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恳请版主置顶】一篇让我不得不转的关于巴赫的好文章--约翰.... [复制链接]

查看: 11133|回复: 45
1#
巴赫的亲笔签名:

[upload=gif]Upload/20071620233254579.gif[/upload]
分享 转发
TOP
2#

其实,巴赫对上帝的信仰是无需证明也无需证伪的。上帝安排他在这世上的职业是搞音乐,而他也确实没做过什么别的。
    但我们最好还是跳出是宗教还是启蒙这无谓的争论吧。就把自己沉浸在巴赫的音乐中,只用耳朵,抛弃一切感官,不带任何偏见。因为他的音乐是一切奇迹中最惊人的奇迹。
    到此为止,我所知道的巴赫,我想说的关于他的一切,都写在上面了。而介绍一位音乐家,光说不练是不行的。得益于互联网,感谢一个叫电驴(eMule)的软件,任何人只要能上网都可以搜索并得到他想要的任何种类的资料。无数台PC机上的eMule.exe运行起来构成了一个电驴网络,在这个网络上任何人只要愿意,就可以把他所拥有的任何资料共享给每一个邻居,谁也没有特权,每个人都是平等的。这很适合巴赫的音乐,因为它平等地属于每一个人,而不是某些靠它赚钱的唱片公司。只要你在它的搜索框中输入下面这一串单词中的某几个:“Bach;Orgel Werke、Violin、Cello、Suites;Das Wohltemperierte Klavier、Brandenburgische Konzerte、Goldberg Variationen、Mass in h-moll,……”。我在这里无意“重点推荐”某些作品,因为我认为巴赫的作品没有不重要的。而其中有很多乐章我听了很多遍以后也没能留下多少印象,也只能说明我对音乐的理解没能达到那种层次。但不同演奏家演奏的版本,相互之间风格上还是有很大区别的。下面是一部份著名的巴赫作品演奏家的列表:“Wanda Landowska、Sviatoslav Richter、Glenn Gould、Karl Richter、Andras Schiff、Trevor Pinnock、Henryk Szeryng、Mstislav Rostropovich、Pablo Casals、Janos Starker……”太多了。仅《平均律键盘曲集》,我在eMule上就搜到了不下7个演奏家的版本,孰优孰劣是见仁见智的事情,就看各人的喜好了。eMule的下载速度比较慢,比如一张压成APE格式的CD大约才300M,如果恰好种子不多的话下载速度一般也就在5K左右,也就是说,断断续续几乎要下整整一天。但我觉得如果因为缺乏这点耐心而错过了它,就太遗憾了。毕竟巴赫对我们的要求并不高。只要我们付出一点时间和耐心,并投入一些精力去真正在他的音乐中体会,就会得到一份受用终生的、任何人也无法夺走的宝藏。
    我时常在想,究竟是什么使得巴赫的音乐感动了如此广泛的人群,从诗人、哲学家,到专业的作曲家,再到如我等的普通老百姓,甚至像我叔叔这样从没见过五线谱的人。为什么在那么多人的心目中,巴赫被不容置疑地推上了最伟大作曲家的宝座。就像高尔基说的:“如果像山峦般地罗列伟大的作曲家的名字的话,我认为,巴赫就是其高耸入云的顶峰。那里,太阳在雪白、耀眼的冰峰上永远发射出炽热的光辉。巴赫就是那样,像水晶一样莹洁、透明……”人们推崇文学家的文章,一定不是因为那里堆砌了许多华丽的词藻,而是在于他们的文章中内在逻辑的深度。音乐也是这样。我想,一定是巴赫用他的作品在无意识中暗示了宇宙的某些人类用意识中的理智苦苦寻找,却永远不可能完全发现的规律,才使得那么多人一听到他的旋律就莫名地心跳加速。就好像阿基米德把一条腿迈进浴缸,看到水溢了出来,于是激动地疯子一般冲到街上大喊:“我找到了!我找到了!……”
(全文完。本文大部分巴赫生平的资料摘自《巴赫传——真实的一生》,[德]克劳斯.艾达姆)
(感谢林敏先生)
TOP
3#

离音乐老人更近了一步....谢谢
TOP
4#

这是广为人知的。1685年,在今天统一后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版图正中央的图灵根州一个叫埃森那赫(Eisenach)的小城镇,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诞生在一个音乐世家。这个埃森那赫真是一个引人注目的地方,德国15世纪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曾经在此避过难,德国大诗人歌德也曾经游历到过这里。这孩子虽然时时刻刻受到生活环境的音乐熏陶,但相比神童莫扎特4岁就开始作曲,还是平庸得跟多年后的他极不相称。但我们马上就会看到,来到这个世界上注定就是要做音乐的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对音乐的海绵吸水的劲头,是绝无仅有的。十岁时父母双亡,小巴赫不得不寄住在同为音乐家的大哥家里。大哥家里也不宽裕,小巴赫经常挨饿倒也罢了,但那做大哥的似乎只教给他一些基础的东西,而不愿让弟弟进一步学习音乐,是不是作为同胞兄弟隐约感到了什么呢?于是就有了那段著名的轶事,小塞巴斯蒂安不得不趁着每一个月光没有被云层遮住的夜晚,将小手伸进锁住的栅栏门,小心翼翼地把那本汇集当时著名大师作品的曲谱集卷成筒状取出来,在黯淡的月光下抄写,抄写,还要时刻留意每个音符的符值、经常出现的升降符号和小节线。最后还要把一切痕迹去掉,同样小心翼翼地把曲谱送回去。如果还有时间就再睡一会儿。学校还交待有家庭作业,而且早晨起来还不能让哥哥发现他困倦的面容。即使这样,当哥哥最终还是发现了他这一行径之后,竟一把将他历经困苦抄得的曲谱抢了去。直到哥哥去世,已经成名的巴赫才又重新得到了它。
    1700年春天,15岁的巴赫与一位同学徒步行走350公里来到吕内堡(Lueneburg),成为那里的唱诗班的成员。从此,塞巴斯蒂安彻底摆脱了哥哥的严格监管,利用那里的丰富资源和有利条件,开始了一段硕果累累的音乐教育时期。等到1702年夏天从吕内堡中学未毕业就离开时,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已经在管风琴演奏和鉴定方面小有名气了。之后的半年多里巴赫的去向连传记家们也不清楚,只是在1703年的复活节他们才又在魏玛的恩斯特公爵的宫廷里找到了他,职位是音乐侍从,担任宫廷乐队里小提琴和中提琴的演奏。
    第二年,管风琴制造家文德尔为阿恩施塔特(Arnstadt)市内的伯尼法丘斯教堂制造的管风琴完工了。至于验收者的人选很好办,毕竟周边很多地区都有巴赫家族的成员担任管风琴师的职位,随便找一个巴赫来就可以了。但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作为这个家族最年轻的成员,硬是凭着在当时已经远近闻名的在管风琴方面的博学多才得到了这个职位。于是19岁的巴赫来验收48岁的管风琴制造师文德尔的成果。更重要的是,他使那台管风琴发出了当地人从未听过的美妙声音。于是阿恩施塔特的市政委员们当即决定聘用他,所付的报酬之高是当地前所未见的。巴赫还并不满足,又自发组织起当地中学里的学生成立了一个合唱团。一开始成效是立竿见影的,但逐渐地巴赫作为一个天才音乐家的本来面目就露出来了。他在专业上的严格要求使得本来只是把唱歌作为娱乐活动的学生们大为不满,尤其是他们大多出身于当地有钱有影响的人家,而且有些人比巴赫还要年长。因此他们与合唱团长巴赫之间经常产生矛盾。有一次巴赫忍不住管一个捣乱分子叫做“吹大管的刺毛”,这就又引出了关于巴赫的另一段轶事:当天晚上“刺毛”纠集同伙一共6个人手持棍棒在巴赫回家的必经之路上堵截他,想要他“道歉”,不过如果真是这么想的话为什么要6个人还都拿着棍子呢?巴赫对此的反应是把穿着宫廷制服时必须佩带的佩剑抽出来了。“刺毛”及同伙逃之夭夭,最终没有人受伤。试想,如果当时巴赫没带剑,那么西方音乐史很可能就是另一番样子了,因为音乐家的手指相对于普通人的而言是非常脆弱的。这个事件的处理结果居然是“刺毛”仅仅受到警告,而巴赫遭到责备并且此事被记入了档案。可见那里的官僚们并不会因为他管风琴弹得好就支持他。
TOP
5#

然而巴赫在科腾的生活也并不总是卓有成就而且幸福快乐的。在那个年代死亡离人们很近,短短几年时间里,先后有3个幼小的孩子不幸夭折。而当他1720年随侯爵从外地返回科腾时,妻子也因病撒手人寰,他甚至没能看她最后一眼。从此以后巴赫在留下的科腾后期以及后来的莱比锡时期的画像上,总显得忧郁、严肃而深沉。也许是为了离开科腾这片伤心之地,他宁愿告别一生难得的知音利奥波德侯爵,去了汉堡(Hamburg)应聘,但最终还是因为交不起申请费而作罢,回到了科腾。而接下来侯爵那边也起了变化,他娶了邻近城市的一位讨厌音乐的公主。虽然并非出自巴赫的本意,但事实是在利奥波德结婚后巴赫连一份作品也没为他写出来,而宫廷乐队也逐渐陷于濒临解散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巴赫找出在科腾前几年写下的6首室内乐作品,用工整的字迹抄写了一份,寄给了大选帝侯最小的儿子,勃兰登堡(Brandenburg)侯爵克里斯蒂安.路德维希。曲谱开头给侯爵的赠言还是花钱请人用法语代写的:“陛下几年前聆听过我的演奏,令我受宠若惊……陛下让我送上几首作品,更让我感到荣幸之至……”。这可以说是煞费苦心,用德语写出来,那位勃兰登堡侯爵不可能看不懂,就是为了迎合宫廷里说法语的时髦,还不是为了给自己找个出路吗。但他的苦心白费了,这6首作品被扔在侯爵的柜子里束之高阁,足足一百多年后才又被人们发现,并以发现地点命名为《勃兰登堡协奏曲》(BWV 1046~1051)。
他看不到前途,于是在科腾住了5年后离开了他最重要的知音兼主人,去莱比锡(Leipzig)就任托马斯学校的乐监。但走之前他不是没有收获的,他是在科腾遇到了他的第二任也是最后一任妻子,安娜.马格达勒娜(Anna Magdalena,1701~1760),一位女高音。他娶了她,除了最重要的爱情的原因,还有就是她能帮他分担繁重的家务,并帮着照看一大帮孩子。值得一提的是,巴赫并没有因此与科腾侯爵失去联系,直到去世,他仍是名义上的科腾乐队首席。
    有意思的是,巴赫的这最后一次工作变动来得并不是那么理所当然的顺利。莱比锡托马斯学校的乐监职位已经空缺很长时间,巴赫也早已听说此事,却没有去应聘。接下来几个同行对这个职位提出了申请,同样没对他产生什么影响。显然,他不想谋求这个职位,直到后来莱比锡市政委员会派出使者前来请他参加竞聘。而雇主那一方对巴赫也并不热心。在几个竞争者中巴赫一直是排在最后考虑的地位的。直到其他竞聘者都因为个人原因放弃这个职位,甚至其中一人在放弃后还正式向市政委员会推荐巴赫,而市政委员会又再三权衡了足足4个月后,才不得不“退而求其次”,终于在1723年4月22日正式决定聘用巴赫担任这个职务。其实这倒也不奇怪,因为那些市政委员们实际上是在为一件他们完全不懂的事物作抉择,也难为了他们。然而费尽了周折,等待巴赫的却只是一份条件苛刻的合同、还不到在科腾时期四分之一的收入和一所破烂不堪的贫民学校的大事小事都得管的乐监职位。但即使这样他还是毫不犹豫地离开科腾和他的知音利奥波德侯爵,举家搬到了莱比锡。因为在这里,至少他又可以搞他的音乐了。
    正式就职仪式于1723年5月5日在托马斯学校大厅中举行。在座的有莱比锡市长以及一同前来的几位市政委员和教会监理会派来的代表,另一侧坐着学校的校长和其他人士,唯独没有巴赫。根据当时的记录,看起来巴赫只能站着了。仪式该怎么举行就怎么举行,托马斯唱诗班唱了歌,该讲话的市长讲了得体的话,该发言的巴赫也作了谨慎的发言。接下来教会监理会派来的代表以监理会的名义对新任乐监发表了祝词,其实只有一句话,欢迎巴赫前来担任托马斯学校的乐监。然而这是违反常规的,因为从级别上教会监理会置于市政委员会的管辖之下。市长大人立即感觉受到了莫大的侮辱,并声明这是一种无耻行径和标新立异。监理会的代表试图道歉,但为时已晚。城市首席书记宣布要把这种非法的标新立异行为书面报告给高贵的市政委员会,并由此引发了一场激烈的笔墨官司。而此时的巴赫在干什么呢?根据记录,他站到了椅子后面——他恐怕也只能站到椅子后面。由此可见,我们的音乐天才巴赫从此陷入了一个什么样的处境。
TOP
6#

[upload=jpg]Upload/2007162154076112.jpg[/upload]
TOP
7#

对巴赫传记感兴趣的,我不推荐LZ转贴的这本,而是推荐房龙写的那本。
TOP
8#

看起来合唱队是搞不下去了,反正那也不是应尽的义务,再说他还有更重要得多的工作:作曲。与其他的音乐天才们不同,这被称为“西方音乐之父”的巴赫被后人发现的最早的作品是在他18岁左右才写成的,就在这里,阿恩施塔特。其中就包括那首最著名的管风琴作品,现在在任何一个搜索引擎上随便一搜就能得到数千条结果的《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BWV 565)。它的艺术价值自然轮不到我说,但有意思的是,据我看的这本巴赫传记的作者、管风琴专家的说法,这首大气磅礴的管风琴曲实际上很可能是为一次管风琴验收测试所作的,原因在于它的和弦构成,再加上管风琴独特的发生原理,使得演奏它时能够全面地测试一架管风琴的各项性能。
    巴赫与市政委员们的关系持续降温。1706年8月又发生了一件使得这种关系雪上加霜的事情:他申请了4个礼拜的假期去吕贝克(Luebeck)拜访著名的管风琴大师布克斯特胡德,结果回来时4个多月过去了。考虑到当时的季节和交通状况,我们可以有把握的说,巴赫请假时根本就没打算在4个星期之内回来。而这也决不是他缺乏时间观念或所谓“组织纪律性”的表现,因为他是天生的音乐家巴赫。但不管怎么说,在阿恩施塔特的4年多对巴赫总的来说还是美好的。创作空间还算宽裕,使他不断学习积攒了10多年的音乐知识与天才灵感首次得以迸发。而且他还是在这里认识了他的远房表妹:玛丽亚.芭芭拉(Maria Barbara,1684~1720),他后来的的妻子。
    1707年,得益于鹤立鸡群的才华,不到60公里外的米尔豪森(Muehlhausen)空缺的教堂管风琴师的职位在拒绝了众多先到的竞争者后,向他招手了。他与阿恩施塔特的合同于9月16日失效,举家搬到米尔豪森。从此,阿恩施塔特对他来说就属于过去了。然而,创作的环境并没有往好的方向改观。除了这里的市政委员们对他还算比较友好,使他有机会在世俗音乐领域去实践他的对位合唱,在宗教音乐创作方面,当地的教会还是很反感他不断在教徒们咏唱的赞美诗中加入别出心裁的变奏。而且一个反对在宗教活动中加入任何音乐的基督教虔敬派在当地也很有势力。于是在这个城市住了还不到一年,巴赫又提出了辞职报告:“……我对教堂音乐创作的终极目的,只能在顺心的岗位没有其他人给脸色看的环境下才能达到”,并请求:“此次成全我的愿望,免去我这微薄的教会义务……今后我如果还能够为您服务,必将全力以赴。”
    接下来巴赫来到魏玛(Weimar),去接替那里年迈体衰的宫廷管风琴师。与之前在阿恩施塔特、米尔豪森一样,只需一遍试奏就征服了雇主,并得到比他的前任高出一大截的薪水。当他离职后,继任的薪金又立即降回到原来的水平。只有一处例外,就是他最后任职的地方莱比锡,而且还是在他一生创作的高峰期的时候。这次职位变动虽然使得他的薪水大涨,但在社会地位上,却是一次严重的降低,也就是说从一个自由城市的市民沦落为一个君王的宫廷侍从。巴赫虽然还兼任宫廷乐队首席,但其地位充其量也就比宫里的马夫高一点。魏玛公国是一个只有300户人家的微型王国,宫廷内的政治斗争却颇为复杂。总的来说,是由两个叫威廉.恩斯特和约翰.恩斯特的兄弟俩平分权力共同执政。弟弟约翰死后他的儿子奥古斯特继承父亲的权利继续与叔叔威廉分庭抗礼。按照合同约定,巴赫为住在两个宫中的叔侄俩共同谱写乐曲,自然与宫中那些龌龊且无聊的事情没有任何关系。叔叔只是把音乐看作排场,但随着矛盾的激化,他决定剥夺侄子与巴赫共同享受音乐的快乐,规定所有宫廷乐师不得到他侄子奥古斯特的宫中去。而巴赫忘记了自己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侍从,对此不以为然,继续履行着合同上规定的义务,不断出入奥古斯特的宫廷。于是公爵恩斯特叔叔很生气,决定让那个不知天高地厚的侍从巴赫明白不服从命令的后果很严重。这个时候宫廷乐队指挥离开了人世,很自然地,所有人都认为这个职位就是为乐队首席巴赫空出来的。巴赫清楚自己的价值,当然也是这么认为的,更何况实际上他早就在做着指挥的工作。但公爵却选定了远在法兰克福的音乐家特勒曼。而此人给公爵回信说最合适的人选就在公爵您身边,您的乐队首席巴赫。巴赫听说了这件事,也立即提出申请正式获得乐队指挥的职位,但没有回音。于是他又写了一封卑躬屈膝的信问及此事,还是杳无音信。最终获得乐队长职位的是刚刚去世的老乐队指挥的儿子,一个三流作曲家,巴赫实际上被冷落到一边。这一段写得有些冗长,实际上我是为了把前因后果说得尽量清楚才把那个威廉公爵的名字搬到我们面前的。毕竟,若不是因为跟巴赫产生了一些纠葛,这些活着的时候呼风唤雨的封建君主们,死后又有几个人还知道并且还关注他们的名字是威廉还是约翰呢?
TOP
9#

[upload=jpg]Upload/20071621553194425.jpg[/upload]
TOP
10#

收了!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