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11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驳“古典音乐没落了” [复制链接]

查看: 14131|回复: 100
21#

强力中锋 在 2006-9-8 21:38:11 发表的内容
没有衰落吗?那么我以前常去的大唱片店为什么一个个都消失了?多起来的只是些没品的小店,卖些杂七杂八的CD,能给个合理的解释吗?

学音乐的孩子是多了,可是那多半是家长逼的,因为没有特长孩子进不了好学校


您认为现在的年轻人是喜欢郎朗、李云迪还是更喜欢周杰伦和超女

在中国,恐怕古典音乐永远是极少数人的宠儿。看看我们的168,注册的也就3万多人,在网络时代的今天,差不多全中国的古典爱乐者都在这了(这里还有部分不听古典),即使这个数字放大10倍,区区30万,还不到北京市人口的1/50。您认为这样一个比例说得上兴旺吗?




中锋老弟说的极是!
上周去中图还和营业员大姐聊天说起呢,说你们那拨听音乐的人现在怎么一个人都见不到了。
TOP
22#

强力中锋 在 2006-9-8 23:46:26 发表的内容
且不说“跨界音乐”何时兴起,现在的唱片公司为了生存,不得不为了发行量而放弃已定的古典录音计划。小提琴家沙赫姆被DG抛弃后不得不自己成立唱片公司来继续自己的事业,象沙赫姆这样技艺精湛的大家居然会被DG一个电话就扫地出门,真是悲哀


沙汉母的技艺还比不上老一辈的大师,如果他的水准超过了老克老海,我想大家还是会买他的唱片的。同样的作品,没有理由不买更好的演绎吧

今天晚上刚听了斯批瓦科夫的音乐会
感觉他还是老了
没有了在先锋公司录柴科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时的激情了
而他客串的指挥也没有任何出采的地方
TOP
23#

那就是说,网络越发展对古典音乐来说越是恶梦了?可是真的从网上下载古典的人又有多少?真正喜爱古典的人会满足于用电脑听音乐吗?我不相信从电脑下载刻成的CD会媲美唱片公司印制的CD,而且会有很多人对此津津乐道
TOP
24#

强力中锋 在 2006-9-8 22:00:30 发表的内容
如果古典没有衰落,为什么国外的唱片公司那么热衷于跨界音乐,雅尼,陈美,古典辣妹,马克西姆等等都是此类产物,那是因为古典音乐对大众的吸引力下降了,搞些新鲜玩意来唤回人们对古典的兴趣,可是命里注定这些跨界的东西生下来就是垃圾,其保鲜能力还不如一只苹果长久。环球旗下的古典品牌有不少被兼并,也是因为古典做不下去了


有个错误~所谓“跨界音乐”并不是因为古典音乐所谓衰落而唱片公司制造出来的垃圾产物~~

新世纪音乐在上个世纪70年代都出现了。有人喜欢自然才能风行这么多年,也产生了大批优秀的作品。
TOP
25#

copboy 在 2006-9-9 9:16:47 发表的内容
古典音乐是世界上所有音乐流派的根基。


楼主这句话太绝对,不敢苟同.中国早在西周时期已有完善的音乐体制了,那时西方古典音乐的细胞还没形成呢.



西周时期已有完善的音乐体,但老百姓不会使,现在谁听到过西周音乐作品?(孙子听不懂爷爷说话).孔老2根本蔑视音乐,只当愚民工具,后来的统治者当然效仿.

不象古典(经典)音乐在欧洲,随便找个村夫都能拉小提琴.群众基础惊人的好.(皇帝自己也是音乐票友)...所以,国人音乐落后.西乐发达了.

"古典音乐是世界上所有音乐流派的根基'。
是的.乐理和数学一样,是标准化的.
TOP
26#

恩那
那段话是和你说的

我本菜鸟
喜欢音乐但实在没办法把音乐中的感动转换为文字倾注笔端。虽然我可以在开学的时候就把所有生活费都变成了CD而被逼打工挣饭钱。但也掩盖不了我大菜鸟的身份。
所以我来论坛多是学习,很少发言
这两天估计把我一个月的帖子都发了
呵呵
潜水……
TOP
27#

强力中锋 在 2006-9-9 0:38:45 发表的内容
现在还有人对古典音乐进行盗版吗?他是不是得先问问自己:脑子没问题吧?还不如盗毛片赚的快呢


也不是都为了赚钱啊?就是为了共享~~网络的共享原则~~
或者可以理解为资源的交换~互换~
我记得有个似乎有个bt交流网站还有个响亮口号:将免费进行到底~


最终影响到的,是唱片公司的钱~
最后编辑guiqulai
TOP
28#

真正的古典音乐爱好者即使不买CD在网上下载,也会在网上寻找知音的,咱们这里的3万多注册人,大概是爱乐者的大部了。我的单位有7、8000人,喜欢古典的可能只有1、2个,但我工作了10年到现在也没找到第二人说喜欢古典音乐,这还是在条件较好的北京。有人说3000人里才能找出一个古典爱乐者,我觉得有可能是万里挑一,哈哈
TOP
29#

我提个不同意见~~(当然,也可能比较片面)

我一直觉得古典音乐在中国的听众是越来越多了。
(特别注意,我说的是在中国)
大家不能用唱片的销量来判断古典音乐的兴衰~

我觉得在互连网时代,很大的加速了古典音乐的普及。
这里我说的是音乐的传播方式。
以电脑来制作一张CD的ape格式现在看来是个非常简单容易的事情,VERYCD上真是什么优秀版本都搜索的出来,还有bt及直接的HTTP下载方式。
所谓凡事有利也有弊,下载方式的盛行,可能会影响到CD的销售,但是听的人应该不会少,只会更多。

有很多比较喜欢玩电脑音频,玩刻录,喜欢下载的人来说,他可能会对网络上介绍的那些“天碟”“发烧极品”那些东西兴趣非常的大,会下载来听听,无论听没听进去,至少他听了,当然也有人从这种方式中入了门。

我不知道李源做CD生意多少年了,但至少在网络时代普及前,我想在零售方面他最多的也就是广东的生意吧?有了网络,客户一定会比往年能多才是。网络上很容易交流和宣传。我在李源那里通过网络订购及04、05年两次利用休假的时间去李源和南方直接购买,算起来也买了一万多的CD,在这之前,我只知道本地的中图。

还有一个YLJ的因素,这几年YLJ可谓是热火朝天,这些东西自然也对正规商家有冲击,但是对收入可能不高,资金有限的人来说,无疑也是很好的东西,我看到本地一个大学附近的一个YLJ小贩的生意就非常的好,顾客很多都是大学生,还有学校老师。。(当老师的比学生好很多,每到新货,都是一次买几十张)

我在想,在上世纪90年代初,132的高价,99的中价,且对应那个时代大部分人的收入,才感觉到CD真的很贵。现在比以前好了太多太多,原来只能大概看看,想听听都没有可能,现在可以像卖菜一样的买,要下也是到处都下载的到,环境比以前好了很多,所以我觉得让古典音乐更加普及。
TOP
30#

副里的满的,木特的,怕而满的,这几个的碟我一张没有,但不是我没听过,而是我不喜欢。

怎么就没想到过基辛,郎朗,张杀拉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