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老外买盗版就是“入乡随俗” [复制链接]

查看: 11110|回复: 62
1#
最近某媒体报道,在深圳的东门、南山区某天桥等地,常有一些老外在卖光碟的小摊上认真挑选盗版光碟。他们通常是一把拿着十几张自顾自地挑,表情十分认真,很少搭话。一般选购数量也比较多,还价的也比较少。在面对记者提问时,他们还是显得不那么理直气壮,并再三强调:“不要写真名,不要拍照。”
一个常买盗版的老外说:“在这里,盗版碟价钱便宜,质量也还可以,能买到很多还没有公映的片子,这些是送给朋友的好礼物。”他还称,大部分老外都会去一两个固定的店买盗版,一来是不喜欢和不熟悉的店主侃价,二来觉得更“安全”。几位老外还不约而同地表示,对于“版权问题”也没想太多,要是在自己的国家,他们肯定会遵守法律,不买盗版,但在这里也就“入乡随俗”了。
让人啼笑皆非的是,这些爱买盗版的老外说他们也常常遭遇尴尬,比如,在东门等地的街上,经常有人贴上来,嘴里不停地念叨着“DVD,SEX”推销黄色光盘。他们认为这是一种侵犯。
事实上在深圳生活的人对这样的情况都不会感到奇怪。在当年全国有名的中阁音像城,老外不仅仅是常客,也还是“大户”;在深圳另外一些非法光盘销售场所,如打口碟等等,也常有老外光顾。老外们以“入乡随俗”为借口,但这显然难于成为购买盗版的体面的理由,因为在即使中国,盗版也是违法的。但这事却可以引起另外一些争议,如光盘的价格因素等等。

读书人窃书不算偷

老外在买盗版时,显然不那么理直气壮,因为他们也知道这是一种不对的做法,也知道这实际上是在为盗版商销赃,因此也可以说是间接地支持盗版。同时,他们还可能知道因为知识产权问题,有些国家与中国政府有关部门进行过很认真的交涉。也就是说,那些国家是很尊重知识产权的,自然也包括它的人民也是很尊重知识产权的。“外国人”往往无形之中被等同于“反对盗版”的化身,一副天生就应该维护知识产权的样子。这下好了,老外(当然不一定都是那些向中国的有关部门有过知识产权交涉的国家的公民)也买起盗版来,能不更难为情吗?情急之下,只好借词随俗云云,言下之意是“我们先前不是这样的咧”。
盗版是盗窃的一种,买盗版因此就如同销赃。不管是谁在买,道理都一样。一句“入乡随俗”,将所有的责任推卸给他们现在生活的这个国家,只能说是一种虚伪的借口。因为不仅仅在他们的国家盗版是非法的,同样,盗版在中国也是非法的。何况现在在深圳想买到盗版,也要费上一些周折,因为数量少多了,也更隐蔽了。
老外当街买盗版,可见“老外”不是天生就是遵纪守法,不爱赚小便宜,倘若有机会、有可能,不但不会拒绝,反而还可以在痛快淋漓地受用之后再堂而皇之地声称:这是“入乡随俗”,不是我的缘故,我还是好样的,我是无辜的。至于为什么盗版风气在中国如此之盛,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中低档消费者人数实在众多,不法分子只要能捕获很少数人成为他们的消费者,就大大的有利可图。更何况收入水平绝非处于中低档水平线上的老外也会加入这个行列里来呢,市场之大也就可想而知了。

利益分配不公是盗版的另种温床

我们在探讨盗版问题时,总是只强调知识产权等等,而忽略另一个问题。即所谓知识产权的成本构成问题。
仅就光盘的碟体制作成本而言,那是很低廉的,甚至比一盒磁带还低。它的更多成本在哪里?从演艺人员的高额回报中可以找到答案。“星”化的艺人面对金钱时总会带点“腥”味,真的是合理的吗?
各种演艺人员,包括歌手、演员、乐手等等娱乐圈内人士收入历来丰厚无比。这种惯例自古而今,大体如此。过去,一部分尖端演艺人才有皇家贵族供奉着,后来,也有富商大贾或上层社会名流支持着。但再后来,我们这个世界出现了一种变化,或许我们可以暂时用“平民化时代”来描述,很多原来只有深宅大院或皇宫贵族家才有的东西,越来越平民化了,因此也不得不遵循“平民规律”。这个现象的促成因素,很大程度上与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有关。如果将市场化的“艺术”视为一种商品,那么这就是一种暴利商品。不能不提到的一个现象是,知名歌星的个人演唱会大多数亏本,这些亏空最后得由承办方承担,而“明星”则照样拿着巨款,迈着愉快的步伐走人,有些还不上税。这是一种奇怪的现象,当一样东西已经没有体现出相应的市场价值的时候,为什么还有着那样高的价格?其中原因除了宣传操作的目的外,有一点是不可忽视的,即惯性。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正是唱片业的黄金时代。录音技术从五十年代末期由单声道时代进入到立体声时代,原本在豪华剧院里才可以欣赏到的音乐节目,现在可以通过一张小唱片逼真地领略到,大多民众被压抑许久的那种“高雅的欲望”一下子被释放出来。或许正是正种热情,推动了接下来被媒体经常提起,也被唱片业内人士经常津津乐道的所谓“唱片工业的黄金时代”。
在数码技术被应用到唱片行业以后,CD(也包括后来的VCD、DVD等)出现了,从市场上来看基本取代了磁带和黑胶唱片等传统音像产品。其商业对象也更加广阔些,众多的中底层收入者也加入享受这一人类共同财富的行列。起初,CD也出现过一段时不短的繁荣景象,而且,由于其制作成本相对较低,利润空间更大些,各方从中分得的利益也更大些。但是,CD却有这样一个特点,即复制极其容易。于是,盗版问题变得前所未有的突出。
从最近以来各大唱片公司的经营活动看来,“唱片工业的黄金时间”确确实实已经过去很远。时代华纳或环球公司的整合,实际上就是对抗衰落的一种手段。而最近的一些事情,也在宣告着这种衰落在进一步加深。如SONY将旗下最后一位签约指挥家萨洛宁免费转让给DG,而一连与多位中国人如王健、李云迪、郎朗等签约的DG也不得不将他们原来视为新一代柱台的沙汉姆等人抛弃了。同样,华纳也无情地抛弃一批原本声名显赫的艺术家,如被看成新一代男高音的中坚力量之一的阿根廷人何塞*库拉,钢琴家兼指挥家的巴伦伯伊姆,还有像以巴罗克音乐见长的克里斯蒂(他还被乐坛新贵拉图尔入主柏林爱乐乐团后选为助手)、库普曼这样的看起来“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也被一起遗弃。我们其实也可以换一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如果这些艺人的佣金不再那么丰厚,唱片公司也可能不会像卸下一个沉重包袱一样将他们抛弃。从这个角度说,是某些行业从业人员传统的高收入惯性在压制着充分市场化之后的唱片工业,客观上也使得盗版存在着机会。

非常形式的市场手段

制作上简陋而且品质没有多少保障的盗版之所以能生存,只有一个原因,就是价格低廉。当价格上的优势不复存在时,盗版也就不复存在。我们还不能断定盗版给唱片工业带来的压力有多大,因为唱片本身的饱和状态和其他方面的原因也是不可忽略的,但盗版的影响肯定是不可忽视的。
国内多家光盘制作商声称,伪劣打击和抵制盗版,他们决定走地价路线。事实上,效果很好。据个人多方面了解,热门大片《英雄》的盗版很少看到。看上去是相关人士放弃了一部分利益,但这或许就是市场规律所体现出来的该商品的合理利润。
在争议盗版的同时,我们也还有过许多看起来与此风马牛不相及的争议,如歌星的收入与一位科学家的收入水平的比较,甚至有人认为盗版是文化普及而正版是贵族运动与现代生活观念相悖等等。实际上都关系到另一个问题:文化或唱片的成本。
同样是艺术家,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也算本行当里的顶尖人物了,还获诺贝尔文学奖,但他的收入水平不要说和帕瓦罗蒂一类的人物相比,甚至连三流歌手他也远远不可相比。唱歌成本有多高不好说,难道思想就肯定是低成本的吗?这里不得不提的是,有些艺术形式成本的确很高,但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它们不宜完全市场化。
传统的暴利行业:演艺,在市场化进一步推广的今天,看来不能不改变其分配模式了。要不然,电影、音像将永远是一个高风险行业。当投资者一赔再赔时,我们还能相信其中还有很多合理的地方吗?在演艺行业充分市场化之后,演艺人员酬金畸形般的居高不下,是对本行业的最致命的伤害。在经济高速度发展的今天,演艺行业步履艰难甚至呈现出萎缩的疲态,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与其中利益分配严重不公尤其干系深重。
倘若如此,盗版无形中成为一种市场手段,无形中改变着文化市场的结构和原来的社会物质的许多有失公允的分配模式,即使它是非法的,丑陋的,但它的存在的原因,却是不可忽略的,即我们应该进一步认识某些行业的收入问题。
分享 转发
TOP
2#


“你卖DVD吗?”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 魏城
2007年3月12日 星期一
  
  

敦人的礼貌但冷漠,大概是全球有名的。每天早晚交通高峰期间,地铁、火车和巴士上,坐满了彬彬有礼但互不相扰的“上班族”,人手一份报纸,白领阅读《金融时报》,蓝领翻看《太阳报》,旁若无人,一路无语,除非火车出轨,巴士倾覆,否则彼此都懒得互相点个头。

但近些年来,情况似乎有所变化。

一次,我搭火车去上班,读报时两眼余光感到对面有人端详我,抬起眼来,看到一个欲言又止的男性白人尴尬地对我笑笑,然后鼓起勇气与我搭讪:“DVD?”

  



--------------------------------------------------------------------------------





--------------------------------------------------------------------------------


我以为他试图向我兜售DVD,便摇了摇头说:“我不想买DVD。”但对方马上说:“你卖DVD吗?”我更为坚决地摇了摇头,但内心里却很是纳闷儿。

又有一次,我坐夜车回家。当我走出灯光暗淡的火车站时,差点儿与一个赶路的白人小伙子撞个正着,他看清了我的模样,一边道歉,一边仍未忘了问一句:“DVD?”

后来,类似的情况又发生过多次。还有一次发生在健身房的更衣室里,几个黑人青年热情地围着我问:“DVD?”这更使我感到一头雾水:难道我看上去真像一个兜售DVD的小贩?甚至走火入魔,兜售到了男性更衣室内?

直到有一天,我与一位华裔朋友聊天时,我才明白,那些英国人问的,实际上是:“你卖盗版DVD吗?”;我也才知道,这句问话是英国人特意保留给华人的“问候语”。

东风西渐

原来,一直在神州大地上搞得热火朝天的盗版DVD生意,这些年来,通过穿梭中英两地的中国人之手,也已“东风西渐”,逐渐兴盛于英国诸大城市的大街小巷之间。

据我的那位华裔朋友说,如今的英国,“凡有华人的地方,便有盗版DVD”,就像早年英国人认为所有在英华人都在餐馆工作一样,今天的英国人,也似乎能够从所有华人的脑门上读出“DVD”三个字母。

据称,在其他国家,如今中国人最常听到的陌生人“问候语”,也已变成:“DVD?”其频繁度和亲切度,就像中国人在自己祖国的土地上听到的那句问候:“要发票吗?”

英国《独立报》的一篇报道引述分析人士的估计说,在英国实际售出的盗版DVD数量在一亿份至两亿份之间。该报认为,盗版DVD黑市的幕后黑手是华裔黑帮:“许多盗版DVD的小贩是被华裔黑帮偷渡到英国的非法移民或难民申请人,他们为了向蛇头还债,被迫在街头兜售盗版DVD。”

但据我的那位华裔朋友说,在英国街头兜售盗版DVD的小贩中,也有少部分人是想在课余挣点儿外快的中国留学生。

热销西方的中国盗版DVD,基本上都是西方电影、尤其是美国好莱坞大片的盗版影碟,剧中台词多为原有语言,未经口译,但附有中文字幕,所以既适合中国国内市场,又适合海外市场。

“老外”也爱盗版碟

中国盗版DVD生意冲出国门,走向世界,至少说明了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号称“世界工厂”的中国,如今不仅是中式产品正版货的产地,也是西式产品盗版货的产地。尽管西方政府不断向中国政府施压,敦促北京打击那些侵犯西方知识产权的中国国内盗版生意,但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暴利之下,必有勇商,如今盗版品不仅泛滥神州,而且冲出国门,深入敌后,直接销往欧美,与西方的正版货争夺市场和顾客。当然,“勇商”并不都是奸商、恶棍,其中既有牟取暴利的黑帮成员,也有挣钱还债的偷渡客和捞点儿外快的普通中国留学生。

二、有销无购不为市,有卖无买难成交。中国盗版DVD之所以能够热销欧美,也说明这些盗版品在西方有市场,有顾客,有销路。面对廉价的盗版品,西方消费者的购买热情,一点儿都不亚于中国顾客,否则他们也不会见到任何华人,都主动搭讪,索购盗版影碟。

更能说明问题的是:“老外”们不仅不拒绝贩到自己家门口的中国盗版品,而且还主动出击,去中国购买盗版品。

中国传媒报道说,美国七家影业巨头最近将上海一家名为“乐影”的出售盗版DVD的音像小店告上法庭,索赔343万余元,原因就是这家小店经营盗版DVD生意已有数年,在圈内小有名气。不少“老外”在此处购买盗版DVD,回国后广为宣传,引来了更多的外国客流,从而引起了那七家美国影业巨头的注意。

“大洗牌”

我们常常听到一种似是而非的论点:中国这不好,那不好,就是因为中国人道德水平低下,中国人国民性中存在着“劣根性”。持这种观点的人常常说:假药、假酒、假货盛行中国,是因为中国人不信教,缺乏宗教伦理;盗版生意肆虐神州,不仅源于中国商人的唯利是图,更源于中国消费者的“贪图小便宜”……

其实,无论中西,人性的相通之处,往往要大于国民性的差异之处,例如,除了那些挥金如土的巨富大亨,绝大多数消费者,在商品质量相差不大的情况下,都想购买便宜货。不过,只要不偷不抢,这一“普世”的消费心理也无可厚非,其市场功能甚至是积极的,因为消费者货比三家、择廉而购的结果,不仅会促使厂家和商家竞相削减成本,而且也会因此提升整体经济的效能。

纵观人类的技术发展史、商业史和产业史,恰恰是大多数消费者“贪图小便宜”的消费趋向,才驱动了无数的技术革新、商业变迁和产业革命。

但坦率地说,消费者的择廉而购,如果扩及盗版品,也的确助长了盗版业的繁荣。所以有人认为,消费者购买盗版品,是助纣为虐,也是一种恶。然而,数十年的反盗版运动持续下来,不仅“国民性低劣”的中国消费者乐此不疲地购买盗版品,如今就连“国民性高尚”的西方消费者也在心安理得地“助纣为虐”。

看来,仅仅对消费者进行道德说教,很难真正解决盗版品问题;再进一步分析,我发现,甚至消费者的购买盗版品行为,其后果也不一定完全是负面的。

近些年来,包括电影业、唱片业、软件业在内的文化知识产业,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革命性“大洗牌”,其初始驱动力,其实就是消费者的购买盗版品行为。那些“贪图小便宜”的盗版货消费者,也许在不经意之间,改善了文化市场的生态格局。

“生态变化”之一:某些获取奇高利润的文化知识产品中间商,在盗版品的冲击下,被迫压低产品价格,分财让利。据报载,中国某唱片公司去年把正版唱片的价格降到与盗版唱片差不多的水平。此举一方面真正打击了盗版业,使盗版商无利可图,另一方面也惠及了消费者。但这一“惠及”,与该唱片公司的善心无关,其实是消费者购买盗版品行为的“副产品”。

“生态变化”之二:某些文化知识产品的原创者也在努力寻找直接与消费者“零距离接触”的新渠道,通过减少中间环节的方式来压低产品价格。例如,某些歌手索性把自己的音乐直接放在自己的网站上,让听众免费下载或低价下载。如今这些歌手的收入来源,已经从完全由唱片公司决定的利润分成,转变成为自我创收式的网络广告收入或较为低廉的网上收费。

最近中国传媒报道说,作家王朔也打算自办博客网站,把自己的新作都贴到网站上,读者每次阅读,只需交一毛钱人民币。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类对知识产权的界定和保护,从此进入了一个最为模糊、最为混乱、但也最具创新性、最具革命性的阶段,而引发整个文化知识产业“大洗牌”的原始驱动力,其实就是网民们最初在网上打家劫舍式的“盗版”下载行为。

目前看来,互联网时代引发的这一轮知识产权博弈战中,获益者似乎是原创者和消费者,失利者则是那些过去盘剥两端利益的中间商。
TOP
3#

好像L版在翻老贴哈,哈哈
TOP
4#

上山砍柴 在 2006-1-10 12:53:42 发表的内容
会不会又有老外站出来说,这是入乡随俗?


什么入乡随俗?在我们这里就常常看到老外背着背包去买D版光盘的,多则上百张,少的十几张。我曾经问他们怎么带出境?回答总结起来大概有以下几个手段:1、把盒子丢了只带光盘;2、分散包装在不同行李中;3、请没有买光盘的朋友分带;4、希望海关检查不严。
为什么会这样?价格问题啦,他们也知道D版光盘质量不如正版光盘,但是在外国买一张的价格在这里可以买十多二十张了。单就DVD来说,其实D版光盘和正版光盘质量上的差别并不明显,电视机质量的差别要远远大得多。
TOP
5#

据报道,从库尔尼科娃到费德勒,再到严肃的××爱乐乐团,襄阳路市场都是他们的旅游胜地——
老外为何经不起襄阳路考问


作者:葑塘  日期:2006.01.06  版次:A1-10


据报道,从库尔尼科娃到费德勒,再到严肃的××爱乐乐团,襄阳路市场都是他们的旅游胜地——  老外为何经不起襄阳路考问
    襄阳路,是上海西区的一条街,除了当年巴金住在这儿,写过一阵子小说《春》,似乎也没有太多值得回溯的历史。
    可这几年,这条街却声名大噪。游览手册上都有专门的介绍:“这里的名牌服装只要百来元,这里的名牌皮包价格只有正品的十分之一,所以这里永远人群涌动。”
    “襄阳路“是个内涵含混的概念。“不会是襄阳路买的吧?”似乎语带讥讽。可这里又是上海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根据报道,从库尔尼科娃到费德勒,从严肃的××爱乐乐团到活泼的S.H.E,襄阳路市场都是他们的旅游胜地。
    围绕襄阳路的争论甚至也国际化了。关于它是搬迁还是撤销的讨论,甚至上了中美知识产权圆桌讨论年会。据说,美国的知识产权高官一直很关注襄阳路市场的拆迁。
    不过,令一些老外感到尴尬的,也正是襄阳路的“国际化”。根据一些报章的报道,“欧洲消费者(在此)购买假冒名牌现象也较为普遍”;而上海有关方面在一次捣毁售假窝点时发现,“现场十多个正在砍价的顾客里,有一半是老外”;甚至有一些义正辞严抨击襄阳路的外国领馆官员和外商经理,在回国前也会到此购买一大堆侵权商品带回;有美国游客表示:“礼物都是中国仿制品,但亲戚们都不太在意,因为礼物本身看上去很好。”
    这些具有讽刺意味的事,倒让中国人获得了一个难得的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教育老外的机会——以往在这方面似乎历来是老外教育我们。上海有关官员表示,今后,将着重加强向在沪外国人宣传中国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通过领馆劝导其公民在上海期间不要违反中国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不要购买侵犯知识产权的商品。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上海宣布的“撤销襄阳路市场”的决定,无疑很英明。否则,一面放着这个市场,一面又叫大家不要去光顾,这就有点要考验人的味道。其实,每个人都不太靠谱。还是我们的祖先想得更明白:“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论迹寒门无孝子;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无完人。”  人民日报(葑塘)
TOP
6#

会不会又有老外站出来说,这是入乡随俗?
TOP
7#

阿龙 在 2005-3-2 11:03:25 发表的内容
我一点都不担心这些歌星因为盗版而利益受到损害。
据说他们会因为生气而因此罢唱或者不再出唱片了。谢天谢地,我一直等着这天。


哈哈!!同感啊!

以前,去白天鹅音响展的唱片摊:

拿起一张<古旋>看了一下,摊主马上说:好正的发烧碟!
我问:有没出翻版?
摊主脸色一变,用眼瞪着我~~ 
我只好连忙解释说: 出了翻版,才知道是好野!不然,人家“鬼”翻你咩!
TOP
8#

该用户帖子内容已被屏蔽
TOP
9#

Z的质量比D的还差的话,凭什么让我们用Z的
TOP
10#

这里是几段比较重要的段落:


各种演艺人员,包括歌手、演员、乐手等等娱乐圈内人士收入历来丰厚无比。这种惯例自古而今,大体如此。过去,一部分尖端演艺人才有皇家贵族供奉着,后来,也有富商大贾或上层社会名流支持着。但再后来,我们这个世界出现了一种变化,或许我们可以暂时用“平民化时代”来描述,很多原来只有深宅大院或皇宫贵族家才有的东西,越来越平民化了,因此也不得不遵循“平民规律”。这个现象的促成因素,很大程度上与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有关。如果将市场化的“艺术”视为一种商品,那么这就是一种暴利商品。不能不提到的一个现象是,知名歌星的个人演唱会大多数亏本,这些亏空最后得由承办方承担,而“明星”则照样拿着巨款,迈着愉快的步伐走人,有些还不上税。这是一种奇怪的现象,当一样东西已经没有体现出相应的市场价值的时候,为什么还有着那样高的价格?其中原因除了宣传操作的目的外,有一点是不可忽视的,即惯性。
同样是艺术家,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也算本行当里的顶尖人物了,还获诺贝尔文学奖,但他的收入水平不要说和帕瓦罗蒂一类的人物相比,甚至连三流歌手他也远远不可相比。唱歌成本有多高不好说,难道思想就肯定是低成本的吗?这里不得不提的是,有些艺术形式成本的确很高,但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它们不宜完全市场化。
传统的暴利行业:演艺,在市场化进一步推广的今天,看来不能不改变其分配模式了。要不然,电影、音像将永远是一个高风险行业。当投资者一赔再赔时,我们还能相信其中还有很多合理的地方吗?在演艺行业充分市场化之后,演艺人员酬金畸形般的居高不下,是对本行业的最致命的伤害。在经济高速度发展的今天,演艺行业步履艰难甚至呈现出萎缩的疲态,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与其中利益分配严重不公尤其干系深重。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