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马勒第一交的七个版本比较 [复制链接]

1#
马勒的第一交,写于1884至1888年之间,当时马勒正以一位歌剧指挥家的身份奔走于卡塞、布拉格和莱比锡这几个城市之间。马勒这首交响曲的创作动力来自于作曲家的一次单向恋爱——至少马勒自己是这么说的。

作品与1889年在布达佩斯首演,就像现在不少经典作品那样,当时这个首演的结果是不成功的,听众并不欢迎这首作品。首演时的交响曲是有5个乐章的,马勒在1893年重新修订了第一交,把原先的第二乐章(名叫“布鲁明”)删掉了,于1894年在魏玛重新演出,结果——仍是不成功。这个第二次修订,马勒除了把第二乐章删掉、把乐队的编制扩充之外,还对一些细节部分作了修改,比如说在第一乐章开头那个充满生命气息的旋律,原先是由圆号奏出的,现在改为是由单簧管演奏;还有便是第三乐章开头,原来是低音大提琴独奏,现在的版本改为低音大提琴+大提琴一起演奏。后来马勒在1896年又进行了第三稿的改动,结果还是不成功;直到最后1899年第四稿终稿的时候,这首作品仍未得到立刻的承认。不过1900年在威尼斯的演出这首作品却使得听众十分激动。

马勒在第一稿的时候写了五个乐章的原因是马勒想开创一个“五乐章”交响曲的传统——的确在这首作品之后,马勒只有三首交响曲采用了传统的四乐章结构。后来马勒答应把第一交的五乐章改为四乐章,是由于出版商的劝告并且马勒也考虑到当时这种标新立异也不见得能博得听众的欢迎。

(未完待续)
分享 转发
TOP
2#

我首先推荐的是朱立尼(Giulini)1971年指挥芝加哥乐团的EMI版。

04年再版:
[upload=jpg]Upload/2005102110131855590.jpg[/upload]

86年正价版:
[upload=jpg]Upload/2005102110143493170.jpg[/upload]
我为何喜欢朱立尼这个版本呢?因为他这个录音,音色的美和力度的充沛兼备,浪漫气质漫溢,光是听他调度芝加哥乐团的弦乐的魅力便已经让我陶醉不已了。

(未完待续)
TOP
3#

posthouse 在 2005-10-21 12:21:44 发表的内容
又见felixcat,特别佩服felixcat对EMI天使版的执著,我也是对EMI天使版有极其的偏好


呵呵posthouse兄过奖了。我喜欢EMI这个品牌的原因是在于,综观DG、Decca、EMI、Philips、RCA、CBS等大厂商,历史来讲以DG和EMI最为悠久,积淀丰富,但可惜DG的录音素质水平不稳定,所以从历史来讲选EMI无疑;从录音效果来讲,几大厂商都做得或曾经做得很好,但可惜比如RCA、CBS在70年代开始就少有精彩之作了,Decca和EMI一直做得都不错,但EMI胜在文化气息比Decca要浓厚(因为历史悠久),所以选来选去还是觉得EMI最吸引我。当然EMI的正价版的封面设计也特别吸引眼球。 :)
TOP
4#

霍伦斯坦和朱立尼对乐队细节上的雕琢都很到家,因此他们指挥的“巨人”都给我一种特别立体的、活生生的感觉。比如说霍洛斯坦版在第一乐章那处,单簧管的模仿布谷鸟的叫声,真是惟妙惟肖,神了!而朱立尼版在第一乐章弦乐器刚开始歌唱性旋律的时候,左方那几声清澈晶莹的竖琴,就好像春天里冰雪融化形成涓涓小溪那样,直灌听众心田;朱立尼版里,小提琴组奏出的春天旋律,它的舒展性真是让人由衷地赞美春天的美好。霍氏和朱氏的此两版我们假如认真听的话,还会发现类似的很多妙不可言之处的。

第二乐章的舞蹈旋律,霍伦斯坦版给人的感觉像是坐在马车里悠闲地享受着野外风光;而朱立尼版则像直接骑着马在鲜花地里或跑或走,畅快淋漓。霍伦斯坦的长处在于调动乐队的木管部,因此配合英国乐团的弦乐部,给人一种悠扬、动听的感觉;而朱立尼的长处则在于调动乐队的弦乐组,让它和其他声部之间的有绝妙的默契,因此听众听上去会有异常浪漫的感觉;还有别忘了芝加哥乐团的铜管部,在它推动之下,弦乐部掀起了惊涛骇浪,使得这首作品的第四乐章发出异样的光彩!

(未完待续)
TOP
5#

第一部分名叫“青年时代——花丛与荆棘”(Days of Youth – Flowers and Thorns),是第一稿的1-3乐章,也就是现在版本的第一、第二乐章。其中第一乐章也有个名字“永远的春天”( Spring without End);第二乐章的名字叫做“启航”(Full Sail)。

第二部分没有整体的名字,不过每个乐章都有标题。第三乐章“徘徊——葬礼”;第四乐章“从地狱到天堂”。

这首交响曲的旋律是相当动听的,因为其中的所有灵感都是来自马勒早年对奥地利民歌的热爱。第二乐章纳欢快、强有力的舞曲便是一个例子。第三乐章虽然名为葬礼,但是乐曲描写的却是一种幽默滑稽的气氛。这是因为这个乐章作曲家的灵感乃是来自当时德国南部儿童手里流行的一幅漫画,描写的是森林里的许多动物为一个猎人送葬的故事。第四乐章是无比鼓舞人心的旋律,是响彻云霄的辉煌!

好,乐曲介绍就此打住,现在该进入此交响曲录音版本的比较了。

(未完待续)
TOP
6#

hyajia 在 2005-10-21 12:03:42 发表的内容
马一千万不可忘记腾斯泰特的版本呀!


hyajia兄先别着急,我等阵子就介绍Tennstedt的伦敦爱乐77年版 :)
TOP
7#

接下来我们看看霍伦斯坦(Horenstein)指挥伦敦交响乐团的Unicorn-Kanchana版,录于1969年。

[upload=jpg]Upload/2005102112361918882.jpg[/upload]

老大师霍伦斯坦的这个版本给我最大的印象就是“文雅”,听他指挥的马勒第一给人的感觉就像是一位英国绅士在边散步边思考。假如按照这首交响曲“巨人”这个标题来理解的话,那霍伦斯坦营造的是一位思想和智慧的巨人,而朱立尼的版本则是情感和体型上的巨人。

(未完待续)
TOP
8#

以前我推荐的一些EMI正价版,它和再版之间只有很小的细微差别,以至于我也不能说谁更好一些;但是这回对于朱立尼这个马勒录音,再版的音效简直就是把这个录音给糟蹋了,我们一定要选择正价版的CD,或者是当年的LP,方能领略到这个录音的伟大。

但尽管再版的音效远远逊色于正价版CD,但是就是再版的这个让人不满意的音效里,我仍然能够领略到朱立尼棒下芝加哥乐团弦乐那醉人的音色,还有芝加哥乐团的招牌菜——铜管的灵巧和强悍。最重要的是:朱立尼所营造出来的那种浪漫与厚重的双重感觉,再版里也能让人充分领略到,所以可想而知这个录音是具有何等的分量和地位啊。因此,再版的4CD套装(应该是每张按廉价版的价位吧?),我推荐各位不妨试一试,物有所值的(这套里除了马勒和斯特拉文斯基的作品音效再版得不理想之外,其他的录音都是采用90年代的混音版本,音效相当好)。

这次帖子里就不准备介绍很经典的Walter/CBS版了,因为相信不少朋友都听过这个名演了,所以这里。

(未完待续)
TOP
9#

写到这里,我又不禁为朱立尼版的再版觉得不忿了——音效这么好的一个录音竟然再版成这模样。假如EMI的制作态度再这样下去或者蔓延开来,EMI迟早是自己搞垮自己的。

霍伦斯坦、朱立尼,加上将要介绍的伯恩斯坦版,对这首作品整体结构上的把握和对乐队整体的控制力都比其他的版本要来得精湛。当然这可能是我个人口味所引致的主观感觉。

关于音效的方面,我对Unicor-Kanchana的音效取向稍有意见。因为它把声音处理得似乎录音话筒跟乐队比较遥远那样,所以弦乐的声音虽然音场广,但是稍显纤弱;虽然有擦弦的质感,但乐器形体上给人“不扎实”的感觉。并且还有一点:似乎录音母带承受不了大的动态,所以这款录音每当有大鼓猛烈敲起来的时候,必然能听到声音明显发破的失真。但这些都是瑕不掩瑜的。

总的来说霍伦斯坦版是值得我们仔细品味的,假如不考虑录音上的那些不如意之处,我们能称这是一个演录俱佳的录音,尤其是演绎。

(未完待续)
TOP
10#

朱立尼只有很少的马勒作品录音,据我所知他只在EMI录过这个第一,还有在DG录了第九和《大地之歌》,除此似乎不见有其它的了。所以这里介绍的这个录音具有很珍贵的文献价值。

这里不得说一说此录音的再版(也就是上面第一幅图)。这个2004年的再版是EMI为了庆祝朱立尼90岁大寿特地出版的,一套4CD,是朱立尼在芝加哥乐团任职时期的所有EMI录音,特别值得我们乐迷收藏。但是有一点让我相当之不满意:其中马勒第一交和斯特拉文斯基的两首作品的录音是2004年重新进行的数码混音,音效制作差得让我颇为吃惊。听过正价版的CD或者干脆是当年的LP的朋友都知道,这是一个音效相当好、相当美、相当真实的录音;但是在这个最新的再版里面,我真的很怀疑EMI是否把原始母带丢失了而只能用残破的n手工作磁带来翻制,又或者是否EMI粗心的制作人员用了什么劣质的音频软件去处理声音,结果出来的声音可以用“难受”来形容——弦乐一到声压大的地方就变得明显刺耳、毛糙,大鼓一敲的时候要么声音失真到开叉,要么就被混音工程师把声音调到很小。 镲、三角铁的声音好像是埋在棉花堆里面,钝、暗哑就不说了,并且声音还小得像蚊子叫一样。总之一句话:正价版与再版的差别,大到让你不相信这是同一个录音!

(未完待续)
TOP
11#

dr kuang 在 2005-10-22 12:31:49 发表的内容
UNICORN替霍伦斯坦录制的马勒一至今还没机会欣赏过,但在后一年录制的马勒三在录音上却没有出现楼主所提及的破音问题(该版马勒三上过TAS75年的榜单),是个动态对比相当强烈,背景干净宁静的优秀录音,在这套1970年录制的马勒三中,录音师是Bob Auger并标明了是使用了“An 8—Channel DolbySound Systerm Recording”,想知道在这一年前录制的《巨人》是否同一人录音,是否使用相同的录音技术?


唱片说明书里面只标明这是1969年9月29和30号在Barking Assembly Hall的录音,录音师也是Auguer,但没说是环绕声录音之类的。这个录音的确和第三那个有一些差距。
TOP
12#

以上对于伯恩斯坦的DG版录音的感觉,可能会有我比较主观的意向,这是来自于录音的音效取向。因为无论指挥家在现场演出时如何安排乐队的各个声部,但录成录音之后的最后效果却是由录音师所调配的,而这些调配出来的效果可能会改变指挥家脑海里对乐队各声部搭配的意念。伯恩斯坦这个录音,我觉得录音里面似乎在弦乐声部上配给的分量有些过多了,所以有时候弦乐部给我一种吵吵嚷嚷的感觉——这并不是音质上的问题,而是关于结构上的个人看法。这种吵嚷的感觉反而让我觉得伯恩斯坦的这个录音缺乏了鲜明个性。

(未完待续)
TOP
13#

就前面JWang的一些无根据的判断,为了说明情况,我把霍伦斯坦版的第四乐章开头45秒钟的音乐先用EAC 100%复制下来并且用Lame转换成VBR形式的mp3文档(因为论坛上上传功能只能允许mp3音乐)。

请版主开启我的上传mp3文件的权限,我打算把这段音乐传上来让各位网友用自己的器材,亲自判断一下到底有没有过载的破音。

假如怀疑mp3的转换,也可以请版主特批我上传这段音乐100%和CD上信号一样的Wave文档,大小约8M,各位网友可以下载来,自己亲耳判断。用扬声器听完假如还不确定,可以继续用监听耳机来听。从而看看JWang整天挂在嘴边的“你的器材不够班”的遁词究竟是何面目。
最后编辑felixcat
TOP
14#

JWang 在 2005-10-23 8:32:16 发表的内容
老兄,母带不能承受大的动态?母带可以做到90db。一般LP大概可到60db。你在讲什么?这张Horenstein的M1录音不是很理想。音场不广,动态压缩的比较多。有破音的话,先检查检查你的设备。如果只能选7张M1,Horenstein是不会入的。当然你可以讲“你”是这样认为的。那我们也不必争了。我尊重你个人的偏好。

我还是这句话,对任何东西发言要经过大脑思考。学风要脚踏实地。不要想当然,也不要信口开河。


很明显,假如录音师在乐队动态大的时候没有调整好麦克风输入录音设备的信号电平,则就会使磁带出现过载现象。霍伦斯坦这个录音,我听的是CD版本。CD版本在第四乐章的时候出现很多次过载现象,相信每一位拥有这张CD的朋友都清楚这一点。

至于为何CD版上会有这种现象,原因出在哪里,我无法确定,但是凭经验我觉得这是来自于模拟磁带上的失真,这是我的估计。

我这里评价的七个版本,我什么时候说过是“七大版本”的呢?我又什么时候说这是公认的好版本呢?我只是拿出手头经常听的几个录音,然后给出个人的看法而已。您不同意无所谓啊,但请别破坏帖子里面好的讨论气氛。我后面还要介绍埃森巴赫指挥的版本呢,您别又说上面那一套话就可以了。
TOP
15#

上山砍柴 在 2005-10-23 12:37:16 发表的内容
FEL兄有听过阿巴多入主BPO之后的那个马1?


噢,这个还没听过呢,多谢砍柴兄的推荐!我近来打算发掘一下阿巴多、Sinopoli、布列兹等当代大师的马勒。过一段时间之后我会可能会再写马勒第一的版本评论续集 :)
TOP
16#

JWang 在 2005-10-23 13:01:41 发表的内容
老兄,还要争?如果象你这样讲的话,那我的LP也会有失真。我的LP和你的CD是同一个录音。凭经验?凭什么经验?

我给你个下台阶吧。假定这个CD本身中是有破声,(此种情况是很少见很少见的。至少不太可能在原始的母带中。)压制CD的或许不是原始母带。在大动态时造成破声很大一部分原因是CD中的动态超过了器材可以接受的范围。反之来讲,器材有毛病或太低档。


一句话:请你听过这张CD之后再来说,好吗?(我现在开始怀疑你是否有这张CD了)

CD版的声音和LP有明显不同的例子多得很,你何必因为LP不是这样就断定CD也不是这样呢?

我这里不讨论CD和LP哪个版本好,我只是说CD版里面出现了过载的破音。假如你还有疑问的话,我打算把第四乐章的一部分拷贝成Wave文档贴上来,让在座各位朋友用自己的器材判断一下,好吗?
TOP
17#

感谢加肥猫兄的补充!
TOP
18#

然后我们再来听听伯恩斯坦指挥纽约爱乐的CBS版,66年10月的录音。这个录音有CBS正价版的,不过我只翻到这张Sony后来再版的,先顶着凑个数:

[upload=jpg]Upload/2005102311593185606.jpg[/upload]

对于马勒第一,相比起DG版我觉得伯恩斯坦的CBS录音让我感觉更好,因为在这版里伯恩斯坦对于弦乐的雕琢比晚年的皇家音乐厅DG版要更加用心。尽管这版总体来讲音效比DG的要逊色,但是因为伯恩斯坦的细心雕琢使我异常感动,因此我反倒觉得这版更为耐听。

要领略伯恩斯坦这版录音里面的精雕细刻之处,我们可以从第二乐章和第三乐章下手。听听第二乐章里面那些调皮活泼的弦乐和第三乐章里面那种忧郁与幽默混杂的情调,假如说朱立尼是通过音色上来实现的话,那么伯恩斯坦则是从节奏和断句的微妙控制来达到目的的。

虽然这个录音并不能重现当时乐队在录音现场演奏第四乐章时的那种狂风暴雨般的气势,但是我们仍然能够从动态有压缩的录音中想象到当时的情景该是如何地激动人心。另外补充一句,伯恩斯坦的DG版的第四乐章在动态表现上来讲的确效果很好,我很喜欢那版里面的大鼓和定音鼓了,敲得特别有感觉。


(未完待续)
TOP
19#

接下来继续看伯恩斯坦(Bernstein)指挥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乐队的DG数码版。

[upload=jpg]Upload/200510225553316565.jpg[/upload]

伯恩斯坦有两套马勒交响曲的录音,稍后还要介绍他和纽约爱乐合作的CBS版。在DG版里面,伯恩斯坦表现出一种超然的境界,因此他演绎的马勒第一让我觉得有点平淡。有一些值得好好滥情一番的乐段,伯恩斯坦却用一种平直的方法叙述出来,或许有思想性但让我觉得意犹未尽。假如想了解马勒这首作品的结构和和声的话,我觉得伯恩斯坦的DG版是一个绝佳的选择。因为录音音效好,并且节奏掌握上中规中矩,因此伯恩斯坦的DG版是一个绝对安全的选择。

皇家音乐厅乐队的铜管比芝加哥乐团的要稍弱,比如说第四乐章圆号吹奏的雄壮的主题,明显朱立尼版的气势要威猛得多;而皇家音乐厅乐队圆号的演奏风格则显得有点随意,庄重度稍有欠缺。

(未完待续)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