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俺的唱片心水集,涂鸦手扎 [复制链接]

1#
[upload=jpg]Upload/20053719365623012.jpg[/upload]
鉴于水平太差,俺一般都是潜水,看到有合适唱片就下手。近期见到不少同好把心水唱片不断罗列,俺也心血来潮了。就不定期贴一些吧,欢迎大家拍砖。
首先登场的是卡撒尔斯的巴赫大无,1936-39的录音,这张是老版,无论如何,砸锅卖铁也要弄一张老版的来听听!
这张CD的转制是EMI的前老牌转制人HARDWICK的杰作,代表了EMI的最高制作水准,认真听一下,注意到这个录音素质非常优质,细节、音色丰富无比,不论是大提琴浑厚的鸣响还是弱音时静静的共鸣都展现得非常恰当。
卡老的音色古拙苍劲、宏浑真切,这一版连卡老的一股爽朗之气都翻制出来了,非常难得!
例如第一首的前奏曲,一开始卡老的大提琴就发出深沉有力而绵长的鸣响,然后悠然自得地开始推进,大提琴始终在轻轻地鸣响;在中段开始出现个别强有力的拉奏,接着回复平和,最后在末尾展开了难以置信的强大加速,注意到这段叫人目定口呆的表演,力度、色彩、速度的不断翻滚,层层迭迭,实在太迷人了!
30年代的录音被转制得非常好,喜欢这个版的人得向工程师HARDWICK致敬,大提琴音色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保留,更加难得的是噪音也被控制得很好,尽管有理由相信可能会有少量影响,但是他显然非常谨慎地处理一切细节,连本来母版上的一些明显缺陷都被小心地保留了!
如果不对这个相同的转制进行高价的发行,很难相信会有别的版本能有更好的效果!这张唱片无论是演绎、转制、价格都是典范之作,如果EMI别的制作也保持这种态度的话,俺真的要跪下来感谢苍天了。
唱片编号:CHS 7 61027 2
分享 转发
TOP
2#

感谢差不多两年了仍然有人关注这个旧文!
俺不是米人,而且这些也不是什么珍稀唱片,后来大约有一年多没怎么写过文章,一些新的文章可以到音乐随想去看。现在在找Blog,以后准备更新在Blog了。
TOP
3#

这个老版CD封面的颜色是紫黄色的,而说明书就是上面的图片所见,偏绿色的。
另外还有个版是红标的,CD编号一样,俺手头上没有,不知道是不是一样的音质。
[upload=jpg]Upload/20053720172019800.jpg[/upload]
TOP
4#

[upload=jpg]Upload/20053720353624052.jpg[/upload]
啊哈,轮到NAXOS出场了,近年NAXOS不断地重发历史录音,而且是一贯的低价,实在是太好了,而且相当的部分音质优良!
可惜轮到这个巴赫大无的时候,俺失望了。相比较于EMI的老版,这个版本显得过于强调“优美”了,卡撒尔斯的琴音显得过于秀气,厚度不足,细节也不太丰富。
转制者MARSTON是俺很欣赏的制作人,可惜这个转制听起来不那么成功,尤其是极容易引起注意的第一前奏曲。但是某些部分听起来却很不错,例如第5组。说明书也没有提到具体的制作细节,俺觉得这是NAXOS没能够找到很好的原版所致,MARSTON也无能为力。不过正因为这个“秀气”特质,听其中的抒情段落确实是非常迷人的,如果觉得EMI版声音过粗,听这个版则相当的不错。
NAXOS版还有优势,后面还附加了一些巴赫的改编曲,这些相当出色!当然G弦上的咏叹调伴奏相当的差劲,听起来极不舒服,不过这不关NAXOS的事。两张CD合起来才是EMI一张的价格,比之EMI新发行的版本各有优缺点,如果你还没有,这是值得关注的。
TOP
5#

[upload=jpg]Upload/20053720234486228.jpg[/upload]
呵呵,没错,这个是EMI100周年重新发行的版本,非常不幸的是这个版本已经经由ART技术处理过了,声音听起来干干净净,显得枯燥乏味,老版丰富的泛音不见了,音色没了,细节没了......更加可怜的是噪音并没有比老版削弱多少,倒是母版的一些小缺陷被修正了,实在是不知所云。这是一个听起来叫人难过的版本,如果我们都是听这样的唱片来认识卡撒尔斯的艺术的话,那真是太不幸了。
必须坦白,俺手上这个是D版,实在没勇气去买正版,大量的聆听经验表明,如果是出色的音质,即使听D版,也是能听出来的。鉴于老版已经绝版多时,这个版本似乎是必经之路了。。。
TOP
6#

山东大王 在 2005-3-7 20:36:42 发表的内容
楼主了得
能从这套炒豆的唱片中听出这么多讲究!

服了YOU

这个一点也不炒豆,好得很那!
改天再继续,今天到此!
TOP
7#

不知不觉俺的发贴已经来到100正了啊,厉害!这第100无论如何不能是灌水的:
还听过一个带韩文字样的,是APE,可惜文件坏了,不能再核实。这个处理拓展了录音的空间感,听起来不太舒服,细节也丢失不少,不过仍然好于ART版。其实最好的空间感就是丰富的细节和无穷的色彩,EMI老版就像有一把大提琴在你面前,而这些故意提升空间感的就像一个小空间中套着一把大提琴。
TOP
8#

这个版就是前面提到的APE文件,声音还可以的,稍微机械、干了点。
[upload=jpg]Upload/20053818514481651.jpg[/upload]
TOP
9#

关于这个伟大的录音,再接着说两句。NAXOS版其实还不错的,特别推荐它的第二张CD。例如第六组曲的吉伏特舞曲,卡撒尔斯拉得棒极了,EMI老版是一种浑然天成的感觉,特别是进入中段(1分30开始)后的持续弱奏,温暖、柔和,水乳交融般;而NAXOS的则奇怪地强的显得更强,弱的显得更秀气,听起来相当的优美,不过偏见会使人觉得这不够高明;而EMI100周年版听起来实在无趣极了,简直就是一个机器人在拉一把很次的琴!
NAXOS的怎么说也其实不太坏,噪音比EMI的大一点只是为了寻求更好的音质,听听后面附加的巴赫作品改编,例如15轨,听到那些在大无里无数次出现的馥郁、敏捷的揉弦了吗?太美了——这正是我们要千找万呼的声音呀。
鉴于NAXOS没给俺什么好处,还是保守地推荐这个录音吧,至于EMI新版,除非你走投无路,否则不要碰它。当然,俺很乐意哪位善长人翁送俺一套。
TOP
10#

chopin 在 2005-3-8 14:01:12 发表的内容
新版和老版差别真有那么大?

确实很大,1百几十元的多媒体箱子就能听出明显出别了。
TOP
11#

[upload=jpg]Upload/2005381704954150.jpg[/upload]
EMI还发行过这个版,不知道如何。
TOP
12#

韩国版
[upload=jpg]Upload/200538177220627.jpg[/upload]
TOP
13#

转让自然是不行的。俺的老版可不是D版,新版才是。
TOP
14#

牛牛523 在 2005-3-8 14:45:42 发表的内容
你一百几十的箱子就能听出明显的差别,俺还真是佩服你呀。EMI不聘请楼主当录音工程师真是莫大的损失。论坛里的这些老鸟都白混了,还费劲折腾什么呀?

说明显有点严重了,但是这个差别俺已经不能接受。
TOP
15#

ADWS 在 2005-3-8 16:25:52 发表的内容
chopin 在 2005-3-8 14:01:12 发表的内容
新版和老版差别真有那么大?


偶的世纪伟大录音转制令人失望,去噪处理的如同没有血肉的骨架,干憋乏味。

[upload=jpg]Upload/2005381729483844.jpg[/upload]
现在常见的是这个,估计100周年版也不好找了。

最后编辑weiarc
TOP
16#

goke 在 2005-3-8 23:08:27 发表的内容
那有听过同曲BIDDULPH出的吗,应该比这些都好吧

应该比这些好,可惜没有。毕竟价格贵了好多。要是EMI老版用这种规格出版,也绝对不止于此。
BIDDULPH网站已经查不到信息了,不知道是否绝版?
TOP
17#

上山砍柴 在 2005-3-9 10:18:35 发表的内容
韩国版和EMI版是相同的版本吗?

应该不同,可能是用CEDAR重新处理过的。
TOP
18#

enescu 在 2005-3-9 20:53:17 发表的内容
opus kura这个是做的最好的
超过了PEARL!

早就听说了,可惜一直无缘一听,能说说吗?
TOP
19#

W. A. Mozart, L. van Beethoven, F. Schubert - Artur Schnabel
Catalog No.: AB78503
Label: Grammofono 2000, 1994
1 CD (ADD)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Piano Sonata No. 8 in A minor, K. 310

Ludwig van Beethoven
Piano Sonata no.21 in C major, Op..53 "Waldstein"

Franz Schubert
Piano Sonata No. 20 in A major, D. 959

Arthur Schnabel Piano
[upload=jpg]Upload/200531918504112302.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20053191851438271.jpg[/upload]

    我的文献功夫做得不好,所以并不十分清楚这张唱片究竟是哪个公司出的,也许是Fono Enterprise,不过这个是GRAMMOFONO 2000系列就一定没错了,蓝色系列是交响乐和合唱作品,酒红色系列是歌剧和音乐会,而这这张所在的绿色系列是属于独奏音乐,区分起来很容易。这个系列的制作有很多问题,但是伟大的演奏我们永远无法忽视。
    莫扎特第八钢琴奏鸣曲一开始主题,立刻能注意到施纳贝尔的处理非常庄重,注意一下高音部的歌唱性,节制而宁静;伴奏的低声部很轻,注意这里有随着高音部变化而进行的强烈的加速,迷人极了。施纳贝尔在这里展示的不是一种明快的歌唱性,试图在这里捕捉兴高采烈的感觉恐怕要失望了,但这种庄重的感觉对这个乐章实在必要极了!接着在中段开始钢琴进行了流利得眩目的演奏,阴云消失了,心情变得愉快无比,不过主题再现时使人确切地感受到整个乐章的色彩基调仍然是庄重、宁静的。
    这首曲子第一乐章我发现声道平衡有严重问题,钢琴位置明显地偏向左边(虽然是MONO!),而且左右有种要分裂的感觉,听起来难受极了!实在是非常的糟糕,这肯定是转录时出现的技术问题,这种专业态度实在要批评!
    第二乐章简直就是宁静的圣咏,施纳贝尔弹得不急也不缓,这是一种闲适的心情,琴音缓缓地流动,时而轻轻喘高或伏低,最妙的是不经意间奏出一个小漪涟,然后悄悄地回复平静。这种淡泊宁静和幻想的色彩,岂是我辈所能及之?!
    第三乐章一下速度变得快捷起来,也十分的短小,施纳贝尔对速度和强弱的处理实在厉害,比如注意一些细微的音符反复,听起来真的是手牵手围着跳舞一样!不信听一下1'附近的弹奏,重复完后的连接更是天衣无缝。丰富的节奏和色彩使得这一乐章叫人目不暇接,还没闹得明白,竟然就结束了!最后我还是得罗嗦一下,二、三乐章仍然跟首乐章一样,声道平衡很不好!太影响心情了!

    好了,接着是贝多芬的“华德斯坦”,很出名的一首钢奏。一开声我终于松了一口气:声道平衡终于正常了!
    开始的低声部低鸣象是一种威严的昭示,不管高音部玩什么花样,施纳贝尔始终非常扎实地弹出低声部的共鸣,一点不松懈,维持着强力的张力感。接着高声部象华丽的女高音般开始表演主题的魅力,既华丽而又清晰有力。很快估计是副题了,施纳贝尔回到了温柔之中。后面大幅度的主题交战开始,这个乐章弹得简洁又力而又富诗意——连带回想一下海菲茨在音乐中的处理,这是完美的战士处理战斗的方式:施纳贝尔的高音部把那种既闪烁又神秘的感觉表现得美极了,而有时又象黎明的鸟鸣,清新得破晓而出;再例如注意一下4'前开始的弹奏,我激动得几乎要跳起来!
    第二乐章开始的连接几乎就是印象派了,哈哈。施纳贝尔极力去约束钢琴的响度,让低音最自然地鸣响,绵绵不绝。慢慢在朦胧黯淡中露出点明亮的色彩,但是朦胧仍然持续覆盖着......在最寂静处,黎明来临了,请注意所有施纳贝尔所有这些迷人的处理,这是个迷雾中苏醒过来的黎明,带着喜悦,请留意到他那清晰有力的低音部,他还没有让高音部破茧而出!这样的音乐值得我们不断细细品味。

    最后是舒伯特的遗作20号钢奏,太庞大了,我不是一个勤快的人,只好偷懒了。回说一下这张唱片的音质,对我来说只能勉强接受,用的是CEDAR系统,处理人NAVA和MONTI。我发现噪音十分的干净,实际这已经极大地危害了音质,虽然说明书厚颜地说没有。高频部分被提升了,所以很多时候听起来太响,低频部分的色彩感也消失了——这太要命了,例如“华德斯坦”第二乐章的引导部分,深沉的色彩感几乎没了,有时候简直怀疑是机械在演奏。公正地说,效果比某些处理要出色(除开极度不负责的莫扎特KV310),尤其是对于耳朵极其灵敏的金耳朵来说,没有噪音的录音太可喜了。可是对于我这种带着木耳朵的老古董来说,这样的音质只能毫不留情地判它勉强及格!
    还得说一说它的包装,太太简陋了,根本没有象样的说明,绿色封面也是极为难看。这样的设计怎么对得起这些伟大的演绎?而且价格也不便宜?!录音的标识时间是1933/39,到底是哪个是33?39?可是我明明记得“华德斯坦”是1934年,舒伯特的遗作20号钢奏好像是1937年,连个具体月日都没有,对于我这种文献功夫不行的人来说太容易迷糊了。而且原始的来源盘距阵号都没有,这是存心糊弄人吗,这样的作风我有理由怀疑制作者盗窃了别人的成果再进行加工,这样的强盗行径我不由得不鄙视,谴责!
最后编辑weiarc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