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在这里也发一个吧:脑哥的古典音乐流水帐-发个自言自语的不定期... [复制链接]

查看: 21197|回复: 64
51#

原帖由 ludwig2000 于 2015-7-29 10:38:00 发表
[quote] 原帖由 shinelb 于 2015-7-27 11:00:00 发表
圣桑被称为法国的贝多芬看来还有几分道理。

圣桑在音乐的很多领域都有建树,在古典音乐的很多体裁都有很不错的作品。圣桑自己是管风琴家。圣桑的引子和回旋随想曲听过薛伟的现场,这个作品据说难度很高。最早接触圣桑的作品是他的《天鹅》,有很多版本,后来知道斯塔克的版本很有名。圣桑在协奏曲方面造诣也很高

古诺说圣桑是法国的贝多芬,虽然不一定非常严谨,但也有一些道理。因为综合多方面来说,圣桑在他那个时代就比较突出。在古诺那个时期,圣桑的音乐名气也非常大,他在法国音乐的地位也非常高。圣桑从小就被认为是天才,贝多芬也是。圣桑在各个音乐领域涉猎的范围也比较广。圣桑也是著名钢琴家,指挥家,他非常博学,他在天文地理,哲学历史等方面都非常突出。在当时,圣桑的名气非常大。当时皇室对他都另眼相看。

圣桑的音乐风格其实和贝多芬基本上属于浪漫主义,贝多芬属于早期浪漫主义,而圣桑基本上属于中期浪漫主义。圣桑的音乐风格一生比较尊重传统,即使在现代音乐风起云涌的年代,他也没有随波逐流。

从整个音乐史来看,德彪西和比才音乐成就也非常高。但在圣桑生平那个时代,综合多方面来说,圣桑在法国音乐史上的地位还是非常高的。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52#

回复 49# shinelb 的帖子

是busoni改编的。busoni本人还留下过录音呢
TOP
53#

原帖由 shinelb 于 2015-7-26 15:07:00 发表
谈到柴六,当年爱乐杂志采访余华,谈到柴可夫斯基,感觉余华的理解很有水平。
当时余华才听古典音乐不久。

同感,至今对那篇文章有印象,对老柴的评价很中肯。
最后编辑爱美丽 最后编辑于 2015-07-29 13:44:54
TOP
54#

原帖由 wudanao 于 2015-7-29 12:03:00 发表
是busoni改编的。busoni本人还留下过录音呢
普列特涅夫和鲁宾斯坦的版本比较常见。普列特涅夫的是卡内基现场。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55#

原帖由 爱美丽 于 2015-7-29 13:38:00 发表
原帖由 shinelb 于 2015-7-26 15:07:00 发表
谈到柴六,当年爱乐杂志采访余华,谈到柴可夫斯基,感觉余华的理解很有水平。
当时余华才听古典音乐不久。

同感,至今对那篇文章有印象,对老柴的评价很中肯。

那篇对话的文章是登载在当年的爱乐杂志。在余华的《音乐影响了我的写作》这本音乐笔记里也有。我也认为余华说得很在行。

我觉得老柴的音乐有两个很鲜明的特点。一是他受民间音乐影响,象他的《如歌的行板》就是受一首乌克兰民谣影响而作的。另一个特点就是老柴善于描写人的心理活动,最有名的就是《悲怆》了。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56#

原帖由 wudanao 于 2015-6-29 6:17:00 发表
【2015年6月13日】
今天在俱乐部听到有人提到weissenberg,于是把这张碟拿出来重新听了一下。
这是我听过的最交响化的拉二钢协之一了,维森博格的钢琴几乎是求于夹缝中生存而不得.这首曲子的表达甚至是钢琴部分也感觉是跟着卡拉扬的思路在走,过分的戏剧性,夸张性听着有些不自然,很难说是个好演绎

魏森伯格是施耐贝尔的学生,也曾经得到过兰多夫斯卡的指导。
他比较擅长一些技巧和音乐同样艰深的曲目,象拉赫玛尼诺夫和普罗科菲耶夫的作品。
他曾经演奏过黄安伦的《钢琴协奏曲》,作品长达50分钟。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57#

【8月3日】

关于20世纪的钢琴协奏曲,俱乐部的小白有一个很好的帖子,再此推荐一下。
http://www.headphoneclub.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58844&page=1&authorid=61

同为20世纪的钢琴协奏曲,而我在这里想加上一部相对来说比较冷门的作品   -- Bliss的钢琴协奏曲。Bliss这个英国人,相信绝大多数人都没听说过。Bliss的作品,我有两部。 一个是“颜色交响曲”,这是一部四乐章的交响曲,每个乐章各代表了一种颜色。另一部便是这个钢琴协奏曲。这部无名的钢琴协奏曲,却与一个伟大的名字联系在了一起 -- 英国钢琴家solomon,这也是我得以知晓他的原因。Bliss的这部钢协,首演正是由solomon完成;有另一种说法是这部作品干脆就是题名给solomon的。

我觉得20世纪的这些,用小白的话来说,“光怪陆离”的钢琴协奏曲中,吸引我的都有一个比较共同的特点 -- 他们虽然拉近了看每一段乐句的调性都并非自然,人工的痕迹比较明显;然而稍微退一步看全景,那乐句的行进方式,却并非很偏离传统。当然20世纪的钢协,或者其他作品中,是有那么一些连大框架都七扭八歪,或者支离破碎的作品, 这些作品,恕我才疏学浅,暂时目前还没办法欣赏。而Bliss的这部作品,是属于我比较欣赏的范畴的。这两周陆续听了四遍,我觉得是越听越喜欢。


这个作品,就好像贝多芬的“皇帝协奏曲”一样,只听刚开始的10秒,就猜到这是一部很消耗“卡路里”的作品。(这里不得不吐槽下这开头的十秒,实在是要命。以一个极其不稳定的和弦开始钢琴一顿乱弹,一点也没有开头的感觉,仿佛从乐队的中间砍了一刀拿出来了一样。如果有人10秒后把音乐关了,我完全可以理解。但是如果你耐心听下去,会发现整部乐曲完全没有开头这么乱)的确,它弹上去充满了艰难的技巧,尤其是第三乐章,有一段非常复杂的托卡卡。然而艰难的并非只是钢琴 -- 这也引出了我认为这部作品的另一个特点,那就是钢琴与乐队结合的非常的紧密,很少有钢琴大段大段的独奏; 这也可以说是20世纪很多其他钢琴协奏曲的特点之一,比如普罗的作品。但是对比这些同类作品,这里面钢琴与乐队齐奏的场面甚至更加宏大。在充斥着快速的八度,和弦的二十世纪钢协中,我觉得若单说钢琴部分,可能并不能鹤立鸡群;然而以整个乐团来算,这部作品应该是消耗卡路里最高的一部作品了。

这部作品的第二乐章的慢乐章,我觉得可以与20世纪钢协中最棒的慢乐章,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二乐章相提并论。它们在歌唱性上的确有可比之处。比起肖2的,那仿佛梦一般的慢乐章,bliss的钢协有着自己的波澜,更像是在叙述一个故事。钢琴开头的主题,在邻近结尾处重现,却并不以此为终点,而是给充满了能量感的第三乐章,留下了一个勾起人好奇心的引子。

最后从调性上来说,虽然同为20世纪,它与普罗的,亦或者巴托克的第一钢协,那种把钢琴当棒槌的写曲手法,有着天壤之别。它的调性并非传统,但是却处处有着传统的影子。拿第二乐章来讲,我甚至觉得有的时候那种恰到好处的偏离,给那些听惯了肖邦,格里格,拉赫的慢板的乐有们,在保持其美感的同时,可以带来不少新意。

总的来说,这部没有名气的作品,我认为还是很优秀的。对于那些喜欢20世纪钢琴协奏曲的乐友们,非常值得推荐;那些并非对20世纪钢协很感冒的朋友们,也值得至少把它细心听两遍
IMG_5016.JPG (, 下载次数:1)

jpg(2015/8/3 6:53:04 上传)

IMG_5016.JPG

最后编辑wudanao 最后编辑于 2015-08-03 07:00:36
TOP
58#

现代主义的钢琴协奏曲主要是探索钢琴协奏曲这一音乐形式发展的各种可能性甚至极限,表现出音乐多元化的特点,象巴托克,普罗科菲耶夫甚至勋伯格的作品是音乐发展到这个时期的代表性作品。
新维也纳乐派的音乐家勋伯格采用12音序列创作手法在20世纪40年代创作了他的《钢琴协奏曲》。虽然勋伯格的钢琴协奏曲属于现代音乐,也是采用12音序列手法创作,但在作品结构上还是遵循了传统。勋伯格这个作品的唱片版本以波利尼的版本最有名,波利尼擅长现代作品。

最后编辑shinelb 最后编辑于 2015-08-03 09:44:31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59#

回复 58# shinelb 的帖子

这张也够奇葩,勋伯格和舒曼放在一起。勋伯格的钢协太恶心,听不下去,也没感到他的大框架有多遵循传统。。
最后编辑wudanao 最后编辑于 2015-08-03 11:16:59
TOP
60#

勋伯格属于表现主义,音乐上的表现主义和美术上的表现主义是有紧密关系的。表现主义艺术思潮的产生和康定斯基那个“青骑士社”有关,“青骑士社”发表了很多表现主义的艺术理论,而勋伯格也在“青骑士社”发表了很多表现主义音乐的理论。

表现主义这种现代音乐在作曲技巧上打破了传统艺术的规则,超出了传统艺术的审美标准,也超出了人们的听觉习惯和音乐思维。我们不能再用传统的方式来理解现代音乐。对现代音乐的理解,也是有争议的话题。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以聊聊这个话题。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