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用,还是不用----这是一个问题。黑胶唱片镇把玩小记。 [复制链接]

查看: 35925|回复: 70
21#

要说声音,不管材质,到目前为止还是一分价钱一分货,我自己印象比较好的还是老凌的梅花镇,还有HRS镇,价格都是1000多吧。其他的整体上表现还是要弱一些。如果说,梅花镇和HRS镇用了声音表现还是各有特点,有好处也有削弱的地方,那些国产的几十一百的我基本上建议就不要用了,除非你的器材实在也是一般。
TOP
22#

我用linn12,所以不用压镇。
我猜想,唱片镇最主要是为了防止唱片打滑吧。。。
敬畏規則,尊重對手,善待他人,禮遇客戶!
TOP
23#

我用linn12,所以不用压镇。
我猜想,唱片镇最主要是为了防止唱片打滑吧。。。
閑雲孤鶴 发表于 2022/1/26 19:29:30
同为linn12用家,也不用压镇。唱片镇还有调整谐振的作用的。像linn12这种转盘比较轻的弹簧软盘,重的压镇副作用会更明显,轻质的压镇我也试过两三款,感觉没改善。
TOP
24#

我只有clearaudio那个塑料片,不过不用

好像裸奔声音活生些
TOP
25#

在用老凌的梅花镇,对比过其他单一材质(不锈钢或铝合金)多了一份灵动生机。不压盘声音奔放一点,
TOP
26#

我用linn12,所以不用压镇。
我猜想,唱片镇最主要是为了防止唱片打滑吧。。。
閑雲孤鶴 发表于 2022/1/26 19:29:30 用不用LINN,和可以不用唱片镇,没有必然逻辑联系。一般理解上,唱片镇属于调声工具,而不是必选品。正常的黑胶唱盘,只要调整得当,都不会出现打滑的情况,理论上也无法通过用镇来改善。用不用镇,用什么镇,还是和用什么避震垫,器材架,避震钉一样,得实际了,听了才能作出判断。如果没用过,觉得可以不用,那和非烧友看烧友折腾一样,觉得没有必要,这都是可能的。
TOP
27#

同为linn12用家,也不用压镇。唱片镇还有调整谐振的作用的。像linn12这种转盘比较轻的弹簧软盘,重的压镇副作用会更明显,轻质的压镇我也试过两三款,感觉没改善。
paulxx 发表于 2022/1/26 23:07:11 软避震的盘,用镇后压死感比较明显是可能的。
TOP
28#

我只有clearaudio那个塑料片,不过不用

好像裸奔声音活生些
yangxfeng 发表于 2022/1/26 23:11:06 那个塑料压镇用了后音响性会好一点,但缺点是微动态和活跃度还是有损失的。
TOP
29#

在用老凌的梅花镇,对比过其他单一材质(不锈钢或铝合金)多了一份灵动生机。不压盘声音奔放一点,
hunterwilson 发表于 2022/1/27 2:57:38 老凌的中国钉和唱片镇都是运用中国金木水火土之五行理论,组合运用多种材质,以中国人的哲学表达对声音的理解,还是很有独到之处的。我用老凌的东西也比较多,包括前级作品一号和金银合金作品线以及全套中国钉,反复比较,目前还无意更换。老凌的梅花唱片镇基本上也是同样的制作和调声理念。样子有点像木内和夫的,木内的唱片镇我没听过,我用他的避震金钉和噪音滤波器等配件,感觉两者的调声取向可能不完全相同。老凌的梅花镇和HRS唱片镇比较下来,声音表现也不一样,HRS和接触面是橡胶类材质,更像软避震,声音也是更突出中频的饱满度,两端延伸和活跃度有所下降。老凌的镇材质比较硬,金属,木质加玛瑙等,声音也要更开扬舒展一些,打得更开,音响性更好,但似乎也要硬朗一点,音乐的柔顺度有所损失。还有一个缺点,大号梅花镇做得比较大,唱头播到内圈时,有时会碰到镇反弹回来,尽管也没什么大问题,但毕竟是个使用上的小缺陷。
TOP
30#

赖英智老师刚刚写了篇文章,写得不错,转来给大家一读。

【总编开讲】 年轻人为什么不买CD了?
文:赖英智 新音响New Audiophile 2022-01-25 17:24
2000年以前,要说唱片业快不行了,发烧友们会逮住你喷一顿。当时《无间道》把香港电影拽出了泥潭,顺便还拉了唱片业一把。电影中刘德华去买音响,梁朝伟卖音响,两人坐在一起听了蔡琴的《被遗忘的时光》。梁朝伟评价道:“高音甜,中音准,低音沉,总之一句话,就是通透!”那时听音乐需要好的设备,需要有仪式感,不像现在用手机串流听歌,音乐呼之即来挥之即去,廉价方便却不让人感动。
前几天出门,在车上利用网络平台收听流行音乐,诧异地发现几乎所有歌曲都很陌生,平常不刷抖音的我,根本不认识那些已经不出版实体CD的歌手。在网络**,新音乐人想要冒头只能采用免费模式,稍有名气歌手的CD唱片,24K金碟动辄几百元,高门槛成了致命性打击。香港大型唱片HMV在2018年底黯然退出历史舞台,就因爲无法抵挡**的洪流。
年轻一代不购买CD,在线的QQ音乐、Apple Music之流已经很开心,高端烧友使用Tidal的曲库,或者购买网站售卖的高码率数字音轨也能满足,只剩老一代偏重实物感的烧友还在购买实体唱片。但CD的收藏价值和实物感又不如黑胶,越来越多人转而投奔黑胶,CD就更加落寞了。总之,CD方便性不如Stream,收藏性不如黑胶,处在一个尴尬的地位。即便CD载体的确是走在夕阳路上,日本却给我们一个很有趣的反面案例。目前日本是世界上销售最多实体音乐产品的国家,比欧美大国的总和还要多,宏观全球音乐销售额只有三成收入来是CD和黑胶,但在日本至少翻一倍。依靠实体音乐产品的销量,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音乐市场。根据日本唱片协会资料,日本国内约有六千多间CD铺,太平洋另一边全球最大音乐市场的美国却不到二千间,显示CD销量真能撑起一片天。
当然日本有其独特的音乐市场特质。例如CD租借依然兴盛,连带增加了零售机会。西方已成绝响的单曲唱片在日本极受欢迎,经济产值颇高。CD包装内会有偶像团体特别演唱会、握手会门票,也有投票卡(另一种饭圈现象),促使歌迷大量购买唱片。加上社会老化问题严重,消费力最旺盛者都是有买CD习惯的一代人,他们也成了有力推手。不过当生态系统(经济模式)转变,消费者也会随之适应,虽然日本的适应速度较慢,但音乐数字化实在不可抗力,整体音乐市场正在发生变革。



CD有没有机会翻盘?其实唱片业可以学习一下电影院!电影院也曾经没落,因为盗版和网络下载泛滥,大尺寸电视与影吧又拉低了观影门槛。但现在电影院又火起来了,因为它提供的体验与计算机、网络完全不一样,甚至于院线自己投资拍电影,更进一步掌握观众口味。CD也应该这样,把CD唱片做得更精致,国外一些CD都有大本彩页画册,CD是附件而已,让CD变成收藏品,整体销售量肯定不会提升,但行业却能生存下去。很简单的道理,当中国数字音乐付费变得越来越普及,100元的虚拟数字音乐和100元的实体CD专辑,你会选择哪一个?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