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6年的一天,生病的勃拉姆斯匆忙从瑞士赶往法兰克福,他是赶去参加克拉拉的葬礼,由于悲伤劳累,他坐上了相反方向的列车。当他费尽周折赶到法兰克福的时候,葬礼已经结束,勃拉姆斯在克拉拉的墓地拉了一首小提琴曲,寄托了无限的哀思。
勃拉姆斯和克拉拉的爱情大家都知道。在理智与情感之间,勃拉姆斯选择了离开,永远不再相见。但勃拉姆斯一旦自己创作了作品,就马上寄给克拉拉。1875年,勃拉姆斯写了一首很有名的作品《c小调钢琴四重奏》,这部作品是勃拉姆斯花了整整20年创作的,是他献给克拉拉的重作。虽然这时勃拉姆斯已经离开克拉拉,但他还记挂着克拉拉,在书信上保持着来往,始终关心着克拉拉,勃拉姆斯说:“我最美好的旋律都来自克拉拉。”
与克拉拉有缘无分,勃拉姆斯后来爱上一个歌手阿加德。也许是克拉拉在勃拉姆斯心中永恒的思忆,勃拉姆斯最终没能和阿加德走到一起。勃拉姆斯有一首很有名的作品《G大调六重奏》,这部作品又叫阿加德六重奏,是勃拉姆斯献给阿加德的,纪念他们曾经的爱情。阿加德后来另嫁他人,当她生了第二个孩子的时候,勃拉姆斯创作了《摇篮曲》献给阿加德母子…..就是今天妇孺皆知的那首《摇篮曲》。
勃拉姆斯就是这样有情有义的人!
勃拉姆斯的内心世界很丰富。我听勃拉姆斯的交响曲要多于贝多芬。贝多芬的作品从某种角度来看还是有点理想主义在里面,而勃拉姆斯温情的一面,更象是吃人间烟火的。勃拉姆斯的作品坚持古典形式,但更具浪漫精神。勃拉姆斯的交响曲,第一交响曲的雄伟,第二交响曲的抒情,第三交响曲的浪漫和第四交响曲的沧桑都非常令人着迷。勃拉姆斯继承了贝多芬,但他的情绪和思想更加细腻和复杂。他的德意志安魂曲崇高而伟岸,磅礴而大气。而又不乏细腻,温暖的情感。听这些作品,可以感觉到勃拉姆斯对崇高理想的追求和对民族,人类的关怀,而听他的室内乐,又令人感受到他温暖而又带点忧伤的内心情感。
最近我在听勃拉姆斯交响曲,这些作品,可以说已经渗入我的骨髓了。我在另一个帖子也零星提到过,我谈谈我的感想。我听的主要是黑胶唱片,瓦尔特,卡拉扬,富特文格勒,克莱姆佩勒,贝努姆,塞尔和鲁道夫肯普等人的版本,CD听得就不多,主要是阿巴多,小克利伯,卡拉扬迪卡版等等。
瓦尔特是我特别喜欢的一个指挥家,他的勃拉姆斯温暖,宽厚,充满着人性的思想。他的勃拉姆斯交响曲,就象和老朋友在谈天,娓娓道来,听起来亲切,感人。不过瓦尔特的勃拉姆斯《德意志安魂曲》是历史录音,1954年的录音,音质差点,令人有些遗憾。另外要说一下,瓦尔特的勃拉姆斯《女低音狂想曲》非常棒,米勒的演唱有一种迷蒙和苍茫的感觉。台湾刘汉盛和刘名振都非常推崇这个录音。
富特文格勒的版本,我是谈他EMI的录音,他对自由速度的运用非常夸张和自由,喜欢他的人会很喜欢,不喜欢他的人会非常不感冒。富特文格勒的版本给人感觉就象去打仗一样,音乐的发展和推进非常炽烈,就象燃烧的烈火一样。
我曾经非常喜欢克莱姆佩勒的勃拉姆斯,他的风格构架庞大,乐曲的发展层层推进,内在张力很强。克莱姆佩勒的勃拉姆斯第一交响曲是我爱乐初期听的第一个勃拉姆斯的作品,因此很有感情,那个时候发烧不久,深圳交响乐团音乐厅举行了一个音响演示会,我去参加了,第一听到了勃拉姆斯的音乐,因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后来我有所改变,主要是我听了卡拉扬1978年的版本,相比之下,会觉得克莱姆佩勒的勃拉姆斯推进的速度过慢,在总体结构上不够坚实。不过他这种风格用在《德意志安魂曲》上确是非常对路。《德意志安魂曲》这部作品我听过很多版本,最喜欢有两个版本,一个就是克莱姆佩勒的版本,另一个是加丁纳的版本。本来对赫尔维格抱有厚望,他的演绎确实比较华美,但是过于软弱,不够大气磅礴,在气势上稍差。
海丁克的前任贝努姆是一位勃拉姆斯大家。他的风格类似瓦尔特,非常温暖宽厚。他终身与勃拉姆斯有缘,后来倒在指挥台去世,而指挥的正是他一生钟爱的勃拉姆斯。
卡拉扬的勃拉姆斯交响曲非常强悍,他先后三次录过三套录音,都非常出色。我对比听过卡拉扬78年的第一交响曲和克莱姆佩勒EMI版,我更倾向于卡拉扬的演绎。卡拉扬的版本,整体构架雄伟,坚实,乐曲的推进注重逻辑性。抒情的段落优美,华丽,宽广。卡拉扬的版本有着一种咄咄逼人的气势,但抒情的段落又很平易近人。卡拉扬的勃拉姆斯交响曲在结构和情感的结合上达到极高的水平。卡拉扬在柏林爱乐时期,录有非常多的录音,但是并非件件佳作的。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卡拉扬有些作品有点公式化和雷同,这是因为他涉猎范围太广造成的。但瑕不掩饰,卡拉扬对勃拉姆斯交响曲的贡献是非常巨大的。他的黑胶唱片,78年那套比较划算,物美价量。第三次的勃拉姆斯录音,因为发行量比较少,相对就贵很多了。
阿巴多的版本是数码录音里非常优秀的一套,具体就不细说了。如果要我选三套全集,我会选瓦尔特,卡拉扬和阿巴多。怀念阿巴多!
就写到这里吧,其他版本我会在后面谈一下的,也请大家谈谈感想,相互交流,促进论坛的交流和共同进步,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