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昨天HK收获,与大家分享. [复制链接]

61#

原帖由 中山张 于 2012-2-10 19:37:00 发表
[quote] 原帖由 jacky70 于 2012-2-10 19:22:00 发表
[quote] 原帖由 中山张 于 2012-2-10 19:08:00 发表
您要搞清楚:明恩格指挥斯图加达乐团在Decca演、录过《四季》一共四次,其中两次是立体声录音(一次是58年、一次是73年),两次是MONO录音(分别是57、58年);

有一个MONO录音,不知Decca当时发什么瘟,封面居


谢谢张兄解惑,看来我是收了你说的同样封面的两张,单声道和立体声,但是小提琴手不同.

你的这张蓝背真是珍品.
TOP
62#

回复 61# jacky70 的帖子

是啊!
我最初见那张MONO,也以为是与立体声是同一演、录的MONO版,但看真小提琴手后才发现是完全不同的演、录版本,也不知道DECCA 当时为何这样搞法。

70年代演、录的是这个。
最后编辑中山张 最后编辑于 2012-02-10 19:52:46
音响发烧友太容易被一些音色和音效所忽悠,而忽略了音乐本质。
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清醒地离开音乐厅,仿佛品了一盏清茗,而
不是一大桶甜腻的冰淇淋,得到的是满足的回味而非肤浅的兴奋!
TOP
63#

回复 3# szlghyj 的帖子

这个半银圈内圈的是近十年内的再版啦
速度是音乐的灵魂......恭喜我越烧越退步..........
TOP
64#

原帖由 中山张 于 2012-2-10 19:47:00 发表
70年代演、录的是这个。


明白了,谢谢张兄指教!
TOP
65#

回复 64# jacky70 的帖子

别客气!
指教谈不上,大家交流交流。
音响发烧友太容易被一些音色和音效所忽悠,而忽略了音乐本质。
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清醒地离开音乐厅,仿佛品了一盏清茗,而
不是一大桶甜腻的冰淇淋,得到的是满足的回味而非肤浅的兴奋!
TOP
66#

原帖由 中山张 于 2012-2-10 19:52:00 发表
别客气!
指教谈不上,大家交流交流。


呵呵,不要客气,能者为师!

我听东西比较感性,不太善于深究,记忆力也不咋样,版本的区别走马观花,凭感觉来,所以无所成就.身边还有一个好友,对古典软件也是很精通,非常讲究,给予了我很多软件上选择的建议,所以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
TOP
67#

哈哈!二位真的是高人啊,高深,我只有学习的分,一时还消化不良,想插嘴也插不上了。
TOP
68#

原帖由 发烧盗版 于 2012-2-10 19:47:00 发表
这个半银圈内圈的是近十年内的再版啦


的确是如兄弟所说的那样。
TOP
69#

原帖由 szlghyj 于 2012-2-10 16:28:00 发表
EMI的样品都能找到,不是一般的厉害.


那两张EMI 克路易坦指挥《柏辽仕和拉威尔》作品的电台版CD是碟商不识货乱卖的。
我也不小心再加不客气地捡了。呵呵

如果是四张EMI (蓝银地球)头版黑胶几年前在英国已要3000英镑。电台版的CD比头版LP还少得多。
这是其中的一张黑胶VOL:1。
最后编辑中山张 最后编辑于 2012-02-10 22:00:22
音响发烧友太容易被一些音色和音效所忽悠,而忽略了音乐本质。
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清醒地离开音乐厅,仿佛品了一盏清茗,而
不是一大桶甜腻的冰淇淋,得到的是满足的回味而非肤浅的兴奋!
TOP
70#

回复 69# 中山张 的帖子

3000英镑!看来收藏真是件不简单的事,脑力,体力,财力不可缺。黑胶,小弟是玩不了啦,我更感兴趣的事CD版本识别技巧,请张先生不惜赐教。我看,能否从第一张面世的CD开讲?
TOP
71#

回复 70# szlghyj 的帖子

晚上好!
赐教不最当!

CD非常复杂,非三言两语可说清的!并且要查找非常多的资料和从众多唱片实物来慢慢累积经验!

最早的CD是西德无字银圈(82~86年压碟)和日本SONY压碟内圈 “ 细凸字版” (例如:瓦尔特指挥的系列)(82~85年压碟),这两样东西100%是首版。
然后到西德PDO银圈(86~89年压碟、小部份至90年)和日本SONY 内圈 “+++++” 无CSR字样(85~87年)这两个压碟其中有首版和再版CD,要视那一张唱片再定了。

西德无字银圈,即:西德宝丽金压碟(CD盘片印刷面上印有Made in W.Grmany by Polygram)、满银圈,内圈只有CD编号和 “ 0几” 的钢模代号,除此以外什么字眼也没有。
而西德PDO银圈CD或之后的,如果CD盘片印刷面上印有Made in W.Grmany by Polygram就是再版CD了。

日本最早的CD是SONY压碟,内圈 “ 细凸字版” ,然后到内圈五个加号“+++++” 无CSR字样、再到“+++++” 有CSR字样,无ifpi 码。

日本压碟有个现象,越早期的CD越高日元,通常单张唱片在3200日元以上的多数是首版(限量版除外);并且多数再版CD会在CD编号旁描述上前一版或前几版的CD编号,一旦见到这类唱片必定是再版。

最早期的日本SONY压碟如以下这些(也是最好音质的东西)。













最后编辑中山张 最后编辑于 2012-02-11 15:33:32
音响发烧友太容易被一些音色和音效所忽悠,而忽略了音乐本质。
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清醒地离开音乐厅,仿佛品了一盏清茗,而
不是一大桶甜腻的冰淇淋,得到的是满足的回味而非肤浅的兴奋!
TOP
72#

回复 71# 中山张 的帖子

都做好笔记了,谢张先生的无私分享,请继续.
TOP
73#

回复 72# szlghyj 的帖子

您好!客气了!
同是爱好者,同乐!-:)

我不知道写什么好,还是您问我答这样会容易些。

上帖我刚才改了一些,请再看。
音响发烧友太容易被一些音色和音效所忽悠,而忽略了音乐本质。
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清醒地离开音乐厅,仿佛品了一盏清茗,而
不是一大桶甜腻的冰淇淋,得到的是满足的回味而非肤浅的兴奋!
TOP
74#

回复 73# 中山张 的帖子

您好,就这样顺着年份写下去就非常好了,各个时期的特征,辨认方法,真的非常感谢!  另外我发觉现在很多再版碟纸上都不写再版日期了,只能从内圈看出来,以前的碟也这样吗?
TOP
75#

比如一楼图的倒数第二行最右那张.
TOP
76#

回复 74# szlghyj 的帖子

这个要慢慢来才行。
什么旧版CD唱片一定要看内圈才知道版次的,看外盒是看不出的(限量版和只发行过一次的CD除外),正如您买的那张DG一样,卖碟的与您说是全新未拆封头版,但为何拆开后是德国M&L呢?事情就在于此了。
音响发烧友太容易被一些音色和音效所忽悠,而忽略了音乐本质。
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清醒地离开音乐厅,仿佛品了一盏清茗,而
不是一大桶甜腻的冰淇淋,得到的是满足的回味而非肤浅的兴奋!
TOP
77#

回复 75# szlghyj 的帖子

原帖由 szlghyj 于 2012-2-11 16:30:00 发表
比如一楼图的倒数第二行最右那张.

您的意思是什么?
音响发烧友太容易被一些音色和音效所忽悠,而忽略了音乐本质。
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清醒地离开音乐厅,仿佛品了一盏清茗,而
不是一大桶甜腻的冰淇淋,得到的是满足的回味而非肤浅的兴奋!
TOP
78#

现阶段不想收CD了,先把黑胶整明白先.

买CD总觉得少了点啥,份量太轻,塑料制品?不知道.反正对CD这玩意超过300都觉得贵了,黑胶500都觉得值得.

说句大实话,你再首版的CD,大部分也是黑胶多年后的再版,先不谈CD和黑胶的区别,就是母带的老化就是天王老子也解决不了的问题.当然,CD出现后的录音就有很多值得收的.
TOP
79#

回复 78# jacky70 的帖子

这就当然啦,CD怎能与黑较比呢(不正常的系统和唱片除外)!
虽然有很多首版CD在不与LP对比的情况下也觉得很好,但是一旦对比后就蛋蛋啦!

不过新的CD就更XX了。
音响发烧友太容易被一些音色和音效所忽悠,而忽略了音乐本质。
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清醒地离开音乐厅,仿佛品了一盏清茗,而
不是一大桶甜腻的冰淇淋,得到的是满足的回味而非肤浅的兴奋!
TOP
80#

我非常喜欢收黑胶唱片,那么是不是黑胶完胜CD,我的答案是NO,而且CD在某些方面还很有优势(不是指使用上的方便).如果你拿一张同录音,同年代发行的CD和黑胶来比较就会清楚的发现,双方各有优势,能相对全面打败CD的黑胶,价格上是要付出沉重代价的.这是我个人反复比对,多张同期发行的CD和黑胶的结果.

为什么现在收CD少,是因为现在收古典曲目比较多,那么好的古典曲目在哪里?当然在黑胶里面找.92年之前的流行音乐CD,很多精品,甚至音效好过黑胶,道理很简单,那时候的CD是100元一张,黑胶是20元一张,巨大的利益驱使当年的CD制作下足了功夫,压碟也都是顶级的工厂,不象现在家庭作坊都可以压片,反而对黑胶的发行随波逐流了黑胶的质素就参差不齐了..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