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画龙何时能点睛?———关于数码流文件重播效果的忧思 [复制链接]

查看: 54981|回复: 172
1#

说到抓轨,我做 过试验。正版碟,用不同时期的电脑3台抓轨,CD机光纤输出数字录音,刻录碟抓轨(前面抓轨下来再刻录),得到5个数字文件。再用音频编辑软件进行比较,结果是5个文件是一样的。但用电脑播放这几个文件时,发现声音是有区别的。
分享 转发
TOP
2#

原帖由 残剑831 于 2015/10/28 17:55:00 发表

我试过不同软件抓轨的播放效果,各自差别非常明显的。



这个比较容易解释,就是不同软件抓轨所得的数据有差别(不知道你比较过没有,猜的)。


我的情况是5个数据完全一样,但声音是有区别。是否可以从电源方面来解释,每次播放的时候,电源质量都不同。
TOP
3#

原帖由 musichina 于 2015/10/28 21:20:00 发表
从波型的角度讲,24bit的才接近母带,最好32bit。sacd的波型经过滤波得到的20-20000是非常差的波型,声音自然不会好。放弃sacd吧,索尼骗了全世界,自己也没好果子吃,从sacd上面根本没赚什么钱,就卖了dsd的录音设备,害发烧友。


经常听到32bit的说法,从线性取样的角度来说,那是不可能的事,因为实际的电路里本底噪声连24bit都难以支持。
TOP
4#

原帖由 musichina 于 2015/10/28 22:47:00 发表
32bit是做母带的,你实际听到的可能只有24bit,32bit信息量太大,只能放在硬盘里面。
32bit录音难道不能录1khz的音乐吗?为什么要管嘈音?难道工程师是傻子吗

32bit只是量化的级数,和多少1khz的音乐没有关系。

用最小刻度是厘米的一把尺子去量一个物体的长度时,那么厘米以下的数是靠眼睛估计,如果记录时以米为单位,那么小数点后面只能有三位数有效数,而且第三位是估计值,是不准的,那么后面的第四、第五位还准吗?还有存在的意义吗?
TOP
5#

前面用已知精度的尺子来比喻。可能不好理解。现在换一种说法,应比较容易理解的。

测量一小块毛坯料的长度。因为是毛坯料,表面是比较粗糙的,凸凹不平的程度达到零点几毫米的程度。那么我们只需要有毫米刻度的尺子量就可以了,没有必要用精度达0.01毫米的千分尺来测量。

与32比特的精度比,音、视频信号就太粗糙了(这是物理定律决定的),离24比特的精度,差的都不是一点点,离32比特更不用提了。
TOP
6#

原帖由 mhd_hust 于 2015/10/29 11:54:00 发表
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听音乐CD的精度就够了,高比特的音乐反而因为信号粗糙,也听不出来。要提升音质需要其它短板的补足。


这个理解不妥,音乐信号粗糙不粗糙和多少比特没有关系的。就象毛坯料表面的粗糙程度和尺子精度没什么关系一样。
TOP
7#

前面说了抓轨的。现在说一下数字录音的,两台不同品牌不同级别的CD机(一台约20公斤,一台几公斤),用同一CD碟,同一录音设备,都用光纤输入进行录音,然后把两个文件进行对比,发现是一模一样的(和抓轨比,也一样)。说明两台CD机的读碟能力和对数字信号的解码能力是一样的。但两台CD机的声音风格是不一样的。我对信号的具体流程不是清楚,所以问题在D/A部分还是在模拟部分就不好说了。
TOP
8#

说信号的复杂程度和数据量,视频信号要比音频信号来得多。音频0.02兆(也就是20千赫兹),高清视频则高达27兆以上。虽然视频的量化级数比音频低,但每秒的数据量要比音频高很多(达几百兆以上,音频连零头都不到)。为了便于存在和传输,必需对视频数据进行几十倍的压缩。解码时,如果输入一个错误的数据,就可能有几十个错误的数据输出。音频信号可以不用压缩。解码时,如果输入一个错误的数据,只有一个错误的数据输出,所以,视频数据处理的复杂程度要比音频复杂。

眼睛和耳朵是功能不同的器官。眼睛能分辨出十分之一的亮度差别,耳朵不容易分辨出十分之一的响度差别。眼睛能分辨出几度相位差别,但耳朵不行。


所以从技术上来说我认为处理视频信号要比处理音频信号来得复杂。
TOP
9#

重放声音好不好听,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音源,最近从网上下了一段古筝音乐的录音(WAV),从录音的技术上来说,比我以前偶然录到的古筝音乐好太多,演员的熟练程度也还行(我录的那个,噪声 大,还有错音,中间有不连贯的地方)。但听下来,音乐味比不上我检到的那个。不发烧的老婆也是这个观点。
最后编辑开心果 最后编辑于 2015-11-01 16:08:44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