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10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和初哥聊天 [复制链接]

1#

和初哥聊天之二
弃繁就简 轻装发烧

文 · 子旋


我有位很喜欢听音乐的朋友,多年来只用一套几百块的mini套装音响,也算是乐在其中。前阵子想升级换代了,就来到某发烧店打探情报,尚未开口,探头往地上一看就晕了,各种器材线材黑压压占满了一地,简直像电影拍摄现场,吓得他二话没说就出来。后来他问我,“发烧”是不是都得弄成这么大阵势?那还不得最少扎八千一万的才听到一点水漂声?

嗯,看来这是不少初哥的心结。这个结不解开,很难顺顺快快地跨进发烧门槛的。初哥久观而不敢入门,一是音响系统看多了,反而越看越复杂;二是预算有限,以为不投入大把银角就搭不出靓声系统。

好,本期就让我针对这两点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我们看到,有些老雀为了达到某种玄玄煌煌,言语难以形容的发烧境界,喜欢把系统弄得庞杂异常。从电源开始,大体上就包括了:电源洁净器、CD播放机、解码器、升频器、前级放大器、后级放大器(左声道、右声道分体)、喇叭(有时高中音频和低音频箱体又再分体)等等,加上榕树枝蔓也似地粗大线材,曲曲缠缠爬满地,更兼有各家独创的五花八门发烧进补暗器,上压下垫,左连右接,怎不让初哥眼花缭乱,六神无主。

说真的,我听过一些大阵势系统,在高手摆弄下,营造出的效果妙若天籁。不过,若以为这是发烧的唯一选择,那就未免作茧自缚了。发烧界亦有句行话,叫“多只香炉多只鬼”,意思是说如果一味贪多发烧器材,很可能弄巧成拙。千万不要被某些爱装神弄鬼的人给唬住。特别是初入门者,对器材的脾性和搭配拿捏不准,应尽量避免太多器材相互自伤,白交了过高学费。

现在,让我们简单地分析一下以上提到的庞杂异常的系统,就会发现它其实可以简化到只剩下区区三件套:

电源洁净器主要防止电网中杂乱的谐波讯号混入音响系统,我们先把它放一边,直接从墙上插座取电;CD机是播放讯源,当然必不可少,但每个CD机本身都带有解码器,我们就不外接独立解码器,有些考究的系统还加上升频器,例如著名的“数码金三角”,再次我们尽量缺省;功率放大器的作用,是将CD机发出的微弱信号放大到足以去推动喇叭,也是必备器材,采用前级放大,能使声音听起来更加醇厚好听,但不用前级也是可以的(所谓直入式),我们这里就采用一个合并式放大器;最后配上一对合适的喇叭,小系统不妨采用书架型或高灵敏度的座地型喇叭。

如此,我们就将一个可以发出动听音乐的音响系统配搭出来了。CD播放机、合并式放大器及喇叭,是一个功能完整的小音响系统。

那么线材呢?系统里所用的不外乎三种,即电源线、信号线和喇叭线。随机附送的导线常被老雀们讥笑为“鸡线”(随机线的谐音,亦因为比较细,像鸡肠),其实比一般家用普通导线品质要优,可以先听无妨,因为耳朵是越听越娇贵的,听熟“鸡线”后再换线不迟,对线材的音乐取向体会更深。至于其他调声配件更是一律缺省,先吃“原汁原味”,为今后添加味精后保留敏锐的味觉舌苔。

咦,就这么简单?对,我可以斩钉截铁地回答,就这么简单!

笔者现在用的胆机音响,基本上就是这样一套简单系统构架(当然,我的线材已经提升,听音环境也作处理),听人声和小编制乐队十分迷人。为了让初哥们信服,再请出谭舵主现身说法,请听独白:“我书房里的系统很简单,CD机为Marantz CD6000SE Limited Edition,扬声器为ProAc Tablette 2000 Signature,配一部输出功率细小的Sun Audio SV-2A3单端式胆机。在近距离聆听及小空间里,音响的骨架及低频的表现都非常出色,音色通透秀美得简直超凡入圣!”

有些老雀爱把价格友善的器材搭配出来的简单系统称为“入门级”,不过依我看,驾劳斯莱斯车的人无法否定骑脚车人的快乐;如果我们不想请人上门来踢馆,用不着炫耀自己系统多高档。讲到底,我们不怕系统是否“入门级”,关键是不要入错门,进进出出,换机不停,把钱全烧给了器材商,自己却没法真正坐下来好好享受音乐。

现在,初哥们心里应该有底了,基本上只需三样器材就可以搭配出像样的音响系统。心急的初哥可能会问:市面上器材多如繁星,到底应该如何挑选,才能搭配出好声系统呢?这涉及很多发烧因素,个人的艺术修养和品味也千差万别,而且从我自身经历理解,初哥面临的多是“好马不让多吃草”的有限预算矛盾。例如,在五千左右价位内选择虽不能说太少,但要让人满意同时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就得花一番心思了。

解决这个难题不妨找出《发烧艺术》过去几年相关文章读透透,里面有不少适合初哥的好介绍。另外,我也把难题抛给本地发烧大阿哥Jay Audio的老总,谁知古道热肠的老板Jay一口答应,精心选配了一组器材:
1.SACD/CD播放机Marantz SA15
2.合并式放大器JA KT88
3.书架型喇叭Jade Audio Resolution 501

信号线是Audioquest(如上图),喇叭线则是“随便配了条没牌子的银线”。


Marantz SA-15 SACD/CD

我一看列单心里明白不简单,光这Marantz SA15CD机和Jade Audio Resolution 501喇叭,都是本刊介绍过的实实在在好料,JA KT88是请人专门设计定做的新宝贝。Jay几乎是拿“一世发烧英名”作赌拍胸向我保证,这套系统绝对一听中意!不敢夸口听过世,用它三年五载没问题,那时阁下已经练就一对金耳朵,可以自己随心所欲地提升系统了。

一个风雨交加的下午,我和同好Ah Lah登门专听这套系统,看“王婆”卖的瓜到底有几分甜?

系统已经煲过一段时间,一到就开声试听。试听软件有男声的Michel Jonasz,女声李烁《君在何方》,香港2005高级试听展SACD,吉他名手Michael Hedges的Aerial Boundaries等。

几小时在美妙音乐中飞逝。总体有几个印象:一是分析度非常高,听李烁《君在何方》发现有些笔者系统上听不到的叮叮铃铃声,在这套系统上听得很清楚;二是高频靓丽。由于喇叭采用铝带高音单元,频率响应直上40kHz,合并式放大器的频响更标榜达到不可思议的70kHz,而温馨的高频本来就是Marantz SACD机的拿手好戏,所以整体上不会有高频去不到尽的感觉,而且泛音很丰富;三是能文能武。听人声,可说是女声清秀温婉,男声阳光灿烂,听弦乐丝丝幼滑,听钢琴粒粒清脆,我还特地用大鼓来摧残它,结果50瓦的胆机把小喇叭推得像模像样,绷绷有劲。“审死官”里的大锣就像现场听庙会!

总之,我觉得对初哥来讲,如果自己东奔西跑地为如何在有限的预算中配一套靓声系统大伤脑筋,那就不妨来亲自听听这套系统,或许有“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五千多块大洋便可以把一后一妃一妾统统搬回家,小弟不敢学阿狂君来一句“便宜得太不像话”,但只要你喜欢,它肯定物有所值!

而我更喜欢的是和Jay这样的发烧佬无拘无束地聊天,听他分享多年的发烧心得,让我获益匪浅!

本主题由 版主 eric 于 2011/4/2 18:11:05 执行 设置精华/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和初哥聊天之三
找准龙穴,咱也过一把“皇帝”瘾

文 · 子旋


上回我们聊到发烧系统可复杂可简单,繁简由人,都可以从中找到发烧乐趣,最基本的就是只用三件器材,即CD机、合并式放大器以及喇叭,就可以搭配出声音迷人的简单音响系统。

我们常听人抱怨,千挑万选地把一件音响器材搬回家,马上就有一件恼人的事:在代理商那里试听时,效果明明不错,买回家怎么就好像不是原来试听的那架了?原因是除了一般人常讲的新机要煲熟后才靓声之外,可能还有两个重要因素:第一是不同牌子器材相互搭配,效果是截然不同的,有者相容互补更靓声,有者则彼此撤台变衰声;第二个因素则和整体听音环境有关,涉及发烧房形状的大小、高低阔窄、回音反射、喇叭摆位等声效处理。

本篇我们聊聊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即任何人都回避不了的喇叭摆位问题。

天书上老雀不是常常把所谓的“皇帝位”挂在嘴边吗?听他们把“皇帝位”形容得如同天子临朝坐龙椅,初哥心里可能会嘀咕:我把陋屋一间充当发烧房,难道也暗藏好风水,真能找到“龙穴”?

先让我们看看所谓“皇帝位”是何名堂。

我们知道,大多数发烧友采用的是双声道,也就是左右两只喇叭各自发声,产生交互作用形成一个立体音场。这个立体音场,目的在于尽可能再现录音师在灌制唱片时,通过录音话筒、混音技术和监听喇叭模拟录音现场。阁下在自己家里的发烧系统上重播时,由于重播场地和所用的器材不同,不可能百分之百重现录音现场,只能通过调整喇叭和听者之间的位置,凭耳朵和经验,找到一个相对来说最理想的点。在这个点上结像最锐利清晰、层次分明,音场也最开阔,这就是所谓的“皇帝位”了。找皇帝位的关键之一,就是喇叭摆位。

喇叭摆位看似简单,学问却不少,深究下去,甚至成为发烧友津津乐道的所谓“喇叭摆位大法”。细看还倒真也像武林门派,分内家外家、南教北派,令人眼花缭乱。相信爱读发烧天书者一定听说过诸如“轴线内侧法”、“菱形摆法”、“三三一比例法”等等,不下几十种。它们到底有用吗?要我说,这些皆为一家之言,如果真是自己多年摆位的实际经验总结,应该有其靓声的道理。就怕那些银样蜡枪头一一耍得花招式,除了让初哥摸不着头脑外,一点实际帮助都没有,而且我们也没法一一对照验证。

讲得“学究”一点,喇叭摆位还真牵扯到室内声学处理。小弟曾在内地某著名建筑设计院谋生几年,耳濡目染了解到这是门比较深奥的专门学问,我不好意思不懂装懂。但作为发烧友,我们一般都是凭耳听声,依经验和感觉收货,因此初哥不必要依样画葫芦,把发烧房弄得像孔明八卦阵。

在我发烧经历中,印象最深的是几年前买小功率胆机时,请教老板该如何摆喇叭?那时我正在苦读有关喇叭摆位的天书,我以为老板也会讲一大通玄学理。谁知道这位电气工程师出身,快人快语的老板说:“两个喇叭拉开六、七尺远,也不要离后墙太近,人往中间一站,听声音从喇叭正中后方发出来,就行了。”哇!如此而已?讲真话,当时我正被天书上的玄理折磨得晕头转向,乍听他说得这么轻松简单,竟愣住了,回过神来却有一种茅塞顿开的畅快。

根据我后来的聆听经验,以及在不少发烧友处得到的印证,这位发烧音响器材老板的讲法虽然过于简单,却不失为一种简便快捷的摆位法。依此方法,大致上就找到比较好的聆听位了,正确性十之七、八。这有点像用粗线条画的人物速写,虽不甚精确,却也很好地捕捉到对象的神韵。

我以为初哥在喇叭摆位时,除了上面这位老板讲的要点外,还要留意以下几处:两只喇叭距离后墙不要太近,至少一尺以上。特别是反射孔在喇叭背后的,如果离后墙太近可能会造成低音发射过多,听起来会有“嗡嗡”的复叠声,像是大厅内的机器回鸣,让人神经不舒服。比较理想的低音反射应该有一种空谷落雷般的畅快,或是陈氏太极震脚发力时的那种很夯实的内劲,多余的回鸣像都被吸净了;而两只喇叭的间距约7到8尺左右,视喇叭体积大小而定。距离太近的话,音场可能缩挤到一块去了,眼睛鼻子分不清;但如果距离拉得太开,又怕音场散塌失焦,声音软塌松散,没有清晰地轮廓线条,就像照片失焦模糊,听起来朦朦的。当然,一般而言,发烧房越大,或喇叭体积越大,相对地就应该拉开一些。

聆听位置基本上和两只喇叭成等边三角形就好,或从耳朵到喇叭的两条斜边略长于喇叭之间的横向距离。喇叭正面朝前就可以,不必故意向中轴线内侧倾斜。

抓住上面这几点,大体上摆好喇叭后,再选一片听熟了的人声唱片(先不要用器乐曲,因为很多器乐CD模仿舞台排列,并不在中心位置),然后坐在沙发上仔细聆听,试图捕捉歌手嘴形的位置。喇叭可以前后左右稍为挪动,以体会不同点的效果。必要的话再前后左右略微调整喇叭间距,直到歌手定位是在两只喇叭正中央的后方,基本上就找到了。当然,接下来还得根据每间发烧房的空间形状和家具摆设,以及发烧器材的个性特点等,边听边调整,直到完全满意为止。这是个on going的不断改善过程,有时候可能摆弄几个月后,还会发现有更理想的位置。是烦恼,也是乐趣。

好了,“龙椅”大体安放妥当,可以坐下来享受一会音乐了。至于地板、墙壁乃至天花板的声学处理等,那又是另外一个领域,可以稍后着手进行,随后发烧水平和兴致的不断升华(还有荷包的丰满与否)而慢慢来。温火炖鸡汤,时间久更入味。

行笔至此,我想到老雀声称,哪怕将座位只移动一寸,则音场也会完全改变。我不怀疑这些人有“金耳朵”,其精准性比卫星定位系统还高,我们姑且听之。但仔细一想,若果真如此,听音乐的过程很可能就不会那么舒服地enjoy了,不是吗?他们必得正襟危坐,否则头摇晃一下或懒散地斜倚在沙发上,岂不跑位了?再让我们回想一下在音乐厅听现场演唱会,我们不可能每次总买到音乐厅的“皇帝位”(而且也花费不起),大部分座位不是偏左偏右,就是偏后侧一旁,又或像我一样喜欢买三楼的便宜位子,想从前欧洲真喜欢音乐的小市民不总买三楼么?位子虽非“皇帝位”,但我们依然听得津津有味,如痴如醉,这说明人耳的定位系统是可以自行调节来适应各种偏差的。

事实上,我有时还非常喜欢那种“听邻家女孩唱歌”的随意乐趣。就是说,有意偏离喇叭一段距离,或干脆跑到隔壁房间看书,让音乐从隔墙飘来,似远非远。利用空间和距离来打散CD紧张兮兮的神经质,让音乐听起来带一丝松散的朦胧,放佛孩童时候,倚着窗听邻家姐姐在闺房里美滋滋地哼唱。

最后还要说一点,我们有时得学会“享受”比较恶劣的聆听环境,同时从中依旧听得音乐的满足,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发烧高手。我们不是常读到谭舵主提到他的书房么?他形容书房非常小,先前我以为谭舵主只是自谦,有一晚受邀去到他的书房,发烧书房总面积倒不算小,但因为形状狭小,造成聆听环境实在太恶劣,座位离喇叭不到三尺,背后还紧顶着玻璃书柜。委身在这样“逼仄”狭小的空间里,根本无从谈什么“皇帝位”,但舵主因地制宜,巧妙配置了只有3.5瓦输出功率的Sun Audio SV-2a3胆机和ProAc Tablette 2000 Signature书架型喇叭(对了,现在用了袖珍神奇的“威士忌喇叭”——Pioneer Pure Malt),营造出一个通透飘逸、灵性盈盈的Hi-Fi氛围。这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发烧高手了,而是到了一种武林中人所谓“无招无式”的化境了。

TOP
3#

和初哥聊天之四
胆石之争

文 · 子旋


放大器的选择是系统靓声的重要环节,也是一个让初哥们头痛的关节。据我的经验,头痛的原因之一是选择太多,比如首先碰到的问题就是到底胆机好还是石机好?初哥常感到困惑的是,无论那款胆机或石机,上了天书都被老雀们吹得天花乱坠,吹得初哥坠到云里雾里。花儿朵朵皆香,初哥难道买下整个花圃不成?
那好,本篇我们就聊一聊胆机和石机话题。


人造美女与天生尤物

我们常挂在嘴边的“胆”,正确的名称是“真空电子管”。因为外表看起来像“胆大心细”的灯泡,所以被发烧友形象地叫作“胆”。与此相对应, 把从硅、锗这类矿石里提炼出的半导体材料制成的晶体管叫做“石”。 胆机和石机就这么在发烧圈里叫开了。

真空管在1904年问世,是大发明家爱迪生发明电灯泡时的“副产品”,却不经意地开辟了电子领域的一片新天地。50年后,半导体晶体管诞生,马上突显了真空管体积大、耗能高、不耐振动等毛病,真空管仿佛成了进化史上的笨大恐龙。我曾在哈佛大学见识过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那是一整间房的庞然大物,运算能力却不及时下一架膝上型电脑。但真空管从此就走向绝迹吗?没有!它至今在Hi-Fi音响领域依然独领风骚,说起来是真空管的某些特性救了它。

有人或许会问:这胆管、石管到底有啥用处?其实它主要就是来放大讯号的。我们知道,从CD机输出的音频讯号实在太微弱,根本推不动喇叭,必须连续多级放大才行。所谓放大,简单说就是在输入端加入一个小讯号,再在输出端取得一波形完全相同的大讯号,效果看起来就像是把前端小信号给放大了。

在这里,关键是输出波形(也就是被放大的电信号)不失真。从数学上看,这要求放大管的输入与输出之间遵守一种线性比例关系。可惜的是,世上没有完全线性的放大管,失真是无可避免的代价。

由于真空管通过灯丝和阴极射线管来放大信号,电子在真空状态下穿行,所以其线性比晶体管好(从数学关系上看,晶体管是二次方幂,而胆机是1.5 次方幂,更接近线性比例)。此外,胆管的输入阻抗高,且不受周围电磁辐射干扰,这些优点决定了胆管失真小的特性。

失真在这里指的是波形发生畸变,也就是原本的音乐信号产生变化,听到的已经不再是原来的声音了。因此,反过来说,失真小就意味着音乐保真度高。当我们了解这个道理后,大体上就明白了为什么胆机听起来更赋音乐味、更耐听,因为它更真实。

再从物理角度看,胆管工作时灼灼发光、热气腾腾,外部温度足有100多摄氏度,而内部温更可达吓人的1000度!胆管内的电子在如此高温下被激活,笼罩在阴极周围就形成一团胆管特有的电子云雾,进而产生所谓的“空间电荷效应”。空间电荷效应下的电子束运动,鲜活生猛、自由畅达,比起半导体晶片内受约束电子那种跌跌撞撞的载流子漂移要美妙多了,这很可能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胆味,也就是那种纯净通透的音底、空灵甜馨的韵魅之所来。

这些都是胆机先天性的优越之处。石机没有胆,它要模仿胆味就得靠线路设计方面的技巧,如引入负反馈等,加上采用发烧级高档元件,如电阻、电容、变压器等。目前一些石机听起来已经很像胆机,可惜就是无法发出真正的胆味。胆就是胆,“石 ”机模仿得再维妙也缺少胆魂。你可以把鸡养在鸭圈里,每天喂它们吃同样精饲料,但是鸡和鸭叫起来的声音还是不同。

甲乙类晶体互补对称电路的工作示意图

呜呼! 如此说石机真的不好听吗?绝非如此。其实我们一代人从小就是在听晶体机的环境下成长的。

我上小学捣鼓的第一台收音机就是晶体单管机。那时还听胆收音机,是红灯牌的,现在成了收藏品的那种古董机,可那时觉得还没老爸买的小半导体好听。中学时代还不知道什么叫“发烧”, 却和几位同好参照《无线电》杂志上的电路,动手烧接了一台晶体管OTL无输出变压器高传真扩音机;后来上大学主修电气技术,为应付考试研习过很多放大器线路,全是“石”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身体里被灌输的是石机的血,胆机反而是长大后的惊艳春梦。这就好比从小爹妈包办了一个人造美女做童养媳,长大成人后才自己找了个天生尤物当情人。


鱼和熊掌

说了半天,到底胆机和石机谁更好?这问题有点像小时候问妈妈:做男孩好还是做女孩好?笑归笑,问题却值得思考。一般而言,论音色当然是胆机迷人,可惜动态表现却常令人感到无可奈何,想要过电闪雷鸣或百鼓震山的瘾,还得出动石机。几十年前石机横空出世,原以为可以夺得胆机天下,可是多年沙场恶斗,只落个楚汉平分,原因就在于胆机和石机各有所长,根本就是两种世界。发烧后很长时间我才体会到,要想鱼和熊掌兼得,最好的方法就是既买鱼,又买熊掌,想吃鱼时就煮鱼,想吃熊掌时就烹熊掌。
先买鱼还是先买熊掌?想同一时间既买鱼又买熊掌,荷包受不了,吃起来也伤胃。
答案人人不同。虽然我偏爱胆机,但理性地看,我以为初哥从石机入手再换胆机更合适些,理由如下:
一、石机表现更全面,也不太挑剔音乐种类。只要是中档机,无论是人声或器乐,现代或古典,铜管或弦乐,从小编制乐队到大交响乐团,从温柔的Jazz到爆棚的鼓锣,都能播得似模似样,放进CD就能听(当然别买恶碟)。反观胆机,尤其是小功率胆机,虽然听人声和小乐队肯定比同价位石机迷人,可惜很多其他类的CD却较难播得好声,不是太鸡声鸡气,就是阴柔晦暗。
初哥刚开始学欣赏,应多听各种音乐,不应该太过偏爱某类音乐。
二、石机比胆机好搭配,这包括容易和CD机及喇叭搭配,以及线材搭配,原因是石机不像胆机那样有太强烈鲜明的个性。你可别小看这点,当我们一件件分别从不同商家那里买回器材时,在自家发烧房的搭配效果如何还是个未知数,但肯定和你在商家那里听到的不完全一样。如果整体效果因配搭不当而彼此衰声的话,那多令人沮丧。除非你有高手在旁指点,否则用石机搭配比胆机更保险些。

晶体放大电路交越失真示意图

三、也正是由于石机声音较为平淡中性,不像胆机带强烈的体味(哦!这并非贬义),所以当你听惯了自家石机的底声,再去多听各种胆机的娇艳音色,就会更容易了解自己到底喜欢什么样的胆声。可是反过来,如果上手就被胆机独特的媚音媚色所俘虏,以后可能就不知道该选什么石机了(除非把你关进山寨闭门修炼三载,方才能恢复被胆机迷误的本性)。
小弟是在听了近两年石机才卖掉石机换胆机,但现在又寻寻觅觅物色石机了。

胆石各显神通

先讲胆机特点,其一是从胆管的型号上就能大致想象到音色取向如何。初哥只要多听几次,就不难分辨出300B、KT88、EL34、 2A3等胆管的音色取向基调,从而知道自己大概喜欢什么胆型的胆机,而石机就无法做到这点;其二是同样的胆,可以用更换胆管方式来提升表现(你从没听过有人更换晶体功放管的吧?)。 其三,胆机中高频比石机靓;据我的经验,要取得娇柔甜美效果并不难,选一架Class A细力胆机,功率在20 到30瓦左右,夜半人静时分在小音量下听歌,那种软吟吟的娇艳比起贵价石机不惶多让。比较难的是要能在娇柔甜美的同时透出一种阳光底气。嗯!就像漂亮女孩子穿上军服的那种朝气和帅劲。在选胆机时应该留个心,否则就怕少了阳光底气的胆机失于太过阴柔,到听器乐演奏时软蔫蔫的,那感觉就像连日淫雨霏霏,衣服晾不干就穿在身上,忒难受。

再讲选石机。石机在低频的表现多胜过胆机,一般来讲,石机要做到劲猛和凶狠也不难,只要功率够大(至少100瓦以上),一般都能把个猪八戒打得七死八活。较难得的是狠中带点儒雅,而不是市井匹夫那种粗俗之勇。也有人用“冷艳”来形容石机的音色。冷艳是种什么感觉?君不见古典戏剧中美丽慑人的贵妇,你觉得她真是太美了,可就是情感上亲近不起来。这可能是因为石机发出的声音比较硬朗,即有大理石般清晰的线条轮廓,也就有大理石般的冷感。因此,细腻的文化色彩和一丝暖味是选石机的贴士。

这里要提醒初哥,输出功率不能单看数字,同样瓦数,例如30瓦的功率,在胆机来说足以把一般小喇叭推得有声有色,但30瓦晶体机就几乎没什么用武之地。另外,放大器的频率响应范围应该够宽,才能让SACD有机会表现,因为理论上SACD的高频可以上到100KHz。

鱼和鱼肚

顺便再提一下有关放大器的分类问题。选购放大器时,常听到有人说 Class A,Class B 等,即甲类和乙类,它们代表什么意思?

简单来说,这是后级功率放大器在静态工作点的设置不同。我们已经知道,放大器是对信号进行连续多级放大的,这最后一级的作用在于取得足够大的功率输出来推动喇叭负载。有人把这部分独立出来,单独放进一个箱体,就叫后级功率放大器;而把前面的预放大和控制部分也单独放进箱体,就是前级放大器。放大器的前级和后级分体就是这么来的(要注意,后级是不带信号源选择和音量控制的)。

甲类功放特点是在信号的整个周期内,不论正负半波,功放管都一直在导电,不会出现电流输出截止的现象,所有单端放大器全是工作在甲类状态的;而乙类则是输出级采用至少两枚功放管组成推挽方式(像两臂 “一推一拉”那样工作,故而得名 “推挽”),分别放大信号的正负两个半波,再合成一个完整的正弦波。由于信号在由正变负或由负变正而穿越零点时,两臂轮流交替导电,存在一个“死区“,输出曲线的正负衔接不可能做到绝对平滑,这就产生一种所谓的“交越失真”,从而劣化了音质。需要了解的是,管子输出特性配对选得再好,也无法消除这种“交越失真”的。相比之下,工作在甲类状态的单端功放就不存在这种“交越失真”。打个比方,甲类工作取的是放大管最线区的部分,好比吃鱼只吃最鲜美的中段,而乙类则是两条鱼的鱼头和肚子个吃了一半,当然味道差点了。现在我们明白了为什么常听人讲单端甲类放大器听起来更甜美,原因就在此。

胆结石

上面谈到胆机和石机特点明显不同、各有所长,因此有人就自然想到用“胆结石”的方法来扬长避短。

胆结石本是人人闻之丧胆的病痛,这里讲的是采用胆机和石机结合,组成前后级放大器。最近我听过一对胆结石组合,是用胆机做前级,取其细幼甜美的胆味,而后级功放采用石机,取其力道威猛。初听下来的印象很不错,即有晶体机的快准狠劲,又不失胆机的细腻甜绵。但这套组合并不便宜,我还在考虑是否应该推介给初哥。

最后提一下我曾听过的几部印象比较深的胆机和石机,为照顾初哥的需求,特挑选那些非常靓声而价格又肯定负担得起的放大器。

嗯!话到此先得拐一拐,添一闲笔花絮。上回书聊喇叭摆位时,提到谭舵主的书房,小弟一时兴头上用“过气老太监”来形容谭舵主宝座的局促“逼仄”,竟被一帮才高八斗的主笔们捉来作话题,在饭局上把谭舵主当成下酒小菜好好消遣一番,让小弟觉得万分愧对舵主。为了今后不被乱棍赶出山寨大门,小弟正闭门思过,白首穷经地研究琢磨谭舵主山寨顶上那间名震海内外的发烧房,准备在后几期聊到发烧房处理的话题时拿出来朝拜一番,加送舵主一顶比太上皇还尊严的高冠(主编按:还是当无冕皇帝比较自在)。本期呢,咱就先例举几款在这发烧房里出出进进过的放大器,都是小弟亲耳聆听过的,售价不高但身价却绝不低,可说是些穿过龙袍当过太子的角色。

胆机之一,书房里那套大名鼎鼎的 Sun Audio SV-2A3 胆机。这部胆机曾被舵主搬到发烧房去推Pioneer威士忌啤酒桶喇叭, 那晚听得小弟 “云深不知处”,怎么也不敢相信2千块大洋的胆机推1千块的小喇叭,竟然可以甜美华贵到如斯地步;胆机之二是Almarro A318B,用的是俄国佬军方情有独钟的6C33-B胆,在发烧里也是推威士忌酒桶喇叭,听起来是另一番秋高气爽、阳光洒满田原大地的感觉;这部胆机折实价也就3千块吧!却名正言顺地登上舵主的发烧圣堂,说明好声不唯价贵,关键是看你怎么样搭配调声;胆机之三是Unison Research S8,采用的是“胆大包天”的845胆,这部胆机价格略贵,却也不过5千多,没贵到泯灭人性地步,它推Roger LS 3/5a LE喇叭,表现超凡靓绝,让我相信谭舵主从前对它的赞扬绝非过誉。

至于石机,要特别提到的当然是与谭舵主前世红粉知己同名的“金嗓子” Accuphase E-408了,在谭舵主山寨听“金嗓子”唱一整晚,恨不得当晚就把她抱回家春宵一度,迫于舵主的威严才未敢造次,悻悻然心有不甘地离开而种下相思病根。举目环顾当下晶体管扩大机的大千世界,在六千大洋的范围内,这是部很值得考虑的合并式放大器。还有几部石机听说也很物有所值,可惜小弟去的时候已经归还代理了,没亲耳听过,不便推介。

游笔至此不能不打住了。关于放大器的话题太大,要聊的东西太多,这里只是拣其要点略谈我自己的体会,都是在刚开始发烧的那几年里,小弟百思不得其解的疑惑之处。其实直到现在还是觉得有太多新东西要学,这也是发烧的乐趣之一,可以常学常新,其乐无穷。

TOP
4#

和初哥聊天之五
发烧线


文 · 子旋

聊发烧系统,少不了得谈发烧线,但说实话,碰到这题目我心里还真有点发怵,因为一直到现在,我还是觉得发烧线是非常神秘的。面对发烧房满地乱线,如蟒蛇缠绕、老树盘根,总有一种“理还乱”的感觉。        

下面,小弟硬着头皮谈自己的几点发烧线小心得,希望对初哥有所裨益。



不可不信“邪”

发烧的最初几年,对发烧线的作用心存怀疑,总觉得那是老雀们的技俩,拚命夸大线材的效果,吓唬买不起天价线材的初哥。我仗着自己疏浅的电学背景,不相信一根导线就能改变整体音质,主要是因为发声的是唱机、扩音机及喇叭,导线只起到传输讯号的作用。

直到某天,一时兴起买了条几百块钱的讯号线,回家后换掉鸡线,开声一听,惊得差点从椅子上摔下来。天哪!音场马上“嗖”地扩大了一圈,原本像是躲在幕后哼哼的演员,个个都跳到台前放开嗓子高歌。

经此,我相信了发烧线真的很“邪 ”。

“信邪”后这些年,小弟买了不少发烧线,在不断地惊喜之余,又固执地被一个老问题所困扰:同样是条金属线,为什么听起来音效有天壤之别?在查阅了大量资料和多方请教后,对其中奥妙已略知一二。

简单来说,发烧线材的作用是原汁原味地传送音乐讯号,从这个意义上讲,线材当然是越中性越好,中性到“透明”最理想。但实际情况就没那么简单了。

无论采用什么材料(铜、银、甚至黄金)、采用什么方法来编织 (单股、多股、双绞等),也不论材料的纯度多高,导线中有三样东西是一定存在的,那就是电阻、电容和电感。这三样东西组合在一起就产生类似“过滤器”的综合效应,对导线中所通过的音乐讯号进行“过滤”。它对不同频率的音乐讯号产生延迟效应,使得讯号丢失或扭曲,造成音染。

当这种音染正好弥补了音响系统的不足时,我们就感觉到发烧线的不同表现,包括细腻的、臃肿的、冷硬的、温暖的、甜美的、泼辣的、高频圆润的或低频结实的等等,统统衍生出来了。




贵价“神经线”有悖论

发烧线真是“神经线”,但不是指它重要得像人的中枢神綷-一样,而是弄不好能把人搞到神经错乱。

由于发烧线价格不菲,开始时我和多数初哥一样,有“又想马儿好,又想马儿不吃草”的心态,总在市场上找看上去既粗壮而价钱又不贵的线,到后来发现装神弄鬼的多,买一条丢弃一条,那些白花的钱足以买一条听过世的贵线。

冤枉钱烧多了,后来我总结出买线的一个总原则和一个悖论。

首先,总原则就是“一分钱一分货”。贵价线材自有卖贵的道理,特别是经过市场考验的名牌线,其表现都会靓过平价线。因此不要太贪图便宜,别指望花小钱就能轻易买到超值好线。有一天你会发现贱价买进的一大堆烂货很难脱手,而名牌好线以后转手也有不错的二手价。

那是不是说越贵就越好?不,这里还有一条悖论来制约上述原则。悖论是:当价格贵到一定程度,其改善和价格就不成正比了。

当线材贵到和器材几乎相当时,由于受到器材局限,再多花一倍的钱,亦不能得到多一倍的改善,甚至连百分之十的改善都难。就算有百分之五的改善,耳朵也难分辨,划不来。

此外,万不可在没弄清自己器材的脾气品性之前就胡乱花钱买线。要先弄清自己器材的整体性格,是偏温还是偏冷、偏硬还是偏柔、偏慢还是偏快、低音不足抑或高频不飙?

了解清楚之后再选配发烧线就容易了。在整套音响系统里,选配发烧线有点类似中医里的吃补,缺什么补什么方能有效。


三种发烧线各不同

发烧线基本分三类,就是电源线(Power cable)、喇叭线(Speaker cable)以及讯号线(Interconnect cable)。

三种线材对系统整体音效都有很大的影响,但到底谁的影响更大呢?我以身体为例来作比喻,讯号线可以决定系统是男人声还是女人声;电源线可以决定此人是幼童、壮年还是垂垂老者;而喇叭线就决定这人发音是尖声还是粗嗓。这只是个粗糙的比喻,并不准确,目的是让大家有个形象的理解。

老雀有个说法,电源线是音响系统的脊梁骨,意思是说电源线弄好了,整套系统就挺立起来了。此话千真万确。电源线是供应整个系统能量的大动脉,动脉不畅,整个系统音效都是软蔫蔫的。

选电源线我喜欢那种气质比较开扬的,哪怕个性稍微偏刚硬也不怕,关键是中气要充足盈满。电源线还真是得够粗大才好,重现大型交响乐曲高潮时,全乐团上百人鼓号齐鸣,能量如山洪决堤、银河狂泻,如果用的是鸡肠般细小的电源线,那还不像把高峰时的乌节路交通流量,塞进四马路这种小巷里?

讯号线的分析力则一定要够班。由于讯号线担负着把CD机的音乐讯号传输到放大器的任务,在传输过程中如果发生波形畸变、高低频信息丢失等,那么所传送的就是劣化了的音质。配胆机我喜欢用银线、或是高纯铜芯镀银的讯号线,对喜欢听叮叮当当高频细节的人,特别受用。

喇叭线有如人的喉管,连接胸腔(放大器)和嘴巴(喇叭)。耳朵对喇叭线是非常敏感的,喇叭线一换,就好象换了把嗓子在唱歌。电源线或许暂时只买一条暂时就够了,但喇叭线至少得有两对,以应付不同的风格口味。

左右两侧吸音与反射板的布局并不对称

不必亲自动手的DIY

初上手玩发烧线,若真想省钱,有两个方法。

第一是买二手线。线材不像晶体管或胆管有寿命限制,如果不考虑绝缘体的老化等因素,金属线材本身的寿命是非常长久的。因此以半价左右价格买名牌发烧线是非常值得的。我现在用的NBS电源线就是以一半不到的价钱从发烧器材老板手里买来的,用到现在都很好。这里有个小贴士,想买到价廉物美的二手货,就得和投缘的发烧店老板交朋友,此乃初哥必备功课,不但可以学到许多发烧知识,也可以第一时间知道有那些老雀最近想换器材,质地品相如何,以便捷足先得。

第二是买“自做货”。时下流行DIY,但其实并非只能自己动手才算 Do It Yourself。我现在懒得亲自动手,一方面没时间,再来做功不行,货色出来不美。

发烧线DIY,最简单实惠的方法,是看中某个品牌的发烧线后,找到这个牌子的代理商,他那里可能有半成品批发供应。你要多长,就从成捆的半成品里裁出来,然后请代理商替你制作。本地很多发烧器材的代理,本身是发烧DIY玩家出身。请他们代做发烧线,质好又省钱。


总结

上面讲了有关发烧线的几点小体会,当中并没特别提到特定牌子。我目前使用的主要是NBS线,买的是比较新的二手货,觉得还挺不错。喇叭线用的是多声道Supra Cables Ply 3.4/s 喇叭线,请代理商烧制的,全套线算起来不到二千大洋,非常划算。
TOP
5#

和初哥聊天之六
漫谈喇叭

文 · 子旋



音箱,俗称喇叭。我对它有种说不出的恋情,因为早在中学时代,我就自己动手制作了一只像床头柜般大小的喇叭箱。

当时条件限制,我参考《无线电》杂志介绍,自己动手做了一架单声道的高传真放大器,配的当然就是单声道喇叭了。

尽管只是单个喇叭箱,但其中的乐趣绝不低于现在购买几千元一对的喇叭。从挑选木料、锯板、刨光、拼合、接榫,到箱体内支撑筋、隔音板、铺垫棉花做吸音材料,再到打磨涂漆上光、固定喇叭单元,前前后后花了一个多月时间,效果也不是很理想。收获是通过自己动手制作,了解到喇叭内部结构,对日后聆听挑选喇叭多了一份直观感受。

音箱款式千变万化,基本构成离不开三样,箱体、喇叭单元和分频器,就是构成扬声器的三个主要部件。

箱体的制作从前都是用上好原木精心打制,现在好原木越来越稀贵,厂家就改用中密度压缩纤维板MDF,表面敷一层木皮。我当然喜欢原木,但实际听下来好的MDF板分别不大,关键是箱体要结实沉稳。用18mm到25mm MDF精制的书架小喇叭,抱在手里沉甸甸的;座地式喇叭更得两人搬抬,这样才能消除谐振产生的嘈音。但有句行话警告说:“内行看质量,外行掂重量”,怕的就是某些不良商家在箱底胡乱灌沙压分量。

高档MDF喇叭箱的外观很考究,在雀眼、胡桃、红橡等真木皮上做足七道复漆功夫,光亮如钢琴,像极了艺术品。我从前以为这是厂家在用“附加值”骗钱,后来才知道对稳定音效也有一定帮助。

分频器有什么用处呢?我们知道,从放大器传出来的信号包含了从20Hz的低频到40kHz以上的高频成分,企图用一只喇叭来表现全频域是不可能的。分频器的任务就对信号进行处理,分解成高频、中频和低频信号,分别传送到高、中、低音喇叭单元。

喇叭通常分高、中、低音三个单元。低音喇叭口径最大, 我们可以用手背在低音喇叭上感受一番,当低音充沛的录音如交响乐在低音袭来时,硕大的振动膜呼哧呼哧地颤动,推出一阵又一阵低音气浪。中音单元是音箱的灵魂,最美的人声主要就是由中音单元完成的。高音单元面积最小,通常是一粒寸半左右的半球体,嵌在箱体顶端。现在很多高音单元是用铝和铍等金属薄膜,我使用的一对金朗II型书架喇叭,就采用铝带高音单元,高频可以延伸到40kHz,在中等音量下听起来依然圆润顺滑。要注意的是,很多小音箱只设高音和中音两个喇叭单元,大多数的书架型扬声器也都如此,这样一来,低音再现实际上是由中音喇叭完成的。

座地音箱 表现全面

喇叭分类有多种方法,对初哥而言,最简单的就是按体积大小分为书架式和座地式。

从发烧的全面性来说,座地喇叭肯定要比书架喇叭好,其动态范围比较大,可以轻易再现大型交响乐的激烈动态。喜欢低频人的应该考虑买座地式,体验那种低频如阵阵海涛般迎面扑来的感觉。如果改用书架型喇叭播放,低频往下沉潜到半道上就消失无踪了。

书架型喇叭虽然低频表现欠佳,却依然受到发烧友欢迎,主要得益于音色无可匹敌的通透性。我多次聆听过史上有名的几对小喇叭,如Rogers LS 3/5a LE、ProAc Tablette Reference 8 Signature等,那种澄明通透,简直就如显微镜下看钻石结晶体,又如雪山峰顶吸一口新鲜空气,实在无以名状的畅快受落。就拿我最喜欢的小提琴演奏来说吧,我在代理那儿做过AB比较,ProAc Tablette Reference 8 Signature就打败了同系列落地式老大哥,其柔滑细腻如丝绸,不沾半点尘埃的弦乐光泽,只有在Tablette小喇叭上才能有如此出神入化的表现。


Pioneer威士忌酒桶喇叭

小弟有幸在谭舵主发烧山寨听过好几晚,巧的是舵主都用书架喇叭来款待我。听过的小喇叭有Roger LS 3/5a LE、Pioneer 威士忌酒桶喇叭、ProAc 2000 Signature,都是发烧榜上的名器,在舵主一流的搭配调校功夫下,聆听效果真是让人绝倒!

音质美丑 耳听收货

挑选音箱,一般的标准是所谓高音通透,中音圆润,低音结实。

这是靠耳朵来评判,主观成分较浓。有一点要提醒的是,人耳适应性很强,一般的音响系统聆听几分钟后耳朵就适应了,结果听什么都觉得蛮不错。发烧老雀的耳朵有意识的长期训练克服了这种适应性。

那么初哥该怎么办?如果对自己到底喜欢什么样的音箱拿不定主意的话,最好的办法就是AB比较。请店主拿出至少两款同价位的音箱,放你最爱听的CD,这时音箱的个性差别很容易就听出来。例如,有的音色温馨柔滑,有的音色秀丽甜润,有的浑身带着阳刚朝气,有的则充盈着阴柔娇滴。要注意的是,作AB比较一定要选同价位的音箱才客观,否则$2,000的比$500好,$5,000又比$2,000的好,这样比下去只会成了堆银子游戏。

凭耳收货少不了掺合个人偏爱。要讲客观就得看指标,初哥应对下面三个指标多加了解。

第一个指标是阻抗值。通常音箱背后会注明8欧姆或4欧姆,也有6欧姆的,但比较少。阻抗值就是对输入电流信号阻力的大小。简单地说,4欧姆的喇叭比8欧姆喇叭需要更多电,因此就更难推些。

第二个指标是灵敏度。一般在84dB到90dB之间。灵敏度越高就意味着音箱对功放的功率索需会越低, 就是玩家们常说的:这对音箱好推。

我自己的经验,用小功率胆机或中等功率晶体机来推,喇叭灵敏度最好不要低过86dB,否则挑选功放机和线材都比较难搭配,目前市面上灵敏度在88dB以上的中低档喇叭很多,其中不乏价廉物美的选择。初哥不要小看灵敏度数值相差只有几个dB,以为差别不大。事实上根据灵敏度的定义dB/W/m,表示输入1W的功率时,距音箱轴向1m之处能获得的声压级大小,灵敏度若相差仅3dB的音箱,要获得同样的音量大小(或声压级),输入功率相差就达到一倍。

讲到这里恐怕又得来一句“话说回来”了。确实,灵敏度并非越高就越好。有一得必有一失,灵敏度太高的喇叭往往采用比较轻的振盆、或较薄的金属盆,音质偏薄、偏亮、偏尖锐。虽然一些发烧细节很容易就听清楚,叮叮琅琅的小零碎多如繁星般地蹦出来,难免让初哥直喊过瘾,但听久了会觉得身上哪里不舒服了,这是音箱设计平衡度欠缺所带来的后果。再看以往发烧史上的一些名器,灵敏度都不太高,有的甚至低到只有82dB,这类音箱非常难伺候,需要输出电流极大的功放让其工作在理想线性区域,一旦伺候好了,播出来的音质却出奇地好,声音厚实柔和而且充满音乐味。

第三个指标是频率响应范围。简单说就是音箱的高频上限和低频下限。显然,频响范围越宽,越能还原更宽的音域。

目前市面上的喇叭来看,高频不是问题,都能达到人耳听力上限的20kHz。虽然我们的耳朵没法分辨出20kHz以上的频率,但我们的感官却能感受到空气中超高频的存在,缭缭绕绕地飘向天外。这感觉就如同朗朗晴日登山远眺,看远处云水相接,蒙蒙不辨,却分明感受到望断天涯的旷畅。

但音箱的低频端就不太乐观,一般书架喇叭最底只能下潜到55-60Hz左右,传奇名器Rogers LS 3/5a LE甚至只能下潜到70Hz,用行家话来说“下半截是空的”。在目前,设计很好的座地喇叭也只能达到30-40Hz左右。好在人耳聆听极限虽然是20Hz,但随着年龄增长听力会下降,到成年时下限只有50Hz。再往下的超低频我们就听不见了,只能用周身的细胞隐约感受到它们的存在。

如果问一句,音箱的低频下限和什么有关?简单说有两个主要因素,一个是喇叭单元本身固有的谐振频率,另一个是箱体的容积。一般而言,口径越大的喇叭单元,谐振频率越低,所以用大喇叭有利于还原更低的低频。此外,较大的振膜面积在同等振幅的前提下可以推动更多的空气,容易获得更多的低频量感。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座地喇叭的低频要多过书架喇叭的原因。


ProAc 2000 Signature

好,让我用一句话总结初哥挑选音箱时三大指标的要诀:灵敏度在86-89dB,阻抗8欧姆,音频响应范围50-30kHz!符合这个范围的音箱基本适合初哥使用,价格适中,挑选余地也大。

关于音箱,经验老到的老雀们三天三夜也讲不完。以上是小弟根据自己的粗浅理解,为初哥抛砖引玉。
TOP
6#

和初哥聊天之七
系统靓声的源头

文 · 子旋


和初哥们聊了好几期,忽然发觉竟然漏掉系统最“开头”的部分,也就是系统的声源。好在聊天系列随心所欲,想到哪儿就聊到哪儿,现在就让我们“话说从头”, 来谈谈CD机吧。

在市面上,和胆机那种洋枪土炮花样百出的局面相比,适合初哥的中低价位CD机选择并不多。如何在有限选择中觅得满意的CD机?我就结合自己发烧路上曾经有过的迷思,和初哥分享几点心得。


分析力要高 音色合口味

我们以前谈过,选购放大器首先碰到的是决定要买胆机还是晶体(石)机?而CD机一般不存在这个问题,是晶体管的天下,因为其中最关键的模数转换过程,必须得采用高品质晶体管才能完成。也有商家为满足发烧友嗜胆的心理而在CD机电路里掺用胆管,即所谓的胆石混合式CD机,这样做可能降低了系统的速度,而期望中的胆味并不明显。

为什么强调高品质的分析力?这不难理解,CD机是整个系统的讯号源,分析力不高的信号,就像一团模糊的图画,送到放大器再放大出来后,依然是模糊的。讯源不好,哪怕你后面用的发烧线材再好,喇叭再靓声也于事无补。

实际选购时,如何知道一部CD机分析力好不好?我有个简单方法可以大致了解,选一张自己喜欢而又被发烧界公认的好CD(里面的发烧元素肯定很多),在发烧老友家的系统上先听熟了,然后在商家选购CD机时重播,听听再现效果有没有丢失太多细节? 一般而言,细节越丰富表示分析力越好。
那么音色又是怎么回事呢?把一张心仪的唱片,放进一套调校好的系统里播放,可以得到你梦寐以求的好声。如果换一台CD机而系统其他器材一律不动,就是行话说的AB比较。比较的结果,听到的声音可能有天壤之别,甚至使人很难相信是同一张唱片。这除了CD机造成的音质好坏,另一原因是音色变了。

不同的CD机有不同的音色,有“温馨”的、“纯郁”的、“清秀”的、“亮丽”的、偏于“阳刚”的、偏于“阴柔”的——虽然每个人对这些形容词的理解不尽相同,但多听,久了肯定能分辨出其中的微妙差别。音色取向不可避免地带有设计者本民族的审美趣味,慢慢地我们就能理解所谓的英国味、日本味、中国味等等的不同了。这里要强调的是,音色取向无所谓好坏,以合乎自己口味最重要。我目前使用的CD机Marantz 17S1,就属于温馨甘醇,甜而不腻。


一机通吃

能够一机通吃市面上所有CD吗?

不止一人曾经问我这个问题。之所以产生这样疑问,我想是因为市面上的CD虽然看起来都一样,按录音及母带的处理方式却有DDD、HDCD、XRCD、SACD、DSD、LPCD、 K2 HD等,很容易让人混乱。


Pioneer D6 SACD

能否一机通吃?答案基本肯定。目前市面上的CD机,都能兼容各类CD唱片。唯一例外是SACD。由于SACD的频宽可以高达100KHz,普通CD机是无法再现如此高频率的,只能用SACD机播放。但唱片商为了吸引那些没有SACD机的用户,就在SACD碟表面“附加”了一层普通CD层,当以普通CD机来播放SACD碟时,激光头读到的实际上只是普通CD层,只有使用SACD机的用户,才真正享受到SACD超宽频的好处。

顺便说一下,现在家庭影院盛行,用DVD Player也可以播放CD。早些年前我就曾用Pioneer DVD Player听音乐,实际使用下来,最大缺点是音乐味太淡。

说到这里,想起桩拍案惊奇的故事。有一晚在谭舵主山寨修道,半夜打道回府时,突然想见识一下谭舵主大名鼎鼎的书房,尤其是那套神乎其神的“随便牌”系统,如何“随随便便”搭配就得到空灵飘逸的效果。进屋一看,那3.5瓦的2A3胆机和ProAc Reference 2000 Signature喇叭,可不是什么随随便便的行头,但再往前一瞧,吃惊得差点把整晚灌下肚的红酒全吐出来,原来用的是一架仅仅几百多块的“很恶心”的DVD录像机(舵主自己的形容)!但听那仙乐飘飘,嘿嘿,算是见识了破扫帚也能舞成丈八长矛的上乘武功。


解码器

有必要用外接解码器来改善音质吗?

爱看发烧天书的初哥会留意到,老雀常把整架CD机就只当做转盘来用,把信号用一条数码同轴线接去另一部独立解码器上。这是怎么回事?


Weiss Medea解码器

还得从CD和传统LP黑胶唱片有什么不同讲起。两者最大的不同是音乐信号的存储方式,LP是以模拟信号来存放音乐,而CD是以数码格式存放。但放大器无论是胆机或晶体(石)机都只能放大模拟信号,所以从CD读出的数码信号,还必须还原成模拟音频信号,再交给放大器。完成这一信号转换的装置叫D/A转换器,常称做解码器。

为什么转盘部分特别重要?因为只有当CD机能够输出完美的信号时,解码器才英雄有用武之处。某些CD机为了降低成本,采用廉价机芯及伺服电路,所输出的数码信号不理想,在波形上看就是方波的前沿上升速率不够,或是方波顶部有振荡现象,这都会使信号的精度下降。


Weiss Jason CD转盘

与此相反的情况是,某些品牌的CD机其机芯部分和伺服电路做得特别好,输出的是很标准的方波信号,而本机的解码部分却差强人意。这时的做法就是把本机当成CD转盘,目的是取得完美的输出信号,而通过外接高品质解码器,以达到双璧合一目的。有一点要了解的是,转盘可以影响声音好坏,但是不影响音色取向。我在“国际视听器材展2007”上见到Reference Audio 用瑞士Weiss Jason CD 转盘外接Weiss Medea 解码器,就是一套非常有音乐味的组合,但这效果是几万块大洋代价才换来的。

随着目前CD机的水平越来越高,我不建议初哥模仿老雀们这一“贵族”玩法。


心眼里的一汪清泉

最近听了一部价位在$4000左右的德国Trigon Recall CD机,其浓郁又平衡的音乐味让人陶醉。老板有一句话给我留下很深印象,他说这部CD机的设计师说,“你要买‘音乐’就买这我的这部CD机,要买‘技术’就别来找我”。原来这部CD机解码线路的分析度只有20bit,和目前普遍使用的24bit/196kHz 规格相比显得有点“落伍”。

开头我们说了,CD机是晶体机天下,它的性能指标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科技的神速发展而越来越高,早已经突破CD刚面市时的16bit/44.1kHz。但是,人耳是奇怪的,技术指标的突破,并不一定就讨耳朵喜欢。我们选CD机,还是应该以耳朵决定口袋,心里始终要明白自己买的是“音乐”而不是“技术”。我听过不少技术指标超高的大厂行货,感觉只是做给生产线上机器人听指令的。


Reimyo CDP-777

最后,选CD机除了前面讲的高分析力和音色外,还要特别注意CD机音质的纯度。我发现贵价CD机的音色千变万化,但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音质“纯、净、透、润”,每当我遇到这种好音质的CD机,感觉就像回到丽江玉龙雪山脚下,手捧清泉往嘴里送的时刻。我在谭舵主三楼发烧房听Reimyo CDP-777,就有这样感觉。

当然,预算有限的中低价CD机不容易得到这种效果,不过我们心里始终得有这样一汪清泉水,在选购时才知道该往什么方向去努力。
TOP
7#

和初哥聊天之八
眼花缭乱选CD

文 · 子旋


经过三挑四选、忙七忙八,初哥们已经买下心爱的音响系统,接下来就可以选一片心仪的CD,坐在皇帝位上尽情地欣赏音乐了。

正在兴头上的你,可能接下来又会开始另一段“痛苦”之旅了——为购买满意的CD而烦恼。


先天不足后天补

为什么说买CD也会有烦恼呢?你到发烧唱片店看看吧,只要是发烧界有点口碑的名碟,除了所谓的普通版本外,架子上可能还有24K金版、HDCD版、XRCD版、SACD版、LPCD版、K2HD版等等。该买什么好呢?真是乱麻一团。要解开这团乱麻, 就要从CD的身世谈起。

首张CD的正式发布,是在1982年10月1日。吊诡的是,虽然CD一问世就把传统黑胶唱片赶下海,但其后的30年,人们主要精力却集中在如何使CD听起来更象黑胶唱片,即用现代科技来弥补CD的先天缺陷。

在一本被人称做“红皮书”的技术规范手册中,把CD的取样频率定为44.1kHz,而每个取样单位数码信号的取值范围为16bit。而这个规格正是CD天生带有音质劣化的基因。

人们改善CD音质的种种努力,归纳起来,主要在三个方面:即选用更好的材质和表层反光涂料,提升取样频率和编码技术,以及改进母盘和压碟精度。


不只是那么简单

普通CD是在塑性媒介上喷涂一层金属膜,成本是很低的。早期CD的改善主要是所谓的金碟,即在CD表层镀上一层纯金,其靓声秘诀主要是纯金够改善读碟光束的聚焦性和稳定性。后来有人发现CD表层的颜色也会影响到读碟时的光散效应,现在雨果LPCD45的表层做成蓝色,这不是随便选的颜色,而是好多次试验后发现蓝色的效果最好。

CD的也很重要,小弟去年在《国际视听器材展2008》上听过玻璃母盘CD,效果真是惊人,可惜成本太高。现在有人想到了以黑胶为材料,我买过一些这种外表黑乎乎看起来挺像黑胶的CD,据称有黑胶味,但我实际听下来感觉还是很 “干”、“涩”, 并没有传统黑胶那种松软油亮的质感。

以上只是比较表面的改进,下面要谈的是更深层的科技层面的提升。


螺丝壳里做道场

CD面市的这30年,科技进步实在太快了,192kHz/24bit数码录音已很普遍,但最终还是要灌进44.1kHz/16bit的CD里,这好比是要求法师在螺丝壳这么小的空间里做道场。好吧,我们就来看看他们是如何做到的?

先说HDCD,全称是High Definition Compatible Digital,高解析兼容数码技术。这是个生不逢时的鸡肋,是美国PMI公司推出的一种编码录音新技术,在将母带上的模拟信号送入HDCD编码器时,以比44.1kHz/16bit更高的解析力编码成数据信号,以减少缺损性失真。HDCD在1992年开发,推广于在2000年,但这时人们的焦点已集中在SACD和DVD-Audio 的决斗上。更要命的是要由PMI公司独家生产的芯片来解码,这芯片必须经授权 (付费)才能使用。由于得不到日本唱片巨鳄的支持,HDCD几乎处于自生自灭的境地。

HDCD虽不受青睐,但它的主要技术思想却被JVC看中,在此基础上发展成XRCD,即Extended Resolution Compact Disc(扩展解析度CD)并成功赢得广大发烧友的认同。

XRCD靓声的秘诀是JVC开发的独门暗器K2技术。K2技术是如何改善音质呢?我们晓得,数码电路是一连串的010101信号,为保证这些0和1信号的精确,必须依赖数码时基。JVC的两位名字以K字母开头的研发人员发现,普通CD、HDCD等都采用石英(crystal)做数码时钟,由于石英很不稳定,会产生数码抖摆,此乃失真和音质劣化的祸根之一。

数码信号经过K2处理的最大作用正是降低时基误差,这主要是舍弃了石英而采用昂贵稳定的铷(Ruidimu)时基。XRCD从对母版的精加工开始,在CD生产的各个环节实现了高精度的模数转换。

XRCD是第一代技术,经过双重处理就升级为XRCD24,只在位于日本横滨的JVC工厂生产。JVC对母带要求十分严格,达不到要求的不接受,宁可放弃上门生意,正是这份执著保证了XRCD24 的声誉。

SACD (Super Audio CD)的情况有些特别,它曾经被认为是CD未来的方向。如果说HDCD、XRCD还依然是在CD格式里做改进,那么SACD则明显跳脱CD格式,以高达2.8224MHz的频率对音乐进行采样 (是普通CD44.1kHz的64倍),而调制后输出的是只有1bit的信号流。这样做的好处是重播音乐时,还原波形与原先音乐的模拟波形几乎一模一样。


SACD版《霓裳曲》

从技术规格上看,SACD似乎应归类于DVD范畴。它的高频响应可以去到100kHz的超高频段,动态范围也从普通CD的97dB提升到120dB,足以重现一支古典打击乐队。

可惜的是,由于种种原因,开发SACD的Sony和Philip公司已经放弃了它。不过,SACD虽遭遗弃,但它所采用的一种新型的DSD (Direct Stream Digital,直接数字流)编码方式,却被普遍采用。所以,购买CD时如果见到封面上注明DSD字样,就知道它采用的是SACD编码处理了。DSD编码的好处是可以完整保留母带的全部信号。


母带直刻——未来的方向?

多年来的改进,使人们认识到要有好音质,除了前面所提的升频和数码编码技术外,从母带到最后CD制成品中间经过的环节越少越好。

LPCD45(超级直刻母盘)是雨果老易挑战传统黑胶唱片的野心之作。听过的人都知道,那种油汪汪的圆润光泽感,是其它CD所欠缺的,真有几分像真黑胶唱片。

这“超级直刻母盘”到底是是怎么回事?我们简单回顾一下录音室制作CD的流程:首先要制作一张压制CD的母盘CDR,然后再经过CDR-玻璃母模-金属母模-压碟-CD的过程。形象化地说,LPCD45就是省去后面几道工序,直接把CDR交给发烧友听音乐了。难怪这么靓声!

小弟收藏了多张LPCD45,值得一提的是,LPCD45带有很强烈的雨果老易个人艺术品味烙印,是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没有最好 只有更好

曾经和谭舵主谈论过,就CD改进的技术含量来说,到目前为止以K2HD为最。K2HD是JVC继XRCD之后又一巅峰杰作,全称是“超高解析度兼容数码金碟”,承载频宽100kHz,分析度高达192kHz/24bit, 2007年才开始将此技术正式用于制碟。据FIM老总马先生说,K2HD的音质甚至好过母盘。小弟买了一张K2HD的Flanmingo,音效确实非常好。

最后不能不提的是,中国大陆近年来涌现出一大批新晋唱片公司,雨林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不久前他们用自己新开发的母带后期处理技术推出了一种A2HD (超级双重模拟)CD,小弟买了一张《阿爸的背影》,粗看了一下技术说明,知道它走的还是SACD的路子。实际听下来,只那份宁静和顺滑,A2HD效果绝不可以小觑。

一口气聊的够多了吧,怕是各位也看累了。总之每种新制式出现时,商家都会把旧母带从箱底翻出来重新制版。如果每出一种新版本都跟风买一张,恐怕光是装CD的柜子都得买好几个。

总结一句:CD音质完善的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TOP
8#

经外奇方

文·【林子贤

[size=+2][size=+2][size=+2][size=+2][size=+2][size=+2][size=+2][size=+2][size=+2][size=+2][size=+2]


胆校声奇谈


任何一位从三路或四路“死”过来的“电子分音友”必珍藏了许多“镇室之宝”──超高音。我亦不例外,然而Pyramid金字塔超高音售价过高,我想都不敢想!坦白说,我亦不太喜欢它的声音──金属声!

我有两对新型Decca Tweeter:一对无Horn嘴,外表呈黑色;另一对有Horn嘴,呈灰色,都是旧款式。另外还有一对日本国宝:Fostex FRP-1 Ribbon Tweeter,其制作成本过高,厂方因无利可图而停产,很可惜!Fostex可分频于5KHz,而不会Metalic。
两对Decca都不能“偷鸡”,若不使用电子分音而沿用内置保护电路做分音器,声音保证Metalic,难听!吾友够猛,一连“偷八鸡”,即八对“老”Decca并联,然后用大Q Full Range去推,效果就不会Metalic,服未?
七十年代末期,Mark Levinson所设计的HQD System亦采用了老Decca。在HQD中,老Decca的Horn嘴被拆除,然后夹在上、下倒置的老Quad ESL静电扬声器之中。老"D"若单独使用,分频点至少要在7KHz以上才合格,到了8KHz或10KHz之上,才能发挥其无穷威力。新型Decca于6.5KHz以上已完全不会Metalic,且较老"D"的音色更幼细。相比之下,我更喜欢新型的。这些停产多年的超高音单元,今日身价“千千声”,非同小可!
如果只花费两只靓“胆”的代价便取得85%-90%以上的超高音效果,你可有兴趣?
几个月前到朋友处“饮茶”,惊见Jubilee扬声器上各摆了一只“胆”,上前细看,咦!是苏联制的6922真空管,千万摸不得,拿不得,这可能已花了朋友三天三夜的心血调校……
朋友对我说:“我最近玩谐振玩到Short!在喇叭上摆只“靓胆”便可收“靓声”之效,不信我当场试给你听!”于是立刻设“胆”,摆“胆”……哗!真是服了!只只“胆”都不同声,不管是12AX7、12AT7还是ECC88等等,甚至同厂同批,两只ECC88都不同声。
摆在扬声器上的胆可都要精挑细选,我玩Hi-Fi的十几、二十年间,收藏了不少靓“胆”,于是我回家后马上选了一对全新的GE五星(Five Star)5751WA胆摆在Proac上,前后左右,移来移去,侧耳细听,真是奇妙!效果都不一样,试来试去,发现摆在靠近喇叭前方1/3正中处最妙!
请注意,不同的喇叭,不同的环境,以及不同的器材,“胆”的摆位肯定不同。“胆”位摆正后,Proac 2 简直就象加了一只分频点在12KHZ以上的超高音!且让我“静静”地告诉你:一只分频在12KHZ的超高音事实上是近乎不会发出任何声音的,但你若不信邪,一旦拆下此高音,我保证你会百思而不得其解!为什么呢?你会发现就连阔度、超凡入圣的空气感,甚至低如大提琴亦受影响!而任何靓乐器的高贵质感起码得打八折。
若你象我的朋友那样把“胆”摆在扬声器上,我想那两只“胆”很有可能被震离“靓”位,甚至还可能被震落地上,支离破碎!为避免此类悲剧发生,我建议您购买两只胆座(白色的Ceramic,每只$0.50),把它们焊在合适的Varo Board(万用线路板)上,再用薄薄的半透明Double Sided Tape贴在扬声器上,便大功告成。
但是请注意,勿用3M Foam Double Sided Tape,高频死死不好听,我用的是熊猫牌。
当然,你得先小心校好一个“靓”位才贴!为了方便读者找“靓”胆位,在此我介绍两张CD。
一张是Greensleeves(Philips 420 897-2)。此碟中Track 9是由F.Couperin作曲的《夜莺》,此乃天碟中的天碟,以后我会另作专门介绍,这是一张很容易购得的CD(以美版较佳),乐器只有两件:F调高音牧笛和古键琴,由Petri的妈妈为女儿伴奏,当年Michala只有十五岁。
Philips的工程师巧妙地捕捉住了整个演出的神韵,你若在器材上稍作调校,倾听音乐时就能听出区别来。
今年初,我在LasVegas 1994 WCES中使用此碟重施“摆胆”故技,声音变化之大,吓了Leo Fung一大跳。
另一张名为Accordeon de Concert(Musiques a Monaco 311172X CD)。这是Rossi的手风琴独奏,Track 4改编自Paganini 第二号提琴协奏曲La Campanella──《钟》。当胆位摆“正”后,你会觉得另有一个神秘人物,摇着一串悦耳的风铃为Rossi伴奏。
有一天早上,我正在播放此碟,太太忽然从房中冲出来,跑到窗口东张西望,原来她以为我买了一串新的风铃──她非常喜欢风铃!
此碟演录俱佳,唯购买困难,我是在Las Vegas的Oddesy Records购得,喜欢的朋友可别错过。
“钮”转乾坤

音量控制器(Volume Control)简称音控器,是镇守任何前级“天下第一关”之要将,倘若音控器品质欠佳,既使有一流的电子放大线路押阵亦于事无补。Linn的老总Ivor说得好:“Garbage in,Garbage out!”

论声音素质,级进式音量控制器是最好的,可惜配合增益设定在六倍以上的放大器时,起码都要有六十段以上才勉强够用,一般三十段以下的级进式音量控制器总会碰到音量进一级太大,退一级又太小的苦恼,真是不上不下,左右为难,苦哉!遇到这种问题,往往被最高段数的发烧友视为兵家之大忌,我亦救过几位“受难者”脱离苦海!
吾友绝不使用step switch做的任何前级及EQ,他在欣赏音乐时,经常只是使用食指或中指轻拍或轻击一两次音量或EQ旋钮。任何“烧”到痴迷的朋友都应知道,只有在一个特定的音量下,你的Hi-Fi才有能力把音乐最美、最感人的一面重播出来,这种现象尤以Quad静电扬声器为甚,任何一个还不懂“控制”音量的初哥,都没有资格被称为Quad Owner。不幸的是,级进式音量控制器“所有”的缺点注定它无法让High-“Enders”满意!
统原兄曾谈及普通音控器的短处,基本上是客观的,朋友们一定要说:“既然你说级进式音量控制器不佳,普通音控器又不好,究竟何去何从?”哈!请大家稍安勿躁,让我介绍一个以两角钱挑战价值两百元以上的Step Switch Volume的真实故事!
千真万确!你没看错,S$0.20 Vs S$200.00,保证你用过之后笑歪了嘴。
要知道,摩一个音控器首先要对其缺点彻底了解,然后才能把它(缺点)捉拿归案,真相大白后即可“干”掉它。由于地球上99%的厂制前级,电子放大器增益都在六倍以上,故此妙方相信适合于大部分读者,由于方法简单,所以大可自己动手,方法简单,不必有求于人!
捉拿“真凶”以前,我们还得和它藏猫猫,看看它到底躲在哪里?
现请参看图一。
输入总电流lin流经薄膜电阻片达到a点处(动片以弹簧方式接触薄膜),输出的以推动电子放大器所需电流设定为lo,从a点到Ground之间的电流量则为lin-lo,从而建立超分压电压。哈哈!真凶被捉到了!
a处乃是动片与薄膜的接触点,这种做法会产生二极管效应,导致细节损失,音场失真(平面化,深度减少),动态呆板;b则是从输入端到a处之间的薄膜电阻,读者们请留意,从a处到Ground这一段,薄膜电阻对声音影响甚少,电流好比流水,永远是从高处往低处流,如果从a点到Ground这段薄膜会影响声音的话,除了水流会从地下流到天上外,太阳亦得从西边升起!
古人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让我们来改良普通音控制,办法如图二。
整个“手术”只增加了Rip,聪明的读者大概已悉破天机,正拍案称绝呢!动完“手术”后,音频讯号经过金属膜电阻而直奔入电子放大线路,完全不会对声音有任何负面影响!过程不必经过任何接触点,简直比级进式音量控制器音控器还要优秀,原装音控器的Pin1及Pin2短路后,图一中的真凶b也就被判了死刑。由于讯号不再流通,真凶a也被正法,大快人心吧!
实际制作时,可设Rip=原装音控器阻值,例如我选用100kW 的Noble音控器,Rip取100k。如果音量不足,你可把Rip降低至1/2-1/3阻值亦无妨,亦可另加一只开关,并联电阻在Rip上,使输出加大。倘若在制作过程中遇到问题的读者,欢迎与我联络。
请留意在输入端前若有Balance Control,照拆可也。此物乃“做乱”的另一歹徒是也!你若讲求至美境界,Selector亦可拆之。
在机壳外的金属旋钮,一般上都不被普通制造商所注重,大都华而不实,包括许多High-End厂家也是如此,唯独First Sound例外,这位设计者有耳有料!
我历经五年无数的试验,发现材料影响声音,果然不假。材料中Brass制造的最有感情,是首选;尺寸大小也影响声音,要配合其他器材,一般上以25mm至35mm左右为限,太大太小都不合适,厚度则以18-20mm左右最适中。
你若有发烧同道能自己“车”它,不妨鼓励他多“车”几粒,多试试,顺便“车”一些给你自己……
好了,现在是你自己动手的时候了,愿你“玩”得痛快!


TOP
9#

好贴...烧无止境,好自为之..
TOP
10#

银碟 金碟 御碟



一般光碟制作

一张光碟的产生,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一.唱片监制挑选适合的音乐材料。
二.录音师录音、后期制作师选出一张可用于印制的母碟。
三.印片厂印制。
其中,有许多环节是需要高度的品质检控,否则生产出来的光碟,效果不理想的机会很大。


严密把关 毫不妥协

印碟是最关键性的,不论录音及后期制作做得怎样好,一旦印碟的品质不能确保时,那就功亏一篑了。

通常后期制作师会把选好的母带音源,从电脑的Hard Drive,经过一台烧录机,烧出一张可录CD,即CDR,然后送交印碟厂。这步骤的品质检控往往容易出问题,包括制作师忙碌,未必用最好的线材,又或烧录机及CDR的品质不是在最佳状态;其次是从Hard Drive到烧录机,再到CDR,经过了两次传输,第二代Generation含有不知程度的音源失真或音染。

当音源CDR到了印碟厂,厂方工程人员会用CD唱机或同类的器材下载到玻璃母模。这步骤又多了两代传输,器材的品质及状态又不能确保。

FIM从今年开始,采用新科技FTP无失真bit by bit直接从后期制作师的电脑Hard Drive传输到印碟厂方的制造玻璃母模的电脑里,免除了四代传输、器材品质、状态及失真的问题。效果当然好很多,母带音源真正获得高度准确的传输。

在印碟方面,业界品控的指标是只要“组误差系数”不高于220就合格,这是CD“红书”的指标。“组误差系数”(Block Error Rate)愈低,音效失真愈低。一张CD的音效与组误差系数成正比,系数愈高,音质愈差。有些廉价或翻版碟音质奇差,正是因为组误差系数可能高至千位或以上。另一些规格标准,如C1、C2及CU等,因为太技术性了,在此从略,不过FIM一样会保证这三个规格的误差最低。FIM要求厂方保证每张CD的组误差系数低于20,即是比一般规格的CD好十一倍!如果是珍藏版,则保证低于10,即低过二十二倍!FIM最名贵的“母带真录版”则保证低于5,即比业界规格标准好四十四倍。这是FIM CD音效特别超卓的原因。虽然制作成本高昂,但本人觉得是值得的。

在光碟本身的塑料方面,FIM要求厂商用最透明的塑料。“母带直录版”的塑料与眼镜镜片相同,是最高档的塑料。至于金属膜方面,一般光碟都是用铝膜,但从2008年10月开始,FIM新碟的普通版是用99.9999%的纯银,而珍藏版及母带直录版则是用24K金膜。为何要用银和金而弃铝呢?

光碟播音的原理,简单来说是光碟机之镭射唱头的光束射向金属膜,阅读数码讯号,然后反射到拾音器,经数码模拟转换器而把音乐播放出来。

重播的音效与金属膜的反射强弱有直接关系,当然愈强愈好。物理学说明银的反射系数最强,其次是金,铝则远远不及。但由于铝膜便宜,故一般CD都用铝膜。至于金膜,光亮度可长久保持不变。高质素的可以保持一百年不变,银则可保持二十多年,铝则寿命较短。此外,金的柔顺度最强,因此,金膜的表面最平滑,针孔最少,银其次,铝则较差。

在品质检控方面,FIM功夫做足。除了要求厂方保证组误差最低外,还要在印制前先造几张Test CD试音碟,经本人监听过,认为绝对正确,音效满意,才批准付印。最后更会每碟都经FIM员工肉眼检查,才放进特制的棉袋内,不是一般由厂方以机械自动包装。目的是多次品检,确保每张CD都是尽量完美。


FIM的超级名贵光碟

除了比一般CD优胜的纯银普通版之外,FIM今年推出了特级版本,那就是Ultimate Disc(UD),译为“御碟”!

“御碟”有两款:(甲)珍藏版Collector′s Edition及(乙)母带直录版。

(甲)珍藏版:24K金,表面涂上一层谐振调控材料RCC(Resonance Control Coating),碟身经负离子水清洗,把碟身之褪模剂及杂物洗净,不留任何水渍,效果超卓,如雨后初晴,音效清晰无比。误差系数低至十以下。

(乙)母带直录版:表面、谐振调控及清洗同珍藏版一样处理。最大分别是这版本是经人手每张从母带直接烧录,所用器材及仪器都是最先进的,是真正的母带。随碟附有两张证书,证明失真度及误差低过5。由于这是第二母碟,其品质根本是可以用来印制CD,故此FIM要防止不法之翻版。凡欲购买这一版本的发烧友,须先填写订购表格,经FIM审阅批准,才可成为珍贵的“御碟”客户,可以直接向FIM总部订购。每张“御碟”都印上该顾客的名字及编号,碟上有密码,可彻查盗版来源。

有意进一步研究“御碟”的读者,可上网下载十六页图文并茂的“御碟特辑”。网址是http://www.touchcom.ca/FIM/UD_Booklet.html,也欢迎来电邮wma@fimpression.com查询。

注:文章节录自FIM 2009 / 2010 CD目录,作者为FIM老总马浚先生
TOP
11#

太长了,得慢慢看。
TOP
12#

好文,受益匪浅,顶,顶,期盼版主继续
TOP
13#

举足轻重的空间因素
文·【杨伟鑫】

[size=+2][size=+2][size=+2][size=+2][size=+2][size=+2][size=+2][size=+2][size=+2][size=+2][size=+2]


我们家中的聆听环境,对整个音响系统的再生效果有着绝对的影响。根据著名扬声器设计家Mr Dave Wilson的一番话指出,一对良好的扬声器不能在任何环境底下充分地发挥其最大的潜能。换言之,它只能在整个音响空间的某一处理想地带才能发挥至最佳状态。能够拥有一间舒适理想的聆听室是许多发烧友一直响往的目标。这不只是建立自己的发烧园地这么简单,它更可能是整个音响的延伸及音乐生活的所在。
一般人在追求High-End的过程中,最普遍的便是更换较好的器材以捕捉更理想的效果。器材间的优势固然是存在的,但这并不代表是绝对的升级。若处理不当,却弄巧反拙,降了级。其实整个再生系统的每一个环节都能起决定性的作用。但许多人在追求升级当中,往往忽略了聆听空间的因素。而空间在音响再生中却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我们所听到从扬声器中发出的音波,是已经通过周围的空气作为媒介,并且具有折射,反射等特性,因此我们所处的空间可以视作这种输出的负载,如果负载条件有缺陷,那么完美的输出也随着大打折扣。
我们从厂方所得到的一些器材规格,都是在无响室中测试出来的。这些资料只能拿来作参考比较,因此它未必符合实际使用情形,除非你是使用无响室来听音乐,其实一间理想的聆听室所要求的特性跟无响室的要求是不同的。我们是要造出一间适合听音乐,而不是测试器材的空间。从这点也提醒了那些完全依赖杂志的介绍而去选购器材的朋友,有时会碰到货不对办的经验,其实不是货有问题而是空间在作怪,若你能深切地了解这个问题,所得的效果很可能比试听室的更好。
一间理想的聆听室不能像无响室般的绝对隔音以及内部无反射、无残响的状态。为了保持一定程度的鲜活气氛,最好能有适当的残响。过于死寂的环境虽然能让扬声器表现其原始性能,但音乐听起来毫无感情,沉闷无味,那么要营造一个理想的聆听环境应具备神明条件呢?
(一)噪音控制
周围的噪杂音,对聆听音乐是非常不利的。因为我们吸收入耳的音波已渗入了噪音,而这些杂音正是我们要全神贯注去欣赏音乐的绊脚石,若能尽量把噪音抑制在最低的程度,对再生效果起了很大的帮助。
(二)残响控制
一般上我们会碰到的是某个频段的残响过剩,而形成驻波的问题,而这个令人头痛的问题也是环境的结构所带来的。要有效地控制整个音频的残响,必须利用各种不同的素材,作适当的吸音及反射。至少要能判断出那个音频出现问题,然后对症下来,千万不可随便贴上吸音绵或反射素材就了事,残响的控制是绝对影响再生音色的主要关键。
(三)响应均衡及反射状态
这点与整个聆听室的空间息息相关。错误的反射会造成音频失去平衡及音场混乱。譬如说,开口式扬声器与密封式的摆法上就有所不同,开口式的设计对某一频段所产生的共鸣较大,尤其是开口处在扬声器背后的设计,尽量能与背墙保持一些距离,才会使音场的深度及定位更显著,有些扬声器甚至摆到整个房间长度的三分之一效果更理想,适当的摆放扬声器有时是不简单的。若是碰到恶劣的环境,往往是费时费力,还要经过无数次的实验,才能够把问题解决。
空间的问题只能由空间本身来解决才是根本的方法,市面上所售卖的任何吸音绵及素材都有其一定的作用与价值,问题是如何正确的运用它才不至于带来反效果。总的来说,若要获得最高的聆听享受,就必须加强自己对这方面的修养为最实惠。



TOP
14#

鸟枪换炮 决战斗室

文 · 炜哥


鸟枪换炮喜若狂

自从上次拜访过谭老编的山寨后,喇叭、功放、CD机等一直在脑袋里盘旋,令小弟天天三餐无味,寝食难安,时不时琢磨着,想找到一个更换器材的美丽借口。
古人说得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与谭老编和Sam的“洋枪洋炮”比起来,小弟的“大刀长矛”如同石器时代那么落后。柔美的女声皆成半老徐娘,雄浑的男声急需滋阴补阳……曼妙的乐曲经过小弟系统的一番折腾,面目全非,一无是处。想到这里,小弟当然是忍无可忍,旋即立下毒誓,要省吃俭用,辛勤工作。攒足了银子鸟枪换炮,以不辜负自己的一双尊耳!
接下来的几个月,小弟天天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吃得比猪差,干得比驴多,辛苦打工赚来一笔小钱(主编按:悲壮!)。
老实说,小弟原来的Creative SoundWorks 2.1多媒体音箱和Marantz CD5000,只够资格用来填海。不过,要将伴随我多年的老战友舍弃,也实在于心不忍。于是,我决定放他们一条生路,以跳楼价让他们投奔新东家发挥余热去了。

且把旧爱换新欢

把旧爱送走,当然要迫不及待地开始寻觅新欢咯!
先从讯源开始,小弟银弹有限,老编和Sam用的数码金三角就甭提了,就算哪天推出一套铁三角,我也未必买得起。
但是资金再紧张,CD机也不能马虎了事,毕竟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讯源不够班,怎么能指望有好声呢?
小弟踏破铁鞋,数度挑选,最后决定在Marantz CD7300和Jubilaeum CD1之间作出抉择。
Marantz的机子一向坚固耐用,声音甜美,具有浓郁的音乐味。Jubilaeum这牌子虽不常见,却是由日本著名胆机厂Zanden Audio设计的。Jubilaeum CD1具有环形变压器和IEC电源插座,可换电源线,所以在电源方面比Marantz CD7300略胜一筹,而且CD1内置96kHz/24bit DAC,可令声音密度更高,更加顺滑。权衡再三,最后选定Jubilaeum CD1。
喇叭是整个系统的代言人,喇叭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系统的成败。小弟众里寻他千百度,便宜的瞧不上,好的买不起,看得眼花缭乱,结果还是拿不定主意。
最后,实在没辙了,只得向Sam求救:“Sam,我要声音甜美斯文,但又要动态兼具的喇叭箱!”Sam二话没说,拍着胸脯力挺Wharfedale Evo30。Sam都推荐了,我就不再犹豫了,当即拍板定下Wharfedale Evo30。
万事俱备喜开颜经过CD机和喇叭两记大放血,小弟已潦倒得差点上街行乞了,那功放怎么着落呢?
嘻嘻,幸好小弟有先见之明,稍早时托人从家乡带来一台Korsun μ2小型合并式功放。
千万别小看这个才比字典大些的小家伙,小弟曾亲耳听过μ2小不点推动JmLab Electra 926这样的庞然大物,居然还有板有眼,着实不简单!
μ2在8欧姆时有50瓦的输出,4欧姆时更提升到80瓦,加之Evo30灵敏度不低,希望他们能合作愉快!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器材各就各位,就等我来享受啦!”
哼哼,想得美!

斗室恶战真悲壮

小弟的房间奇小无比,大户人家的洗手间可能还比我这房间宽敞些。
器材统统搬进了屋,小弟才惊觉房里已无立足之地。若不将房里的大衣橱挪走,喇叭会将走道完全堵死,届时小弟将只剩两个选择:1、跳过喇叭,飞身跃入室内;2、在窗口装一架绳梯,如飞虎队般由窗口进出。
事不宜迟,为了发烧的崇高理想,必须给房间来一次“外科手术”!
小弟乃一介光棍,无牵无挂,在“修理”房间时自然如鱼得水,为所欲为(可怜诸位有老婆大人压寨的……唉,有得必有失嘛)。
为了给喇叭腾出空间,小弟须将二米多高的大衣柜移到过道里。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一阵“轰隆隆”的地动山摇之后,衣橱安排妥当,却突然发现过道太窄,橱门卡死不能开了。糟糕!
万般无奈,只得对衣橱下毒手,将橱门拆掉(倒也省却开橱门这等麻烦事)。
螺丝壳里做道场七手八脚地把器材铺开,新系统就要开声了!小弟早已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迫不及待地打开电源,放入了一片CD……
俗话说:期望越高,失望越大。乐声一响,才发现不仅声音混沌不清,低频更如黄河决口,一片泛滥(和原来的电脑多媒体喇叭倒是有得一拼)。投入的血本难道就这么打水漂了?!一定是还未run in的缘故!
小弟驴劲儿大发,将系统没日没夜地煲炼三天,电费花掉不少,可惜系统恶声依旧。看来,一定是房间的acoustic在作怪。
所幸天无绝人之路,Sam兄雪中送炭,献上锦囊妙计一个:用纸制鸡蛋托贴墙来减少声音反射。小弟如获至宝,下午便去巴刹大肆抢购来两打蛋托。
小弟房间的正墙和左墙乃光板一块,声音反射指数极高,再加上墙脚完全未做扩散处理,定为恶声之源!
于是,我在正墙正中贴上蛋托九块,左墙距喇叭一尺处贴蛋托八块,右墙有窗帘,故只贴5块,墙角全部以泡沫材料做扩散处理,喇叭前再加地毯一块。大功告成,就等系统咸鱼翻生了!
小心翼翼地打开电源,先试试人声的表现。播放Ayako Hosokawa“I Touch The Star”的Track 6 “Old Cape Cod”,第一记大鼓明显比先前结实许多,“嗡嗡”的低频残响收敛不少,与此同时,细川绫子的嗓音也一下子玲珑浮凸了出来,声音如同拨开了混沌的云雾,显露出清丽的本色。
接着登场的是Jennifer Warnes “The Well”的Track 4 “Too Late Love Comes”。一开场,Jennifer的清唱历历在目,人声聚焦在喇叭后二尺处,虽然嘴形稍许偏大,但是Jennifer的嗓音质感相当真实,呼气声口水声更是一网打尽。
人声表现及格还不够,大场面的重播能力也一定要测试,上场的CD是雨果的《长征交响曲》。乐曲描写红军克服万难,翻山涉水,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伟大壮举,气势磅礴雄浑,动态澎湃无比。记得曾有唱片评论家说,此CD能让大多数系统脚软,但是不用上这等十八般酷刑,怎么能考验出系统的功力呢?一不做二不休,大刑伺候!
Track 3 火热的快板在2分08秒处是个转折点,当滚滚的低频如排山倒海般涌来时,系统开始有些力不从心,打击乐声部开始混浊不清,当2分28秒铜管乐声部也加入战围后,各声部如浆糊般粘在一起,一塌糊涂,完全表现不出乐曲雷霆万钧的庞大气势。悲哉!此乐章的表现不及格。

革命未成须再战

经过了十几张CD的狂轰滥炸之后,小弟总结出了系统的几点问题:
1、房间太小,宽度仅2.15米,喇叭离侧墙22厘米,后墙27厘米。声音扩散空间小,反射多,不利于压制多余低频,音量也开不大。虽然Evo30音场还原不错,但受空间所限,声音层次不够分明,大编制乐队各声部挤成一团,缺乏广阔的空间感。
2、房间电源供应恶劣,器材与电扇、电灯共用一路电源。CD机,功放和电扇(给功放散热用)共享一个插座,痛苦至极。结果是电源不够纯净,声音透明度大受影响,大动态时功放脚软,而且低频一多就有点溃散。
3、使用的讯号线为无品牌垃圾线,喇叭线为顶级便宜6元一米的Audioquest线,讯号传输质量不佳,间接影响到系统的表现。

妙趣无穷自开怀

系统还有改进的余地,又怎能视若无睹?!针对以上症状,小弟自己开了张药方:
1、喇叭一定要替换脚垫并以大理石承垫,杜绝震动;
2、更换线材;
3、购买一只电源滤波排苏以提高电源质量。
当然,小弟先要稍事休整,囤积银弹。若有哪位读者大人热心慈善事业,请一定记得向谭老编索取小弟的联系地址。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经过这一番折腾,小弟的简陋系统总算是有了个模样,但距真正的好声尚有十万八千里。
其实器材的高级与否无关紧要,只要自己在改善声音上花的努力和心血得到了回报,也就感到无比的满足与乐趣。
说到底,广大发烧友劳民伤财,提心吊胆,忍辱负重,宁死不屈,惨遭妻儿老小天天念经,这玩音响到底玩的是什么?
囊中羞涩时的朝思暮想;大战恶声时的苦辣酸甜;筋疲力尽时的彻底绝望……起起落落,悲欢离合,喜新厌旧……玩的不就是过程嘛!
恶声我不怕!有恶声才有玩的方向。若是一开始就玩到了“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终极境界,悲哉,那就真的“玩完了”。

TOP
15#

和初哥聊天之一
发烧迷乐颠颠的星期天

文 · 子旋


小弟家住新加坡西部12楼。客厅朝东,正对青翠葱郁的小桂林山,窗外悬挂的冷气压缩机被翘舌八哥占为鸟巢,清晨山岚还沉睡在静谧迷蒙中,我就被鸟儿吵醒。起身下楼,直奔对面售报小摊,买份新鲜出炉的《联合早报》。回到家挑一片CD滑入音屉,坐到皇帝位,翻到副刊谭舵主的“音响”专栏,猜那张素昧平生却又再熟悉不过的吟吟笑脸,今天又给读者奉上什么真经?

这是一个普通的星期天早上,也将是典型“乐颠颠”的一天——为了音“乐”,东奔西“颠”。

说起来,如果不算中学年少组装自己OTL高传真,学鲁班手艺乒乒乓乓自己动手做喇叭箱的初哥时代,真正在狮城迷上Hi-Fi,兜里也有几个闲钱让自己“烧”,也就这3几年功夫。正式“烧”劲正旺,乐颠痴狂的发烧龄。

狮城乃卧虎藏龙之地,环岛Hi-Fi商店星罗棋布,天下名器应有尽有。但初哥误闯此阵,却很容易像刘姥姥进大观园,晕头转向不辨东西南北,甚至上了餐桌连鸽子蛋鸡蛋也分不清了,就怕白花了银子,想品尝鸽子蛋到头来却买到鸡卵。因此,苦读天书,按图索骥是省缺不了的入门功夫。然天书亦分高下,描图献宝者更有良莠之别。我面壁三年,览经书无数,真金白银也烧了一摞,方才醒悟到,要取Hi-Fi真经还是要拜读谭舵主的文章,好处是中肯实在,言之有物,读了就大概知道是不是自己要的那杯茶。即便是风花雪月,沉鱼落雁似的感性形容,抑或穿墙破壁,撼山摇海般的夸张表述,都不会让读者坠入云里雾里。

谭舵主出天书传真经,我等则乐颠颠地环岛追追追。我拥有的第一台纯甲类合并式胆机,就是前年某星期天读了“小功率胆机的迷人世界”,当天下午即电召同为发烧友的阿Lah私家车,一路打探寻到厂家。听了几曲,果然如天书形容的那般“音色甜美”、“有血有肉”、“音乐气氛旖旎迷人”、“音响丰满开扬,敲击乐器的爆发力及瞬态迅速,干净利落……”。更重要的是,连谭舵主都用它,自己买了绝不会没面子的。当下刷卡取货,回家就换掉刚买不到一年的名牌AV晶体管机,无怨无悔用到现在,系统提升了也舍不得卖掉。

我早晚必诵的天书除了《早报》副刊上每周一期的“音响”专栏,还有谭舵主主编的双月刊《视听艺术》。舵主和他麾下几位高僧(主编按:哈利路亚)撰经文介绍的发烧器材,往往都是我追读了又去追买,买不起至少也要追看追听的。我的书架型喇叭Leisure 2 SE,SACD播放机Marantz 17 S1,NBS电源线,多声道Super Cables Ply 3.4/S喇叭线,乃至现已铁了心必买的Richard Gray RGPC 400Pro电源供应器等,都是读了这些天书后自己再试听,满意后方才下槌的。目前的系统已经使用两年多,虽然简单,价钱也不贵,全套加起来也才六千多块(想象中大概和谭舵主书房里的那套“随便牌”还勉强有得一比),但却是非常喜欢的一套系统,能带给我真正的音乐享受。特别是夜深人阑,万籁俱静的深夜,从窗口望出去,正恰半个月亮爬上山坡,这时小功率胆机的本色尽显,半醒半梦中把我引入迷人的音乐世界。


Marantz 17S1 声底温馨甘醇

每星期被谭舵主无形的指挥棒吆喝,乐颠颠地跑遍全岛各角落,见识了林林总总的发烧行老板,真可谓一种米养百种人。同为精通Hi-Fi的生意人,有者让人一见如故,浑身没沾半点铜臭味,像发烧友多过像老板,这种人最后会和他成为朋友;但有的店家,你推门迈入的那一刹那就感到脊梁上冷嗖嗖的,仿佛暗处安装了一架高精密扫描仪,有双眼睛在审估你是真会掏腰包的送财童子,还是只是“看爽”的闲客。遇到这种窘况只有赶快逃之夭夭,免得自讨没趣。下次要再来除非等到中“多多”,腰缠万贯不怕仍十万八万到老板脸上。不过,我有个小贴士和你分享:谭舵主天书见报的那个星期天,是微服私访最好的时机。是日店门四开,顾客如鲫,进门就见天书放在你要看的器材旁边,如同炫耀贵族血统出身证明。再看老板喜笑颜开,有问必答,最让人安心的是,无论你是因为相不中还是囊中羞涩,又或者必须先回家请示太座,总之不买也很容易悄悄开溜。

还有一个发现让我惊奇,所谓货如其人,如果老板亲切友善,平易近人,他代理的器材和调声效果,听起来也会那么温馨可人;如果进门就看到一张冷冰冰的脸,十之八九那音响发出的也多半是生硬冷漠的音调。倘若你坐下来搞到很舒服,像回到自家一样没压力,肯定试听的器材就是不买心里也会喜欢;反过来若是觉得“逼仄”压抑,局促不安,这件器材的音色也绝不会让你舒服的。为此征问过多次和我一同乐颠颠到处跑的好友阿Lah,他也有同感,这真让我好生奇怪,莫非老板的脾性乃至灵魂都潜入所代理的器材中了?

乐颠颠到处跑不只为看名器,也琢磨行家怎么摆位调声,发烧房有什么独门暗器,各人有什么发烧秘诀;另外还可以顺便去唱片店看看新出了什么好唱片,就好比读书人爱逛书局,几天不翻翻新书心里就空落落的。音响器材不可能月月更换,好唱片却可以每星期都买一张回家细细欣赏。谭舵主或麾下高僧介绍过的发烧唱片,当然可以当作踢馆的利器或压箱底的镇山之宝,不过现在Hi-Fi唱片公司冒出得比雨后春笋还快,各家每月总抖出几张好料来,可惜在天书上就不曾提到。哈,看来“走宝”之事还不只发生在文物收藏界,发烧好唱片也得自己勤于发掘了。

东奔西颠,乐此不疲,一晃几载,聊感欣慰的是,Hi-Fi经验一点一滴地在积累,知识的增长快过器材的换手率,说明少走了不少弯路。这并非在学狐狸说“葡萄酸”的话,谁都知道若能把贵价音响器材走马灯似地换个不停,岂不美哉!然我毕竟是工薪族,同时我更体会到,玩Hi-Fi不妨套用两句熟到滥的市井谚语:“有钱不是万能的,没钱是万万不能的。”而自己“最好的系统,是下一套系统”。不断地追求,比不断的拥有更让人满足。乐颠颠度过的一个又一个星期天,追逐的正是这种不断满足,又不断产生新的不满足之无尽乐趣也。
TOP
16#

拜读了两遍,Jubilaeum的CD机很有品位,喜欢
TOP
17#

开个讲座吧
TOP
18#

嘿嘿,很适合我等初烧的技术帖子,纠正了很多概念。
TOP
19#

幸亏了
TOP
20#

LZ辛苦了。很贴切的聊天。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