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23456789» / 11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香港流行曲的经典碟 [复制链接]

查看: 39676|回复: 105
51#

原帖由 afternoon 于 2013-7-26 11:53:00 发表
原帖由 和谐花园 于 2013-7-25 11:14:00 发表
香港歌商业味浓点,有时候整张专辑一首原创,九首改编。弹丸之地已近极致。

我倒是觉得,80年代到90年代初,香港乐坛的鼎盛,其实和唱片监制乐于改编各国歌曲密不可分。我有资源,可以找好的音乐人创作,我钱不多,就可以直接改用流行的外国歌曲。也可以说,香港乐坛的衰落,其实罪魁祸首是所谓的主


从这个角度看确实有道理
依海边小岛出落而成的香港本来华洋杂处,光怪陆离,近百年来多文化自然而然的碰撞、融合所造成“新”“奇”“特”“怪”,是其最大的特色,也是其最大存在价值所在。文化本来就是闲出来的,从哲学的高度说,限定即否定,某些主流势力一旦介入,妄想将属于意识形态领域的文娱加以纯净化,一统江湖,自我设限,无限拔高,最终往往只剩下一种声音,了无生趣,不好玩,不想玩,自然大家都玩不下去了
TOP
52#

阿伦唱的那首《雨丝情愁》这首歌一直很难忘,这首歌在中学时代学唱过,后来知道是五轮真弓原创的。日本歌坛对香港歌坛影响曾经非常大。阿伦,张学友有很多歌曲是来自日语歌曲,哥哥有些歌曲来自欧美。可以说,虽然这些歌不是香港人原创的,但是这些歌很多都成为经典歌曲。
这几天在听马小倩翻唱的《千千阙歌》,有点感慨。因为陈慧娴,梅姐和哥哥都唱过这首歌。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53#

回复 52# shinelb 的帖子

80年代,香港的流行乐坛,原创,日本改编,欧西改编,各占三分之一。日本的安全地带,C&A,南天群星,中岛美雪等,都为香港乐坛贡献了很多歌曲。到了90年代,欧西歌曲的比例有所下降,随之而来的是大批的台湾歌曲被改编。
TOP
54#

林夕还是很有才气的,但他写的歌词太多了。哥哥复出那张《红》,歌词全部是他一人包办。想起早期林夕为RAIDAS填的词,也很有意思的。RAIDAS的歌词也是林夕一手包办的,那时林夕刚出道呢。

我也很喜欢梁弘志,他为哥哥作的那首《透明的你》非常好。
最后编辑shinelb 最后编辑于 2013-07-31 13:41:09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55#

80年代的香港乐坛的确是最兴盛的时期,来自国外歌曲改编的名曲令当时的香港乐坛百花齐放,这些外国作曲家对香港乐坛的贡献是功不可没的,但我觉得本地的创作并非比国外的差,只不过是质素好的创作人并不多。例如:《辉哥+沾叔》可以说是最佳绝配,他们的作品大部分都已成为经典名曲、百听不厌,遗憾就是“辉黄时代”的过后仍后继无人。



TOP
56#

原帖由 水晶球 于 2013-7-31 23:24:00 发表
80年代的香港乐坛的确是最兴盛的时期,来自国外歌曲改编的名曲令当时的香港乐坛百花齐放,这些外国作曲家对香港乐坛的贡献是功不可没的,但我觉得本地的创作并非比国外的差,只不过是质素好的创作人并不多。例如:《辉哥+沾叔》可以说是最佳绝配,他们的作品大部分都已成为经典名曲、百听不厌,遗憾就是“辉黄时代”的过后仍后继无人。

[/attac
那个时候我在读中学,这些歌基本上都听过。现在还很怀念黄霑。不过黄霑虽然写流行歌曲,但他不听流行歌曲的,他主要听戏曲。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57#

原帖由 水晶球 于 2013-7-31 23:24:00 发表
80年代的香港乐坛的确是最兴盛的时期,来自国外歌曲改编的名曲令当时的香港乐坛百花齐放,这些外国作曲家对香港乐坛的贡献是功不可没的,但我觉得本地的创作并非比国外的差,只不过是质素好的创作人并不多。例如:《辉哥+沾叔》可以说是最佳绝配,他们的作品大部分都已成为经典名曲、百听不厌,遗憾就是“辉黄时代”的过后仍后继无人。

还有林敏怡和林敏聪,不过创作量似乎不太大。
出私藏古典碟,请移步:
http://www.douban.com/photos/album/64505585/
TOP
58#

留给喜欢的有钱人买吧,很快就会氧化不能读的了
TOP
59#

回复 57# 和谐花园 的帖子

姐姐作曲弟弟填词,总共三十多首。花店,这是爱,当我想起你,幻影,情是永远着迷,彩虹曲,温馨,诚恳,有着你多么美... .... 都是珍品!
TOP
60#

谈到创作人不能不提两个人就是蔡国权和卢冠廷,太多的经典之作都出自他们的手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