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11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香港流行曲的经典碟 [复制链接]

查看: 39665|回复: 105
41#

哥哥那些首版CD我就不知道要多少钱?
但是哥哥大部分LP都不贵的,可能早期那几张要贵一些。
其实听流行歌曲,黑胶唱片要便宜很多。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42#

喜欢港台八九十年代的歌
TOP
43#

谭和张的时代是80年代的后半期,前期还是许冠杰的天下霸
简单听音乐
TOP
44#

读书时候喜欢听香港的粤语歌,现在回头看,却发现还是台湾、新加坡、大马的国语歌更有魅力。当然,无论粤语国语,都只限那个时代了。
TOP
45#

香港歌商业味浓点,有时候整张专辑一首原创,九首改编。弹丸之地已近极致。
出私藏古典碟,请移步:
http://www.douban.com/photos/album/64505585/
TOP
46#
TOP
47#

原帖由 和谐花园 于 2013-7-25 11:14:00 发表
香港歌商业味浓点,有时候整张专辑一首原创,九首改编。弹丸之地已近极致。

我倒是觉得,80年代到90年代初,香港乐坛的鼎盛,其实和唱片监制乐于改编各国歌曲密不可分。我有资源,可以找好的音乐人创作,我钱不多,就可以直接改用流行的外国歌曲。也可以说,香港乐坛的衰落,其实罪魁祸首是所谓的主推本土创作,甚至杯葛外来改编。
毕竟,香港就弹丸之地,哪有那么多优秀的音乐人(尤其是曲作者),你要支撑那么多歌手每年那么多歌曲,就靠本地的创作人,显然是不可能的。林夕可以一年填三百多首词,但如伦永亮每年写几十首歌,已经是顶峰了。因此,改编优秀的外国歌曲,是最简单的,但最有效的方式。
我觉得,当时香港乐坛的这个做法,是过犹不及了。最终结果,导致很多的歌曲,粗制滥造,旋律雷同。而且,好的几个音乐人,比如雷颂德,CYKONG,都被大公司拉去做某些歌手的御用作曲甚至监制。香港乐坛,就再也不是百花齐放了。
我们可以随便说出50个在80年代成功的香港歌手,但在新世纪的十几年呢?真的屈指可数呀。
TOP
48#

我也是喜欢哥哥的甚于阿伦……。
最愛奚秀蘭並因奚秀蘭而發燒
我發表的以奚秀蘭爲主題的重要帖子的鏈結:http://post.baidu.com/f?kw=%DE%C9%D0%E3%C0%BC
TOP
49#

回复 47# afternoon 的帖子

叱咤903是推荐本地的媒体,已经很多年了,她们甚至连改编歌都不能播!!俺一早觉得HK乐坛已经不行,夕爷写词已经变得相当行货,像“你的名字我的姓氏”这种好词,已经是近年嘅凤毛麟角了。70、80年代,郑国江等人,他们的词,现在的写词人没法比。近来听了一句郑国江的词:“风花雪月原是过日神”!精彩
多谢哩个世界赐予了贝多芬哩个人!!
TOP
50#

回复 49# 仁厚里权少 的帖子

对的,支持原创当然有必要,但不看自己的市场,不看人才储备,就盲目地杯葛改编歌曲,简直是咎由自取。商业二台,作为始作俑者者,从88年开始一个星期一天只播原创,到后来的,100%,真是侩子手呀。

而且,我觉得,放眼全世界,每个词曲作者,其实都是有他们的生命期或者说创作高峰期的,各个都有江郎才尽的一天。我当年最喜欢的林敏仪林敏聪姐弟,他们的作品,特别是林敏聪帮Alan填的词,“陨石旁的天际,是我的家园”,何等的随意洒脱,但现在呢?还有两潘(潘源良,潘伟源),更不要说君提到的郑国江,小美,向雪怀,陈少琪,周礼茂等,或已经封笔或者严重减产的词作者。但再看作曲,就更加买少见少了,老一派的不提了,就算像伦永亮,雷颂德等还算盛年的,在这个世纪,已经明显过了自己的创作期了。

这个盲目的推广原创,扼杀了整个乐坛,就等于你现在为了促进中国足球,就盲目的排外援,结果就等死吧。

举个例子,最为可惜的是叶倩文,本来还处在自己事业高峰,但由于过度依赖改编歌曲(尤其是台湾歌曲,其实叶除了如零时十分等不多的几首经典名曲之外,很大部分是台湾歌曲改编的,比如祝福,秋来秋去,为何,珍重等等)。结果,在90年代中,突然走向下坡路(坦白说,香港的原创歌曲,真的不太适合叶倩文的风格),唯一的一首还听得过去的女人的弱点,还是C&A帮她写的。哎。。。。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