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有多少人真正听了SACD后觉得比CD声音好? [复制链接]

121#

对ASCD从来就没有感过兴趣
TOP
122#

我的SACD机,用了三年,换了两次光头,现在都诚不出SACD碟了,只能当CD用,晕,不过SACD的听感,的确比CD的丰富。
TOP
123#

中档机,听了一年,sacd片子不多,真正使用率不高,就是说自己喜欢的录音还是cd多。声音清晰了真实感强。但如上原因,把机器卖了。
毋意、毋比、毋固、毋我。
TOP
124#

回复 115# 中山张 的帖子

谢谢中山张大侠支持, SACD发展至今呈如此局面真的很可惜, 象SONY/PHILIPS当初革命性地推出数字唱片的公司, 应该有使命去挽救唱片工业, 不能撒手就走了啊. 要不然我宁可停流在LP时代. 呵呵.
TOP
125#

回复 118# szlghyj 的帖子

谢谢兄的支持
TOP
126#

回复 116# 发烧盗版 的帖子

个人觉得, SACD里的CD层就是不咋地. 同样版本的CD唱片就好一些. SACD唱机可以向下兼容但唱片就不应该向下兼容, 这也是SACD不成功的原因之一.
TOP
127#

回复 126# cmos88 的帖子

个人觉得, SACD里的CD层就是不咋地. 同样版本的CD唱片就好一些. SACD唱机可以向下兼容但唱片就不应该向下兼容, 这也是SACD不成功的原因之一.
++++++++++++++++++++++++++++++++++++++++++++++++++++++++++++++++++++++++++++++++++++++再次支持,我甚至卖过一张CD层和SACD层竟然是不同内容的
TOP
128#

回复 92# 美貌的阿敏 的帖子

昨天做了一段LP的转录,阿敏兄可听听,看看有没有您说的这些现象。
http://bbs.hifi168.com/showtopic-205942-9.aspx
登陆 ABCPCM@163.com邮箱,密码:1234567a
音响发烧友太容易被一些音色和音效所忽悠,而忽略了音乐本质。
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清醒地离开音乐厅,仿佛品了一盏清茗,而
不是一大桶甜腻的冰淇淋,得到的是满足的回味而非肤浅的兴奋!
TOP
129#

回复 124# cmos88 的帖子

原帖由 cmos88 于 2012-7-5 7:25:00 发表
谢谢中山张大侠支持, SACD发展至今呈如此局面真的很可惜, 象SONY/PHILIPS当初革命性地推出数字唱片的公司, 应该有使命去挽救唱片工业, 不能撒手就走了啊. 要不然我宁可停流在LP时代. 呵呵.  

不用客气,我也是以事论事而已。
心有同感!
音响发烧友太容易被一些音色和音效所忽悠,而忽略了音乐本质。
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清醒地离开音乐厅,仿佛品了一盏清茗,而
不是一大桶甜腻的冰淇淋,得到的是满足的回味而非肤浅的兴奋!
TOP
130#

原帖由 中山张 于 2012-7-4 14:39:00 发表
玻璃CD的工艺优化您可在其它网站搜索一下就有了;至于用数字母带直刻出来的1:1CD,为什么会比普通CD好,前些帖子已讲过了,您向前翻一下帖子就有了。


可能我们对“信息量”的理解不同吧。您的信息量是广义的,声音好听就是信息量大,所以您认为玻璃cd和直刻母盘最好,因为它们确实误码率低,可能jitter也少。
但我理解的信息量,可能更侠义些,是hdcd与普通cd的区别,是实实在在的信息上的区别。所以就所搭非所问了。
TOP
131#

原帖由 cmos88 于 2012-7-4 15:34:00 发表
谈谈对SACD的个人看法:
DSD虽然不是完美但却是最接近LP的数字音源格式,.........

听您的口气,LP是目前最好的喽?真是情人眼里出西施呀。哈。
TOP
132#

SONY/PHILIPS做好全部的基础,花费巨大。
欧洲工厂却满足了亚洲发烧友的个性化需要,赚的盘满钵满。
结果,SACD的开发,先想到的是保护自己,市场不接受。

如果,SACD不用12cm光盘做载体,结局会可能不同。
把SACD和CD做在一个载体上,更是SACD的失败之举。

正如一个帖子中说的,CD如果发挥到尽致,是完全可以满足正常的听感需要的。
同时,SACD在一个低档一些的机器中播放,也不能发挥出它的最高水平。
两者比较的结果,肯定会是半斤八两了。

因为,CD时代,高档的CD机比比皆是。
SACD的时代没有到来,不是可以轻易找到高档SACD机的。

CD用户有大量的存量软件,有现成的器材,如果不是迫不得已当然不愿意更换。
玩音响,玩的就是电流和振动
网站:http://www.zaudio.cn/
微信公众号:sanyuenet
淘宝店:http://sanyue.taobao.com/
TOP
133#

现在可以说高档SACD 机比比皆是,不知道是不是晚了,数码文件开始大肆抢地盘了。
TOP
134#

如果硬盘就可以存储和使用SACD文件,SACD碟片的空间肯定会受到极大的挤压。

如果,SACD碟再可以转成硬盘文件,高档SACD机很有可能会演变成:包含SACD的解码器+SACD转盘。

由专一,变成了功能之一。
玩音响,玩的就是电流和振动
网站:http://www.zaudio.cn/
微信公众号:sanyuenet
淘宝店:http://sanyue.taobao.com/
TOP
135#

回复 130# jamesgjh 的帖子

从下面这个连接里开始看下去,看完后您会大至明白我说的信息量;http://bbs.hifi168.com/showtopic-205942-9.aspx

信息量简单来讲就是一个细节有与没有之间的差别,在唱片里的每一个音符也是由很多信息组织出来的。

直刻 1:1CD 是由 24/192 数字母带的后期制作中心 Workstation 直接通过 Mastering 母盘机直接刻出来的,简称是拿来压普通CD的母盘(当然我讲的是最高品质的直刻 1:1CD);日常的普通CD是用这种直刻 1:1CD拿去压碟厂,经过很多个工艺后才做成一张普通CD的,每一个工艺过程中也会流失一定情度上的信息和使原来的信息变质。

打个比喻:一杯满的水,如果把它倒到另一个空杯里,如此类推,倒到第十个空杯后的水量与第一杯是否一样满呢?这肯定是第十杯比第一杯的水量要小的,且多了很多集质。这样您应该明白了吧。
最后编辑中山张 最后编辑于 2012-07-05 16:30:08
音响发烧友太容易被一些音色和音效所忽悠,而忽略了音乐本质。
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清醒地离开音乐厅,仿佛品了一盏清茗,而
不是一大桶甜腻的冰淇淋,得到的是满足的回味而非肤浅的兴奋!
TOP
136#

原帖由 中山张 于 2012-7-5 15:39:00 发表
从下面这个连接里开始看下去,看完后您会大至明白我说的信息量;信息量简单来讲就是一个细节有与没有之间的差别,在唱片里的每一个音符也是由很多信息组织出来的。直刻 1:1CD 是由24/192 数字母带通过 Mastering 母盘机直接刻出来的,简称是拿来压普通CD的母盘(当然我讲的是最高品质的直刻 1:1CD);日常的普通CD是用这种直刻 1:1CD拿去压碟厂,经过很多个工艺后才做成一张普通CD,每一个工艺过程中也会流失一定情度上的信息,或使原来的信息变质。打个比喻:一杯满的水,如果把它倒到另一个空杯里,如此类推,倒到第十个空杯后的水量与第一杯是否一样满呢?这肯定是第十杯比第一杯的水量小的,且多了很多集质。这样您应该明白了吧。

这就更不明白了!之前我以为您说的“信息量”跟我说的不一样,但现在看来我们的理解是一样的,都是对cd中静态信息的描述。
如果这样,我的问题依然存在:您说CD压制过程中会损失信息,那么究竟损失了什么信息呢?是指由于压制过程中的杂质等原因产生的读出误码吗?如果您说的是这个,那么我同意,这个确实存在。但实际上恐怕问题并不大,因为在redbook CD盘中,有将近1/4的容量是用来存纠错码的。我们在实际听音中也很难听到采样数字错误后产生的很明显的杂音。
除此以外,还有什么信息损失呢?当然,我们暂不谈信息流动时的损失(比如jitter之类)。
另外,地球人都知道,数字拷贝是不会损失的,这跟一杯水倒到另一个空杯子会损失些水分完全不同的。
TOP
137#

回复 136# jamesgjh 的帖子

不是,你们说来说去就是一个量化噪声的事情。
我说的是载体里装的信息出的问题。上面的连接您看了没有,有得听也有得看数据。
如果这样也不明白也没办法了,最好学习一下母带的后期制作,且找实物来监听和采样分析。否则纸上谈兵就一点意思也没有了。

母盘过录时是会损失信息,做CD的过程很多个环节是由电能转机械,机械能再转电能的,这些每一个环节里都会造成信息流失和质变。
您自己做个实验,找一张CD,然后刻录一张CD-R,然后用这张CD-R再刻录另一张CD-R,如此类推做十次,听听原来的CD与刻录到第十次的CD-R有什么差别,如果这样也听不出的话,就分别采样出 WAV 文件,然后慢慢看文件波表的差异吧。
最后编辑中山张 最后编辑于 2012-07-05 17:02:20
音响发烧友太容易被一些音色和音效所忽悠,而忽略了音乐本质。
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清醒地离开音乐厅,仿佛品了一盏清茗,而
不是一大桶甜腻的冰淇淋,得到的是满足的回味而非肤浅的兴奋!
TOP
138#

原帖由 中山张 于 2012-7-5 16:40:00 发表
不是,你们说来说去就是一个量化噪声的事情。
我说的是载体里装的信息出的问题。上面的连接您看了没有,有得听也有得看数据。
如果这样也不明白也没办法了,最好学习一下母带的后期制作,且找实物来监听和采样分析。否则纸上谈兵就一点意思也没有了。


您提到的帖子我看了,您主要在说192k与44.1k采样的区别。

我们这里讨论的是在形成cd母盘后,在压制普通cd这个过程中的问题,跟量化噪音没关系。您多次强调会有信息损失,但究竟损失了什么又不说,本人对cd的了解肯定不如您专业,但您说什么专业的东西我也能听懂,不是咱不明白,您确实只给出结论,没给出解释呀。
TOP
139#

原帖由 中山张 于 2012-7-5 16:40:00 发表

母盘过录时是会损失信息,做CD的过程很多个环节是由电能转机械,机械能再转电能的,这些每一个环节里都会造成信息流失和质变。
您自己做个实验,找一张CD,然后刻录一张CD-R,然后用这张CD-R再刻录另一张CD-R,如此类推做十次,听听原来的CD与刻录到第十次的CD-R有什么差别,如果这样也听不出的话,就分别采样出 WAV 文件,然后慢慢看文件波表的差异吧。




这个我明白,这个问题在上面的帖子里面已经解释过了。如果认真抓轨,认真刻录,应该数据损失不会太大。


除了这个,还有其它原因使信息损失吗?
TOP
140#

回复 139# jamesgjh 的帖子

丢失和质变的是原录音母带里本来有的音乐信息,特别体现在细节与微动态信息这方面。反正母带也好、母盘也好,唱片载体也好,工业压碟生产线也好,下一层的就一定会比上一层的信息要小和质变更大,这个事情谁也无法改变。在这些过程中数字信号会比模拟信号损失和质变信息要小。
音响发烧友太容易被一些音色和音效所忽悠,而忽略了音乐本质。
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清醒地离开音乐厅,仿佛品了一盏清茗,而
不是一大桶甜腻的冰淇淋,得到的是满足的回味而非肤浅的兴奋!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