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谈NAXOS历史录音和原厂版的区别和差距 [复制链接]

1#
常看见坛子里有些愚不可及的人说某某公司的历史录音转录如何成功,其实这些人不懂一个最基本的常识:没有哪一个品牌是十全十美的。便宜到家的DOCUMENTS品牌有时转得比高价的TESTAMENT好,完全有可能;但你说D比T全面出色,就是瞎说了。
也有盲人摸象式的“评论员”认为从LP或SP上转制的版本要比原厂母带上转制的好。如果母带受损严重,那么自然是采用LP或者SP作为音源来得好,但是母带保存良好,为啥要用LP?当然这里有授权的问题,但是原厂一般是不会用LP/SP版来转的,举例而言,EMI只会采用母带或者铜版,只有前者损坏了会用唱片。TESTAMENT为什么卖高价,他有很多品种是向EMI,DECCA拿了母带来转的,拿索斯为什么便宜,他拿的二手SP/LP,这个授权费不付,当然可能有转的会比原厂好,但比起母带,特别是LP制作技术还不完善的1945-1955年间,效果如何相信大家稍微想一下都会知道。
手头正好有2个录音,是DECCA单声道录音最辉煌时期1954年的作品,这张LP应该是当时的发烧片了,包括埃尔加的《3首巴伐利亚舞曲》、《晨曲》、《晚曲》和阿诺德的《英格兰舞曲》。
拿索斯的转录版和Decca的原厂版有较大区别。拿索斯的声音比较平顺、低频增补不错,但动态明显受到压制,且降噪效果不明显,细节感差;
Decca版录音电平较高,声音不如拿索斯的平顺,但动态很大,第一首巴伐利亚舞曲的结尾处,拿索斯的复刻版本的箱型感觉特别明显,比较闷,而Decca版则完全放开,动态很大,至于细节部分的三角铁,拿索斯几乎都做不出来。高频区域拿索斯较毛糙,Decca就很漂亮了。
这个录音应该是kenneth wilkinson的手笔,在2个品牌之间反差如此之大,说明历史录音的转录,的确是一门艺术,需要对比,而不是光靠感觉得出那个厂牌一定就好的结论的。

分享 转发
TOP
2#

Naxos Classical Archives啥时候出实体CD了
TOP
3#

回复 2# lvzhou 的帖子

下载
TOP
4#

母带(磁带)是什么时候发明的?30年代的SP有母带存在的么?楼主还是考证一下再谈吧
LP时代的不说,EMI的三十年代的历史碟上也是明明白白写着从SP转录的啊,和NAXOS的条件完全相同,差异是工程师的问题
千 江 有 水 千 江 月    万 里 无 云 万 里 天
TOP
5#

原帖由 江月 于 2010-1-13 9:58:00 发表
母带(磁带)是什么时候发明的?30年代的SP有母带存在的么?楼主还是考证一下再谈吧
LP时代的不说,EMI的三十年代的历史碟上也是明明白白写着从SP转录的啊,和NAXOS的条件完全相同,差异是工程师的问题

赞同,还是那句话,只认工程师!!!
TOP
6#

我其实不忍心顶这个贴...........
TOP
7#

回复 4# 江月 的帖子

摘自维基百科:

录音机(Tape recorder)的出现,最早可追溯至1877年美国发明大王爱迪生发明留声机。爱迪生将声波变换成金属针的震动,并刻录于锡箔上,利用锡箔与金属针实现了录音。1896年时丹麦的年轻电机工程师波尔森(Valdemar Poulsen)将音波转为电流,再转换为磁力,并把磁力保存在钢琴线上,实现了磁气录音,并于1898年获得专利。但是录音机的真正流行还是在发明磁带以后。

1935年德国科学家福劳耶玛发明了磁带,在醋酸盐带基涂上氧化铁,正式替代了钢丝。
TOP
8#

回复 5# 独孤断剑 的帖子

只认工程师

————

呵呵,再高明的工程师,给他泡在粪水里的SP/LP能转出好效果?
看样子中国人“人定胜天”的遗毒在此也流传甚广。
TOP
9#

不是很明白的吗,1935年才发明磁带,但EMI历史录音的黄金时代,梅纽因海非兹克莱斯勒柯尔托的黄金唱片那是二三十年代的事嘛。磁带真正应用到唱片制作是四十年代初的事,老富特的战时录音还是实验阶段
千 江 有 水 千 江 月    万 里 无 云 万 里 天
TOP
10#

回复 9# 江月 的帖子

EMI(准确的讲那时是英国哥伦比亚公司)采用磁带录音的确较晚,但是美国哥伦比亚(其实那时和EMI是一家)、德国的DGG、telefunken、荷兰telefunken,都从1930年代开始,采用磁带录音作为母带制作的一种方法,以后逐渐过渡到全部以磁带制作。

富尔特文格勒在1939年后的战争时期录音,基本上都已经采用了磁带录音(德国这方面较英国先进),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前几年俄国“旋律”公司再版的富尔特文格勒二战录音,很多都是直接来自苏联红军缴获的德国广播电台录音带,要是缴获的是虫胶SP,估计还没到莫斯科就大卸八块了...
TOP
11#

[quote] 原帖由 THRONES 于 2010-1-13 10:08:00 发表
。。。。。。。。。。
最后编辑独孤断剑 最后编辑于 2010-01-13 10:37:35
TOP
12#


波尔森1896年发明的磁性录音设备(美国生产)
TOP
13#

原帖由 THRONES 于 2010-1-13 10:08:00 发表

呵呵,再高明的工程师,给他泡在粪水里的SP/LP能转出好效果?
看样子中国人“人定胜天”的遗毒在此也流传甚广。

呵呵,有些断章取义了吧。。。。。其实高价也好,廉价也好,自己听着舒服就好,何必苦苦在此寻求心理安慰呢?
TOP
14#

回复 13# 独孤断剑 的帖子

呵呵,拿索斯有的碟还是转的不错的,比如塔里希的《我的祖国》.,mengelberg的荷兰telefunken录音,都不亚于原厂版。

但是总体而言,他的转录水平不及TESTAMENT。
TOP
15#

呵呵,其实历史录音应该说是看2点:1.音源,未必指母带,有保存完好的母带当然甚好;2.转制工程师。二者结合最好,当然最后还有压片了,这个要赞赞比达夫
TOP
16#

回复 15# 独孤断剑 的帖子

是的。为什么拿索斯出了几百张历史录音,好的不多呢?
他们主要是2个转录的,一个是marston(盲人),另一个好像thorne吧;感觉M的转录还要好点。
EMI的历史录音转得比较“粘”,这是句转录的行话,也就是他的底噪和声音结合度好,听起来自然;声音走向平、软;
而拿索斯的则较“空”,他的底噪也不小,但是和声音间有间隙,仿佛是2条声轨,合成的味道浓;声音走向尖、跳;
当然,喜好那种声音走向是见仁见智,各人喜欢。
TOP
17#

嗯,其实珍珠的转录也有个特点,高频一般推过,但是这个讨论很难有结论,呵呵。毕竟各人的器材都有极大区别啊,比如有人喜欢胆机,有人追求LP,,,,,,,
TOP
18#

要是工程师不用心,用母带转也白搭。转录效果是受工程师审美影响的。
就拿富特的拜罗伊贝九来说。Naxos的转录听起来既干净,又不觉得很干涩。我觉得比EMI的转录要好出少许,EMI的听起来总觉得朦朦胧胧的。
TOP
19#

楼主有一点说的没错,搞不到母带再好的转制工程师也是白搭。Naxos转制的30年代还凑合,50年代以后就无法和原厂相提并论了,那套比彻姆版的《波西米亚人》和原版比几乎惨不忍听。
别和我比懒,我懒的和你比。
TOP
20#

几乎专业的分析,好帖!
平静的海和幸福的航行。。。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