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书》以下内容转载编辑自网络
《曾国藩家书》成书于清19世纪中叶。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30年的为官和从武生涯,近1500封。是曾国藩一生的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在平淡家常中蕴含真知良言,极具感召力。曾国藩对书信格式极为讲究,非常恭肃、严谨,体现出他的学识和修养。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是中国晚清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理学家、文学家、书法家 ,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曾国藩出生普通耕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8岁能读四书、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进士,入朝为官。太平天国运动时,曾国藩组建湘军,力挽狂澜,经过多年鏖战后攻灭太平天国,走上政治生涯的巅峰。其一生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曾国藩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曾国藩主张向西方学习,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曾国藩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官至两江总督等,后世称“曾文正”。
在为人处世上,曾国藩终生以“拙诚”、“坚忍”行事。他说:“困心横虑,正是磨练英雄,玉汝于成。李申夫尝谓余怄气从不说出,一味忍耐,徐图自强。因引谚曰:‘好汉打脱牙和血吞。’此二语,是余生平咬牙立志之诀。余庚戌辛亥间,为京师权贵所唾骂;癸丑甲寅,为长沙所唾骂;乙卯丙辰为江西所唾骂;以及岳州之败,靖港之败,湖口之败,盖打脱牙之时多矣,无一次不和血吞之。”曾国藩崇尚坚忍实干,不仅在得意时埋头苦干,尤其是在失意时绝不灰心。在持家教子方面,曾国藩主张勤俭持家,努力治学,睦邻友好,读书明理。他在家书中写道:“余教儿女辈惟以勤俭谦三字为主。……弟每用一钱,均须三思,诸弟在家,宜教子侄守勤敬。吾在外既有权势,则家中子弟最易流于骄,流于佚,二字皆败家之道也。”
在治军用人方面,曾国藩对于武器和人的关系,他认为“用兵之道,在人不在器”,“攻杀之要在人而不在兵”。在军队治理上主张以礼治军:“我辈带兵勇,如父兄带子弟一般,无银钱,无保举,尚是小事,切不可使他扰民而坏品行,个个学好,人人成材”。为使官兵严守纪律,爱护百姓,曾国藩亲做《爱民歌》以劝导官兵。在战略战术上,他认为战争乃死生大事,应“先求稳当,次求变化”。在用人上,讲求“仁孝,血诚”原则,选拔经世致用的人才。选人标准是“崇实黜浮,力杜工巧之风”,因而石达开说“曾国藩不以善战名,而能识拔贤将”。曾国藩的幕府就是一所人才培训基地,李鸿章、左宗棠、彭玉麟、华蘅芳等都在其左右共事。
曾国藩早年致力学问,但他最终没有成为一位著述丰富的大学者,主要原因是他为官繁忙,再后来投身于戎马征战,使他不可能一心研究学问。南怀瑾在《论语别裁》中说:“清代中兴名臣曾国藩有十三套学问,流传下来的有两套,其中之一就是《曾国藩家书》。”《曾国藩家书》记述了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他从政、治家、治学、治军的主要思想,是后人研究曾国藩思想的宝贵资料。
曾国藩在攻克天京后,权势极大,功高震主,清朝对其极不放心。曾国藩具有丰富的政治经验和历史知识,熟悉历代掌故,因而在击败太平天国后自裁湘军,借以表明自己忠心为清廷效命。曾国藩家书自时起便风靡流行,历久不衰。总的说来,他的家书现存1400多篇,是研究曾国藩和清朝社会末期的重要资料。曾国藩继桐城派之后,溯源经史,别立湘乡派,行文镇定,形式自由,于点点滴滴的真实生活中见真情、蕴良知,充分体现了他“文武双全”“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
中国自古就有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之说,曾国藩所著的《曾国藩家书》是研究曾国藩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曾国藩家书》中通过教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做官等方面,展现了曾国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毕生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