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高山仰止蒙特威尔第—牧歌 [复制链接]

查看: 27941|回复: 73
41#

回复 39# 苏支斯基 的帖子

最好直接读原文,若不行至少英意对照(我只有这个水平),牧歌这一体裁的变化非常微妙,尤其是早期五声部的那些,以特定的音型表现特定的文字,经常是“精确到”每一个单词,只知全诗大意恐怕还不能尽解其妙。

蒙氏所有牧歌的歌词网上都能搜到
见此处
http://www.recmusic.org/lieder/m/monteverdi.html
蒙氏牧歌的词就语言风格上看我感觉大多比较直截了当,就和他的音乐风格一样,相对来说意境较好的是Tasso的一些篇什,前辈名宿如彼得拉克之诗虽亦偶用之,但为数极少,以我天朝论诗之法观之,蒙氏取为歌词的诗,大多都伤于直露,蒙氏之前牧歌一体最重要的代表人物Marenzio取材仿佛更有眼光,如他的集大成之作牧歌卷九,歌词大多都是但丁或彼得拉克的手笔,大家不愧是大家,“诗味”远较蒙氏所取者浓郁得多。从种种迹象看,歌剧剧本的文学性与歌剧的音乐性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是成反比的,但歌曲(包括牧歌与后来的Lieder,Melodies之类)与短诗则不然,比如Schubert的三大套曲,磨坊女与冬之旅的歌词都是只知煽情的俗手之作,相比之下,天鹅之歌就要高明得多,尤以海涅六首为最,其境迷离飘渺,似梦还真,不可言状,Schubert的音乐也“惟妙惟肖”地营造出了这种气氛,个中妙处,自非“磨”、“冬”二曲可同年而语。
最后编辑fetonte 最后编辑于 2009-10-03 01:23:58
TOP
42#

回复 25# 和谐花园 的帖子

此语甚妙
我的微博:http://weibo.com/u/1498458327
TOP
43#

爱情、音乐与命运(2)

这出剧的主题是爱情、音乐的力量、命运以及人性的脆弱。爱情的力量使我们的王子不顾生命危险,毅然踏上地狱之旅,而他手中唯一的武器就是音乐;音乐的力量确实帮助了他,得以进入地狱之门。在冥王及其王后那里,音乐的力量再次帮助了他,使他得以实现自己的愿望。但是在返程中,人性的脆弱使其功亏一篑;他最后还是没能拯救出他的爱人。音乐和人的力量确实斗不过命运的力量,我们在无尽的悲痛与遗憾中感叹着王子不幸的命运。

这出剧中的一曲“利都奈洛”,唱得婉转悱恻,像是在召唤,又像是在独自感叹,充满了无尽的期许,无尽的希冀和深情脉脉。我想起在德国看这出歌剧时,每当有这段乐曲出现时,就有一个芭蕾舞演员在一个斜坡上孤独地跳舞,现在想起来颇合这段乐曲的意境,一种寂寥与无奈的美,一种我们在与命运抗争之后被挫败的平静之美,虽然我们失败了,但其结果是美的。
我的微博:http://weibo.com/u/1498458327
TOP
44#

L'Orfeo! Gardiner
monteverdi l'orfeo gardiner.jpg (, 下载次数:2)

jpg(2009/10/3 9:46:18 上传)

monteverdi l'orfeo gardiner.jpg

DSC04289.JPG (, 下载次数:1)

jpg(2009/10/3 9:46:18 上传)

DSC04289.JPG

最后编辑和谐花园 最后编辑于 2009-10-03 09:51:32
出私藏古典碟,请移步:
http://www.douban.com/photos/album/64505585/
TOP
45#

"Ecco Orfeo"
GARDINER本人在80年代唱片说明中写的一段文字.(E文好的可以看看)
DSC04295.JPG (, 下载次数:1)

jpg(2009/10/3 9:53:50 上传)

DSC04295.JPG

DSC04294.JPG (, 下载次数:1)

jpg(2009/10/3 9:53:50 上传)

DSC04294.JPG

DSC04291.JPG (, 下载次数:1)

jpg(2009/10/3 9:59:39 上传)

DSC04291.JPG

DSC04292.JPG (, 下载次数:1)

jpg(2009/10/3 9:59:39 上传)

DSC04292.JPG

DSC04293.JPG (, 下载次数:1)

jpg(2009/10/3 9:59:39 上传)

DSC04293.JPG

最后编辑和谐花园 最后编辑于 2009-10-03 11:25:20
出私藏古典碟,请移步:
http://www.douban.com/photos/album/64505585/
TOP
46#

仅有的3套蒙氏........


TOP
47#

奥菲欧(3)

这出剧到现在都是一切歌剧的楷模,没有复杂的剧情,没有复杂的人物和布景,它的魅力全在于音乐本身的韵味,永远吸引着你去聆听和品味。它的咏叹调缠绵婉转,一唱三叹,令你回味无穷,真有绕梁三日的效果;真正的大师级的杰作,永远可以感动你的心灵。我听过它的两次现场,一次在德国,一次在中国;无数次的聆听,无数次地陷我于一种感悟之中。这是可以伴我一生的音乐精品。全剧自始至终,都非常平和,没有什么大起大落(这符合希腊悲剧的精神,一种庄严的肃穆和一种被控制的悲情,希腊雕塑中最好地表现了这种精神;其雕塑名作“拉奥孔”中的人物,即使被无数条毒蛇缠身,仍表现出一种尊严,而没有作歇斯底里的嚎叫),也没有任何卑俗的成份;也就是说,全剧自始至终都是异常优美的,主人公即使两次痛失最爱,他也没有作浪漫派歌剧式的大嗓门嚎叫。这种平静的表现恰恰是它的魅力所在,它没有让我们感到任何不舒服和难为情,我们既身处其中,又超然剧外;末了,我们必得出这样的结论,平静比激烈更有力量和持久的魅力!
最后编辑shenming 最后编辑于 2009-10-08 09:57:44
我的微博:http://weibo.com/u/1498458327
TOP
48#

轻松一下,不可当真。

       神明兄的美学观念象一位老智者。

    神明兄的文字表达恰似浪漫派的歌剧中极感人的煽情咏叹。

     如此分裂的格调集一人于一肉身,令人叹为观止。
在G弦上……
TOP
49#

希腊雕塑中最好地表现了这种精神;其雕塑名作“拉奥孔”中的人物,即使被无数条毒蛇缠身,仍表现出一种尊严,而没有作歇斯底里的嚎叫

神明前辈所谓的“希腊雕塑”,恐怕是文艺复兴及以后几百年中世人对希腊雕塑的错误印象,因为色彩剥落,只余大理石之本色,故不但衣饰之斑斓不能复见,面部表情也变得苍白无力,然而却能给观者造成一种庄严肃穆的印象,世人未加细考,信以为真,于是乎一谬数百年,说来也可笑,文艺复兴以后的西方雕塑艺术,其基础竟是对希腊古物的“误读”。二十世纪以来,艺术史的这一章已经改写了,基本可以肯定古希腊人并不十分看重大理石的本色,宁可在诸神与英雄的形象上“画蛇添足”地涂上浓艳的油彩,甚或装金嵌宝,说起来这与我国各名山大刹中的诸佛宝相也无甚差别,这一点不惟有考古证据,其实古代文献也有许多旁证,比如Pausanias的“希腊名胜志”一书。所以,在晚生看来,“拉奥孔”群像如果色彩尚存的话,很可能就不像神明前辈形容的那么有尊严了。
TOP
50#

回复 49# fetonte 的帖子

听一张完整的VESPRO,——形而上学在蒙特威尔第这里化作乐思,一种盘旋曲折的力量,一种有结构的欲望, 一种清醒时的冥想,一种富有激情的哲思;蒙特威尔第以个人力量打出了一个新世界,但他却什么也并没有破坏,他像那些穿着燕尾服的大指挥一样,在文艺复兴结束时把所有的乐音都捏在了自己的手心里——就是说,他把到他那时所有的音乐元素都有机地统一在他的牧歌里;他可以俯视一切,而别人只能仰视他,他是那站得最高的一位。
mon.JPG (, 下载次数:3)

jpg(2009/10/10 20:31:48 上传)

mon.JPG

最后编辑shenming 最后编辑于 2009-10-10 20:43:30
我的微博:http://weibo.com/u/1498458327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