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2122232425262728» / 66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与书籍有关的点点滴滴(《白鹿原》) [复制链接]

481#

辣子鸡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482#

邓扶霞《川菜》

转载编辑自网络

扶霞•邓洛普,英国人,中文名叫邓扶霞。

成长在英国牛津,曾在剑桥大学学习英国文学,后再伦敦亚非学院中国研究专业取得硕士学位。1994年获得英国文化教育协会奖学金,在四川大学交流学习一年。之后在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习专业厨艺,成为该校第一位外国学生。

一餐一饭,体会中华饮食神髓,一朝一夕,烹饪日常生活至味。英国美食作家扶霞,痴迷中国美食,千里迢迢来到四川,潜心研究川菜的起源、发展与烹饪技法。在《川菜》一书中,扶霞将20多年的经验汇集一册。诸多关于地域环境、历史文化和人文风貌的观察分析述诸笔端。全书涵盖200道经典川菜食谱、56种烹饪手法、23种独特调味。从锅碗瓢盆到配料香料;从大众熟知的鱼香肉丝、宫保鸡丁、夫妻肺片、水煮牛肉,到当地才能吃到的自贡小煎鸡、桥头一嫩、活水豆花、峨眉豆腐脑、蛋烘糕。在诸多滋味中,也尝到了活色生香的生活。

走进扶霞眼中的川菜,让世界更了解中国,也让中国人站在世界的坐标里认识自己的文化,以及自己的一日三餐。

扶霞研究中国烹饪及中国饮食文化20余年,曾四次获得美食界“奥斯卡”詹姆斯•比尔德烹饪写作大奖。她把自己对中国美食的热爱写成了书,著有《川菜》《鱼米之乡》《鱼翅与花椒》等。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483#

请灶神、做红油、吃兔头,英国女孩20多年来被中国川菜迷得神魂颠倒。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484#

扶霞出了《川菜食谱》《鱼翅与花椒》《鱼米之乡:中国江南菜》等饮食相关作品,
其中《鱼翅与花椒》这本原本是为了让西方人读懂中国菜的书,在英国出版后,深受全世界读者喜爱。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485#

扶霞在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厨: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486#

从川大留学完回国后,
扶霞常常在家里做宫保鸡丁、钟水饺等请朋友们来吃,他们都觉得好吃得不得了。
直到现在,她每次来成都必然会带些川菜调料回去。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487#

英国美食家扶霞的中国情: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488#

久石让

久石让1950年12月6日出生于日本中野市,日本音乐人、作曲家、钢琴家。毕业于日本国立音乐大学 。

1992年,久石让凭借《那年夏天宁静的海》获得第十五届日本电影金像奖最优秀音乐奖。1999年,由久石让配乐的《幽灵公主》获得第17届JASRAC奖铜奖。2001年,久石让为《千与千寻》创作配乐,并获得日本第56届每日映书大赏音乐赏,新世纪东京国际动画大赏音乐奖及美国
shinelb 发表于 2021/7/13 11:25:53

久石让孩提时 代曾跟随铃木镇一学习小提琴。
铃木镇一是日本小提琴教育的一代宗师。
西琦崇子等人也是他的学生。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489#

铃木镇一

转载编辑自网络

铃木镇一是日本著名小提琴家(1898~1998)。铃木教育体系的创始人,出身于日本音乐世家的世界优秀音乐教育家。

铃木镇一(1898-1998):生于日本名古屋市,父亲曾经创办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小提琴厂。铃木镇一在东京完成学业后,留学德国柏林,跟随卡尔•克林格尔教授学习小提琴演奏8年。1928年与妻子回到日本,开始演出和教学活动。与三个兄弟组建铃木四重奏乐队之后,他发现了年龄幼小的儿童都具有学习潜力,随后创立了世界著名的“才能教育研究会”(Talent Education Research Institute)。铃木镇一主张通过儿童早年良好的音乐教育,培养个性优雅、才能卓越、全面发展的新一代青年,他的教育理念引发了世界范围的教育革命。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490#

铃木教学法

以下内容摘自网络

铃木教学法(Suzuki Method)于一九四零年代末期在日本由铃木镇一(1898-1998)始创的,原先只应用在小提琴上,后来推至其他乐器。

基本理念

铃木教学法的基本理念是:
音乐好比一种语言,要掌握一种语言,最好是从小开始学,开始得越早越能把语言掌握得像母语一样。只要孩子们稍有掌握某种乐器的能力,就可以让他们学。
在教小孩子的时候,铃木教学法都不教他们看乐谱(Music Score)或任何音乐理论上的知识(Music Theory),因为那就等如在一个正常的孩子还不会说话之前,便教他写字和语言文法,那是违反自然的。
铃木教学法强调让小孩子先听音乐。孩子每学一乐曲之前,无论多简单的旋律,都必先重复听其录音。而听的方法也很讲究,不是全神贯注坐在那里对着录音机听,是在最放松最自然的状态下听,如吃饭、嬉戏、入睡前各种休息或半休息的状态等。

方式相关

四重奏:在四重奏的领域中,弦乐四重奏是最重要而且数量也最多的一种形式。弦乐四重奏的乐器组合通常是两把小提琴、一把中提琴及一把大提琴,另外也有作曲家是采用大、中、小提琴各一把,再加上一把低音提琴的组合,但数量并不多。
许多资深乐迷都公认,弦乐四重奏是最「清纯」的一种乐曲形式。这是因为我们可以将弦乐四重奏视为提把「弦乐合奏」的乐器数目,删减到四剩四件,而每一件乐器分别担任一个声部。由此一「群体」的观念来看弦乐四重奏,则它是非常「精简」的。另外弦乐四重奏所用的四件乐器都是提琴家族的成员,它们之间有著相同的特质,所以整体音色的表现最为「纯粹美丽」。
正因为弦乐四重奏是如此「精纯」的音乐方式,如果想要完美地演奏弦乐四重奏曲目,那麼四位演奏家之间的协调合作就变得非常重要,换句话说,这四个人的「默契」良好与否,以及是否具有团队精神,往往就成了演出是否成功的关键,这也是为什麼演奏弦乐四重奏乐曲的,多半是专业的四重奏团体,而很少是由四位独奏家临时凑合来演奏的原因了。
总之,就是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像听家人谈话那样听他要学习的音乐。
但试想一想,如果要孩子在家里经常听到的是他学习的乐曲,而不是电视机或收音机播放的广告歌曲、流行曲,那就必须家长通力合作,不厌其烦地在适当情况下为孩子播放音乐,并且也要牺牲许多自己的时间和娱乐。
所以铃木教学法对家长的要求可说是颇高呢。

教学效果

铃木教学法透过潜移默化的方法使孩子在下意识间熟习一首乐曲之后,就让他在老师指导下凭记忆把乐曲在乐器上奏出,完全不用看乐谱或学乐理,整个过程由听到模仿就像小孩子学说话一样。
等到拿起乐器要学那首乐曲的时候,孩子基本上只是学怎样以最舒适的方法把脑海中的乐曲奏出,而不是学那首乐曲的本身,故往往事半功倍。同时,因为孩子脑海中的乐曲是由名家演奏的,所以他在设法把脑海中的乐曲奏出时,其实是在设法达到他能力范围内最好的演奏效果。
铃木教学法训练出来的孩子程度不一。事实上,不是每个孩子都能适应铃木教学法。有不少孩子费尽脑力也无法把听了无数遍的乐曲完整记住。不过,从另一方面讲,时下常用的那种先看谱后听音的乐器教学法,也不是每个孩子都能适应,训练出的学生表现差异也很大。有不少孩子因看谱能力较弱,在学乐器的初期便被看谱一事拒之门外。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能吸取铃木教学法的精神,不用乐谱而先让孩子多听所学习的乐曲,可能会有意外的收获。
铃木音乐教学法,无法以简单的文字叙述清楚,幸好铃木镇一在才能教育中提到了许多值得重视的概念,由这些概念我们可窥知其理论基础,例如,爱的口号、才能不是天生的、没有失败的学习、学习自零岁起、能讲话就能学音乐、强调父母亲在子女学习乐器过程中角色的重要性,以下简要的摘其精要:

才非天赋

铃木镇一所指的才能,并不是一般人所说的"天才",而是教育理论的一种“行为”而已,例如走路、跑步、写字等…。他认为人类唯一的天赋是学习的本能。人类如果能把握这一天赋,充分的加以发展,学习任何东西应该都可达到相当的水准以上。音乐能力也是人类及有待开发的能力之一,只要父母用心安排,老师费心指导,人人都可学好音乐,有希望成为音乐家。
铃木认为如果一位父母都能注意到每位儿童的本能,而且能提供一理想的环境,所有的儿童都将获得并且发展出一系列非常突出能力,这理论适用于全世界的儿童,没有例外 。他并举例,生在热带的儿童,送到寒带去生长,照样会产生御寒能力; 生在台湾的儿童,送到美国生长,英语就成了他的母语。例子就证明人类的能力系由于环境培育,而非天生俱来,所以铃木强调人是环境之子。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491#

母语式教学

铃木因为和他的侄子生活在一起一阵子而顿悟语言学习,他的教学法也被称为母语教学法。他认为音乐和语言一样,都是人和人沟通方法之一,语言这么复杂的系统人人都可学会,音乐也一样可以学好。语言的学习的过程,先听很长的一段时间,然后模仿或反应说出简单的音来,再发展成词或句子,进度缓慢,并经过反复的练习,得到父母的鼓励,再继续更进一步练习,这一理论成了他音乐教学的重要哲学基础之一。

教育起零岁

铃木先生在他的"才能教育自零岁起"书中极力主张学习要愈早愈好,幼儿的阶段影响一生深远。他认为学习应该是自出生的那天起,而不是自上学的第一天。根据人类经验的原则,旧经验帮助新学习,及早学习可提供丰富的经验,做为新学习的基础。

能力滋养能力

铃木镇一认为,新的能力是由旧的能力累积发展而来的,所以他在小提琴教学中,要求学生经常要反复练习旧曲子,借此不仅增强已有的技术,同时也产生新的能力,这和教育理论中的练习理论不谋而合。
铃木镇一推广小提琴教学,鼓励儿童的母亲参与学习,协助儿童学习; 运用母语学习的自然方法,欣赏音乐,反复听唱熟悉旋律后,才进入乐器练习。学习小提琴采团体的上课方式和个别上课交互并用,减轻儿童心理的负担,鼓励乐于在团体中表现自我,从合奏中分享同伴的成果,学习协调群我关系的成长; 不断的复习旧的曲子,温故以知新;小提琴音色美音的不断追求,是铃木镇一不断强调的重点。铃木镇一的教学不只适用于小提琴教学, 他所著《才能教育》书中提到的原则,都可适用其它的学习。铃木镇一进一步的提出五个重点,代表他的教学理想:
一、 人是环境之子
二、学习越早越好
三、 练习越多越好
四、学习环境要好
五、 教学法要更好
事实上铃木音乐教学理念无法以三言两语简而毕之,教师必须相当了解铃木音乐教学理念或相关概念的人,才能加以应用。 提出十点的要领描述铃木音乐教学的特色如下:
一 才能教育应当及早开始
三岁的小孩即可学习小提琴,但是在开始学小提琴前,应当先听很多的音乐,然后参观别人拉奏小提琴,引起动机,并尝试使用纸造玩具小提琴,然后才让他们接触小提琴乐器。
二 让儿童聆听音乐
幼童学习音乐的过程要如同学习语言一样,经常反复的聆听音乐,熟悉“音乐的语言”,学习才会生动有趣。
三 父母亲陪同学习
个别课家长要一起出席,帮忙笔记,学习调音,并帮儿童了解刚开始学习的各种难处,如夹琴,持弓等姿势,家长在家就是小提琴辅导老师。
四 父母亲应陪同小孩每天练习.
父母应鼓励儿童练习而非强迫他们,尤其是旧的曲子,要不断的复习。重复练习就如同讲话一样,天天需要用到第一天所学会的用词。
五 背谱演奏
幼童不需看谱直到技术形成,学习的过程中由父母亲帮忙修正音符,指法,藉备谱的过程专心注意拉琴的姿势,并且训练好耳朵的听音能力。
六 认谱教学
认谱,在铃木镇一的观念中,应该是稍后的活动,例如儿童三岁开始学琴,至少应该是学习小提琴两三年后的事。铃木镇一强调 “认谱是儿童学习的一种联想过程, 过程中儿童必须对照他拉出的音因和谱上的音符”. 开始认谱后,儿童仍需背谱演奏,才能不因认谱而分心技巧的专注学习。
七 完整的课程
铃木的教学所有的学生,即使能力不同也要经过完整相同的教材练学。虽然有的学生学习进度比较快,但是所有的学生都被要求学习这些,以方便学生们一起合奏。另外,铃木镇一还编了移把位和音阶练习以供程度已超过十册以上的学生,铃木镇一不认为学生必须太早接受机械式的音阶训练。
八. 精选教材
铃木镇一编了十本的小提琴教本, 曲目包含他自己的创作曲,以及自巴洛克时期以来大作曲家旋律明显的小曲子,包括韦瓦第(Vivaldi)巴赫(Bach)韩德尔(Handel),赛兹(Sitze) 等西方音乐的精品,除了乐谱之外也含有录音带供学生聆听。
九. 合作而非竞争的学习方式
铃木音乐教学鼓励学生合作学习,而不竞争,年学得较多或年长的学生,应帮助年纪较小的。学生和学生,父母和学生,教师和学生之间永远保持正向积极的鼓励态度。
十. 游戏的学习方式
铃木音乐教学除了提供很多基本的练习方法,包括节奏,右手、左手等技术练习之外,还引用游戏的观念,应在练习上,例如,边走路边拉琴,配合韵律活动拉琴,站在椅子上表演…等活动,以增强儿童练习的兴趣。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492#

铃木音乐教学

铃木音乐教学,原称为才能教育,是日本铃木镇一发展的一种独特教学法。首先,铃木镇一将这教学法应用在小提琴教学,后来被引介到美国,得到很大的回响, 并陆续被应用到其他乐器或其他学门,例如钢琴或长笛教学,以及曾被尝试应用到数学的教学。当今,世界各地很多关心音乐教学的教师们,对这一种教学法充满兴趣。以下本文就铃木音乐教学发展背景,理论基础,教学理念,以及铃木教学在一般音乐教学的应用。

发展背景

铃木镇一(Shinichi Suzuki 1898-1998) 出身于日本音乐世家,父亲拥有当时日本最大的小提琴制造工厂。他二十三岁留学德国,跟随克林葛(Karl Klinger)学习小提琴,无论是小提琴的演奏技巧或对音乐的态度,都深受克林葛影响。后来,他返回日本和兄弟组弦乐四重奏到处演奏,并且从事小提琴教学。根据几年的教学经验,他发现了学习和环境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也体会出年龄和学习小提琴的关系,领悟了音乐和语言妙不可分的关联。1958年他在日本东京发表了母语学习的概念,他在"才能教育"书中,表示音乐教育只是手段,高超人格和伟大理想的培育,才是音乐教育的最后目标。他主张以音乐启发儿童单纯的心灵,透过音乐培养儿童伟大的情操和人生的理想,创造人类更完美的下一代,为人类谋福祉(Suzuki,1969; Kendall,1973)。铃木镇一透过音乐教学实践其理想,强调才能不是天生的,才能须经由后天培育,以正确的教育方法,优良的师资,配合适当的学习年龄,良好的学习环境,共同成就才能教育的理想。铃木镇一并发现人类学习语言的天赋能力,是一种典型的学习模式,称之为"母语教学法"。不只在日本很多学生因铃木镇一而及早受到音乐栽培,1964 年,铃木镇一带领十位小朋友受邀在美国全美音乐教师协会演出,引起重视随之兴起一股铃木教学法风潮,在美国陆续有铃木提琴教学的推广机构,嘉惠学子不可细数。在日本,至1966止,就约有120位铃木小提琴教师和6000小提琴学生分散在各地。铃木镇一不但创造了学习小提琴的新模式,打破了演自欧洲传统的小提琴学习方式。
如文前所言,铃木音乐教学不但应用在小提琴的教学,其他乐器教学或其他科目的教学,也多少受到影响。尤其是在美国,学校的音乐课程,除了一般的音乐教育之外,仍有乐器的课程,例如,室内管乐队,室外管乐队,弦乐团,合唱团… 都受到铃木音乐教学观念相当程度的影响。然而根据 Kendall 指出, 在美国部分学校铃木教学失败的原因如下: (一)学习过程没有使用唱片供儿童听音乐,(二) 学习进度太快,未能按部就班照指定教材确实练习,(三) 父母亲支持不够,(四) 在未能正确的养成拉琴习惯前太早读谱,以至于分心无法练好基本动作,(五) 疏忽于教师、学生与家长之间的关系对学习的影响。
中国义务教育中小学音乐,分为特殊音乐教育(音乐班)和一般音乐教育,在特殊音乐教育系统,是为音乐专才培育,大多数学生已提早开始学习乐器,并在教师、父母的要求下不断的练习。一般而言,年纪越小的儿童学习音乐,越需要家长的支持,同时学习过程也需要严谨的教材和进度,此外,因为需要大量的练习,儿童更需要家长及教师的鼓励,学习效果才显著并持续进步。至于应用铃木教学在一般音乐教育上,赖美铃(黄政杰编,民85)提到应用铃木音乐理念到一般音乐教学的五个重点(一)家长参与,(二) 鼓励儿童聆听音乐,(三) 反复加强练习,(四) 游戏化的教学,以及 (五)注重个别差异,皆适用于一般音乐教学。
笔者认为,铃木教学最可贵的是藉由音乐教学为爱的手段培育新的下一代,把传统乐器教学着重训练的方式,引导为人性的启发,适性的培育方式,以下仅就铃木音乐观念和教学原则的应用分述:

相信人人皆可学音乐

父母一旦了解铃木教学的精神,他们一定会怀着无限的希望教育子女。教师们一旦了解铃木教学的精神,教育子弟一定能有教无类。一般音乐教学,着重的是音乐涵养与基本能力,不需具备天才式的超人能力。父母,教师都具备相同的观念,能热爱儿童,喜爱儿童教学,音乐教育的第一步就成功了一大半。能够以爱出发,学习气氛愉快,才能引起儿童真正的喜好,然后进行更深一层的教学。

按部就班 循序渐进

任何学习都要求循序渐进,由简而繁进而产生学习迁移,迈向既广又深的学习结果。铃木的教学进度要求,正可作为参考,教师了解按部就班的教学进度,教学自然能有系统,教材的选择自然不但能顾及多数学生,也能想到少数学生的程度,尊重个别差异。尤其当教师了解母语学习的精髓后,对儿童学习的进度,会更有耐心的去配合儿童的发展期待渐进的学习成果。一般音乐教育,学校老师要能灵活的跳开进度的束緮,配合学生的程度弹性的选用教材。

积极向上的鼓励

学习的增强原则,常涵盖各种不同的方法,铃木教学法建议教师永远采用正向积极的方法鼓励学生学习。中国的教育文化自古以来深受 「严师出高徒」, 「不打不成器」,「君子不重则不威」… 等观念影响,师生互动方式一向责难过于鼓励,很不适合一般音乐教学。 教师们正好可思索并引用铃木对音乐教学的态度来鼓励学生们,引导学生享受音乐的乐趣。

聆听音乐

聆听音乐本身就是一种学习,经由聆听音乐的过程,儿童习得音乐的基本要素及培养了对音乐的感觉。听得多才有可能唱得好、弹得顺, 合奏感觉才能对, 进一步的,能欣赏才能创作,听音乐可以说是音乐学习活动最重要一环。

趣味的学习

对大部分的小学生而言,在户外玩耍远比在室内学音乐要来得有趣多了,教师如能正视这现象,就了解应该想尽办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无论是上课的气氛,学习的过程,或是学习的方法,都得尽可能趣味化,学生才愿意继续学习。

反复练习

一般音乐教学仍需要注重练习, 经过反复的练习,音乐的技能才能熟练,无论歌唱,读谱,乐器演奏,皆需要靠不断的练习,以达熟能生巧的境界,进而产生新的技能或更深的音乐体会,此一练习原则,可以适用到任何一项的音乐教学。

乐器教学的应用

九年一贯课程实施后,直笛仍是小学阶段的主要乐器,这一乐器经济实用,简单易学,人人可以拥有,如能充分的应用铃木教学的原则,小学生可以很自然的接受,不但能学得很有兴趣而且很有成果。学校指定以外的其他任何乐器,也可以引用铃木教学的原则学习,成功的例子已不少。有的老师和家长常担心孩子或学生不会看谱能否学乐器? 疑惑是否一定要先学钢琴才能学其他乐器? 没有音感能否开始学乐器? 如果她们能深刻的了解铃木教学,这些担心和忧虑都是多余不是吗?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493#

教育历程

铃木镇一说:“不少人在吹嘘铃木镇一每年都要培育出七百个小提琴神童。”
铃木镇一开展幼儿学小提琴教育超过二十年,成就不在于培育了多少个神童,而在于教育创新教学法的成就。铃木一个人改变教育,培育出这么多的小提琴神童。但普遍的学校,投入这么多的资源,却没有多少位教师敢说培育了多少人才。一个基本原因,恐怕是根本不会去想孩子的早期教育,不相信孩子在早期学习能力远超于**。
日本国立冈崎研究所在二00一年底的研究显示,记忆刻在大脑神经细胞表面树状突起的微刺上,是可以见到的。
伦敦伯克贝克大“大学及认识能力发展中心”的莱斯利塔克解释说:“在生命的头两年,脑细胞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生长和发挥影响力-两岁大小孩的脑神经细胞之间的联系,比成年人高出一百五十。”
这些新发现和研究成果,都证实了我们一贯的看法,铃木镇一等超前教育家在现实教育中引发的理念。两岁小孩脑神经细胞的突触超过**一倍半,而这又是记忆的实体,那么,我们还有什么理据去反对早期学习?
反对早期教育的人,又常是关心孩子学习的人。他们不肯承认的一个现实,是孩子成绩落后并非在小学阶段开始,也不是在四、五岁时候开始,而是更早的时间。
铃木教学法教小孩子学琴是从两岁开始。
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塞德兹谈到<卡尔威特的教育>;一书,用神奇和伟大来形容,作为父亲的作者,在教儿子时,是从出生十日开始,即大量灌输词汇。我们却依然是那么后知后觉。
最要命的是,当人们提到孩子学习,总以为应与操练相提并论,更认为没有压力就办不成事。提到孩子学习,就是为会剥夺他们的游戏时间,而不知道优质学习可和游戏并存,更以为学习与运动(包括大家所说跳个不停和跑个不完在内)并非相辅相成的。
当我们撇开优质信息教育,再谈培养孩子,无异于教会孩子在水中浮浮沉沉,且继续同一形式锻炼,就以为可以训练出游泳选手来。也以为只有透过手指运动和结合残存记忆,就能训练出优秀数学人才一。更妙的是,当有人提出多元智能的说法,更多人以为人各有不同智能,从小就应该在局限的智能中找寻出路,甚至否定智商能表达较全面智能的评估。
铃木教学法当然不只是小提琴技术训练,同时是全面智能训练的理论,精神世界的培养,而且都是年纪很小就开始。想教育成功,最重要还是去除大量见风驶□的思想,回到从小建立全面智能的根基。

人脑潜能是如何被浪费掉的

科学研究表明:一般来说,人脑的潜能只发挥了不到10%,而90%以上的潜在能力被浪费掉。这里就产生出一个重要的问题,即人脑的潜在能力是如何被浪费掉的呢?
儿童生后一年内,神经结构和机能方面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是出生后发展最快的时期,脑重迅速增加近900克。3岁时增到1000克,7岁时为1280克,已接近**的水平,7岁以后就非常缓慢了。科学研究发现,儿童在常规的环境中生活,大脑的各部分神经细胞则按一般的速度发育。若外界的适宜刺激越频繁、越强烈,则脑神经细胞的发育速度越快,并趋于完善。有人估计,超前教育的儿童到了7岁,他的脑神经细胞可能已经发育了25%,而一般儿童也许只发育了10%。至于那些在贫乏环境中生活的儿童,脑神经的发育就更少了。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卢姆曾对近千名婴幼儿进行跟踪观察,一直到他们成年,他得到一个引起教育界轰动的结论:5岁以前是儿童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他说,如果把17岁时,人所达到的智力水平定为100%,那么出生后的前4年即可获得50%,到8岁已获得80%,从8岁到17岁获得20%。布卢姆的“5岁前是智力发展的最快时期”及“7岁前获得的智力占80%”两个结论引起了教育界的极大兴趣和重视。可见一个没有受到早期教育和环境丰富刺激的儿童,在学习上要比别的儿童吃力许多倍,那是因为他的部分脑细胞由于没有使用而急剧老化,因而失去功能。
所以,少年儿童时期,特别是婴幼儿阶段,随着大脑高速度发展,人的智力也在高速度发展,在这个年龄阶段,如果环境丰富和教育训练适当那将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相反,教育如果失当,即不可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错过了适当的教育时机,或措施方法不当,往往产生不良的后果,使儿童本来具有的发展潜能得不到充分实现。近30年的研究表明,许多教育工作者和父母们对青少年和婴幼儿的心理发展水平估计过低,不相信学生们的学习潜力,采取粗暴的态度,硬性灌输知识,从而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针对父母和教育工作者的这种情况,日本早期教育家铃木镇一尖锐地说:“在孩子们身上存在着不可估量的潜在能力,虽是处于他们双亲的‘摧残’之下,然而还是发挥出难以相信的能力,只要抛弃错误的教育方法,则无论什么样的孩子,其能力的幼芽都能茁壮地生长起来,所以说孩子的能力的幼芽是被大人掐掉的。”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494#

铃木的早期教育成绩是十分惊人的。他从事的是小提琴训练,学习者都是幼儿,仅从每年3月举行的毕业典礼上进行的毕业演奏情况,就可以看出他的教育效果。在铃木的指挥下,3000多名孩子,最小的还不到3岁,他们抱着玩具般的小提琴,兴高采烈地站在一起,使人感到他们可能要做什么游戏。当人们听到他们的演奏后,真有些不可相信,令人惊叹不已,他们熟练准确地演奏的曲子都是世界名曲,从德国作曲家巴赫的曲子,到意大利作曲家威尔第的曲子,至于日本的歌曲,就更是随心所欲了。从这个事例中我们可以受到启迪,使我们看到幼儿教育确实存在着无限的、巨大的可能性。
教育失当还表现在忽视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所谓关键期,也称为敏感期,它是指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教育影响起最大作用的时期。例如,许多研究表明,儿童自出生到三四岁,如被剥夺感性经验,缺乏社会交往,缺乏双亲抚爱、照料或忽视智力教育等,都会严重影响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
也有些研究认为,2到3岁是学习口头言语的最佳年龄,狼孩就是过了这个最佳期,返回社会后就很难学会言语;4岁到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最佳年龄;学习外语应从10岁以前就开始,否则达到纯熟就很困难;而弹钢琴必须从5岁开始,学习提琴必须从3岁开始,否则难以得到精髓。6岁到10岁左右,儿童的记忆力模仿力比较强。理解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相对弱,此时以加强语文和外语的学习为宜。9岁到11岁对外界知识的兴趣越来越浓,12岁到14岁达到了高潮。少年儿童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又有巨大的潜力,所以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据此提出:教育工作者必须确立三个基本信念:1.相信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学习;2.都愿意学习;3.相信一个成功能产生另一个成功。
教育心理学家林崇德指出,中学阶段,随着年级增高,年龄增大,学生的智力水平不断提高,“初中二年级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高中二年级是智力发展的成熟期。”初二基本上摆脱了小学生的智力特点,他们的思维形式从经验型思维逐步向理论型思维发展,观察力、理解记忆能力和创造想象力也在迅速发展。
高二是智力发展的成熟期,它意味着智力的主要成分基本上趋于稳定,基本上完成了向高水平的转化。有意识、有目的的观察占主导,有意记忆和理解记忆占主导地位,理论型的抽象思维占优势,个人的智力品质已基本定型,智力的个体差异基本形成。
经验表明,在关键期和成熟期,智力发展的可塑性大,如果给予科学指导,抓紧训练和培养,能够加快智力发展速度,提高智力发展水平。成熟期以后,也并不是说学生的智力就不能再发展,但其可塑性变小,较难训练和培养,也可能是事倍而功半。

评价

关于小提琴教学,梅纽因曾在自己的自传《未完成的旅程》说,“无论是培养独奏能手的俄罗斯-犹太学派,还是旨在主要培养业余演奏家的日本铃木集体教学法,都要依靠父母的热诚合作(确实铃木在接纳一个儿童之前,先要教他的父母一方,以便家中能长期保持一种音乐气氛)。日本人现在已经取代犹太人;由于犹太人在寻找新的发泄情感的出路,他们在乐队中遗留下的空缺正由日本人来填补。铃木偏重培养业余演奏家,这是他主要成功之处。我在很多方面同意他的观点。他认为音乐确实是一种应从婴儿**就教的语言,事实上它应是在胎儿期间就受到感应的一部分,此后成为一种游戏——小提琴是个奇妙之极的玩具;铃木训练出来的大批卓越的小提琴家足以证实他这一观点。但是这种教学也有它不利之处,往往在儿童尚无分析能力之前,在大约九、十岁时,就达到了它有效的顶点。这种方法不易传入西方,那里很少父母能自由自在地扮演铃木指定的角色,很少有几个儿童不在学校或幼儿园里。”

结语

铃木教学发展自日本,风形于美国,过去几十年并没有在中国掀起大的旋风,诚属可惜,因为铃木教学的基础哲理简易,发展却是无穷尽,值得参考引用,唯以往受制于师资训练不足推广不易,当前国内有不少人对这一教学法非常热爱,有关铃木教学的讨论著作不断的出现,铃木教学活动在社会上也推动得很蓬勃,不久的将来成果指日可待,相信这一教学法不但对中国的小提琴教学有帮助,对一般的音乐教学也会有很大的助益。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495#

《曾国藩家书》

以下内容转载编辑自网络

《曾国藩家书》成书于清19世纪中叶。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30年的为官和从武生涯,近1500封。是曾国藩一生的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在平淡家常中蕴含真知良言,极具感召力。曾国藩对书信格式极为讲究,非常恭肃、严谨,体现出他的学识和修养。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是中国晚清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理学家、文学家、书法家 ,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曾国藩出生普通耕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8岁能读四书、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进士,入朝为官。太平天国运动时,曾国藩组建湘军,力挽狂澜,经过多年鏖战后攻灭太平天国,走上政治生涯的巅峰。其一生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曾国藩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曾国藩主张向西方学习,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曾国藩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官至两江总督等,后世称“曾文正”。

在为人处世上,曾国藩终生以“拙诚”、“坚忍”行事。他说:“困心横虑,正是磨练英雄,玉汝于成。李申夫尝谓余怄气从不说出,一味忍耐,徐图自强。因引谚曰:‘好汉打脱牙和血吞。’此二语,是余生平咬牙立志之诀。余庚戌辛亥间,为京师权贵所唾骂;癸丑甲寅,为长沙所唾骂;乙卯丙辰为江西所唾骂;以及岳州之败,靖港之败,湖口之败,盖打脱牙之时多矣,无一次不和血吞之。”曾国藩崇尚坚忍实干,不仅在得意时埋头苦干,尤其是在失意时绝不灰心。在持家教子方面,曾国藩主张勤俭持家,努力治学,睦邻友好,读书明理。他在家书中写道:“余教儿女辈惟以勤俭谦三字为主。……弟每用一钱,均须三思,诸弟在家,宜教子侄守勤敬。吾在外既有权势,则家中子弟最易流于骄,流于佚,二字皆败家之道也。”

在治军用人方面,曾国藩对于武器和人的关系,他认为“用兵之道,在人不在器”,“攻杀之要在人而不在兵”。在军队治理上主张以礼治军:“我辈带兵勇,如父兄带子弟一般,无银钱,无保举,尚是小事,切不可使他扰民而坏品行,个个学好,人人成材”。为使官兵严守纪律,爱护百姓,曾国藩亲做《爱民歌》以劝导官兵。在战略战术上,他认为战争乃死生大事,应“先求稳当,次求变化”。在用人上,讲求“仁孝,血诚”原则,选拔经世致用的人才。选人标准是“崇实黜浮,力杜工巧之风”,因而石达开说“曾国藩不以善战名,而能识拔贤将”。曾国藩的幕府就是一所人才培训基地,李鸿章、左宗棠、彭玉麟、华蘅芳等都在其左右共事。

曾国藩早年致力学问,但他最终没有成为一位著述丰富的大学者,主要原因是他为官繁忙,再后来投身于戎马征战,使他不可能一心研究学问。南怀瑾在《论语别裁》中说:“清代中兴名臣曾国藩有十三套学问,流传下来的有两套,其中之一就是《曾国藩家书》。”《曾国藩家书》记述了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他从政、治家、治学、治军的主要思想,是后人研究曾国藩思想的宝贵资料。

曾国藩在攻克天京后,权势极大,功高震主,清朝对其极不放心。曾国藩具有丰富的政治经验和历史知识,熟悉历代掌故,因而在击败太平天国后自裁湘军,借以表明自己忠心为清廷效命。曾国藩家书自时起便风靡流行,历久不衰。总的说来,他的家书现存1400多篇,是研究曾国藩和清朝社会末期的重要资料。曾国藩继桐城派之后,溯源经史,别立湘乡派,行文镇定,形式自由,于点点滴滴的真实生活中见真情、蕴良知,充分体现了他“文武双全”“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

中国自古就有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之说,曾国藩所著的《曾国藩家书》是研究曾国藩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曾国藩家书》中通过教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做官等方面,展现了曾国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毕生追求。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496#

唐浩明与历史小说《曾国藩》

唐浩明,衡阳市人,1946年生,著名作家、学者、岳麓书社首席编辑、湖南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后分配岳麓书社;先后任过编辑室主任、副总编辑、总编辑等职。编有《曾国藩全集》、《胡林翼集》、《彭玉麟集》、《20世纪湖南文史资料文库》等近代历史文献。著有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杨度》、《张之洞》等,历史随笔集《冷月孤灯•静远楼读史》、评点曾国藩系列。

唐浩明是第九届、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第六、七届全委会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其所著先后获得过国家图书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第一届、第二届姚雪垠长篇历史小说奖。《曾国藩》荣登香港《亚洲周刊》20世纪中文小说百强榜。唐浩明还获得过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中国出版**奖、新中国60年百名优秀出版人物等荣誉称号。

“唐浩明先生查遍史料,生动客观地描写了曾国藩恢弘大气,跌宕起伏的一生。洋洋洒洒百万余字,浩浩荡荡妙趣横生,是我所读过的鲜有的优秀人物传记。其中曾国藩以及其幕僚所留下的各种诗文作品更是让人回味无穷。 从衡阳湘乡荷叶塘的一个农家子弟完全靠自己的能力与见识拜相封侯,实在是给我们这些农家出生的穷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曾国藩》三部曲《血祭》、《野焚》、《黑雨》先后于90~92年发表,一时间红遍华人世界,与二月河的清帝系列共同掀起了中国90年代历史小说热,也在往后10年带动了曾国藩研究热及曾国藩相关题材图书的出版风潮。不但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两岸高层政治人物也有不少成了唐浩明的书迷…….

唐浩明先生所著《曾国藩》2003年获得首届姚雪垠长篇历史小说奖,1999年被《亚洲周刊》评为二十世纪华文小说百强之一;《杨度》一书曾获中国国家图书奖及中国优秀长篇小说奖;《张之洞》荣获第二届姚雪垠长篇历史小说奖。(转载编写自网络)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497#

唐浩明评点曾国藩的另两本书籍: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498#

唐浩明的晚清三部曲,除了《曾国藩》,还有《张之洞》和《杨度》

唐浩明《晚清三部曲:张之洞》

张之洞比曾国藩稍后,是近代鼓吹洋务运动的先行者之一,也是北洋军阀的大帅之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就是他提出来的,直至今日仍不时被人们提起,从总体国策来看,这个口号也仍旧是被一再探讨而未有结论。写历史小说,要能概括出某一**的精神,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李鸿章……这些都是文武全才,能破坏又能建设、诗酒风流、端穆沉藉的大人物。他们处在一个风云变色的年代,处理军国大事,并与中外一流人才打交道,“立德、立功、立言”,简直无所不能。奇怪的是,往往在血与火的大**,历史才会集中这样一批出类拔萃的人物……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499#

唐浩明《晚清三部曲:杨度》

唐浩明以杨度为引线,串起袁世凯、曹锟、汪精卫、孙中山、黄兴、蔡锷等诸多人物,淋漓尽致地描绘了二十世纪初中国社会风起云涌的宏大背景、有识之士的救国之举,刻画了杨度等人物的文学形象。《晚清三部曲:杨度》曾获国家图书奖。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500#

韦启昌:翻译叔本华,是一种答谢

韦启昌,1962年生于广州,现于澳大利亚行医。叔本华作品重要译者之一

深圳晚报记者李福莹

      因为2月7日在方所书店的活动,韦启昌提前一周从澳大利亚飞回家乡广州,出发前,他还在诊所忙着诊治病人。韦启昌是谁?一个身份是旅居澳大利亚的知名中医,另一个身份是被众多叔本华迷推崇的重要译者。
  
  自20世纪初,叔本华的思想和著作传入中国以来,“韦译叔本华”在读者中有很大知名度,由韦启昌翻译的叔本华系列——《人生的智慧》《叔本华思想随笔》《叔本华美学随笔》《叔本华论道德与自由》出版12年来,4次改版,经久不衰。有读者曾这样评价:“我到底是喜欢叔本华还是韦启昌?这个问题大概永远也搞不清。”
  
  2014年,“韦译叔本华系列”由上海人民出版社推出精装版。在广州方所举行讲座前夕,韦启昌接受了深晚记者的专访。他说:“叔本华的著作给予了我许多,翻译它们是某种微不足道的答谢。看到读者通过我的译本而欣赏到叔本华,就犹如看到病人经我之手解除了病痛。最实在的报酬对我来说不过如此。”
  
  叔本华一生住过“三条大街”
  
  深圳晚报:由您翻译的“叔本华系列丛书”出版12年来,成为经典,不断重印。最近出版的新版本,与之前相比有什么变化?
  
  韦启昌:与之前的相比,印刷当然更加的精美,书的外表似乎更对得起书的内容了。书的内容,最关键的内容,始终还是尖端傲气超档次。
  
  深圳晚报:译丛包括《人生的智慧》、《叔本华思想随笔》、《叔本华美学随笔》、《叔本华论道德与自由》,可否分别谈谈这四本书内容与侧重?
  
  韦启昌:《人生的智慧》一书侧重实际生活中的方面,目标是争取在人生中尽量得到所谓的“幸福”。内容涉及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人的自身、人的名声、人的财富所起的作用。叔本华也谈到了在社会生活中,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我们所应采取的态度和所应遵守的理性规则——这些对于追求我们的幸福,是很重要的。
  
  《叔本华思想随笔》涉及哲学和智力的关系,人的意欲和智力的关系。还有就是,叔本华在心理学、文学、历史、美学、伦理学等多个领域提出了深刻见解。
  
  《叔本华美学随笔》则讨论了音乐、读书、写作和写作文体、批评与名声、语言和语言学习、大自然的美等话题。
  
  《叔本华论道德与自由》则讨论了人的性格、动因和行为的关系,以及道德的真正基础。本书证实了:人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也同样是严格遵循着因果律。本书揭秘了人的最幽深的心理、性格及其活动规律。
  
  深圳晚报:您与叔本华有过怎样的“邂逅”?
  
  韦启昌:1985年在街上偶尔见到叔本华的小书,然后打听并搜罗其其他作品。虽然那是在街边买到的叔本华《人生的智慧》的台湾节译本,译文也不算好。自那以后,我就以能阅读叔本华、茨威格的原文为享受目标。托玛斯•曼津津乐道的“斜躺在沙发上整天阅读叔本华”的美妙感觉,肯定是得到个中三昧而发。
  
  由于叔本华思想在我头脑中产生共鸣,所以我认定此哲学家写出的都是既有价值、极具思想性的文字。这些文字带给了我很多的快乐。叔本华思想所给予我的精神愉悦,也只有中医的理论及实践可堪相比。两者都是如此深邃、朴实、直接,其根本观点在主要的方面竟然是惊人的一致。
  
  深圳晚报:您对叔本华的一生如何评价?
  
  韦启昌:我认为,叔本华的一生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可分别由叔本华所居住的街道名字标示出来。叔本华是出生于波兰但泽的“圣灵”街(Heiligengeistgasse)114号。一直到叔本华30岁以前,叔本华圣灵般的精神思想种子因得到后天土壤、水分、阳光的配合而茁壮成长,并很早就结出硕果。早在25岁时就表现其思想天才的本色,那时发表的《论充足理性原则的四重根》到今天仍是认识论的名篇。在30岁不到的年纪,就写出了奠定其哲学体系的《作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第一卷,内容涵括大自然物理世界的各种现象和人的精神世界。叔本华从很年轻的时候,就对于自己明显的特质和今后要走的路有着非常清楚的了解。他20岁时,就对年长的文学家魏兰说,“人生真是糟糕透顶的事情,我已决定要花费这一生去琢磨和探究这一糟糕透顶的人生。”
  
  但在春风得意,出版了奠定其思想体系的巨著以后,叔本华就开始一直走着背运。父亲死亡、家庭的巨大生意家财濒临失去,叔本华无论在大学教书还是出版著作(要求重版《作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不获出版商同意,甚至把西班牙作家格拉西安的著作翻译成德语也没有出版社肯印刷),都无一如意,身体染病、精神忧郁。他所贡献给世人的伟大思想,丝毫发挥不出作用。这段一直延续到晚年成名为止的“失败”命运,可以其31岁时搬到柏林“失败”大街(Niederlagstrasse)2号为标志。
  
  在1843年,叔本华搬进了法兰克福“好风光”大街(Schone Aussicht) 17号并开始了生命中最“风光”的时间。同年就开始有评论家写出了赞扬叔本华哲学的文章。他的《作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也在次年相隔20多年以后重版。叔本华那沐浴在荣耀之中、受人景仰的晚年,直至其逝世,就在这“好风光”大街住处度过。
  
  其实做翻译我也是“有心插柳”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