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意大利的大师们_波尔波拉 [复制链接]

查看: 24861|回复: 92
1#
自从蒙特威尔第写出第一部歌剧《奥菲欧》、或者更早地,自从克来蒙那小镇的阿玛提制作出第一把小提琴以后,意大利就成为一切新音乐潮流和技法的策源地;它的乐师遍布欧洲各地传播激动人心的意大利音乐,而其他各地的音乐人士也无不蜂拥至意大利以学习其精髓。自文艺复兴以降,它为我们贡献了层出不穷的无数位大师;在本贴中,我们来重温这些大师的那些昨日激情和鲜活动力。但是我们将不谈维瓦尔第,因为他的唱片已成热点,不再湮没无闻;也不谈蒙特威尔第,因为他太有名,值得专贴讨论;就贴贴其他不怎么眼熟的吧。
调整大小 P1010763.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2/5/23 18:02:17 上传)

调整大小 P1010763.JPG

最后编辑shenming 最后编辑于 2014-09-15 08:44:15
本主题由 版主 eric 于 2012/5/24 0:13:07 执行 设置精华/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我的微博:http://weibo.com/u/1498458327
TOP
2#

奏鸣曲及康塔塔等
调整大小 P1010764.JPG (, 下载次数:2)

jpg(2012/5/23 18:12:21 上传)

调整大小 P1010764.JPG

最后编辑shenming 最后编辑于 2012-05-23 18:12:21
我的微博:http://weibo.com/u/1498458327
TOP
3#

科莱里

在晚近的意大利巴洛克音乐中,实际情况是人才倍出,群星闪耀,你随便听哪一位作曲家的音乐都好听得不得了;但科莱里应该是其中的第一位大师:

科莱里(1653-1713)
科莱里可以说是意大利巴罗克音乐的领军人物,他是大协奏曲这种交响曲前身的音乐形式的首创者。关于他的12首大协奏曲到达英国的情形,有人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当时英国的一个书商接到荷兰的一批来货,其中有科莱里刚出版的这12首大协奏曲,他当时拿着曲谱就去找一个著名的小提琴家。可巧当时这人正在演出,于是那书商就带着曲谱来到音乐会现场;当那小提琴家看到这曲谱后,立刻就把它们摊开来,并一口气与他的同事将这12首大协奏曲从头演奏到尾!科莱里的名气当时响彻欧洲,音乐从业者都很熟悉他的作品,他的三重奏鸣曲及独奏曲是当时的热门曲目;这12首大协奏曲是人们久已期待的作品,它在意大利早就有了手抄本。这是科莱里生前出版的最后一部作品,与上一部作品的出版间隔整整为14年。
科莱里首先是作为一个无比卓越的小提琴家而闻名于当世;他是意大利小提琴学派的辉煌代表。当然,他还是一个乐队指挥。据说他特别注意演奏者的姿势,要求乐队演奏的时候姿势要保持一致,如果他发现哪个队员的姿势不对,他就会立刻停止排练。他曾经指挥过150名演奏员和100名歌手组成的乐队,那在当时绝对是一个创记录的数字(那是由瑞典女王安排的)。科莱里的音乐线条相对简单,但乐队规模却很大,色彩更加丰富,既有雷鸣般的声音,也有细微的声音;虽然主要是一些室内乐作品,却都具有交响曲般的效果。用下面这段话来评述科莱里是再恰当不过的:

“作曲家科莱里和演奏能手科莱里是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两者都为牢固地确立崇高的小提琴古典艺术风格出过不少力。这种风格既有反映现实生活的深刻内容,又有和谐完美的形式,既充满了意大利人的激情,也具备着受逻辑完全控制的理性。”(录自《古今杰出小提琴家》,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年4月版,第9-10页)

这清亮亮的声音就如无数条春日的小溪漫过你心灵的田野,又像在太阳雨下尽情地舞蹈。它们一忽陷入深思,一忽又热烈奔放起来;它代表着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那生气勃勃、多姿多彩的生活。我们在这样的音乐中,看到人人的脸上都挂着笑容,脚步都带着舞蹈的风格。这是最纯正的意大利文艺复兴风格:欢快、活泼、精巧而又富于变化,表情丰富而又合乎逻辑。也许是意大利多水的缘故,我听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总是有“多汁多水”的感觉,真可谓“灵泉喷射”,不息不绝,正可谓欢乐之河的源泉。
调整大小 P1020870.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4/5/25 9:32:04 上传)

调整大小 P1020870.JPG

最后编辑shenming 最后编辑于 2014-05-26 09:47:08
我的微博:http://weibo.com/u/1498458327
TOP
4#

回复 9# AChCarol 的帖子

这个片子特别精彩,正想上这片呢——同乐!
我的微博:http://weibo.com/u/1498458327
TOP
5#

亚历山德罗-斯卡拉蒂(1660-1725)

斯卡拉蒂有好几个兄弟姐妹都是音乐家,他的三个儿子也都成为了作曲家。斯卡拉蒂在很早的时候就到了罗马;在1679年,他就在罗马成就了一次非常成功的歌剧演出,从此以此闻名,并就此成为瑞典克莉斯蒂娜的御前音乐指挥。1684年,他又在那不勒斯宫廷担当了与此差不多的职位,并在那以后的20年里创作了大约80部歌剧,为18世纪这座城市成为“音乐之城”打下了最初的基础。1702年,他离开那不勒斯,从此大多数时间都居住在罗马。在那里,他成为Arcadian学院的一员。1703年,他在某教堂任职;1708年,他又重回那不勒斯宫廷任职。从此时开始,他不必再为每日的职责而作曲,而是倾力于将每一部作品作出自己的特色;他于1725年在那不勒斯辞世。我感觉斯卡拉蒂确实有自己的特色,他似乎与巴洛克时代的其他作曲家的风格都不一样——这种风 格我说不太好,前面的科 莱里一听就有维瓦尔第的风格——或者说他们有相近的 风格。
调整大小 P1020882.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4/5/27 8:00:42 上传)

调整大小 P1020882.JPG

最后编辑shenming 最后编辑于 2014-05-27 08:03:46
我的微博:http://weibo.com/u/1498458327
TOP
6#

回复 23# 亚河 的帖子

这位有点听不下去
我的微博:http://weibo.com/u/1498458327
TOP
7#

回复 25# shinelb 的帖子

谢谢施纳兄的鼓励
我的微博:http://weibo.com/u/1498458327
TOP
8#

回复 34# shinelb 的帖子

奉献的话谈不上,喜欢的话就乐此不疲,不喜欢的话装也装不出来
我的微博:http://weibo.com/u/1498458327
TOP
9#

斯卡拉蒂与歌剧

1702年,斯卡拉蒂离开那不勒斯来到佛罗伦萨,希望在美第奇的宫廷里找到一个职位;这一愿望没有实现,但在接下来的六年时间里,他为费迪南多-美第奇写作了大量宗教音乐、清唱剧及四部歌剧。1703年,他成为罗马圣母玛利亚教堂的音乐副指挥,并于1707年转为乐正(正指挥)。他在罗马期间的作品主要以短歌剧、清唱剧及康塔塔为主,因为在这里世俗作品不受欢迎;虽如此,这期间他还是在威尼斯制作了两部歌剧。

1708年他重回那不勒斯接任其原职,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他倾力创作了12部歌剧并着力发掘其 中的器乐潜力。从1718年到1722年,他重回罗马,在这里写了三部歌剧,但没有取得其早期歌剧那样的成功。他的晚年又是在那不勒斯度过的,他在那里主要搞教学,哈斯从1722年开始成为他的学生,他还为匡茨写了一系列长笛奏鸣曲,后者在其晚年拜访过他。他于1725年10月22日辞世。

亚历山德罗-斯卡拉蒂是歌剧史上的关键人物。他数量宏大的曲目包括64部歌剧(有些未完成),而他实际上比这写得更多,他自已则宣称他一共创作了114部!从1695年开始,他首创了三乐章的序曲形式——这创制马上就成为其后的意大利歌剧的标准样式——他在其中开始实验现代意义上的乐队或器乐色彩。勿庸置疑的是,他是18世纪那不勒斯歌剧乐派的创始人。这一乐派的显著特点即喧叙调与咏叹调之间的强烈对比-——喧叙调用于推进剧情,接下来的咏叹调则是三部式的返始式,有一个具有对比色彩的中间部分,第三部分则以不同形式的变奏及花样翻新的装饰重复第一部分。在纯以弦乐为主体的巴洛克乐队中逐渐引入小号、双簧管、竖笛、圓号等管乐也是他在音乐史上的一大贡献。
调整大小 P1020883.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4/5/29 14:09:23 上传)

调整大小 P1020883.JPG

最后编辑shenming 最后编辑于 2014-05-29 14:10:22
我的微博:http://weibo.com/u/1498458327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