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一篇文章给大家。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6cb91f70100bote.html80年代初,因为听到一首“重逢有日”歌曲,从此开始电影日瓦戈医生和主题曲对我十多年魂梦萦绕的风魔。留学美国后,在93年一次偶然,终于圆了自己的儿时梦想。又过了十三年,2006年,我把当时初次看日瓦戈医生的感受写了下来,放入我刚刚开设不久的博客中,题为“重逢有日-我和日瓦戈医生”。
写完这篇回忆性文章后,感到自己终于把这次人生寻梦,做了一次比较圆满的总结。
只有一个小小的遗憾,一直没有找到电影主题曲的原声音乐。
几位网友都给我找来了不少网上不同演奏版本“重逢有日”,但演奏风格都过于柔弱哀伤,和原来电影中恢弘的演奏风格差异太大。在我心中,日瓦戈医生的悲剧应该是古希腊史诗一般,而不是那种小资情调的故事。但是今天的乐队对“重逢有日”演奏,都是悲悲切切、哭哭啼啼的,没有了原来的雄壮。
一天无意中,搜索到一段“日瓦戈医生主题曲”的音乐,仔细一听,却是我一直在寻找的电影原声带上的演奏。着实给了我一个意外的惊喜。为此我开通了博客的音乐播放功能,并把这首音乐放了进去。
音乐链接地址:
http://xinsha.net/KELLY/KELLY/niuyang/DoctorZhivago.mp3 多年未听到这首电影主题曲的原声音乐,刚刚一听,很多回忆开始涌现。看着过去写的那篇“重逢有日-我和日瓦戈医生”,不知不觉二十多年过去了。
一位朋友和我曾说,一次他的老父亲和几位美国朋友一起看电影日瓦戈医生,看完后,这位经历坎坷的中国老知识分子,已是满脸泪水。我的那位朋友和美国友人轻声问候老人是否安好,老人沉默了半天,说:“你们无法理解,无法理解这部电影,无法理解我现在的心情。”直到今天,那位朋友还深深记得当时那一幕。
什么是能够穿越时空的经典艺术品,这部电影,这段音乐,就是经典。它不仅深深打动了一代人,还打动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年龄的人。这就是艺术的穿透力和感染力。
每次听到音乐中那段雄壮的结尾,心情总会如海潮起伏,难以尽述。随着旋律,轻轻哼唱着“重逢有日”
Somewhere my love
There will be songs to sing
Although the snow covers the hope of spring…..
Someday, we’ll meet again, my love
Someday, whenever the spring breaks through…..
我曾经以“重逢有日”的歌词为蓝本,写过一首小诗,一直保存在身边。
我的爱人,你来自何方,
在冰封的世界里,
你为我带来春天的希望
远在大地的一角、一座美丽的山旁
鲜花开满原野,青青的绿草茫茫
那是你我初次相见的地方
是我们热恋的天堂
相信总有一天
我们会回到属于自己的天堂
相信总有一天
沉默的大地将冲破冰雪
重新带回生命的希望
你从遥远的地方走来
走到了我的心上
你的双手如春风拂面
你的亲吻将我心中的冰雪融化
让我们再次紧紧地拥抱
永远、永远不要将我遗忘
相信我们终会重逢有日
一起重温往日美好的时光
80年代的上海,刚刚改革开放,优秀的外国文艺开始慢慢进入我们的生活,海外的亲朋好友们来上海时,常常会留一些国外的歌带。一次在我姑妈家听一盒新的欧美歌带,其中的一首歌,以抒情的开始,高昂的主题,结尾如空中浮叶渐渐飘散的旋律,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歌曲一完,大家如梦初醒,异口同声在问这首歌的名字。一看,英语名字叫Somewhere My Love,不知道如何翻译才好。后来上海立体声电台在播放同样歌曲的时候,给这首歌一个非常适当的译名---重逢有日。
后来,通过各种渠道我们知道,这原是一个电影插曲。电影是关于苏联革命中一个医生的悲惨遭遇。尽管当时较为开放的中国社会已开始对文革进行反思,但这个话题和电影,仍然是一个禁区。听着这如梦如幻的旋律,我暗中说,总有一天,我一定要看到这部电影。并从此牢牢记住了这部电影的名字---日瓦格医生。
后来生活中一系列戏剧性的变故,把我从中华大地带到了北美。留学生艰辛和拮据的生活,使我为能省下一美元都高兴不已。天天在校园打工,夏天除草,冬天铲雪,同时拼命啃着自己并不喜欢也不熟悉的商科作业,让我这个原来国内学英美文学的,几乎冷却了对所有中外文学的兴趣。既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看任何文学书籍或体验所谓的浪漫情怀。幼年的梦想从此深埋。
到美国两年多后,生活才逐渐习惯并稳定一些,开始和美国同学偶然出去看看便宜电影或合租录像带。一天我和几个美国同学来到一家租录像带店。我慢慢扫描着那些刺激的动作片、恐怖片等能让我们娱乐的片子,转着转着,我来到了没有人看的经典电影部,在架子的最下一层,一部电影的封面引起了我的注意,只见一个英俊的东欧男子在大雪中,依依不舍地拥抱着一位美丽忧伤的女人。被这个封面所吸引,我不禁上前又看了看,录像盒上面赫然写着“Dr. Zhivago”。当时我只觉得一阵滚雷轰顶,愣住了。尽管我从来不知道日瓦格医生的英语如何写,但这个封面和Zhivago的字音,已足够让我猜出来。二话没说我租下这部电影。回到宿舍后,先轰跑了我的美国室友,霸下他的电视和放像机,拆掉电话线。坐在椅子上,心还在怦怦直跳。开启了电视和放像机后,慢慢地把影带放入,静静地直盯着屏幕。当电影的片头曲开始奏响,我的手都不由自主地在发抖。
年幼的日瓦格刚刚失去母亲,母亲留给他一把巴莱赖卡琴,但他并不会弹。收养他的阿姨说,你的母亲有着与众不同的的天赋,所以才能将巴莱赖卡琴弹得像古典吉他一样的美妙动听。带着母亲的那把有着艳丽红色的琴,日瓦格开始了他颠簸的一生。俄国经历了一战和沙皇残暴的统治,大革命铺天盖地而来,改变了大家的生活,就在战火纷飞的时候,已婚的日瓦格和一位美丽的平民女子拉瑞莎(昵称为“拉拉”)相遇,两人在前线互相帮助照顾病人,渐生情愫,但面对各自的家人和孩子,日瓦格和拉拉只能相互凝视着告别。之后,日瓦格发表的诗歌被禁,为躲避革命对他这个没落贵族的伤害,日瓦格带着一家和母亲的琴,来到了乌拉尔山附近的乡村,寻求宁静的生活。没有想到却在附近的村庄,意外地又遇到拉拉,在那个胆战心惊、孤独无助的年代,两个寂寞的人暗暗相恋。
白军和红军的交战,结束了日瓦格宁静的生活,在任何人都不知道的情况下,他被红军从回家的小路上截去当随军医生,因为忍受不了长期对妻子冬妮娅和孩子的思念和强烈的内疚,日瓦格做了逃兵。他在雪地走了不知多少天,终于回到家中,却发现没有任何妻子和孩子的踪迹。在日瓦格医生悲苦交加之时,只有拉拉给他以温暖和安慰,两人同病相怜,终于走到了一起。但作为逃兵,日瓦格正被通缉追捕,短暂和拉拉的相聚,马上又要告别。日瓦格和拉拉在茫茫雪原中互相偎依,临行前,日瓦格将母亲传给他的那把红色的巴莱赖卡琴,交给了身怀他们爱情结晶的拉拉。两人从此天各一方。
多年后,日瓦格医生的哥哥,一位年老的红军将军,冷冷地看着一位来自远东的俄罗斯姑娘。她的名字叫冬妮娅,和日瓦格的妻子同名,但她却忘了自己亲生母亲的名字和长相。一直在寻找弟弟日瓦格医生和拉拉的孩子的老将军,慢慢地讲述了日瓦格和拉拉的故事,但当他看到这个怯生生、长相平平而毫无教养的姑娘,他失望了。尽管所有证据证明冬妮娅就是他一直在找的侄女,但老将军不敢想象眼前的农家女子会是日瓦格和拉拉的女儿。就在冬妮娅起身告辞的时候,老将军忽然发现,冬妮娅的男友递给冬妮娅的一把陈旧不堪、完全退色的巴莱赖卡琴。老将军马上追问,“你会弹巴莱赖卡琴?”,冬妮娅的男友骄傲地说,“她会弹?她是演奏巴莱赖卡琴的艺术家”。 “谁教你的?”冬妮娅的男友说,“从来没有人教过她,她自己生来就会”。听到小伙子的回答,老将军原来冷峻的双眼和面容,露出一丝欣慰的泪光和微笑。他沙哑着喉咙,对冬妮娅说,“这是上天给你最好的礼物”。
电影的结尾,就是那萦绕在我耳边长达十几年的日瓦格医生主题曲,又名拉拉主题曲,改编成歌曲后又称“重逢有日”。在十几把巴莱赖卡琴和乐队的合奏下,震撼人心的旋律和老将军最后的那句台词,结束了我的这次人生寻梦。
电影点评
大卫-里恩是电影史上一位杰出的英国导演,作为该片的导演,他从未想把这部电影拍成政治片。在他的回忆中,他只想讲述一个人在大时代变迁中的坎坷命运。为了制作这部电影,他花了三年时间,从北欧到西班牙,以他一贯气势磅礴的风格,制作了这部被誉为“冷战时代的乱世佳人”。在日瓦格医生之前,他分别以“桂河大桥”和“阿拉伯的劳伦斯”连续两次(不是连续两年)获得奥斯卡最佳电影和导演奖,两部电影一共获得14项奥斯卡奖。当日瓦格医生拍完后,美国电影学院的主席对他说,“他们不会让你第三次获奖”。果然在1966年,他没有再此获得最佳影片和导演,而击败他的对手,则是好莱坞另一部辉煌杰作“音乐之声”。
日瓦格医生的男主人公,大卫-里恩原想让“阿拉伯的劳伦斯”中的男主角彼得-奥图出演,但彼得-奥图的经纪人擅自告诉大卫,彼得为了“阿拉伯的劳伦斯”劳累了三年,不可能再那么做了。在没有直接与好友彼得-奥图联系下,大卫将日瓦格的男主角,给了“阿拉伯的劳伦斯”中的埃及演员奥玛-雪里夫,让原来只希望扮演拉拉丈夫的奥玛-雪里夫喜出望外。而彼得-奥图得知此事后,与大卫-里恩从此断绝友谊。日瓦格的哥哥,由大卫-里恩的终生搭档,英国著名演员阿里克-基内斯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