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516171819202122» / 66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与书籍有关的点点滴滴(《白鹿原》) [复制链接]

361#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362#

莎宾•梅耶风采: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363#

莎宾•梅耶的唱片: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364#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365#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366#

杨绛:腹有诗书气自华

摘自网络
https://www.sohu.com/a/458970036_100073989?scm=1002.46005d.1a202570373.PC_ARTICLE_REC_OPT&spm=smpc.content.fd-link.3.1619076408029yrX264E

每次提到杨绛先生,我首先想到的第一个词便是“优雅”,她是一个优雅了一辈子的人。即便在战乱时期,日子过得如此艰难,可能随时会有生命危险,她也没有舍弃读书的习惯。

对于她来说,只要有书可以读,精神世界就是自由的,丰富的。无论物质世界多么糟乱,内心的世界依然悠然自在,这是一种人生的大智慧,更是一种至高的境界,而这种智慧和境界,是书本赋予的,她用自己的一生向我们诠释了,什么叫做:腹有诗书气自华。

杨绛先生是我国著名作家和文学翻译家,她和丈夫钱钟书是文坛的一对伉俪,他们因为志同道合而走到一起,是真正意义上的三观一致且灵魂契合的夫妻。他们向我们诠释了什么是最好的爱情、最好的婚姻以及最好的家庭,这一点在杨绛先生的散文集《我们仨》里有集中的体现。杨绛先生和钱钟书育有一个女儿,名叫钱瑗,一家人全都不重名利,只想守着内心的一方净土,安静地做着自己喜欢的事。他们家最常见的生活状态就是:各自坐在书桌前做自己的事情,互不打扰,任凭时光静静流淌。

钱钟书的《围城》爆火之时,很多人登门拜访,全都被他们一一谢绝了,对于这些身外之事,他们丝毫不在意。有国外的读者也想见钱钟书一面,他拒绝得更是干脆:如果你很喜欢一个鸡蛋,有什么必要非得见见下蛋的母鸡呢?从这里就可以看出,他们对于自己的内心世界有多么看重,同时又对名利这些身外之物,有多么的看轻。

他们不重名利还体现在,生前就约好要将自己的稿费全部捐出去,成立一个“好读书”奖学金,希望有更多的人爱上读书,坚持读书。从二零零一年开始,杨绛先生已经先后捐了一千多万元,她说:这也是先生钱钟书和女儿钱瑗的遗愿,是三人之前便约定好的。

众所周知,杨绛先生享年105岁,而她的丈夫钱钟书在88岁那年便已离世,女儿也因为癌症一并离开,也就是说,杨绛先生有将近二十年的时间,都是一个人度过的。其实,最初丈夫和女儿离开时,杨绛先生并没有表面看上去那么坚强,她在后来的采访里说,当时万念俱灰,恨不得跟着他们一起去了。但是很快,她让自己冷静了下来,因为她还有很多事要去做,肩上的任务要比离去的人重得多。钱钟书生前留下很多手稿,他精通七国语言,有很多都是用外文写的,翻译起来特别困难。杨绛先生无疑是最懂他的人,一举担起了所有的整理工作。正是在不断地工作中,她渐渐意识到,自己有责任比他们在的时候活得更好。因为现在不再是一个人了,而是带着三个人的梦想一起前行。想到这,她重新振作了起来,并在93岁高龄那年,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回顾了三人的一生,撰写了那本风靡海内外的散文集《我们仨》。

这是一本回忆录,她梦回过去回忆了三人一路走来的点点滴滴,同时也告诉我们,什么是最好的夫妻、最好的婚姻和最好的家庭。每次推荐这本书总会有很多读者留言,大家都被《我们仨》里的故事深深地触动,真的去读了,你才知道真正高层次的家庭,日子是怎么过的,真的令人受益匪浅。

一般来说,一个九十多岁高龄的老人,带着强烈的思念回忆丈夫和女儿,应该是极其悲痛的,毕竟他们已经阴阳相隔了。但是并没有,整本书都很平静,一直都是娓娓道来的状态,让我们觉得倍感温暖。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杨绛先生有一颗多么强大的内心,她说自己“一个人在思念我们仨”,这种思念是美好的,珍贵的。他们虽然走了,但依然藏在自己心里,只要自己还在,他们就没有走远。

九十六高龄时,杨绛先生开始研究柏拉图的《裴多》,正是从文学跨界到哲学,柏拉图“灵魂不灭”的信念坚定了她的看法,她相信丈夫和女儿只是换了一种形式存在,早晚有一天,他们会再次团聚的。人到晚年,最亲的人是谁?可能很多人会说,应该是老伴儿,毕竟有句话说“少来夫妻老来伴儿”,只有老了才知道对方对于自己来说,有多么重要。但老伴儿总会离开的,或者先离开的是你,你们未必能陪彼此到生命的最后,这大概是爱情里最遗憾、也最无奈的一件事了。也可能会有人说,最亲的人应该是子女,其实也不是,子女终将会有自己的家庭,有自己生活的重心,尽管他们很孝顺,在他们压力已经很大的情况下,你怎么忍心成为他们的负担?再说了,有可能子女比你先走,杨绛的女儿钱瑗便是如此,这些都是我们难以预料的,依赖他人终究居无定所。

所以人到晚年,最亲的人不是老伴儿,也不是子女,而是自己。只有自己才能陪自己到生命的终结,就像杨绛先生曾经说:“我渐渐发现,一个人活着,其实仅仅是一个人的事,生活关照型的朋友可能了解我身上的每一颗痣,不一定了解我的心;精神交流型的朋友可能了解我的心,却又常常拂我的意。快乐来了,最快乐的是自己,苦难来了,最苦难的也是自己。”

从这段话就能看出来,杨绛先生的思想是高度独立的,她认为每个人活着,都应该在精神上依赖自己,哪怕渐渐老了,身边亲近的人都不在了,也一定要有一个精神寄托,让自己有所期待的活着。丈夫钱钟书和女儿钱瑗走了以后,她在世上独自生活了将近二十年,甚至比以前更要热爱生活,更要热衷自己的事业。因为她知道,她是带着三个人的梦想活着的,没有理由悲观厌世。杨绛先生享年105岁,直到去世前依然头脑清醒,笔耕不辍,她一生都在做自己喜欢和热爱的事,也优雅了一生,出身于书香门第的她,一生都在以书为伴,也将自己活成了一本书,值得后人细细品读。

每次推荐杨绛先生的相关书籍,总能引起很多共鸣,喜欢她、佩服她的人数不胜数,有的人说:“杨绛活出了人生最高的境界,也为我们的内心世界打开了一扇门。”也有人说:“杨绛先生的精神和意志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杨绛先生算是把人生活明白了,充满了人生的大智慧。”

希望我们如杨绛先生一般通透、清醒、优雅、强大、且腹有诗书气自华。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367#

杨绛《我们仨》

写点感想,《我们仨》这本书共分3部分:分别是“我们俩老了”,“我们仨失散了”和“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这三部分。前两部分以梦的形式虚写女儿钱瑗与丈夫钱钟书最后的日子,最后一部分实写几十年来一家人一起生活的有忧有喜的生活,包括他们在牛津大学读书、女儿的出生及成长等内容,看似平淡,实则充满人生的哲理。这本书的第二部分“我们仨失散了”尤其精彩,杨绛写的其实是梦境,很有聊斋志异的感觉,是虚构的,与后面第三部分的纪实,形成对比。这本书在结构上的安排,体现了杨绛的匠心独运,是非常有创意的。

这些内容属于文学,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留意一下。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368#

杨绛翻译《斐多》

《斐多》是柏拉图的名著。描绘苏格拉底受死当日与其门徒就生死、灵魂、智慧、快乐等问题的讨论。其对西方文化影响深远。杨绛先生的译文清新、隽永,充分还原了苏格拉底与其门徒平易家常的对话风格,这本书在文学以及哲学上都很有价值。哲学不是杨绛的强项,但杨绛先生的翻译无与伦比。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369#

杨绛《干校六记》

《干校六记》是杨绛的散文集。该书包括《下放记别》、《凿井记劳》等6篇,记述了文化大革命期间杨绛与钱钟书等人在河南干校期间的生活。从衣食住行、同志之谊、夫妻之情等琐事中,体现了杨绛对干校生活的感怀以及对“文革”的批判反思精神。《干校六记》的书名和篇目,均源自清朝沈复的《浮生六记》。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370#

杨绛翻译《堂吉诃德》

这是杨绛翻译的最有名的小说,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
这本书曾被我国国家领导人作为国礼送给西班牙国王和王后。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371#

杨绛《走到人生边上》及其他

摘自网络

杨绛(1911年7月17日—2016年5月25日),本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中国现代作家、文学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

1923年,随全家迁往苏州,进入振华女校就读。1928年,进入苏州东吴大学。1932年,毕业于东吴大学,同年前往清华大学借读,并认识了钱锺书。1935年—1938年,留学英法。1942年冬,完成了其第一部剧作《称心如意》在上海公演。1944年,创作的喜剧《弄真成假》在上海公演。1949年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受冲击,被诬蔑为“资产阶级学术权威”。1970年7月,下放至“五七干校”。1978年,出版《堂吉诃德》中译本。1981年7月,出版散文集《干校六记》。1987年5月,出版散文集《将饮茶》。1988年12月,出版长篇小说《洗澡》。2003年7月,出版散文集《我们仨》。2007年,出版《走到人生边上》。2014年8月,出版中篇小说《洗澡之后》。

2016年5月25日1时10分,在北京协和医院逝世,享年105岁。

《走到人生边上》是杨绛女士在96岁高龄时所作,其首次坦诚自己对于命运、人生、生死、灵与肉、鬼与神等根本问题的思考。并以多篇精彩随笔对自己的看法加以佐证。该书思路缜密,文笔优美,融会了文学、哲学、伦理学精神分析等学科的知识,并形成了自己的思考,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372#

“腹有诗书气自华”

“腹有诗书气自华”出自《和董传留别》。《和董传留别》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由凤翔府回到长安时所作的一首七律。苏轼在凤翔府任职时,董传曾与苏轼相从,当时董传生活贫困,衣衫朴素,但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平凡的衣着掩盖不住他乐观向上的精神风骨。苏轼在诗中一面称许了董传的志向,同时预祝他黄榜得中。全诗巧于用典,蕴藉含蓄。其中“腹有诗书气自华”一句,广为传诵,脍炙人口。(摘自网络)

《和董传留别》

麤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373#

4月23日

今日4月23日是中国海军节,也是世界读书日  。
也是著名童星秀兰邓波儿的生日。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374#

安•兰德

要了解美国,一定要读读安•兰德的作品。她是美国精神的奠基人。美国之所以强大,是以《圣经》,安兰德等人的思想为基础的。以下内容摘自网络,不一定正确或符合国情,仅供大家参考。

安•兰德(Ayn Rand,1905年2月2日——1982年3月6日),原名阿丽萨•济诺维耶芙娜•罗森鲍姆(俄文:Алиса Зиновьевна Розенбаум),俄裔美国人,20世纪著名的哲学家、小说家和公共知识分子。她的哲学理论和小说开创了客观主义哲**动,她同时也写下了《源泉》(The Fountainhead)、《阿特拉斯耸耸肩》(Atlas Shrugged)等数本畅销的小说。

她的哲学和小说里强调个人主义的概念、理性的利己主义(“理性的私利”)、以及彻底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她相信人们必须透过理性选择他们的价值观和行动;个人有绝对权利只为他自己的利益而活,无须为他人而牺牲自己的利益、但也不可强迫他人替自己牺牲;没有任何人有权利透过暴力或诈骗夺取他人的财产、或是透过暴力强加自己的价值观给他人。她的政治理念可以被形容为小**主义和自由意志主义,虽然她从来没有使用第一个称呼自称过、而且相当厌恶第二个称呼。

兰德的小说所要表达的目标是要展示她理想中的英雄:一个因为其能力和独立性格而与社会产生冲突的人,但却依然奋斗不懈朝她的理想迈进。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375#

安•兰德生平:

兰德出生于俄罗斯圣彼得堡的一个犹太人家庭,是四名女儿(艾丽莎、娜塔莎、诺拉)中的长女。她的双亲是季诺维尼•日诺维耶夫娜•罗森鲍姆和安娜•鲍里斯欧娜•罗森鲍姆,两人都是不可知论和不信神者。在她年幼的时候她便已展现出对文学和电影的兴趣。她在7岁时开始撰写电影剧本和小说。

她的母亲教她法文,并且订阅了一份以男孩为主要读者对象的杂志,在杂志的连载故事中兰德发现了她第一名童年英雄:希罗斯•帕东(Cyrus Paltons),一名虚构的印度军官故事,故事名为“神秘的山谷”。在她幼年岁月里,她阅读了司各特、大仲马和其他浪漫主义作家的作品,并表达了她对于浪漫主义运动的强烈热情。在13岁时她开始接触维克多•雨果的作品,很快便深深酷爱他的小说。后来她称雨果为她最喜欢的小说家、以及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家。

当1917年俄国革命爆发时兰德只有12岁,她全家原先的平静生活都因布尔什维克的崛起而打乱了。她父亲的药房被苏俄**所没收充公,全家逃至克里米亚以求恢复经济状况。当克里米亚于1921年也被布尔什维克攻陷时,兰德烧毁了她的日记,以免日记中强烈的反苏言论被发现。兰德接着回到圣彼得堡(“彼得格勒”)以就读大学。她在彼得格勒大学学习哲学和历史。大学期间她在文学上的主要阅读对象是弗里德里希•席勒、费奥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和爱德蒙•罗斯坦德(Edmond Rostand)。她欣赏罗斯坦德作品中的浪漫想像、席勒的华丽风格以及英雄般的布局。她欣赏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戏剧感和他强烈的道德判断力,但却强烈反对他的哲学观和他对于生命的态度。她在大学里的社会教育系完成了为期三年的课程,包括了历史、哲学和法律,在1924年10月13日顺利获得了**书(证书编号No. 1552)。她也接触了尼采的哲学理念,极为欣赏他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一书里所表达的,对信奉利己主义、并反对利他主义的独立个人的英雄式崇拜。但后来在她接触了更多尼采的作品、发现他的哲学中心是“力量即为真理”后,便相当厌恶他的哲学观。

兰德继续写作短篇小说和电影剧本。她在1924年进入电影艺术学院学习电影剧本创作;不过在1925年底,她获得了前往美国探亲的签证。

在1926年2月她抵达了美国,当时她只有21岁,乘坐邮轮抵达纽约市的港口,纽约市最后成了她的老家。她被纽约市蔓延至地平线的摩天大厦建筑群所深深感动。后来她在小说《源头》里这样写道:“我会愿意放弃世界上最壮观的日落场景,只为目睹一眼纽约市的摩天大厦建筑群,大厦蔓延直至纽约的天际,人类的意志力是如此明显。我们还需要什么信仰吗?我感觉到如果这里面临战争的威胁,我会将我自己抛身天际,以我的肉身保护这一切。”

在她前往芝加哥与亲戚共处一小段期间后,她下定决心从此不再回到俄国,并立志前往好莱坞成为剧作家。接着她将名字改为“安•兰德”。有传闻宣称她是因为雷明顿兰德公司的打字机才改名的,但事实上她在打字机上市销售前便已改名为安•兰德了。兰德指出她的姓是来自以西里尔字母拼凑的家族姓名,后来安•兰德的研究也指出兰德的姓和她的家族名“罗森包姆”的西里尔字母排序类似。她指出她的名字“安”是源自于一名芬兰的作家,这可能是来自芬兰-爱沙尼亚的作家Aino Kallas,不过这种名字在芬兰语地区相当常见。

最初兰德前往好莱坞奋斗,接下一项临时的工作以维持基本的生计。在一次偶然的面对面试镜中她被著名的导演塞西尔•B•德米尔看中,使她获得了一份临时演员的工作,在《王中王》一剧中担任群众角色,并接着担任剧本审稿人。同时她也在雷电华影片公司(RKO Pictures)的服装部门担任指挥工作。

在好莱坞工作期间她遇上一位年轻演员弗兰克•奥康诺,对他深感爱慕并主动追求他,两人在1929年4月15日结婚。两人的婚姻维持了50年之久,一直到奥康诺于1979年以82岁高龄去世为止。在1931年兰德获得了美国的公民籍;她对于美国深感骄傲,后来她在西点军校的毕业典礼上向军校毕业生们发表演讲道:“我可以说——这绝不是爱国的陈腔滥调,而是根基于完整的形而上学、知识论、伦理学、政治和美学的智慧基础上说,美利坚合众国是世界历史上最伟大、最高贵、和在最初的建国原则上唯一道德的国家。”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376#

哲学观点

兰德的客观主义哲学包含了形而上学、科学哲学、伦理学、美学。简而言之,客观主义主张世界上存在着独立于心灵之外的现实,而个人则透过他们的感官知觉与这些现实接触,他们透过理性或是“没有矛盾的识别”(non-contradictory identification)处理所接收到的资料,并进而将其转化为知识,而一个人生命中适当的道德目的便是追求他们自身的幸福或是“理性的私利”,也因此唯一一个与此道德观吻合的社会系统便是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制度(聆听兰德如何解释客观主义哲学 )。

知名的客观主义者还包括纳达涅•勃兰登(Nathaniel Branden)夫妻、阿伦•格林斯潘、列奥那多•培可夫(Leonard Peikoff),兰德展开了客观主义运动以散布他们的哲学观。

兰德的哲学观受到亚里士多德的极大影响。一些人注意到她的哲学与尼采的类似性,她也强烈批评康德的某些观念。兰德也称她受到了约翰•洛克的影响,洛克将个人“拥有他们自身”的理想概念化,个人也都有权利拥有他们劳动生产出的产品,有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自然权利。更具体的说兰德的哲学是属于启蒙**以及理性**的哲学。她偶而也会赞扬一些特定的哲学家,如斯宾诺莎、阿奎纳等。她似乎也相当欣赏美国的理性主义哲学家勃兰德•勃兰夏(Brand Blanshard),勃兰夏就如同兰德一般,认为“(理性和理性行动)在过去两千年里,从来没有过像这半世纪以来这样遭受如此之多、如此之严重、而如此之漫长的激烈攻击。”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377#

安•兰德著名作品:

兰德的小说依然在全世界被广泛贩卖和阅读,至少已有2,200万本(直到2005年)小说卖出,并且每年保持500,000本左右的销售量。她的哲学理论和小说开创了客观主义哲**动。

《源泉》

兰德的第一本主要的成功小说、也是她最畅销的小说是1943年的《源泉》,她总共花了7年时间撰写这本小说。

小说曾被12家出版商拒绝,他们认为那太过智慧而违背当时美国思想的主流。最后小说终于被Bobbs-Merrill出版公司接受,这主要是因为出版社编辑群中的一名成员Archibald Ogden大力推荐这本书(“如果这本书不适合你,那我也不是适合你的编辑。”),出版后获得空前的成功。《源泉》一书不只在美国、也在世界性获得了胜利,带给兰德前所未有的名声和财富。在出版后的第6年里,这本小说已经卖出六百万本,最后继续保持每年卖出100,000本的纪录。

在《源泉》的成功后,兰德又写下了两部电影剧本—Love Letters和You Came Along。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378#

《阿特拉斯耸耸肩》

兰德的巨作《阿特拉斯耸耸肩》出版于1957年。由于之前《源泉》的成功,《阿特拉斯耸耸肩》初版时便印刷了100,000本,这本书同样成为了国际性的畅销书。

《阿特拉斯耸耸肩》经常被视为是兰德所有小说中最广泛陈述了客观主义的一本。在小说的附录中,兰德对此总结道:
我的哲学,在本质上,是将人类当成英雄一般,以他的幸福作为他生命中的道德目的,以他高尚的行为达成建设性的目标,以理性作为他唯一的绝对原则。
《阿特拉斯耸耸肩》的主题为“人的心理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兰德将开创性的企业家赞扬为所有社会中最值得欣赏的成员,并强烈反对一般人们对企业家的怨恨情绪。这使得她在小说中想像某一天美国的企业家们全都开始“罢工”并隐居山林,美国的经济和其社会将会逐渐崩溃。接着**对产业施加更多原本已经相当要命的控制。小说里也谈到了性别的分歧、音乐、医药、政治、和人类能力等议题。

纽约时报的“Book Notes”专栏在1991年对国会图书馆和每月读者俱乐部的调查中,兰德的《阿特拉斯耸耸肩》被读者俱乐部成员列为第二具影响力的书籍,仅次于圣经。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379#

安兰德是硅谷创业者的偶像

转载自:https://www.sohu.com/a/153335408_488593

美国思想家安兰德一生写过很多小说,其中最脍炙人口的有两本是:

一本叫作《源泉》,一本叫作《阿特拉斯耸耸肩》。

这两本发表于上世纪的四五十年代,据说光在美国,这两本书的销量累计就达到了2000万册。

1991年,《阿特拉斯耸耸肩》被美国国会图书馆和每月读者俱乐部评为列为第二具影响力的书籍,仅次于圣经。

2009年,奥巴马担任美国总统,大张旗鼓地开始对经济进行干预和推行社会化改革,所谓奥巴马新政。这个新政提高了福利,却加大了对中小企业的税收和管制。**加税,以及举债开支的政策激起了中小企业主的反弹,于是,同年的报税日,他们走上街头,举起了“读一读《阿特拉斯耸耸肩》!”,“安兰德是对的!”,“阿特拉斯不干了”等口号牌,来警告**不要侵犯老百姓的权利。就这样《阿特拉斯耸耸肩》,这本50多年前的书,重新登上最畅销书单,甚至一度超过奥巴马的新书《无畏的希望》,排名第一。

人们又开始讨论起这本书,大家发现这本书神奇之处在于,安兰德所预言的危机社会,居然在半个世纪后的美国发生了。美国究竟怎么了?一向标榜为自由灯塔的美国,如今怎么把矛头对准了资本家,企业家,那些财富创造者?

《阿特拉斯耸耸肩》是一本捍卫财富创造者的书,在书中,高尔特大段演讲,歌颂了那些辛勤引领社会的财富创造者。

他说,人(创造者)有理性,独立,诚实,Integrity,生产力,骄傲,正义等几个特质。这几个特质从此构成了,安兰德企业家精神和商业伦理的核心价值。

我在赴美学习期间,曾遇见安兰德超级粉丝,美国著名的银行家,BB&T银行的前总裁约翰埃里森(John Allison ),他告诉我,安兰德这些核心理念对自己的启发很大。他的经营管理,在危机时候的领导力决策原则,完全来自于安兰德的商业伦理核心理念。他甚至把安兰德的商业伦理作为核心价值的种子植入到自己的公司,BB&T银行,以及之后并购的金融机构。他给自己的员工每人发一本《阿特拉斯》,要求他们阅读和理解这本书。

BB&T银行公司在埃里森执掌之后,短短的20年内,从15亿的农场小银行发展到4500亿的规模,而在次贷危机引发金融海啸的时候,很多大银行,大金融机构,保险公司,都纷纷倒闭,而他们不但没有倒,而且还有充足的资金收购其它破产的银行。

同样是安兰德铁粉的杰克施塔克,美国春天再造公司的老总根据安兰德的商业理念开发了一套“开放账目管理”体系,把一家几乎要倒闭的公司,扭亏为盈。他因此被美国中小企业杂志INC评为全美年度最佳CEO。如今,使用这个“开放账目管理系统”用户达到100万人。而早期的人工智能开发公司沃尔斯则说安兰德的客观主义哲学,对指导开发人工智能有直接的帮助。

声称受到安兰德启发的企业家和科技精英数不胜数。如商人的特朗普,投资家马克库班, 硅谷风投彼特蒂尔,优步创始人卡兰尼克,甲骨文的拉里埃里森,维基百科的威尔士,布鲁克林大桥公司的查理多纳尔等,几乎都是行业的引领者,科技产业和金融业最顶尖,最杰出的人物。

如果说《阿特拉斯》这本书是侧重在支持和宣扬自由市场和反对**管制,那么她的另一本书《源泉》提倡的是反对集体主义,其侧重在精神层面,或灵魂(思想)层面。

著名投资人马克库班多向媒体透露,自己最喜欢《源泉》,读了很多遍。他说,这本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让他从零开始,成为美国的首富之一。在上个世纪90年代,他为了感恩,将自己最爱的超级游艇,命名为“源泉”。

美国现任总统的特朗普说自己是安兰德的大粉丝。虽然媒体嘲笑他平时并不看书,但他还是,坚持称过《源泉》,说《源泉》写尽了人生故事,而自己就像活在真实世界的霍华德洛克(书中人物)。

特朗普这样一说,遭到安兰德死忠粉强烈的不满。他们说,特朗普玷污了霍华德洛克,这个纯正的个体主义英雄。和特朗普一样,洛克也是从事地产,不过他是建筑设计师,严格意义上讲,还不算企业家。

但在洛克身上,我们可以看到美国年轻创业者身上的那股执着的精神。

洛克的精神是什么呢?追求梦想,热爱自己的事业

洛克自幼立志成为一名建筑设计师。为了实现这个梦想,他进了斯坦顿大学学建筑。

可是,学院教育因循守旧,不鼓励学生个性和创作。而洛克是偏偏是一个坚持独立思考,理性富有思想的桀骜不驯的人。他希望在建筑设计要突破传统,要创新,现代设计要和新材料,新技术及功能等结合在一起,设计不能与功能脱节,设计不能一味仿古,媚俗。

可是,洛克所处的**,不管是市场上还是媒体评论界,或是学院被一帮“保守”派主导,而人们则是盲目随从他们的理念,所以,整个建筑设计,仍然是停留在对古建筑经典的模仿。洛克对这种陈旧的歪风不屑,于是激怒了系里大多数老师,校委会和系主任要胁他改正自己的设计思路,要他服从所谓的“体制”。

系主任说,艺术是大众的产物,创作要服从大多数人的标准和传统。洛克回答道:“假如我还要活60年,我这60 年大部分时间都要花在工作上,我选择了 我想要的工作,如果从中找不到快乐,那无疑是给自己判了60年的刑罚,只有当我可以按照我的方法工作时,我才能找到快乐.…我不需要继承什么,也不沿袭什么传统”

这样的话说起来简单,但要你如此生活非常难。坚持自我,按照自己的的理想和方式工作,不在乎别人的眼光和即将面临的挑战,几乎是每个年轻人的心声,但只有少数人能坚持到最后。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380#

《源泉》中另一个人物,和洛克的人生观截然不同。

他叫吉汀,从小是母亲的乖乖仔,为了满足母亲的心愿,他放弃艺术学了建筑。他盖房子是因为,妈妈告诉他可以赢得地位,名望,财富,被众人羡慕。为了达到这些目的,吉汀不惜撒谎,写黑函,找“代笔”,钻营,耍手腕,翘客户,各种流氓手段都用尽了。

这些损人利己的行为,在各大公司里,我们都可能遇见,我们习以为常认为这是自私。

但以“自私为美德”的安兰德不以为然。

损人利己的吉汀,显然是她作品里的反角。安兰德通过作品告诉我们,吉汀并不是一个自私的人。

安兰德说的自私是“自我”主义,做自己兴趣的事业。吉汀忘记了自己的声音(要学绘画的兴趣),被母亲左右。工作了还是如此,他没有主见,一直被外界或者社会价值所左右,处于一种完全“无我”状态。他买房, 娶老婆,赚钱,都是为了攀比和显摆,求他人的认可。他的人生就像舞台上的小丑,只为讨好观众。

洛克才是真正的自私,他被社会上的价值,他人的认可而左右自己。他建筑只是为了自己的兴趣,他说,我无意于为了拥有客户而建造房屋,我是为了建造房屋而拥有客户。这话的意思是他的兴趣是,建筑设计,而不是拥有客户带来的财富。当然金钱是生存必需的,但他不会为了金钱,做他不喜欢的设计。这是委屈自己,牺牲自己,他不愿意。

这让我想起了另外一个人,他说:

“你的时间有限,所以不要为别人而活,不要被教条所限,不要活到别人的观念里,不要让别人左右你的声音,最重要的是永远追求你的心,只有哪的心才知道自己的真实想法,其他一切都是次要的!

“工作占据了你大部分的人生,满足感来自于你相信你在做伟大的事情,要做好工作,前提是你要热爱你的工作,如果你没找到,快去找”

“记住自己将要死去,你已经了无牵挂,没有理由不追随自己的心“

“你们如果还没有发现自己喜欢什么,那就不断地去寻找,不要急于做出决定。就像一切要凭著感觉去做的事情一样,一旦找到了自己喜欢的事,感觉就会告诉你。就像任何一种美妙的东西,历久弥新。所以说,要不断地寻找,直到找到自己喜欢的东西。不要半途而废。”

这些话,很有洛克的风格,其实这些语录出自苹果公司的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

乔布斯人生很传奇,典型的不走寻常路的人。

17岁考入大学,但是学了一礼拜就退学了。理由是,他不想学那些糟糕的必修课。洛克在学生**偏科,因为不愿意把时间花在他不喜欢的专业课上,所以那些学科的几乎只能混到刚刚及格。

系主任觉得洛克是才子,只是走偏了,希望他能留下了,但洛克回应是,“不好意思,我要退学,因为该学的我都学了,这里没有什么值得我留下来学的!”。乔布斯更个性,连学籍都不要,学生**就炒学校老师的鱿鱼,宁可去旁听自己有兴趣的课程,也不要浪费时间在那些“必修的套餐”。

在美国辍学创业成功的年轻人很多。硅谷的麦克德尔,就是拒绝了父母的心愿(学医),退学去做电脑生意。比尔盖茨是退学生,创建脸书的扎克伯格,优步的CEO卡兰尼克,都是辍学生。

还有更有趣的人,辗转了三个学校和学了各种专业,甚至没有拿到一张**,直到32岁还一无所有。但是,他没有放弃自己致富和改变世界的梦想,最终,他找到了梦想的事业,做数据库开发,于是与几个志同道合者一起,创建公司,后来名为:甲骨文,如今,他成了美国首富榜前五名。

你应该知道了,他就是拉里埃里森,他如洛克一样天生骄傲,目中“无人”,不在乎世俗的眼光。他一生只服帖两人一个是乔布斯,一个就是安兰德。

辍学创业在中国,几乎是不可能的事,为什么在硅谷有成就的企业家往往都是退学生?

苹果的创始人乔布斯这么解释自己退学的:“我已经 看不到其中的价值所在。 我不知道我想要在生命中做什么 , 我也不知道大学能帮助我找到怎样的答案 ...所以我决定要退学,我觉得这是个 正确的决定,不能否认,我当时确实非常的害怕,但是现在回头看看, 那的确是我这一生中最棒的一个决定 。在我做出退学决 定的那一刻, 我终于可以不必去读那些令我提不起丝毫兴趣的课程了。 然后我还可以去修那些看起来有点意思的课程 . ... 如果我当时没有退学 , 就不会有机会去参加这个我感兴趣的美术字课程,苹果电脑就不会有这么多丰富的字体,以及赏心悦目的字体间距。那么现在个人电脑就不会有现在这么美妙的字型 了。”

可以看出来,硅谷的创业者都忠于自己的兴趣。一旦找到,就坚持下去。就想《源泉》的洛克,他从未改变自己的设计理念和兴趣,知道成功的那一天。

有成就人的人,一般都是很早就开始了寻找梦想。安兰德也是一样,在9岁的时候,她就立志成为作家,一直坚持写作,无论大家喜不喜欢。到了美国,甚至用她不熟悉的语言,英语创作。她的作品起初都是被拒绝的。但她没有放弃。《源泉》中的洛克,10岁就立志成为一名建筑师,他们做自己喜欢的事,从来都没有改变。

企业家的成功,其实不是完全是偶然的,梦想之所以实现,在于坚持。乔布斯身患癌症,还在坚守自己的事业,他那么拼,除了经济利益之外,更多是他们热爱自己的工作。他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并朝着这个方向,坚定不移地付出努力。

也许,我们想到乔布斯,扎克伯格,卡兰尼克,我们往往会因为他们身价多少,多么有钱而钦佩。但这些人最大的快乐已经不是自己有多少钱,而是创造产品本身。就像洛克说的,“我无意于为了拥有客户而建造房屋,我是为了建造房屋而拥有客户”。

如果一个人单单只为了钱和财富,可以无底线做任何违反他内心的事情,往往结果很糟,甚至损人利己,不择手段。这不是安兰德的哲学提倡的。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