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号 注册
密码 登录
登录或注册新用户,开通自己的个人中心
原帖由 afternoon 于 2013-7-26 11:53:00 发表 原帖由 和谐花园 于 2013-7-25 11:14:00 发表香港歌商业味浓点,有时候整张专辑一首原创,九首改编。弹丸之地已近极致。 我倒是觉得,80年代到90年代初,香港乐坛的鼎盛,其实和唱片监制乐于改编各国歌曲密不可分。我有资源,可以找好的音乐人创作,我钱不多,就可以直接改用流行的外国歌曲。也可以说,香港乐坛的衰落,其实罪魁祸首是所谓的主
原帖由 和谐花园 于 2013-7-25 11:14:00 发表香港歌商业味浓点,有时候整张专辑一首原创,九首改编。弹丸之地已近极致。
施奈尔贝
afternoon
原帖由 水晶球 于 2013-7-31 23:24:00 发表80年代的香港乐坛的确是最兴盛的时期,来自国外歌曲改编的名曲令当时的香港乐坛百花齐放,这些外国作曲家对香港乐坛的贡献是功不可没的,但我觉得本地的创作并非比国外的差,只不过是质素好的创作人并不多。例如:《辉哥+沾叔》可以说是最佳绝配,他们的作品大部分都已成为经典名曲、百听不厌,遗憾就是“辉黄时代”的过后仍后继无人。[/attac
和谐花园
原帖由 水晶球 于 2013-7-31 23:24:00 发表80年代的香港乐坛的确是最兴盛的时期,来自国外歌曲改编的名曲令当时的香港乐坛百花齐放,这些外国作曲家对香港乐坛的贡献是功不可没的,但我觉得本地的创作并非比国外的差,只不过是质素好的创作人并不多。例如:《辉哥+沾叔》可以说是最佳绝配,他们的作品大部分都已成为经典名曲、百听不厌,遗憾就是“辉黄时代”的过后仍后继无人。
homerhe
wwq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