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狗儿念经兄原创】索夫朗尼斯基——关于他的对话 [复制链接]

1#
狗儿年经兄是我的一位朋友,是非常见多识广的一位爱乐者,平时喜欢读书和音乐。下面是我转的他的一个帖子,他会让大家知道帖子应该怎样写,我是按捺不住喜悦之情,所以转过来给168的朋友看看。这个帖子发在《极品人生》。
几年前在朋友介绍下我开始接触到索夫朗尼斯基的音乐,接下来陆续要发在这里的文字也都是几年前在某论坛上发表过的,其间与一位朋友展开过关于这位伟大钢琴家的令人兴奋的一系列讨论,如今全部原封不动的搬到这里,希望能引起有缘人的共鸣!

就让我们从下面这张CD说起吧!
3.jpg (, 下载次数:1)

jpg(2010/2/5 5:20:29 上传)

3.jpg

本主题由 版主 eric 于 2010/2/5 14:13:24 执行 设置精华/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2#


我是从这张CD开始接触到索氏的演绎的,用老掉牙的一种方式——荒岛唱片来打比方的话,这绝对是我的荒岛选择之一,而且是排名前三位的选择。

当初,仅仅一曲李斯特改编舒伯特艺术歌曲《美丽的磨坊女》中的“磨工与小溪”就让我灵魂出窍了!
(音乐可以上传,我删去连接,我是本着互相交流的原因,所以这样做的。《极品人生》有许多很强的高手,这次我先转一篇。
大家可以先听听这段音乐,我听了很多遍。)
最后编辑shinelb 最后编辑于 2010-02-05 06:06:40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3#

啊,对!(原发于2007—06—26)

拿到索夫朗尼斯基的唱片有一个多星期了,近几天一直怀着异常兴奋的心情在聆听。因为索氏带给你的是某种近于狂喜般的体验,所以导致我一时之间竟然陷入了一种失语的状态中,以至于不知道应该怎么去赞美和评价索夫朗尼斯基的艺术——那种巨大的,天才般的演绎已经很久未见未闻了!脑子里一时很难找到一种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过去我们读到的那些用来赞美其他艺术家的语言,放在索氏的身上好像都不太合适,太苍白,因为索氏的演绎太有个性,那样的演绎找不到可比性。索氏的每一次演奏都是一次唯一的“临在”,这样一种临在的状态,使他的演奏充满千变万化的独特景观,然而,它们又是那么清晰地挺立在那里,如同汪洋大海里的航行座标,矗立在音乐的极点之上,独一无二,不可戏拟,不可模仿。
      
      海因里希·涅高兹说:“他像上帝一般在弹琴,它看起来就像是上帝”。我最喜欢的新教神学家卡尔·巴特说:“我们对上帝所说的话,千言万语,也无非是一声小小的赞叹:“啊,对”!虽然我知道此上帝绝非彼上帝,但卡尔·巴特的话却也道出了此时此刻我的感受:于内心翻江倒海,澎湃汹涌之际,我却也只能发出“啊,对!”的感叹。
      
      索夫朗尼斯基的音乐是诗意的,而诗意的艺术往往能引起我们的联想,引起我们对世界图景似的浮想联翩。在我试图对索氏的音乐谈一点真实的聆听感受之前,也许下面的这些充满诗意的画面能够让我们更加容易地,如同手持一把通往索氏音乐神秘之境的钥匙,去开启他那非凡艺术的大门!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4#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5#





*以上照片是我最好的朋友H君于爱沙尼亚首都塔林拍的,H也是一个痴迷的古典音乐爱好者,在爱沙尼亚已整整待了15年。塔林以东320公里就是圣彼德堡,与塔林、赫尔辛基同处芬兰湾,天空的色彩也异常相似。(待续)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6#

这个帖子狗兄暂时贴了这些,
还没完的,
到时继续更新。
狗兄是一个艺术素养很高的人。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7#

哈兄以前的头像就是这位老兄,对不对?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8#

这位狗兄发帖真是认真到“变态”,
我很佩服他的学识,他最喜欢一边听瓦格纳一边看荷尔德林的诗集。
我和他臭味相投,但水平就远不如他。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9#

(继续)关于上面这张唱片的文字。原发于2007-06-30

这是索夫朗尼斯基1960年的录音,在他告别人世的前夜。我不知道这是否是他最后的“天鹅之歌”!关于这张唱片,这张被全世界无数钢琴家以及资深乐迷们视为钢琴录音史上的奇迹的“荒岛唱片”,我们还得,而且也一定得从舒伯特--李斯特的改编曲谈起,从《磨工与小溪》谈起。

      舒伯特的《磨工与小溪》由我所熟知的波斯特里奇唱来,有一种淡雅的忧伤和含蓄的抒情,是典型的舒伯特似的意境,古典而又浪漫。个人认为李斯特的改编曲在一定程度上升华了它,使音乐脱离了歌词的羁跘,让想象有了自由驰骋的空间。
  
      但是,我不知道哪一位钢琴家能把这首改编曲弹出这样的感觉,那是怎样的一种感觉呢?!首先,在你心里先入为主的,那个孤独的磨工以及那条寂寞的小溪没有了踪影,音乐也不再是叙事性的,不再是关于一次绝望爱情的低语和自我抚慰。灵魂在这里脱颖而出,它带着一股巨大的内心溶岩般的能量,挣脱悲情的泥潭,仿佛穿破了波罗的海那层层压顶的乌云,在一束束穿云而出的阳光中,于海天交接的广大浩瀚的时空里孤独地飞翔。从索夫朗尼斯基的指尖下流溢出的每一粒音符都如同悬浮在那浩大的空间里,波光粼粼!从来没有过的自由从你的内在涌上脑际,涌上你的鼻端和眼眶,引领着你的灵魂在索夫朗尼斯基如钟声一般的音符中穿云破雾。他的每一粒音符中都包含着无法言说的生命激情,然而,它们又是那么的内敛,不至于使情感的闸门决堤,而完全是内在的涌动。那一粒粒挺立的音符,就像一次次的告白,在述说这位孤寂的诗人内在里还乡的渴望。巨大的幸福感充盈其间,仿佛一切都在这音乐的翱翔中释然了,俄罗斯的悲情在这一刻化为永恒的凝结!!

      都说人声是世间最美的声音,但又有哪一位“天使”能唱出这样完美的歌谣呢?!它已不再是磨工与小溪的对话,也许,我们应当称它为天使和大海的吟唱!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0#

直至目前为止俄国Vesta Vera出品的索夫朗尼斯基的唱片都可以在官网上找到:

http://www.cd-classica.ru/e/catalog.htm

我就不一一贴出来了,偷偷懒。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1#

先听听吧!拉赫曼尼洛夫前奏曲Prelude G-Dur, Оp.32 № 5. Moderato


下面这张CD中的其中一曲属于索夫朗尼斯基登峰化羽般的神来之笔!澄澈如明镜、清朗浩大如穹窿夜空中繁星点点,让人不由得神游物外,远在他乡!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2#

(原文继续)07年夏天,组织了一帮人去户外听音乐。

还记得在环河沟(距康定20来公里的一处海拔3400多米的高山平坝)的那个夜晚,四周群山沉寂,细雨霏霏,头上不见一颗星星,而我内心里却坚信索夫朗尼斯基的这首拉赫曼尼洛夫前奏曲能撩开夜空中那层雨幕。。。。。。。

当音乐第三遍响起时,奇迹出现了,星星一颗接一颗地钻出了云端!这是鬼使神差吗?我不知道,但我确信,但音乐感动你时,它具有无比超然的力量——那一刻我与自然融为一体!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3#

当下者、创造者、浪漫主义者、神秘主义者——索夫朗尼斯基之谜

原发于2007-07-24

大约在两年前开始接触索夫朗尼斯基的音乐,关于他的传说几近神秘,坊间众说纷纭。就我个人的实际聆听经验来说,他不是一开始就深深地抓住了我,如同当年一瞬间即被切尼比达克俘获一般。原因之一,两年前能听到的索氏的音乐只有那么三五首,还是在网络上在线试听的那种。其二,后来零星到手的唱片也只一两张,且都被我束之高额,暂时遗忘了。真正开始认真聆听索夫朗尼斯基的音乐还是在最近,因为有了Vista Vera出品的十一张之多的索氏唱片以后。

但是,在被索氏演奏的舒伯特专辑(VVCD-00031)中诸如《磨工与小溪》(李斯特改编曲)等强烈震动后(毫不夸张),再转而去听他的肖邦、舒曼、贝多芬、拉赫玛尼洛夫等时,我又找不到多少感觉了。
    
问题出在哪里?下面这些文字正是最近一段时间以来,一边聆听,一边思考所产生的一些心得。文字是片断性的,突如其来的,一闪念之间的,多少暗合了索夫朗尼斯基音乐的某些特征。同样的,它们对我而言又是启发式的,虽然这些文字并未“滞留”在哪一位作曲家的哪一首具体的音乐上面,也即是说,它们也许并非是关于音乐内在层面的感悟和思考,但对我自己而言,确实是理解和进入索夫朗尼斯基音乐世界必不可少的路径之一。
  


海因里希·涅高兹形容索夫朗尼斯基弹琴“就像上帝一般在弹琴,他看起来就像上帝”,如此几近崇拜的表达从一个伟大的钢琴教育家的口中说出绝非毫无来由。可是,很长一段时间中,我在索氏的唱片中,却并未体察到这位“上帝”究竟伟大在哪里?他的音乐乍听起来个性强烈、气质鲜明,但又似乎不够严谨,缺乏深动、细腻的表现。不仅如此,往往还显得粗燥,太过随性。很明显,这人不属于深思熟虑型的人。因此,教授这一头衔戴在他头上就成为一种体制化的讽刺,索氏终其一生,教学硕果为零。


难道涅高兹错了?他告诫他的学生们不可错过索氏的任何一场音乐会;难道里赫特错了?当索氏称他为“天才”时,他称索氏为“上帝”;难道吉利尔斯错了?索氏去世时他说:“世界上最伟大的钢琴家离我们而去了!”;难道贝尔曼也……???常识告诉我,不可能!错的一定是我!有时候,错误就像一堵墙,碰上去之后,反而一切都明朗起来。


抛开一切有关索夫朗尼斯基的文本资料,直接从“听”本身入手,十多张索氏音乐会现场录音听下来,两个字凸现出来——『当下』。当下不是现在,不是过去某一瞬间,也非将来某一瞬间。它是过去,现在和将来中永远的现在。索夫朗尼斯基就是一个永远活在“当下”的人,尤其当他弹奏钢琴时,他个人生命中不同“时态”的情感、经历、情绪乃至天气状况、身体痛痒等诸多因素,全都一古脑儿注入了那一“当下”之中。甚至在音乐会进行当中,他也完全可能朝另一个“当下”行进和靠拢!)


然而,当下是危险的,一个处在当下状态中的人所面临的是未知的将来。因此,就一个永远生活在当下的人而言,缺乏精致、细腻、深思熟虑乃至于犯错会成为常态,只有自由和勇气能够为其加冕。当下和即兴是一对孪生兄弟,只有天才的诗人能够同时支配它们,索夫朗尼斯基是这个意义上最伟大的诗人!


因此,索夫朗尼斯基的每一次演奏都充满了不确定性,一旦进入演奏状态,这个人仿佛立马成为一个没有“过去”的人,一切对他而言又是全新的开端。“未知”以及“不确定”会使这个人兴奋得如同一头即将上场的斗牛,等待将心中的角刺向音乐的中心;等待一场全新的,创造的盛宴拉开帷幕。


涅高兹深谙此中奥妙,关于索夫朗尼斯基的这一切他应该早已了然于胸。所以,他才会告诫自己的每一位爱徒:绝不可错过索夫朗尼斯基的每一次演奏!因为就连演奏者本人也不清楚接下去的一切将会把自己和音乐带向何方,即兴似的创造神力又将如何幻化出缪斯之翼。也许,只有一点是确定的,那就是索氏本人早已炉火纯青的技艺!


因此,当我们聆听索夫朗尼斯基的演奏时,就不必再去计较其粗燥、随性……;计较其个性凌驾于音乐之上……;计较其缺乏深动、细腻和委婉……。这一切不过是浑沌之雾,微不足道。演奏者本人和我们需要的都仅仅是等待,仅仅是凝神屏息,因为一切都还在酝酿中,如同魔法!然后,经常地,奇迹出现了,那是怎样的奇迹呢?!那是许许多多超一流的钢琴家,即使穷尽一生或许也无法达到的状态!这些音乐史上的“八十五分大师”乃至“九十五分大师”们,永远不会搞明白的是:这位“异数”,这位经常连“及格”也嫌“勉强”的钢琴家怎么能一而再,再而三地将一个个奇迹频繁地镶嵌在音乐的时空中,如此耀眼,光辉夺目,辉映天际?!答案很简单:索夫朗尼斯基是世间最伟大、纯粹的即兴诗人之一,永远活在当下,没有过去,没有将来!


因此,涅高兹的答案同样简单:对那些永远处于衡常状态中的钢琴家们而言,我们今天听他们的演奏,或者明天听;今年听,或者明年听,结果不会有太多出入,漏掉一两场或者更多,无所谓损失。但是,漏掉索夫朗尼斯基的任何一场音乐会,完全有可能的是:音乐史上最伟大的奇迹将和你擦肩而过,从此不再!同理,对任何一个真正的索夫朗尼斯基迷而言,漏掉其任何一场现场音乐会的录音唱片,你也和音乐史上的一个奇迹擦肩而过了!在我们经验范围内所处的音乐史上,只有伟大的富特文格勒与之遥相呼应!


这世界过去、现在和将来会有众多的钢琴家,当他们演奏时,音乐闪亮起来,通过他们的演奏,音乐得以被言说。唯有索夫朗尼斯基,所有的音乐都深深打上了索氏的烙印,在他那里只有一种音乐——索夫朗尼斯基的音乐——通过音乐,他,言说自身!这个意义上的索夫朗尼斯基乃是纯粹“酒神”的化身!


唯一的例外,斯克里亚宾!索氏就像斯克里亚宾?不尽然?反之亦然?是的!他们是二位一体的,虽然这二位从来未曾蒙面,但通过一种什么样的“灵媒”他们合二为一了呢?是传说中斯克里亚宾故居中“阴魂不散”的神秘“幽灵”吗?索氏在那儿的每一次演奏都如有神助!那么,艾莱娜?不!这位作曲家的长女恐怕并不比这位女婿更懂岳父;要不,外星人?索氏篤信外星人的存在。不过这太荒谬,本身就如同天方夜谭。一个大胆的结论——『神秘』的创造性!——自由、即兴、梦幻,以及关于微观世界的视野、连通“不可见世界”之灵气,以至于“粉碎性高潮”的创造性!所有这些因素,为这两位天才所共同拥有,在此,他们是“三位一体”的。


索夫朗尼斯基可能是唯一能带领我们真正进入斯克里亚宾音乐的内在世界的人,由此,又一扇音乐的大门为我们敞开来。没有索夫朗尼斯基,斯克里亚宾的价值也许永远不会被重估。从斯克里亚宾音乐的角度关照索氏的艺术:诗意、浪漫、激情、神秘以及明朗圆润的琴声、梦幻般的色彩、铿锵的悲剧力量、狂喜的高潮,所有这一切,全都源自斯克里亚宾!


索夫朗尼斯基是绝无仅有的奇迹。玛丽亚·尤金娜说他:英雄、光辉、真实、深情、忧郁但不失优雅,还应加上一条——神秘的灵性!而且是巨大且持久的灵性,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至其去世,不仅从未中断过,反而越来越强烈,即使晚年被体制边缘化,导致其陷于酗酒、磕药的泥潭,从而离群索居也未曾丝毫减损,那样的灵性正是这位俄罗斯钢琴的“上帝”无穷创造力的来源,而创造,恰是上帝的本质属性之一。
最后编辑shinelb 最后编辑于 2010-02-06 05:12:38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4#

未完待续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5#

(原文继续)
朋友W君少年老陈,嗜乐如命,一日不听,如隔三秋。我们经常在一起畅谈音乐感想,这人记忆力惊人,是个版本学高手,几乎听完了上个世纪前半业所有伟大钢琴家的作品,对有关他们的趣闻轶事了如指掌,在对待索夫朗尼斯基的音乐上咱们是“一丘之貉”,几年前的那场对话就是在我们之间展开的,应该说,相互之间激发了不少的灵感。

坦诚的说,本来很想删除W君对我的溢美之辞(自己觉得肉麻),但考虑到文字的连贯性还是保留了原貌,只是本人的姓名以“狗儿念经”代替了。

以下对话自2007-07-28日始,于2007-8-20 止。

W:


“文字是片断性的,突如其来的,一闪念之间的,多少暗合了索夫朗尼斯基音乐的某些特征。”
“十多张索氏音乐会现场录音听下来,两个字凸现出来——『当下』。当下不是现在,不是过去某一瞬间,也非将来某一瞬间。它是过去,现在和将来中永远的现在。索夫朗尼斯基就是一个永远活在“当下”的人。”


如此多灵感俯拾即是的文字,读之如饮甘醇!前人对于sofronitsky的种种论述,主要集中于他的神秘和诗意,聚焦于他的独特个性和无穷创造力,可是说来说去都未能挖掘出这一切产生的源泉!我想,狗儿念经老师对于sofronitsky“永远活在当下”本质的描述,是具有开创性意义的。原因正在于sofronitsky的神秘和诗意,他的个性和创造力之所以能够生生不息,进而形成越发神秘而诗意的循环,根源正在于狗儿念经老师点出的“永远活在当下”——“索夫朗尼斯基的每一次演奏都充满了不确定性,一旦进入演奏状态,这个人仿佛立马成为一个没有“过去”的人,一切对他而言又是全新的开端。”面对老狗儿念经师深刻的论述,我也产生了聆听sofronitsky颠峰时期演奏常常产生的“失语”之状。尽管,狗儿念经老师说他对sofronitsky演奏的肖邦、舒曼、贝多芬、拉赫马尼诺夫等作品,“找不到多少感觉”,可我仍然认为狗儿念经老师是sofronitsky真正的知音!

唯一想要补充的是文中认为sofronitsky的演奏“缺乏生动、细腻的表现”这一观点。这涉及到sofronitsky前后期演奏风格的转变问题。晚期的sofronitsky确实存在演奏中细腻不足的问题,可透过他早期的录音,我们可以清晰的发现sofronitsky以其独步天下的音色对乐曲的细节进行了生动细腻的表现和挖掘,而其宛如云中漫步般的神妙韵律,更向我们展示了苏联钢琴上帝真正的颠峰演奏。我想,涅高兹所说“上帝般的演奏”更多的应该是指的这一时期吧。遗憾的是,viste vera和目前市面上可以找到的melody和denon录音都以sofronitsky中晚期的演奏为主,他早期的录音极为稀少和罕见,我见过的只有piano library和捷克russia telants公司的录音,这两张唱片足以代表sofronitsky演奏的最高境界,甚至,我常常觉得,如果在20世纪钢琴演奏上“华山论剑”的话,sofronitsky的早期录音一定会位列“五绝之一”!下次有机会再与大家一起分享这几张不朽之作!


狗儿念经:


W老弟,有时候我们对人与事的理解往往源于一种“顿悟”似的体验,猛然之间,一切都豁然开朗了,我对索夫朗尼斯基就是在这种“一瞬间的顿悟”中彻底理解了他!当然,我谈到的“当下”状态只是进入索氏的契机之一,正如索氏著名的宣言:“真正的艺术家要像被七层盔甲阻挡着的火热熔岩”一般,同样是理解索氏艺术的关键所在。

之前,我并不理解索氏的肖邦为什么要弹得那么“明朗”,现在我则完全理解了,或者说悟到了一些奥妙。其原因:索氏在弹奏很多作品前,都处于这股“内心能量”将要被释放的状态中,一旦进入演奏中,那些个“强音”就往往会让我们觉得“过了”。但殊不知,索氏若不这样弹,那么,那些奇妙的“弱音”就无从召唤。也正是基于这股“内心能量”,索氏其实在演奏之前就已经架构起了一个“巨大”的空间,并以此容纳这一“能量”!

明白这一切后,应该说我已经折服了,而且从此也应该是一个“超级”索夫朗尼斯基迷了!不仅如此,我还发现奇妙的一点,那就是索夫朗尼斯基从不与交响乐队合作协奏曲。想想索氏这独一无二的“怪癖”,其实也很简单,像他那么拥有强大个性与激情的人,又有哪一支乐队能驾驭得了他呢?也许福特文格勒棒下的柏林爱乐差强可以吧!如此一来,索夫朗尼斯基又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遗憾,就如同切尼比达克从不指挥歌剧和马勒所留给我们的遗憾一样!也许这世间最伟大的艺术家都有这一令人遗憾的层面,不如此,在他们身后我们连遐想的空间都没有了。因此,我们不应“责怪”他们没给我们再多一点,而应当感谢他们已经给予我们太多太多!


狗儿念经:


每当我们以“当下”的视角去考察索夫朗尼斯基的演奏时,他的一些错误不仅不会使我们对他产生置疑,相反,对于一个真正理解了索夫朗尼斯基的人而言,他的那些错误还会使我们有一些“异样的”感动,举个例子: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6#



就拿这套肖邦专辑来说吧,CD1上面的第16曲,也就是著名的“雨滴”前奏曲,深具大师风范,即使与柯尔托相比也是很有说服力的。但随之而来的后一首,索夫朗尼斯基的技术完全“崩溃”散架了,记得那天在欣赏会上我形容他“就像一个身中数弹还在勇往直前的斗士一般”,冲向那个音乐的“高地”。。。。。。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7#


索夫朗尼斯基演奏萧邦前奏曲之“雨滴”。
最后编辑shinelb 最后编辑于 2010-02-07 04:08:27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8#



大师悲壮的“崩溃”!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9#

但是,当我第一次听到这样“当众出丑”的状态时,我确实很纳闷,“上帝”怎么会如此不堪一击?

第二天我还在脑子里转悠这个疑问,但就是在一瞬间我理解了,不仅理解,而且也被感动了!可以说,那一刻的我,脑海里就像过电影一样,一个个的“蒙太奇”画面在我的视觉里闪现而过:那一天他怎么了?在他的生活里发生了什么事?或者连续几天里,在他的内心和现实生活中,这个人遇到了什么样的“刺激”和“挑战”?又或者在演奏进行中因前一首“雨滴”中积郁下的忧郁的情绪还无从释怀,以至于蓄积了太多的能量以图在这首前奏曲里面“张狂”地释放,哪怕甘冒失败的危险?。。。。。。众多的可能性都存在!

但索氏之所以是索氏,就在于这个人能够在一瞬间决定“鲜活的”生命状态的下一个走向,而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的人如果没有一个前瞻性的思考过程,是不会去冒那样的风险的。索夫朗尼斯基在那一刻难道对自己当时的状态会完全没有预料吗?我想他预料到了!但即使那样,也阻挡不了他义无反顾地去冒险,去再一次地面对他生命中又一个极限的“高地”。那一刻,我想到了向死而生!这需要何等的大无畏精神啊!虽然最后索夫朗尼斯基失败了,但我因钦佩他的勇气和直面人生每一个瞬间的胆量而感动!世上这样的人不多,索夫朗尼斯基算一个!

那几天正好在读《叶隐闻书》,“叶隐之武士,对死追问不已,高举着死的观念而活,就像存在主义。”,“武士赴死,于死的瞬间与美相遇,便舍弃人生,跟着美去。。。。。。武士之道是一种死的美学——落花之美。”!是的,东方和西方就这样相遇了,索夫朗尼斯基的音乐不是单纯的音乐之美,而是生命瞬间之美的绽放!


W:


狗儿念经老师,再一次读到您对sofronitsky的精彩论述,让一贯自诩为索氏超级乐迷的我甘拜下风!

原因有二:

一是您已经从单纯的音乐角度去理解索氏,升华到了从人生哲学和审美理念去理解和洞悉索氏演奏的真谛。而唯有以文化比较和审美哲学的方式去论述,才有可能勾勒出那些难以言传的乐音之美:“武士赴死,于死的瞬间与美相遇,便舍弃人生,跟着美去。。。。。。武士之道是一种死的美学——落花之美。是的,东方和西方就这样相遇了,索夫朗尼斯基的音乐不是单纯的音乐之美,而是生命瞬间之美的绽放!”我想,sofronitsky生命的瞬间之美是由他的人生理念和审美情趣所决定的,那一个个让我辈耿耿难忘的音乐瞬间只是这一生命瞬间之美的最佳投影,可如若没有了这一最佳投影,sofronitsky的生命瞬间之美将永远不可能以“活在当下”的状态喷薄而出,从而真正存在!

二是您理解sofronisky的“顿悟”方式我认为是理解索氏最为直接有效的方式,甚至我认为这是唯一真正有效的方式!这与sofronitsky的艺术理念有着天然的契合之处。索氏曾经说他有几十种方式演奏同一首乐曲,即使他已在后台也仍不知今天会以何种方式诠释,可我更倾向于相信,索氏在音乐会上演绎完一首曲子,并不真是从几十种既有方式种选择了一种,而是又完成了一种全新方式的创造!从不断创造这个意义上说,福特和索氏应该是真正的千载知音,而看似与索氏“风马牛不相及”的切利,在音乐“永远只活在当下”这个问题上与sofronitsky也好像是殊途同归!

这让我不得不再次感叹,伟大的艺术总是在展示它们各自卓尔不群个性的同时,又在高端的峰会碰撞中显现出了奇妙的共性!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