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关于听音环境的“吸收”与“扩散”、及听音环境处理、p25浅谈HIFI
说到格波和声子,就不得不介绍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黄昆院士了,我二十六年前学习的《固体物理学》教材就是黄昆院士编写的。下面转一段帖子:
[转帖]你知道黄昆是谁吗?不知道黄昆的原因
姬建民
2005年08月31日09:46
黄昆逝世后,我曾经问到十几位今年参加高考的学生以及大专毕业生和机关干部:“你知道黄昆是谁吗?”有的说是“钢琴家”,有的说是“电影演员”,有的说是“搞美术的”,有的干脆说“不知道是谁。从来没有听说过”。
黄昆是谁?他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瑞典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是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中国固体物理学和半导体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黄昆先后荣获1995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和200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论说,黄昆既是我国在世界著名的科学家,又是运用科技成果给公众带来生活享受的科学家,我们应当像熟识天上北斗、地上江河、衣食父母那样知道他,然而,我们的社会、传媒、舆论、公众却不了解他。
诸多的科学家总是保持人生低调,不愿出头露面,如钱学森参与创建的“导弹航天”事业举世瞩目,震撼全球,他却一贯反对别人称他为“导弹之父”或“航天之父”;杨振宁说,他自己一生最大的贡献也许不是获得诺贝尔奖,而是帮助国人改变了不如外国人的看法;陈省身是世界级的数学大师,是惟一获得世界数学界最高荣誉“沃尔夫奖”的华人,被国际数学界尊为“微分几何之父”,面对这些伟大成果,陈省身却表示这是“我的微薄贡献”。黄昆面对成绩和荣誉,也是“从不愿意宣扬自己”,他总说:“我是一个普通的科学工作者,没有什么神奇和惊人的地方。”
尽管如此,社会、公众、传媒、文化却不应远离和忘记科学家。
公众不知道黄昆原因诸多。虽然现在大力倡导发展科技,但对科研个体的关注及其成果的宣扬相对滞后,就使社会和公众缺乏与科学家的“接近、沟通与了解”,也就形成了“社会和公众虽在享受着科学家创造的科技成果,却不知道科学家是谁”的非正常局面。传统文化观念中的封建印痕也是公众不知道黄昆的重要原因。打开我们的史书,更多的是思想家、文学家和艺术家的传记资料,莫说朝代更迭中的科学家,就是闻名遐迩的“四大发明”的科学家的详细资料都难得寻觅。文化的传统“口味”可以使先贤圣哲的一首“爱情诗”流传至今,可以至今仍然使我们对文艺界的“款们”、“腕儿们”、“星们”风靡一时,但却难得精力、机会、载体、时间,去贴近科学、贴近科学家、贴近科学成果。也许我们可以较轻松地数出不少文艺明星的芳名逸事,我们却不会有太多的人能够数出十名以上我国著名科学家的姓名。个中原因,委实发人深省。
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科学家是第一生产力的发力主体。科学家要“走进”社会和公众,社会和公众也要“知道”我们的科学家,这对于科学的发展和普及都将会有热情的推动。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5年08月31日 第七版)
(责任编辑:马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