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433434435436437438439440» / 489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好声是由哪个环节起决定性作用的? [复制链接]

8721#

回复 8720# 670707 的帖子

瓜内利:小提琴 “Cannon” ,后期被命名为 “帕格尼尼”,1743年制造。 是意大利小提琴大师帕格尼尼使用过的小提琴。“Cannon” 是约瑟夫瓜内利二世的晚期作品。帕格尼尼正是靠着这把 “Cannon” 赢得了他的音乐地位。据说这把琴现在在意大利Genoa博物馆,保金是2000万美元。

帕格尼尼所使用的小提琴,是出自意大利克列蒙娜驰名世界的制琴世家之一的瓜那利家族,他们的制琴工艺世代相传,这把名贵小提琴是瓜那利家族第3代、制作工艺达到顶峰的基塞佩 - 瓜那利(Giuseppe Guamefi Del Gesu 1698— 1744)于1742年制造的,取名为(CANNON)。

传说帕格尼尼20岁时,一位商人、业余音乐家于1802年把这名贵小提琴赠送给他,当时,这把琴制成后已有60年。制琴专家认为,一把优良的提琴必须经历漫长的年代,才能够达到最佳的音色和音量(但必须保管完善),有点象生茶工序的普洱茶,哈哈!60年的琴龄仍是比较新的琴。

  这把琴经历了两次大灾难(1808年和1833年,先后两次跌落地上散了架,几乎全毁),三次大修(最后一次是1937年),幸而都能修复。 “Cannon” 外形浑圆,上半部宽阔,琴身边沿不大均匀,嵌线也不够流畅,琴头旋首粗犷有力,反映出瓜氏后期的夸张风格。琴身面板上的F孔边缘刀铲痕迹尚清晰可见。但它的油漆精彩绝伦。在灯光下转动,木纹犹如在红宝石折射下的通透色泽。面板中部由于松香的长期聚积氧化变黑,没有经过人为的整理反而保持了油漆面原有的质感。琴箱里标签字迹似乎是“制作于1742年”,用先进科技手段发现实为“1743年”。由于面板和背板较厚,侧板也较高,琴箱的空气容量大而不容易拉得响。“Cannon” 在1803年和1833年两次险遭杀身之祸,被摔得几乎散了架。后终经修复。到了1937年,当时纪念馆内没有恒温除湿设备以致琴身完全脱胶,又经专家抢救后逃过一劫。
    
      1840年帕格尼尼去世后,根据他的遗嘱,这把琴就保存在热那亚的博物馆里,被视为意大利的国宝。从1958年首届帕格尼尼国际小提琴比赛开始,每届获金奖者都有幸获准用这把名琴开一次演奏会。


最后编辑中山张 最后编辑于 2011-11-14 18:02:31
音响发烧友太容易被一些音色和音效所忽悠,而忽略了音乐本质。
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清醒地离开音乐厅,仿佛品了一盏清茗,而
不是一大桶甜腻的冰淇淋,得到的是满足的回味而非肤浅的兴奋!
TOP
8722#

回复 8720# 670707 的帖子

小提琴也一样要 “煲”,并且起码要 “煲” 100年以上。呵呵!
最后编辑中山张 最后编辑于 2011-11-14 16:27:50
音响发烧友太容易被一些音色和音效所忽悠,而忽略了音乐本质。
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清醒地离开音乐厅,仿佛品了一盏清茗,而
不是一大桶甜腻的冰淇淋,得到的是满足的回味而非肤浅的兴奋!
TOP
8723#

回复 8707# 红茶 的帖子

您好红茶前辈!

您是说我们广东东莞籍的李传韵吗?他现在有这么厉害,我上几年听他的演出,可能还年轻的原因,觉得还未够 “火头”,但功底很好,日后可成大材。

里奇拉24首也是频繁的换弦,速度之快,听也听不切。呵呵。

“至于帕氏首演时是用一把琴还是两把琴也都是些八卦传闻(有些提到,大都根本没提到),因为当时的用琴年代还没有现在那么久远,琴的差别不会有今天那么大,声音也远没有现在的好,所以换了也白换,不换也完全可以,亦且帕氏喜欢。”

您说得有道理!赞
帕氏那个年代,就算是使用两大家族的名琴也只不过是一百几十年的历史,他们生产的琴最佳音色和音量还没有达到高峰期。然而到了我们现在这个年代,他们生产的琴已有几百年历史了,所以琴音当然比那个时代要好很多。
音响发烧友太容易被一些音色和音效所忽悠,而忽略了音乐本质。
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清醒地离开音乐厅,仿佛品了一盏清茗,而
不是一大桶甜腻的冰淇淋,得到的是满足的回味而非肤浅的兴奋!
TOP
8724#

转一灌水花招玄虚~~~~~~

《帕格尼尼的挑战书》



  
  音乐史上,有些作品很难在音乐会上得到完整体现。帕格尼尼的《24首随想曲》就属于这样一套作品。我们甚至很难称之为“一套”作品,因为帕格尼尼在创作之初就并没有打算将它们编辑成套。


  在帕格尼尼那个年代,“随想曲”这个名词正在发生变化。这位炫技大师的导师、小提琴名家洛卡泰利把协奏曲中那些光彩夺目、技巧高难的华彩乐段称为随想曲。其他音乐家则用这个词来称呼一些纯粹为提高演奏者技巧而创作的练习曲。帕格尼尼的随想曲兼有这两方面的作用——每首乐曲都有完整的独立结构,同时又针对某些特殊的演奏技巧。


  为了重新定义小提琴作为独奏乐器的能力,帕格尼尼搜集了许多当时小提琴家引以为傲的独门绝技,加上自己的全面技术,创作了这24首小曲。这些作品的具体创作日期无从考证,学界通常认为是从1801年前后开始,历经15年的时间才最终定稿。意大利的里科迪出版社于1817年开始铸造印刷模板,1819年正式出版,但这居然只是帕格尼尼在37岁时的第一号出版作品。


  像历史上绝大多数的小提琴家一样,作曲只是帕格尼尼的副业。他真正的主业是小提琴独奏,以超凡技艺征服一座座音乐厅中的听众。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耍了很多花招,其中有些直接催生了后来的造星运动。帕格尼尼当年煽动乐迷狂热情绪的手法,甚至到今天依然在流行音乐行业中沿用。另一方面,就如同他在这24首小曲中使用的方法,把既有的演奏技巧与难度尽可能推向极限。


  比如说三度、六度、八度和十度双音技巧,在18世纪初就广为使用,但帕格尼尼把它们推向了极高音区。又比如说半音阶或多个八度的音阶,也并非新鲜的技术,但帕格尼尼用超快的速度挑战了演奏者的能力。没错,正是“挑战”这个词,使得帕格尼尼的作品第一号开始出版。他没有把作品题献给任何一位特定的演奏家或者音乐家,而是“献给所有艺术家”。因此,《24首随想曲》更像是一份挑战书,而并非一套完整的、需要从头至尾被聆听的套曲。


  最近接受挑战的正是小提琴家蒙拉,他为DG新录制的《24首随想曲》即将登陆国内的唱片市场。这套录音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长度。尽管在录音中,人们可以清楚地感受到,蒙拉全面的技巧足以应对帕格尼尼的“挑战”,许多高难度的段落在他手中犹如闲庭信步。但全套作品的总长度竟然达到了87分钟,这很可能是历史上最长的该套作品的录音。


  当然,87分钟的长度并不意味着唱片中的音乐显得拖沓。实际上,蒙拉在一些中慢速段落的确演奏得比以往的录音版本更慢,但速度上的牺牲是为了换来更精确的音准和明朗的音色。正是这些段落,令这个版本的演绎显得格外精彩。在蒙拉看来,造就了历史上那些名版录音的年代已经过去。那时的大师们更热衷于追求刺激的感受,追求舞蹈性的自由节奏。但今天的演奏者们,无疑更欣赏准确清晰的发音以及他自己一直在追求的严谨的演奏风格。


  其实,改变了的并非仅是对演奏家的要求,我们聆听唱片的方式和审美也早已悄然发生变化。以这张专辑的录音师拉特为例,他负责录制了DG公司近年来的许多优秀唱片,对清晰和真实有着同样的追求。蒙拉和拉特一致认为,不应该把录音修饰得一尘不染,音乐演奏的生命不仅存在于谱面记载的音符里,同样也存在于演奏者的运弓、按指和呼吸当中。由于他们的这种认知,我们才能获得这张与音乐同样具有生命力的专辑。


  蒙拉在这张专辑中使用的是让-巴普蒂斯特·维尧姆所造的琴。这位造琴师拥有非凡的复刻本领。他所造的复刻琴,就连帕格尼尼本人也很难分辨与瓜内利或斯特拉迪瓦利原版琴的差别。当然,因为年份较近,维尧姆的琴显然保存得更加完好,也能给予演奏者更大的信心。在蒙拉的手中,这把琴显示出相当良好的状态。如果说,两百年前的帕格尼尼用花招和噱头征服附庸风雅的听众,而把真正的艺术和技术藏匿在这份挑战书中,那么蒙拉则完全摒弃了音乐以外的玄虚,用真正精致的演绎应对了他的挑战。


  听完这张专辑,我好奇的是,在征服了《24首随想曲》之后,蒙拉的下一个录音项目会是什么?他淡然而又有些腼腆地说:“可能是贝多芬的《奏鸣曲》或者……就是巴赫的《无伴奏》吧。” 呵呵。



最后编辑中山张 最后编辑于 2011-11-14 18:43:54
音响发烧友太容易被一些音色和音效所忽悠,而忽略了音乐本质。
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清醒地离开音乐厅,仿佛品了一盏清茗,而
不是一大桶甜腻的冰淇淋,得到的是满足的回味而非肤浅的兴奋!
TOP
8725#

回复 8719# 中山张 的帖子

张先生,小提琴音域可以从小子组g音到小字四组a音,即a4音;跨越四个八度;而帕格尼尼24首随想曲中最高音好像在小字四组c音上,即c4音,二者尚差4度音高,所以帕格尼尼用一把名琴演奏最高音没有问题。
TOP
8726#

回复 8725# 670707 的帖子

音区,这当然是没有问题;但如果当时只用一把这么新的 “瓜内里”,在琴的发音速度上成不成问题呢?这么新的琴在最低音区以这么快的速度拉奏,能不能按照原谱的出发点来表达出来呢?这是一个问题了。

24曲的难度不在于音域的跨度。而是在于:同时以极速的运弓和同时跨越多个八度音,并且在小提琴的最高音阶和最底音阶同时以极速的运弓拉奏几和弦;这才是24曲的最高难度之处。

不过,按照帕格尼尼的性格,连这样的曲目都作得出来,应该是想突显他的弦技是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的出发点吧;从他性格这一情况来看,有可能是没有换琴。
最后编辑中山张 最后编辑于 2011-11-14 19:41:17
音响发烧友太容易被一些音色和音效所忽悠,而忽略了音乐本质。
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清醒地离开音乐厅,仿佛品了一盏清茗,而
不是一大桶甜腻的冰淇淋,得到的是满足的回味而非肤浅的兴奋!
TOP
8727#

中山张先生进步之快,令人惊叹!几日看贴有感。。。。,鼓掌。。。。
TOP
8728#

坚持才会有收获。。。
TOP
8729#

音乐爱好不是一时兴起,而是持久挚爱。。。。如是注重感官刺激,而不提高音乐素养,估计会在迷宫里迷失方向。。。折腾几年,不知为何。。。
TOP
8730#

回复 8726# 中山张 的帖子

先生所言极是。
TOP
8731#

回复 8728# 聆听之乐 的帖子

我们同感。
TOP
8732#

回07兄,中山兄。今年去山东,带回蛐蛐近20条,中间出了些状况,玩得还不够尽兴。呵呵
我的大象饼干到了,二位老兄可否尝过?
最后编辑革命书店 最后编辑于 2011-11-14 21:41:24
TOP
8733#

回复 8732# 革命书店 的帖子

冷门唱片,没有尝过。
TOP
8734#

回复 8732# 革命书店 的帖子

原帖由 革命书店 于 2011-11-14 21:36:00 发表
回07兄,中山兄。今年去山东,带回蛐蛐近20条,中间出了些状况,玩得还不够尽兴。呵呵
我的大象饼干到了,二位老兄可否尝过?


您好革命兄!
这个我木油尝过!请问是什么东东来的?

今晚我尝这几个。


西德01首版。






西德无字银圈01首版。









日本JVC压碟(电台版)。

最后编辑中山张 最后编辑于 2011-11-14 22:49:51
音响发烧友太容易被一些音色和音效所忽悠,而忽略了音乐本质。
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清醒地离开音乐厅,仿佛品了一盏清茗,而
不是一大桶甜腻的冰淇淋,得到的是满足的回味而非肤浅的兴奋!
TOP
8735#

《Rhythmstick》是爵士小号演奏家Dizzy Gillespie晚年的一张专輯,唱片中了突破传統,融入了不少加勒比海音乐的风格。Dizzy Gillespie和其他乐手也有着精彩的合作。中山兄今晚尝的在我们贫农手里完全是大餐了,可恶啊!该揭竿起义闹革命了!
TOP
8736#

张先生也喜欢马勒?居然还是声音套曲《少年的魔角》,好!
TOP
8737#

格鲁米欧演奏莫扎特小协使用瓜内力小提琴,奥伊斯特拉赫演奏巴托克、欣德米特小协这张使用斯特拉迪瓦里小提琴。
TOP
8738#

回复 8736# 670707 的帖子

原帖由 670707 于 2011-11-14 22:32:00 发表
张先生也喜欢马勒?居然还是声音套曲《少年的魔角》,好!

是的。我很喜欢马勒的作品,特别是他的交响曲和少年魔角。呵呵! 您喜欢吗?
音响发烧友太容易被一些音色和音效所忽悠,而忽略了音乐本质。
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清醒地离开音乐厅,仿佛品了一盏清茗,而
不是一大桶甜腻的冰淇淋,得到的是满足的回味而非肤浅的兴奋!
TOP
8739#

回复 8738# 中山张 的帖子

还用说吗?我在本贴里可是大力提倡哦,哈哈。。。
TOP
8740#

回复 8739# 670707 的帖子

哦......很好! 赞
他的作品大气、富丽堂皇。
音响发烧友太容易被一些音色和音效所忽悠,而忽略了音乐本质。
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清醒地离开音乐厅,仿佛品了一盏清茗,而
不是一大桶甜腻的冰淇淋,得到的是满足的回味而非肤浅的兴奋!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