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4748495051525354» / 66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与书籍有关的点点滴滴(《白鹿原》) [复制链接]

1001#

【近10年获奖者一览】

  2021年:

  坦桑尼亚作家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获奖理由:“毫不妥协但却富有同情心地洞穿了殖民主义的影响,同时关注被夹在不同文化和地缘鸿沟间难民的命运”。代表作品有《天堂》《启程的记忆》《来生》。

  2020年:

  美国女诗人露易丝·格丽克。获奖理由:“她用无可辩驳的诗意嗓音,以朴实的美感使个人的存在变得普遍”。代表作品有《阿喀琉斯的胜利》《野鸢尾》。

  2019年:

  奥地利作家彼得·汉德克。获奖理由:“他兼具语言独创性与影响力的作品,探索了人类体验的外围和特殊性”。代表作品有《骂观众》《卡斯帕》《试论疲倦》。

  2018年:

  波兰作家奥尔加·托卡丘克。获奖理由:“她叙事中的想象力,充满了百科全书般的热情,这让她的作品跨越文化边界,自成一派”。代表作品有《镜子里的城市》《太古和其他的时间》《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

  2017年:

  日裔英国作家石黑一雄。获奖理由:“在伟大情感的小说世界中找到现实世界与虚幻深渊的连结”。代表作品有《长日将尽》《别让我走》《被埋葬的记忆》。

  2016年:

  美国民谣艺术家鲍勃·迪伦。获奖理由:“在伟大的美国歌曲传统中创造了新的诗歌形式”。代表歌曲有《答案在风中飘》《**在变》《像一块滚石》。

  2015年:

  白俄罗斯女作家斯维特拉娜·阿列克谢耶维奇。获奖理由:“她的复调书写,是对我们**的苦难和勇气的纪念”。代表作品有《战争的非女性面孔》《最后一个证人》《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核灾难口述史》。

  2014年:

  法国作家帕特里克·莫迪亚诺。获奖理由:“用记忆的艺术展现了德国占领时期最难把握的人类的命运以及人们生活的世界”。代表作品有《星形广场》《暗店街》《青春咖啡馆》。

  2013年:

  加拿大作家爱丽丝·门罗。获奖理由:“当代短篇小说大师”。代表作品有《逃离》《快乐影子舞》《爱的进程》。

  2012年:

  中国作家莫言。获奖理由:“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

  代表作品有《红高粱》《酒国》《丰乳肥臀》。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002#

鲍勃·迪伦获得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
获奖理由是:“在伟大的美国歌曲传统中创造了新的诗歌形式”。
这是诺贝尔文学奖首次颁给一位音乐人。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003#


有人说:“也许音乐并不能赋予诺奖更多的意义,但是鲍勃迪伦绝对赋予了音乐更多的意义”。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004#

鲍勃·迪伦1941年5月24日出生于美国明尼苏达州,美国著名歌手、词曲创作人、作家、演员、画家。

鲍勃在高中时组建了自己的乐队。大学期间,对民谣产生兴趣。1961年签约哥伦比亚唱片公司。1962年推出处女专辑。1963年起,琼·贝兹邀请迪伦与她一起巡回演出。 2013年,美国艺术文学院宣布鲍勃·迪伦为其荣誉成员,表彰他为美国文学和音乐所作的贡献;迪伦是首位入选美国艺术文学院的摇滚音乐家。

201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005#

年轻时的鲍勃·迪伦: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006#

鲍勃·迪伦音乐试听:

https://music.163.com/#/artist?id=29323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007#

普鲁斯特逝世100周年|缠绵病榻,依然可以创造神迹

澎湃新闻

1922年11月18日凌晨四点半,备受哮喘困扰而缠绵病榻的普鲁斯特走向了生命的终点,享年51岁。某种意义上而言,他没有败给疾病、失眠和劳累,而是最终被他孜孜不倦所书写的时间吞噬掉了。是的,普鲁斯特在时间所构筑的巨型城堡中书写和回忆,这成了他的人生使命,他的疾病美学,甚至是他的存在方式。与绝大多数人不同的是,下床的普鲁斯特形同废物(室外一口新鲜的空气对他都可能是致命的威胁),而在床上的他却几乎是神一般的存在。他就像一个夜晚的精灵,生生创造出一个独立于日常生活之外的永恒世界。当百年后的人们在为疫情所造成的种种困扰和局限而担忧、焦虑甚至恐惧时,普鲁斯特告诉我们:即使常年困在一张病床上,依然可以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神迹。

1922年,法国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去世。就在离世的前一天,普鲁斯特还叫来女管家塞莱斯特,希望她能在手稿中,把书中阿尔贝蒂娜吃的冰淇淋的味道补充清楚。在人生最后的十余年光阴中,普鲁斯特将几乎全部的精力都灌注到了《追忆似水年华》(以下有时简称为《追忆》)这部巨著的写作上,只有在哮喘病发作,实在难以坚持时,普鲁斯特才不得不停下来。有一次,他对友人说:“现在必须在我自己的坟墓完工之前为它建造起一座巨大陵寝。”很难想象,一个常年卧病在床的人,他对自己所要完成工作的那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以及处处高标的严苛要求。如果普鲁斯特的上述隐喻成立的话,他所亲手建造的这座陵寝——无论是其规模和结构之浩大繁复,还是内部设计之精美华丽——都远远超过了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位帝王的陵寝,就连埃及金字塔都无法与之相比。就这样,一位极度敏感又极度虚弱的男人创造了一个不朽的神话。一百多年后的今天,它的神奇之处不仅仅是极其虚弱的身体和极其强大的创造力这一具有强烈冲击的对比所带来的,更在于几乎每一位阅读《追忆》的读者(很大程度上超越了**和地域的界限),都能从这部卷帙浩繁的作品中读到自己——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回忆、自己的事业和爱情……以至于法国作家法郎士曾发出这样的著名感慨:“人生太短,普鲁斯特太长。”窃以为,对这句话的最佳解读或批注,来自美国著名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它(指以《追忆》为代表的长篇小说)可以成为我们在时间和空间中之种种局限的生动说明,却又可以给予普鲁斯特式的赐福,使我们获得‘更多的生命’。”

难产的巨作

20世纪上半叶,有两个年份在文学史乃至文化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一个是1922年,因其在小说、诗歌等领域的开创性爆发而被称作“文学奇迹年”(鲁迅《呐喊》、乔伊斯《尤利西斯》、T.S.艾略特《荒原》、伍尔夫《雅各的房间》等诸多影响深远的文学作品均在这一年问世);另一个则是在更广泛文化意义上有重要影响的1913年。这一年,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出版了《图腾与禁忌》(重要性仅次于《梦的解析》),查理·卓别林收到了好莱坞的工作邀约,从而开启了辉煌而漫长的电影生涯,斯特拉文斯基震惊现代乐坛的芭蕾舞剧《春之祭》在巴黎香榭丽舍剧院上演,而同样在这座全球艺术之都,现代文学领域也出现了一个划**的事件——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第一卷《在斯万家那边》正式出版。

然而,一部杰作的诞生总有着曲折的命运。就像《图腾与禁忌》因揭示了宗教的起源和本质,而引发了欧洲各国宗教狂的强烈不满,《春之祭》的首演更是变成了一场著名的骚乱,《追忆似水年华》在1912年遭遇了各大出版社的纷纷退稿,整个投稿历程几乎令人绝望。编辑欧仁·法斯凯尔对普鲁斯特写道:“法斯凯尔出版社为出版经典文学而骄傲,而不是您这种世上没有一个读者能坚定到坚持读哪怕一刻钟,何况作者也不这么打算,他的句子散乱无章。”安布罗·奥斯托夫出版社(主要出版一些次要作家的作品)总编在一封信中这样评价普鲁斯特:“亲爱的朋友,我这个人可能是不开窍,但我实在无法理解,这位先生写他睡不着,在床上翻过来又翻过去,怎么居然能写上三十页?”当然,最著名的退稿来自《新法兰西评论》的总编、著名文学家安德烈·纪德,普鲁斯特最先把《去斯万家那边》(即《追忆》第一卷)的手稿寄给了这位法国文艺界领袖,满怀期待的他等来的却是直接退稿,纪德甚至认为他肤浅且附庸风雅,只配做记述上流社会事件的记者。然而,这个退稿举动(加上这个刻薄的评价)让纪德懊悔终生。仅仅是在1914年1月(距退稿仅一年多),纪德就在写给普鲁斯特的信中诚恳地致歉道:“拒绝这部作品是新法兰西评论社最严重的错误——(我深感羞愧因为我对此负有重大责任),这是一生中最刺痛我,令我感到遗憾、后悔的事之一。”原来,纪德在次年重读第一卷之后,很快意识到自己错过了一部伟大的作品。颇为讽刺的是,这段令人遗憾的著名往事,竟成了普鲁斯特这部七卷本巨著在后世的最佳推荐语。

尽管遭遇了一连串的拒稿甚至被戏谑和嘲弄的打击,身体虚弱的普鲁斯特并没有任何的退却和怀疑,他对自己所写的东西一直怀有毫不动摇的高度自信,而将发生的这一切归结为“世人的愚蠢”。在他看来,就连享有盛誉的法郎士的文章,都曾被《**报》认为无法卒读而拒绝登载。世人的愚不可及并不能改变他的人生哲学。在一封写给友人的信中,普鲁斯特以一种近乎宗教徒般的虔诚姿态写道:“对任何作家,尤其是一个病体难支的作家来说,他的一项职责就是把脆弱的大脑中的思想转移到纸张上,纸张也许亦难久存,但至少可以不和肉体一同毁灭。”老子《道德经》有言:“死而不亡者寿。”肉体终将消逝,思想和精神却可能永存,正是这种坚定的信念支撑着他度过了往后的余生。

于是,普鲁斯特做出了一个在当时人看来颇感意外的决定——自费出版。要知道,在20世纪初的法国文化中,自费出版并不是一件光彩的事情。朋友们纷纷劝他放弃这个念头,因为这一举动会让人瞧不起作者。然而,普鲁斯特已将《追忆》的写作和出版看作他余生中唯一重要的事情,他要不顾一切地达成这一目标。1913年2月中旬,普鲁斯特给好友勒内·布鲁姆写信,请他向年轻的出版商贝尔纳·格拉塞推荐出版自己的作品:“我希望格拉塞先生能出版一部我已完成的重要著作,出版费和广告费由我自负。”这部普鲁斯特口中的“重要著作”,被其称作“某种类型的长篇小说”,包括两卷,每卷大约650页。普鲁斯特在信中强调愿意自费出版,原因之一是不希望出版社改动他的著作,之二是希望作品能尽快出版。显然,不容乐观的健康状况让他有一种与死神赛跑的紧迫感。

所幸的是,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格拉塞出版社迅速和普鲁斯特签订了出版合同。就这样,1913年11月14日,人类文学史迎来了一个重要的日子,《追忆似水年华》第一卷《在斯万家那边》正式出版。后世的历史将证明,普鲁斯特的这部作品就像一颗核弹,彻底引爆了现代文学,也永远地改变了世界文学的面貌。

最后的十年

《在斯万家那边》的出版过程可谓历尽艰辛,最终曲折问世。然而,就在这第一卷问世仅仅八个月之后,席卷欧洲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这场历时四年多的惨烈战争不仅影响了普鲁斯特的生活和思考,也不可避免地给他正在创作的小说打上了历史的烙印。更耐人寻味的是,普鲁斯特在战前出版计划中的是一个三卷本的长篇小说,他拟定的三卷标题分别是:《在斯万家那边》、《盖尔芒特家那边》、《重获的时光》,共计1500页左右。但如今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却是有很大不同的长达七卷的庞然大物,在篇幅上长达3000多页。毫无疑问,一战对普鲁斯特的小说创作有着重大而深刻的影响。

一战爆发带给普鲁斯特的最直接影响是小说出版的中断。战争开始后,出版商格拉塞及其手下的大部分工作人员都应征入伍,出版社的运作完全停顿下来。这一突如其来的长达四年的出版中断,就像一首庞大的间奏曲,给普鲁斯特带来了此前完全没有预料到的用于修改、扩充和调整小说的时间。从此,第一次世界大战以一种或明或暗的笔调进入了《追忆似水年华》,并成为最后一卷《重获的时光》中贯穿故事时间的历史背景。敏感如普氏,战争从一开始就闯入了他的生活和精神世界,以至于在诸多章节中将小说情节与战争背景紧密交织。普鲁斯特通过描写小说世界中各色人物在战争时期的遭遇、情感、政治立场和价值观念,来记录自己对战争的观察、思考和评论。

直到一战结束后的1918年底,小说的第二卷《在簪花少女的身影里》转由伽利马出版社出版。此时,距离第一卷的出版已经过去了整整五年时间。在此基础上,他扩展出了小说的第五卷《女囚》和第六卷《失踪的阿尔贝蒂娜》。在第二卷中业已出现的阿尔贝蒂娜这一人物形象逐渐丰满,并呈现出了一种卓然特立之感,她作为中心人物贯穿了第五、六两卷,甚而延续到末卷《重获的时光》。事实上,在一战爆发之前,普鲁斯特曾经历了一场强烈的感情挫折(即他与私人司机阿尔弗雷德·阿戈斯蒂奈利的同性恋纠葛),这段刻骨铭心的经历很快就以异性恋的变型形式(小说叙述者与阿尔贝蒂娜)被写进了小说,并且演变发展为《追忆似水年华》最重要也最出色的内容之一。

在此,作为心理学家的普鲁斯特展现出了自己在小说艺术中的惊人成就,在探索嫉妒在人类情感尤其是爱情中的核心作用方面,他几乎是无可匹敌的。即便是“言必称莎翁”的布鲁姆,也承认把嫉妒戏剧化的顶级大师只有普鲁斯特和莎士比亚。在普鲁斯特眼里,两情难保长久,惟有“嫉妒”介入,才能拯救寡淡的爱情。斯万对奥黛特如此,叙述者对阿尔贝蒂娜亦是如此。“嫉妒往往表现为一种欲望,心神不安地只想在爱情生活中采取一种专横态度。”我们能否真正了解自己所爱之人?在《追忆似水年华》这本文辞恳切而又痛苦的书中,普鲁斯特直视每对恋人眼中的妒火。他愁肠百转,忧思我们为何渴望彼此占有,嫉妒如何比死亡更持久,以及我们是否可以重返初恋的青涩……为此,他曾给冒险选择同居的人一句颇具讽刺意味的忠告:

倘你当真和一个女子同居了,你很快会发现她身上那些使你产生爱情的东西都消失了,但“嫉妒”却能令两个人重新走到一起。

一年后,凭借第二卷《在簪花少女的身影里》,普鲁斯特获得了龚古尔文学奖。这个1903年设立的奖项在法国久负盛名,但在经历了疾病、退稿、战争等各种人生波折后,普鲁斯特对于这次获奖显得极为平淡。事实上,此时的普鲁斯特已经病入膏肓,随时都可能撒手人寰。显然,他进入了与死神赛跑的最后阶段——他的在世使命仍未全部完成。1920年,普鲁斯特多次在死亡边缘徘徊,他不再进食,也不再起床,甚至有时连笔都无法握紧。但他仍然抓住有限的时间,努力增删、修补作品,精益求精。为了想让第五卷《女囚》中在凡尔杜兰家表演的凡德伊四重奏的片段更加真实,也让中提琴手这一人物更加丰满,他挣扎着从床上爬起来,去拜访当时著名的小提琴家加斯东·布莱,并恳请他携带整个乐队来家中为其演奏弗兰克的《D大调弦乐四重奏》,这是作家晚年留给后世的最动人场景之一。

1922年,当最后一个夏天悄然逝去,普鲁斯特感到了死亡的逼近。在连续几个通宵的写作后,他在一个清晨告诉塞莱斯特:“我写下了‘完’字了,塞莱斯特。现在,我可以死去了。”数日后的11月18日,凌晨四点半,普鲁斯特走了。

普鲁斯特逝世百年后的今天,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就全球范围而言,这是一个被疫情搅的天翻地覆的焦虑**,一个快餐文化盛行(以短视频为代表)的碎片化**,一个热衷于各种“新名词”的概念化**。于是,我们看到网络和媒体对普鲁斯特最津津乐道的,是一些带有普氏头衔的专有名词,诸如“普鲁斯特爱情”、“普鲁斯特效应”、“普鲁斯特时刻”、“普鲁斯特问卷”等等。事实上,普鲁斯特的遗产远不止这些,尽管整部《追忆似水年华》建筑在一个唯一的地基之上——普鲁斯特时刻,它是对“普鲁斯特效应”(即由嗅觉引发了某种回忆)的全面扩展,一个人经由视觉、听觉、嗅觉、味觉或触觉的某个偶然的触发,会闪回某一次过往经历的特殊时刻。

窃以为,在过去一百年间所有对普氏这部巨著的评价中,瓦尔特·本雅明的洞见最为精彩:“马塞尔·普鲁斯特的十三卷《追忆似水华年》来自一种不可思议的综合,它把神秘主义者的凝精会神、散文大师的技艺、讽刺家的机敏、学者的博闻强记和偏执狂的自我意识在一部自传性作品中熔于一炉。”可以说,正是这种伟大的独一无二的创造性综合,造就了现代小说的巅峰之作。然而,本雅明遗漏了一点,这部“自传性作品”带有强烈的幻想气质,一种深思玄想的气质始终萦绕在那些普鲁斯特式的长句之中,萦绕在那由感觉、知觉向情感方向的衍变,那如潮水般在心中涌来、退去的纷纷往事,那由渴望、嫉妒和富有诗意的欣喜之情等的延绵起伏所构成的情感波澜,所以它绝不可简单地视为普鲁斯特的个人传记,任何妄图用一个或几个专有名词来定义它,注定都是徒劳的。

普鲁斯特关注的不是社会历史、性解放或德雷福斯事件(尽管他一直积极支持德雷福斯),寻找审美拯救才是这部巨著的事业。为了对抗时间的流逝以及不可避免的死亡,普鲁斯特需要找到一种唯一的方式来完成自我救赎,这种方式不是跻身上流社会,不是爱情,而是审美。普鲁斯特的审美拯救事业在“戈贝特之死”中达到象征性的高潮(这段回忆源自1921年他强撑病体前往凡尔赛美术馆观看荷兰绘画展),小说中身患绝症的作家戈贝特在得知维米尔的名作《代尔夫特风景》(普鲁斯特认为它是全世界最美的画)恰好在巴黎展出时,他全然不顾身体的虚弱,临时凑合了一顿饭,便匆匆前往观看,结果在观画时由于一次突然的眩晕倒地而亡。这不由让人联想到孔子的名言:“朝闻道,夕可死矣”。于是,一个极具讽刺意味的事实出现了:缠绵病榻竟成了普鲁斯特要完成这一惊人事业的一个几近完美的条件,没有什么比它更有利于一个人在写作中回忆,在回忆中写作……日复一日的漫长夜晚就像普鲁斯特式的绵延不绝的长句,在无尽的黑暗中绽放出一个又一个无由的回忆,它来自你无意中嗅到的一缕芳香,某个昏暗角落里飘来的一串音符,或是偶然翻到或触摸到的一件旧物……所有逝去的时光都存活在或光滑或粗粝的触觉之中,存活在或苦涩或甜腻的味觉之中,存活在或沉闷或尖利的听觉之中,这构成了普鲁斯特的一生,也构成了我们每个人的一生。在此意义上,《追忆似水年华》和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红楼梦》一样伟大,它就像一面镜子,每一位读者都能从中读到自己。

我们越是深入这部小说,就越会发现,非线性的甚至是纷繁杂乱的回忆之流(亦即时间之流)乃是普鲁斯特编织这部作品的唯一规律,它如此闪转腾挪,如此难以捉摸,时而延宕,时而紧缩,时而遁形,时而倾泻……于是,我们在同一页上,看到它有时像八岁,有时又像十八岁,就像小说主人公的祖母所说,我们的生活是如此缺乏时间顺序。小说的艺术从塞万提斯开启,一路走来一直深深扎根于每一个当下,并将之视为现实的唯一基础。普鲁斯特从一开始就走了一条完全相反的路,他从小说的第一页(包括它著名的开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是早早就躺下了。”)——一曲以睡眠和苏醒为主题的前奏,不断地告诉我们,现实并不是当下,而是一种精神性的指涉。

于是,现代小说的面貌被永远地改变了。18世纪中叶,英国小说家塞缪尔·理查森(Samuel Richardson)将小说推上了探究人的内心生活之路,这一演变的巅峰便是普鲁斯特,或许还可以加上乔伊斯。《追忆似水年华》被《大英百科全书》评价为“历史上最杰出的小说之一,并影响了20世纪小说的潮流”,有人甚至将它称为“天下第一小说”,尽管普鲁斯特本人也不太确定自己写的是不是小说。如今,我们可以说,就像爱因斯坦以狭义和广义相对论,重新定义了人类对于宇宙的认知,普鲁斯特以皇皇七卷本《追忆似水年华》,几乎在同一时间重新定义了小说的艺术。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008#

普鲁斯特与他的著作: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009#

原版《追忆似水年华》第一卷《在斯万家那边》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010#

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手稿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011#

普鲁斯特的书籍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012#

电影《追忆似水年华》剧照: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013#

《中国历代绘画大系》

光明日报

《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

中国历代绘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中国历代绘画大系》自2005年启动,历经17年完成,作为规模浩大、纵贯历史、横跨中外的国家级重大文化工程,是迄今为止同类出版物中精品佳作收录最全、出版规模最大的中国绘画图像文献。“大系”共收录海内外263家文博机构的纸、绢(含帛、绫)、麻等材质的中国绘画藏品12405件(套),涵盖了绝大部分传世的“国宝”级绘画珍品。编纂出版《先秦汉唐画全集》《宋画全集》《元画全集》《明画全集》《清画全集》,共计60卷226册。这部承接古今、联结世界的巨典鸿篇,不仅充分展示了中华文明的璀璨辉煌,也通过反映中国绘画艺术的宏富成就,见证着中华文化在文明交流互鉴中的强大生命力和全球影响力,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与利用的重要现实意义和广阔前景。

(稿件由本报记者陆健采访整理,转载时有改动)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014#

由于版次不同,书籍封面设计略有不同: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015#

盛世修典 赓续文脉 再铸辉煌——习近平总书记关心国家重大文化工程“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编纂出版工作纪实

新华社

国宝重光,皇皇大观。正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的“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上,穿越千年的丹青、散落全球的国宝通过高清打样图像汇聚一堂,《千里江山图》《富春山居图》等历代绘画经典,从历史中“走出来”,在光影中“活起来”……

到2022年年底,历时17年的“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文化工程即将结项,编纂出版60卷226册,收录海内外263家文博机构的中国绘画藏品12405件(套),涵盖绝大部分传世国宝级绘画珍品,生动呈现赫赫先秦、大汉雄风、盛唐气象、典雅宋韵和元明清风采。

“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批准、高度重视、持续关注,并多次作出重要批示的一项规模浩大、纵贯历史、横跨中外的国家级重大文化工程。17年来,“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持续推进、成果丰硕,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大规模系统整理、出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作的高度重视,充分体现了总书记对中华文化的理解、热爱和珍惜,彰显了当代共 产 党人深厚的文化情怀。

功在当代 利在千秋——习近平总书记亲力推动、全程支持“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编纂出版

2005年7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关于汇编出版两岸故宫博物院宋画藏品等建议的报告上明确批示:这一构想很好,值得为此努力。

2005年7月28日、29日,**浙江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体(扩大)会议召开,审议通过《**浙江省委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决定》,习近平亲自担任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指导委员会主任。在他的直接关心下,项目最终确定为《宋画全集》,并列入浙江文化研究工程。

“中国历代绘画大系”,这部结项之际码起来足足有四层楼高的皇皇巨制,由此发端。

缘何宋画?有宋一代是中国绘画发展史上的全盛时期,创作题材广泛、表现手法丰富、艺术境界高妙,但又存世稀少、流传分散,亟须汇集整理。

纸寿千年,绢寿八百,时移世易,很多古画已到暮年,因此在世界各地搜集、拍摄中国古代绘画精品的这项抢救性保护工程显得尤为迫切。习近平的关心和支持坚定了项目组成员的信心。

2007年3月,习近平离开浙江去上海履新前,还专门询问了这项工作的进展。

2008年7月,浙江大学项目组赶制出《宋画全集》样书稿,书面向习近平作了汇报,同时呈上序言稿请他审定。

习近平审定序言并批示:“《宋画全集》编纂工作开展很好,向你们表示祝贺!望再接再厉,善始善终,完成好这一光荣历史任务。”

这一年的12月,《宋画全集》首批8册正式出版,并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出版座谈会。

到2010年,《宋画全集》迈出新的一大步,又出版了13册。至此,海内外公立文博机构收藏的大部分宋画汇聚一堂。

著名学者汤一介认为,编纂《宋画全集》的意义,不亚于编纂《全宋文》《全宋诗》《全宋词》的意义,或者说更大。一方面是对前人的一种很好的传承和记忆,同时也是对后人的一种非常宝贵的贡献。

没有一张清代以前的藏画,却要集万千之巨,项目组当年踏上的是一条从未走过的出版之路。

此刻回望,项目负责人张曦感慨系之:正是习近平总书记的高度重视、直接推动和亲切关怀,让大家备受鼓舞,有了从“零”开始的勇气,有了求真务实的精神和百折不挠的决心。

如果说,中国历代绘画如波澜壮阔的九曲黄河,那么宋画只是其中辉煌的一段。唯有更上层楼,方能饱览五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万千气象。

2010年9月,《宋画全集》将告完成,项目组谋划下一步设想之时,习近平作出重要批示:“获悉《宋画全集》出版任务进展顺利,感到很高兴。下一步出版‘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的打算很好,可积极向有关部门汇报,争取各方支持。希望你们再接再厉,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浙江文化大省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在那个关键时刻接到的这个重要批示,又一次为我们指明了方向。”项目组倍感振奋,“习近平总书记一以贯之的历史自觉和文化自信,对中华文化的尊重与热爱,是大家攻坚克难的不竭源泉与动力。”

由此,更为恢宏的“中国历代绘画大系”项目正式启动,包括《先秦汉唐画全集》《元画全集》《明画全集》《清画全集》的编纂旋即开始。上溯公元前三世纪,下迄公元1911年,规模初定100册左右,为《宋画全集》的四至五倍。为此,启动第二次在全世界范围内搜集相关图像资源。

文运与国运相牵,文脉与国脉相连。项目组感慨,这样空前的大规模图像采集,只有当今中国才能完成。

2012年12月,“大系”项目的新成果《元画全集》12册面世。一位定居美国的中国学子在当地大学图书馆看到面世不久的《元画全集》时难抑激动:“沉浸在这一中国艺术的瑰丽殿堂里,想到最多的词语便是‘自豪’。”

2015年5月,初夏的浙江,到处郁郁葱葱、生机盎然。党的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到浙江考察调研。虽只在杭州停留一晚,但他还是抽出时间接见了项目负责人张曦。

“26日晚,总书记百忙中抽出时间接见我,仔细翻阅‘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样书,详细听取了有关工作的汇报。第二天下午,在浙江省委省**工作汇报会上,他再次肯定了这个项目的意义。”张曦回忆说。

当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又在关于推进“大系”工作的报告上作出了重要批示。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中央宣传部建立了由有关单位负责同志组成的部际联系协调机制。“大系”项目正式拓展延伸,项目组第三次在全世界范围内搜集相关图像资源。

从2007年到2021年,由《宋画全集》到“中国历代绘画大系”,项目总入编图像由827件(套)增加到12405件(套),为原来的15倍;所涉文博收藏机构从102家扩展到263家,为原来的近2.6倍;出版总规模从23册扩展到226册,为原来的9倍多。

以大量珍稀图像文献呈现中华千年文脉与人文情怀,并以数字化手段赋能,使文物瑰宝在数字世界“活起来”,“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大突破。

春去秋来,寒来暑往,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全程支持、念兹在兹,项目的每一个关键点、每一段攻坚期,都亲自引领、亲力推动。大笔点染,蔚然成势,写下中国文化史上一段盛世佳话。

2021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历代绘画大系”项目作出重要批示。“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启动。

传世珍品由画入书,再而由书入展,传统水墨丹青与现代数字科技深度交融,穿越时空阻隔,打造跨越多个朝代、融合多幅精品的沉浸式画境空间。

北宋画院的年轻学生王希孟,一定不会想到,他留下的唯一画作,在近千年后的今天借助数字技术高质量呈现,还进入小学生美育课堂。回到人民手中的《千里江山图》,正在谱写崭新的篇章。

千古丹青 寰宇共宝——以传世之心,打造传世之作

“文化建设需要的是埋头苦干而不是急功近利,需要的是一砖一瓦的积累和一代一代的传承,而不是立竿见影和轰动效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告诫时时激励着项目组。

17年“文化长跑”,项目组精益求精、潜心磨砺,久久为功、善作善成,以传世之心打造传世之作。

——致广大而尽精微。“大系”编纂出版《先秦汉唐画全集》《宋画全集》《元画全集》《明画全集》《清画全集》共计60卷226册,是迄今为止同类出版物中精品佳作收录最全、出版规模最大的中国绘画图像文献。

历史长河中,许多国宝级名画历经浩劫,深藏罕现。让国宝重见天日,解决“藏用两难”的问题,项目组和参与其中的文博人以坚定的文化自觉勇担使命。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016#

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的单霁翔清晰地记得当时的情况:众所周知,古画最好的保存方式就是尽量不打开;让全国各家博物馆专门为“大系”项目提取镇馆古画拍照是极其困难的。

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千里江山图》,为防开卷后青绿颜色剥落,整整封存了17年。为了“大系”拍摄,故宫专门召开院长会议反复商议,最后慎重决定由该院资料信息部负责人亲自组织拍摄,实现了名画的高精度图像采集。

2012年,项目组了解到历史悠久的苏州市灵岩山寺藏有一批属国家一级文物的八大山人、石涛、石溪书画。多次沟通后,精心守护这些珍贵书画的灵岩山寺明学长老被项目组打动,同意拍摄。拍摄任务分3次完成,每次都是4个人抬着器材上山,当时已是耄耋之年的明学长老全程坐在旁边监看。

既致力于彰显千年丹青长卷的宏阔深邃,又尽心于呈现“下真迹一等”的精细微妙。项目组严格把控图像收集、数据处理、印刷出版等各个工作环节,力求以目前最高质量标准,再现原作神韵。

早在2005年,项目组采用了中国绘画图像出版物理想的技术标准,大部分作品使用了全球最大幅面的8英寸×10英寸反转片拍摄。随着数码摄影技术的突飞猛进,项目组也采纳了部分博物馆提供的符合“大系”印刷出版技术标准的高精度图像。

拍摄只是第一步。“大系”在图像拍摄、扫描、校色、印刷等每一步骤都有极为严格的质量把控。浙江省博物馆副馆长、《宋画全集》执行主编许洪流说,项目组针对墨色斑驳灰暗、画面起皱甚至碎裂的图像,在拼图、匀图、调色过程中,多轮校色,反复打样,一件作品有时会花上个把月时间。

——承接古今连接世界。“大系”遍汇海内外国宝级绘画名迹,包括国内藏品9155件(套)、国外藏品3250件(套),还原中华文明辉煌历程,构筑成一部承接古今、连接世界的巨典鸿编。

17年来,项目组先后三次开展全球范围内的中国古代绘画藏品图像搜集工作,与海内外有关文博收藏单位反复协商沟通,往来通讯、信函数以万计,实地奔波数十万公里,使散失海外的绘画精品,通过高精度数字化方式“回归”,完成了这部“观古今于须臾”的传世重典。

2020年夏天,项目组收到英国大英博物馆的邮件,发来的是清代画家邹一桂的《松竹石泉图》。这幅图画在东晋画家顾恺之名作《女史箴图》(唐摹本)卷尾。在电脑里,图像编辑将《松竹石泉图》与《女史箴图》前卷的数字图像拼合在一起。至此,《女史箴图》实现首尾相连。

《女史箴图》原作已经遗失,大英博物馆收藏的一般被认为是1400年前的唐代摹本。该作画心有12段,如今存世9段,风化严重,且其画心、题跋及邹一桂绘《松竹石泉图》被分成三卷装裱。2012年至今,项目组与大英博物馆反复沟通,在对方热情支持下,《女史箴图》存世部分得以完整面貌呈现。

17年孜孜不倦、上下求索,分藏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耶鲁大学美术馆、佛利尔·赛克勒美术馆的《睢阳五老图》实现数字化汇集;分藏于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英国大英博物馆、德国柏林国家博物馆的《四季山水册》得以高清彩色的方式完美合璧……还有一些流散在海外的古画,直到入编“大系”才第一次以高清图像为人所见,如大英博物馆专门为“大系”拍摄的数百件敦煌藏经洞出土绢画。

“到现在为止,除了中国,全世界还没有一个国家能够把自己国家的古代绘画体系完整梳理、从国内到国外广泛收集。”“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编纂委员会副主任、浙江省文物局原局长鲍贤伦由衷感慨。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大系”为中国古代绘画精品建立了准确、详细的数字化档案,成功实现了我国古代绘画艺术从物质形态向数字形态的衍生与转化。

《货郎图》的货摊中放着什么?《清明上河图》里店铺在卖什么?《滕王阁图》的斗拱结构是什么样?曲阜孔府珍藏的《三圣图》里奥秘是什么?这些让人好奇的问题,通过“大系”,不但可以找到答案,还可以让观者“走入”画中、身临其境。

在各方支持下,“大系”综合运用计算机视觉、虚拟现实、云计算和3D打印等最新科技,依托中国历代绘画作品和当代数字科技,通过视、听、触多感官交互装置,引领观者全方位、多维度体验中国绘画艺术与石窟寺古建筑等陈列在大地上的文化遗存**交融的波澜壮阔和无穷魅力。

如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副院长王小松所说:“随着时间日益久远,这些名画很多细节难以看清,但‘大系’通过数字化手段将其还原和放大,完全可以满足最苛刻的研究需求,从中更能体会古人的独特匠心和画家卓越的功力。”

数字化汇聚、数字化共享,让这些纳山河万景、历上下千年的传世古画,生动呈现、焕发生机。由此打造的“每日中华名画”系列短视频,自2020年9月在“学习强国”平台上线以来,已经制作播出800余集,总点播量超过2.2亿。

百川归海 赓续文脉——激扬自信自强,谱写中华美学精神新篇章

这是盛世对历史的回望,更是当下对未来的期许——

从最早的“两岸故宫博物院宋画藏品”扩大为《宋画全集》,再拓展延伸到如今的“中国历代绘画大系”项目;从列入浙江文化研究工程到成为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并被列入《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国家“十四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17年砥砺前行,这一重大文化工程见证了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领导下,从中央到地方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施抢救性保护、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历程。

2022年10月15日,在“中国历代绘画大系”项目即将结项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勉励项目组“继续深入挖掘中华文明赓续传承的基因密码,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积极贡献”。

弦歌不辍,历久弥新。对“大系”的进一步阐释、利用、研究等工作正深入扎实开展,加快把“大系”项目打造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标志性成果。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山一样坚毅,水一样柔和”的性格书写在笔墨丹青之中,蕴藏着中华文化独特的审美观、自然观和价值观。

“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全面而生动地还原了中国绘画从涓涓溪流到江河汇流的发展历程,以独特方式承载着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传承弘扬中华美学精神。

“这是古典艺术史不可替代的永恒记录。”研究中国艺术史的美国学者班宗华说,“大系”将成为一座丰碑,标志着全世界的中国艺术和文化研究进入了一个新**。

“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传承历史文脉、光大中华文明。在中国美术学院院长高世名看来,“大系”成为推动中国绘画繁荣和国学研究、文史研究繁荣的重要契机,要加快推进“大系”成果丰富发展和转化,持续加强对“大系”作品的研究阐释,开放共享数字资源,加强对青少年的艺术熏陶。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陈野透露,目前已经开展“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图像中的中华文明史迹”等系列研究,通过提炼中华艺术传统中的审美、观念、精神等多重文化价值,构建自主性的中华文明研究范式和理论体系。同时,还要发挥“大系”美育作用,推动研究成果转化运用。

2022年金秋时节,“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先后在两个重磅展览中亮相:在北京展览馆展出的“奋进新**”主题成就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的“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人们在历史长河与**律动中,感受着生生不息的中华文脉。

悠久深厚的民族艺术文脉曾经在国运动荡之时径流百出,散佚浮沉四方;盛世之时又似百川归海,荟萃一堂,为后人永远留住了中华传统艺术的瑰丽风采。

“我们通常说盛世修典、盛世修志,所以‘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的编纂出版,特别鲜明地体现了我们的文化自信。”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认为,“大系”的问世,展示了中华民族文化自信自强,呈现出我国综合国力和举国体制的优越性,有利于更好繁荣中国文化艺术事业、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并为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力量。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艺术自古以来就是不同文明交流的重要桥梁。

“大系”如同一座文化宝库,收录的诸多画作反映了东亚文化环流和中西文化会通的真实历史情景,呈现了中华民族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的伟大理想与实践。

群星璀璨,映照千古文明。这项宏伟的文化工程,也离不开全球260多家文博机构的友好合作和广大专家学者的鼎力支持。项目编纂出版过程中,构筑起广泛的国际化合作网络,通过出版合作、学术交流、学者互访、赠书活动等,有力促进了中国绘画乃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全球化传播、共享与深度交流。

自2005年起,仅美国就有30家文博机构与“大系”项目组紧密合作,散落美国的1200多件中国古代绘画精品实现了数字化汇聚。从这里开始,“大系”迈出国门,将一条条五彩缤纷的文化纽带,抛向世界各地——

2012年5月,向美国国会图书馆赠书;

2012年11月,向德国柏林国家图书馆赠书;

2013年5月,向英国大英图书馆赠书;

2015年10月,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赠书;

2015年10月,向法国国家图书馆赠书;

2016年10月,向德国柏林自由大学赠书;

2018年9月,向意大利(佛罗伦萨)国家中心图书馆赠书;

……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海外已有近190家文化机构藏有“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相关全集。作为中国的文化使者,“大系”将中国传统绘画的多彩与绚丽清晰地呈现于世界,也为新**文明交流互鉴搭建起新的平台。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

编纂典籍,是对历史传统的延续;国宝重光,却是唯有新**才能完成的壮举。我们的文化绵延不绝,我们的创造生生不息,必将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文字记者:周玮、商意盈、史竞男、朱涵

海报设计:赵丹阳

新媒体编辑:胡碧霞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017#

一名读者在“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之《先秦汉唐画全集》《明画全集》《清画全集》阶段性成果首发式上观看展品(2018年12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018#

参观者在浙江省嘉兴市文化艺术中心观看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嘉兴特展(2022年6月30日摄)。新华社记者 江汉 摄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019#

参观者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的“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上观看放大两倍的《千里江山图》灯光特效图(2022年9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 金良快 摄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020#

参观者在香港亚洲国际博览馆内观看《清明上河图3.0》数码艺术香港展(2019年7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 吴晓初 摄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