dynaudio
德裔丹麦血统的Dynaudio
Dynaudio公司的总部位在德国北部汉堡(第二大都市),总裁Wilfried Ehrenholz也是德国人,但是喇叭箱体工厂设在距离汉堡约280公里路程的丹麦临海小镇,研发中心与总工厂则设在距喇叭箱工厂约50公里外丹麦第二大城Aarhus邻近的Skanderborg。Wilfried 坐镇汉堡运筹帷幄,每周开车到工厂视察二天。
Dynaudio最初将工厂设在丹麦的原因,是着眼喇叭箱体厂所处的小镇有手艺好的木匠,结果这里的工人一做就是20年。总公司一度想把工厂迁到Aarhus,不过大部份的工人都不愿意开车50公里去上班。为了维持喇叭箱体的高质量作工,于是只好让喇叭箱体制造独立于总工厂之外。
后来,德国的税率愈来愈高,而丹麦的税金相对比较低,把工厂设在丹麦反而省了一些税。不过,支付给丹麦工人的薪水与其它费用比德国高,所以也不是占了很多便宜。
德国老板与丹麦员工如何沟通?
一点问题都没有,丹麦人的英文好得很,他们在工厂里就讲英文。为什么丹麦人的英文很好?我问了厂长马克,他告诉我由于丹麦是小国,知道必须多学外国语言才有竞争力,所以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就学英文,七年级时学德文。再加上由于丹麦人口少,所以电视上的美国影片或德国节目没有经过丹麦配音(成本太高划不来),就直接以原词组言播映,底下再加上丹麦字幕。由于从小就是这样接触英文与德文,所以每个人都练就第一与第二外国语能力,走到任何地方,连餐厅服务生的英文都像美国人。我也问Wilfried既然工厂在丹麦,他为什么不学丹麦语?Wilfried开玩笑说德国人口8,000万,丹麦人口才500万,学丹麦语言有什么用处呢?
Dynaudio发展单体的历程
Dynaudio刚创业时还没有很强的单体研发能力,所以向外购买单体组装喇叭成品贩卖,而最早推出的就是MSP系列,大约二、三年后才研发完成自己的第一支高音单体。当时由于公司规模小,所以除了工程师以外,出身Scan-Speak的总裁Wilfried自己也加入参与单体设计工作。后来公司规模扩大之后,他把重心转到管理工作上,设计单体的工作就由工程师们负责。据Wilfried说,当时他看到市面上已经有很多普通单体制造厂,但是高级单体的制造厂很少,于是个性使然一开始就锁定高级喇叭单体厂的方向(日后证明,他当初的决定是正确的)。基于这个因素,加上许多高级喇叭都使用Dynaudio的单体,使得很多人误以为Dynaudio是专门生产单体的公司,喇叭成品只是附属的事业。
其实Wilfried说,Dynaudio过去对外销售加上DIY单体的数量,也不过占公司总营业额百分之五而已。由于营业额低相关事务又繁杂,所以他们打算在今年底把喇叭单体外卖的业务结束。往后,其它喇叭厂就买不到Dynaudio的单体了。
Dynaudio第一款出名的喇叭
谈到这个问题时,Wilfried回想了一会儿,才说是84-85年推出的Compound 2。这款小喇叭当年以很小的体积,却能够发出很好的低频而大受欢迎。虽然卖价昂贵(1,000美元一对),但是销路仍然很好,也因此才有后续的Compound 3、Compound 4等。
Wilfried承认Compound系列很难推,因为要在那么小的箱体中得到优秀低频再生,喇叭的阻尼必须很高,所以难推是理所当然的。他也说,这种小喇叭就像BMW M3或M5跑车,买它的人要有心理准备,尽量让它发挥跑车的性能,而不是当作一般房车看待。Compound系列的成功让Wilfried学到一件事,那就是要做就做与众不同、最有特色最好的喇叭,这样才会成功。
Dynaudio的喇叭很难驱动吗?
Wilfried说在Compound系列之后,他们所生产的喇叭就没有那么难推了,因为设计与生产技术一直获得提升,可以在效率提升之余还保持良好的低频再生能力。他举例说,1987年推出的Contour 1就是更成功的小喇叭,而且它对于欧洲小喇叭设计起了相当程度的影响作用,也带动了Contour系列的成功。单以Contour 1.3这款来说,目前就卖出约五万对之多。
问题是,为何许多用家仍然认为难推呢?Wilfried与厂长马克都说这可能是误解。误解什么?对低频量感与延伸能力的误解。Dynaudio认为就算是大型喇叭,绝大部份也很难再生出真正好的30Hz极低频,而Dynaudio所要求的低频是注重「质」而不是「量」。大部份的小型喇叭,在最低频率的表现都已经非常不线性,也就是大量失真,所以空有量感但是却无质感。相对的,Dynaudio要求喇叭在自身最低频域的范围内都还要保有良好线性,所以在设计时就不会提供高失真的大量低频。
此外,Dynaudio也曾用仪器分析CD中各种音乐所含的频段。他们发现在40Hz以下出现的乐器已经很少,一般人认为的极低频或低频表现几乎都是对60-120Hz的误解,而这个频段最大的问题就是容易碰上空间驻波,以至于往往强度增加了10dB、20dB的扭曲而使用者仍然浑然不觉,误以为那就是原来CD中所录下的低频。
扩大机与低频量感认知
可是,也有人反应即使用了昂贵大功率扩大机驱动至喇叭拍边,低频量感还是嫌不足啊?马克说这可能也是错误使用扩大机与低频量感认知的差距。低频的再生与空间有绝对的关系,空间太小在物理定律上就无法获得足够的低频延伸,此时如果过度驱动喇叭,所得到有很大部份都是空间的驻波,许多人反而误解那是喇叭发出来的低频。此外,许多人也误解有冲击性的低频才是够低的低频,其实真正的低频是柔软、没有冲击性的,因为会有冲击性的感觉大部份都是100Hz以上中低频所致。
对于Dynaudio喇叭难推这件事,Wilfried说除了以前的Compound系列之外,其它系列应该都不难推。Dynaudio厂内有些员工只用SONY、Pioneer之类的综合扩大机,就把自家喇叭推得相当好听。所以,他认为问题可能出在欧洲人与亚洲人对低频量感认知的差距以及误解上。
Dynaudio的音箱设计哲学
Dynaudio喇叭箱体大部份都是瘦长型小容积,这是因应目前一般家庭需要所致。以技术观点而言,设计师都知道大音箱容易得到低频延伸,喇叭效率也可以提高。问题是,目前很少有家庭能够容纳像柜子一般大的喇叭,所以在设计时就必须适度的牺牲效率,以小音箱去获得适当的低频延伸能力与量感。
不过,Dynaudio有时用密闭式,有时又用低音反射式设计,这其中难道没有准则吗?Wilfried说无论是密闭式或低音反射式,都必须考虑到喇叭所有设计参数的配合,只要设计参数配合得当,都可以殊途同归,得到设计者想要的结果。例如,原本是密闭式的设计,假若你想设计一对箱体更大的喇叭,并不是单纯把箱体放大就行,而是必须把所有影响声音的参数重新逐一考虑,去配合改变设计,此时密闭式可能就要改为低音反射式。所以,表面上看起来好像只有箱体改变大小,其实里面许多东西都已经随之改变了。
Dynaudio的一阶分音理念
Dynaudio喇叭的分音器向来使用一阶分音,也就是每一个八度只衰减6dB。不过,理论上不是四阶分音(每个八度衰减24dB)才更好吗?Dynaudio认为对于无法获得良好喇叭单体的厂家而言,靠着每个八度衰减24dB的大斜率去设计分音器相当正确。但是,假若能够获得良好搭配的高音、中音甚至低音单体,最好的方式还是采用简单的一阶分音。为什么?因为一阶分音可以得到最好的相位与瞬时反应。Dynaudio采用一阶分音并不是为了节省分音器成本,而是他们自己生产单体,可以得到单体之间的最佳搭配,所以才采用一阶分音设计。
Consequence的单体配置理论
很多人都问:Consequence喇叭采用与众不同的颠倒单体排列,这不是违反了喇叭设计原则吗?Wilfried说,把高音单体配置在最底下的作法并没有违反喇叭设计原则,反而是为了达到最佳时间相位的合理设计。在声音传播的速度上,无论高频与低频率都是一样的。但是,在单体本身开始振动发声方面,高音单体由于振膜轻而小,所以它开始振动的时间会比中音单体、低音单体更快。为了解决这五个单体声音到达人耳时间的一致性问题,他们采用了颠倒安置的设计,让最快开始动作的高音单体安置在最下面,也就是距离人耳最远的位置,而把最慢开始动作的低音单体放在最上面,也就是距离人耳最近的位置上。
除了时间相位的考虑之外,把低音单体放在最上面还有另一个好处,就是减少地板反射对于低音单体的影响。许多喇叭在设计上会借着地板的反射来增强低频量感,但是Consequence的低音单体尺寸很大,并不需要借着地板反射来获取量感,反而要保持它低频的纯净度。
不过Wilfried特别说明,Consequence最好要在距离四公尺以外聆听,否则就会有其它问题产生。这是他们测得的数据,况且只要将网罩盖上,Consequence与别的喇叭在视觉上没什么二样。
高、中音的前方细微振动
有些人可能记得,Consequence的高音与中音单体上还配置有金属环,似乎又有其它设计上的考虑。其实,那些金属环并不是另外加上去的,而是喇叭单体整体的一部份。据Wilfried表示,因为频率愈高时波长愈短,也就愈容易受到单体本身振动时的影响,为了达到最佳时间相位要求,连这么微小的振动也必须消除,所以才会设计这种的单体「面板」。至于低音单体外面那些金属环,则是另外加上去的,纯粹是为了配合高音与中音单体造型的整体感。为什么低音单体不需要控制本身的前方振动呢?因为低音单体所负责的波长很长,那么微小的振动不会对低音单体产生影响。
Wilfried还说,他们从Consequence上得到了这个经验,所以在设计最高级的旗舰Evidence时,也就将经验加以充分应用。Evidence的中、高音面板采用整块铝材的前障板,就是为了降低喇叭单体以及前障板振动的影响。他们把高音与中音单体镶在这块厚重的铝障板上,使得三者便能近密结合成为一体。
先进的仪器辅助研发新喇叭
Wilfried说,Dynaudio工厂具备有雷射分析仪,可以了解喇叭单体振动时的各种情况,同时也有计算机仿真程序,可以把各种喇叭设计的参数,包括使用的零件特性等都输入计算机,然后透过DSP仿真将声音再生出来。马克也说,他们的工程师在设计中就可以听到使用不同的单体或零件时,喇叭成品所可能发出来的声音。
问题是,即使使用这些先进的仪器作辅助,仍然有许多问题无法解决。这就好像目前我们知道地震可能会来,但是仍然无法精确预测何时会发生一般。所以,喇叭设计除了现阶段所知的科技之外,还有很大的部份需要用人耳去解决。
Dynaudio的定价策略
理论上要设计出比前一代更好的喇叭并不困难,问题是新喇叭要卖多少钱?市场接受能力如何?Dynaudio采用的方法就是先决定新喇叭要卖多少钱。例如,假若他们决定新型号要比某旧型号贵上20%,工程师们就以此为成本增加考虑,去研究在这笔预算范围内他们能够作多大的改良(例如更大的箱体、更好的单体等),最后就把新型号研发出来。这种作法是指对一般相对较廉价的型号而言,假若是昂贵的型号,那就不考虑成本的限制因素,而是设计出来之后再计算成本,例如Evidence就是。
不过,消费者也别以为便宜的新型号就一定比较贵的旧型号表现还差,事实证明前者的表现往往较为优异。为什么?因为工程师们会发现既能节省成本、又能把声音作得更好的方法,这就是技术上的改良。Wilfried说,Dynaudio工程师们每天都在研究各种方式的改良,只是统计起来每年所发现的改良方法最多只有10%能够立即应用,其它就都留存起来以待后日之用。
旗舰Evidence的设计背景
Dynaudio先前的旗舰是Consequence,不过多年前他们就开始思考:是否要推出下个世纪的新旗舰到市场上。如果要,到底应该提供哪种设计?结果他们决定要做,但是体积多大、用多少单体、市场在那里等问题都必须先决定。讨论的结果,他们采用了另类思考法,那就是先决定到底是要给哪种人使用,然后再来决定该怎么进行。当然,结果就是决定只锁定给无经济限制、又有品味的人士使用,而且要能够给使用者半躺着、坐着、站着都能够听到极佳音场的优点。这二项使用者的条件,就决定了新旗舰喇叭的造型与设计方向。
这话怎么说呢?第一、没有经济限制的用家空间应该不小。在大空间之下聆听,从天花板与地板传来的反射音干扰会很严重,所以新旗舰必须要能够把上下的反射音干扰降到最低。第二、如果要让使用者站着走动、坐着或半躺着悠闲听音乐,这对喇叭的垂直扩散角度既要控制、不也能太窄,否则在不同的高度下怎么听?
经过研究,能够把天花板与地板反射音干扰降到最低、声波传递窗口又不至于太窄的单体配置方式,就是采用垂直轴在线下对称的模拟点音源排列。再经过计算机仿真,二只高音在中间,二只中音分置于高音上下,最外沿再摆各二只低音单体的排列方式最能符合需求。为什么?因为垂直轴在线下每二只单体之间都会形成一个声波指向轴线,向着聆听者投射过去,再来高音、中音与低音单体三组又各会形成另一种声波指向轴线。最后,藉由上面一组高/中/低音单体与下面一组高/中/低音单体完全相反的排列(想象一下二对Consequence颠倒着迭起来的情况),而去相互平衡补偿时间相位问题。
至于Evidence为什么要设计成可以拆卸的三节呢?Wilfried告诉我,一方面是为了运送的安全与方便,另一方面则是考虑到低音箱体的强度与共振问题。试想,如果上下二个低音箱体没有分开,在上下夹攻处于中间的高/中音箱体必然会承受极大的振动。而且,高音最怕的就是振动(因为波长很短),假若没有把低音箱体分开,辛苦采用整块厚铝以计算机车制的高/中音箱体前障板,可能就会被废去一半功力了。
摒弃Bi-Wire设计的Dynaudio
厂长马克说,从理论以及实际使用上来看,实在没有必要使用双喇叭线。虽然双喇叭线可以得到中/高音与低音二部份地回路分离的好处,但是同时也产生新的问题。其一就是分频网络独立成中/高音与低音之后,会产生二种阻抗曲线,一种是以电容为主的中高频阻抗曲线,另一种则是以电感为主的低频阻抗曲线。这二种特性不同的阻抗曲线由单一扩大机来驱动时,就会产生另外的问题。
此外,二组喇叭线意味着更多的接端,因此也会产生更多的失误与接触问题。以Dynaudio一阶分音的观点来看,没有必要为了某种好处而换来更多的困扰。其实这和超低音很少设计从喇叭输入的喇叭接线端子一样,因为Dynaudio认为使用超低音的人,一定会从前级或环绕处理器输出讯号给超低音。如果从喇叭端取得输入讯号,再由超低音经过阻抗匹配与讯号衰减的程序,声音就劣化了。所以,Dynaudio超低音只提供RCA端子。■
图1︰Dynaudio工厂位于丹麦第二大城Aarhus附近的Skanderborg,占地6,000平方米,是标准丹麦式注重景观的工厂。
图2︰Dynaudio总裁Wilfried Ehrenholz。早在23年前创业时,Dynaudio还有另外二位合伙人,不过Wilfried后来已经买下全部股份成为独资事业。另外,专业鉴听喇叭厂家Dynaudio Acoustics也是Wilfried的投资,目前他占有70%股份,另外一位合伙人Andy Munro占30%。
图3︰Dynaudio厂长马克。这位看起来很年轻的厂长说话条理分明,对喇叭制造以及音响电子线路相当专精,回答问题都能切重要旨。
图b︰图中这部机器负责把小片的花纹接合起来,对成足以贴覆音箱的大片木皮。
图4︰每一片箱板都是在自家工厂内选好配对木皮之后,送到专门压木皮的工厂加工,然后再送回喇叭箱工厂准备制作木箱。图中的木板上每片都写有配对的数字。
图a︰喇叭面板内侧在开好孔后,还要打上铁螺丝母座,以供锁喇叭单体之用。
图5︰这是V-Cut机器,它要刚好把MDF板边缘锯成V字型以供折成直角,但是又不能伤到表面的木皮。
图6︰完成V-Cut的木板凹槽部份只剩下木皮连接,所以在木皮上还要再贴胶带,以免搬运时木皮破裂。
图7︰打好螺丝母座的喇叭面板开始与侧板一起组装起来。
图8、9︰音箱上胶组装好之后,就要修边补土,让每一处细部都没有瑕疵,然后将它们成对的加压力固定。
图10︰喇叭箱加压固定完成后,就要送来进行表面粗磨。正在更换不同的砂纸的Hugo负责粗磨工作已经有20年资历。是不是觉得他很眼熟?没错,Dynaudio那本产品介绍书与广告里那位身穿工作服,扶着喇叭的就是他。
图11︰粗磨的工作看似容易,实际上力度要控制得很恰当才行,否则木皮就会被磨掉太多。
图12︰粗磨之后的木箱送去喷漆,然后再送来一个个以人工打磨。
图13︰喇叭箱细部之处(例如沟槽内)还要以手工细部打磨,这样整体质感才会精致。
图14︰这就是绕制音圈的机器。每个音圈以六角铝线绕成,结构紧密,而绕音圈的圆筒也是铝材,这样才会有一致的热膨胀系数,避免线圈脱落。图中您所看到的音圈里还套着一个金属环,那是为了绕线时固定音圈用的,同时还附有在烤炉里将音圈向外撑紧的作用。
图15︰绕好的音圈还要放入烤炉中定型。原理很简单,加热烤了之后,套在内圈的金属环会膨胀,线圈与固定圆筒就会紧密挤压而结合在一起。如此一来,音圈就不会因为用胶黏合而导致过重,或是音圈受热之后胶融化而脱圈。
图16︰下面是已经做好的磁铁驱动总成,上面则是用来检测磁隙的工具,二个结合起来要紧密才行,假若测试工具无法放入磁隙、或磁隙太松都不合格。图中您也可以看到Dynaudio单体的音圈置于磁铁的外环,所以都是大音圈设计,而一般单体的音圈是置于磁铁的内环,所以音圈直径都比较小。
图17︰高级的喇叭框架与一般的有什么不同?厂长马克说︰右边的是高级框架,支柱小但是强度高,而且不会对振膜背波产生反射影响。
图18︰高级喇叭框架的底部黑色部份是透气的,单体背波不会被挡住而反射回到振膜身上。
图19︰PP材质在加热压模之后,就变成图中这样尚未切割的振膜,接着要再经过强化处理。图中右边是经过强化处理者,用特殊的笔涂上去之后能够着色,左边尚未经过强化处理者就不沾色。
图20︰加热成型的PP材料经过强化、切割之后,就可以加上背胶黏上悬边。完成之后还要仔细检查,假若发现有瑕疵就要报废。您有没有注意过,Dynaudio的振膜都是与中央防尘罩连接在一起的。
图21︰Dynaudio向来采用软质高音振膜,厂长马克说这种振膜虽然摸起来很柔软,但是高速振动时表面刚性却可以抵抗19,000个G力,而且不会发生金属振膜高音的振铃问题。
图22︰这位工作人员在做什么?她在高音单体的讯号引线上小心的点二滴胶,以避免发声时导致引线的振动。
图23、24︰您知道桌上这些细细的铁丝有什么妙用吗?我参观这么多家喇叭制造厂以来还是第一次看到。原来,这些细铁丝是品管用的,当喇叭单体完成之后,检测人员要将细铁丝从防尘罩缝中插入磁隙,看振膜是否还能灵活运动,假若不能就表示磁隙太紧了。
图25︰喇叭单体的雷射测试工具。
图26︰Dynaudio工厂内的小无响室。厂长马克说如果有需要,他们会将喇叭送到附近大学的无响室去委托测试。
图27︰Dynaudio的分音器也是完全自行制造。图中四种分音器都是一阶分音设计,但是分属不同等级的产品,所以用线用料都不同。
图28︰墙上的数字钟也是我跑了那么多工厂所仅见,它的分钟竟然是10进位而不是一般的60进位。为什么要这么做呢?马克说这样工作人员才不会因为60进位而搞不清楚手上的工作已经进行了多久。
图29︰每一支组装完成的喇叭成品都要经过计算机测试,符合原始设计曲线之后才能包装准备出货。
图31︰这几块Evidence中高音前障板迭在那里做什么?这是品管不合格准备退货的制品。老实说,我们看了半天,都看不出有什么问题。
图32︰设计部门一角。图中这位美丽的工作人员桌上摆着不同的分音器,不知道她是在作分析还是什么?设计部门不小,有许多像这样的工作站与设计人员。
图33︰这是Dynaudio的设计图档案室。每一款喇叭从画设计图开始一直到生产、测试的标准程序数据都在这里面,所以就算老板或工程师换人都没关系,只要看这些设计图就能够继续生产。
图34︰工厂内到处都是半成品与装箱准备出货的喇叭成品,Dynaudio销售量之大可以想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