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对无感贴进行了试听。原打算邀请两位烧友一起试听的,但因本人号召力不够,没人报名,只得作罢。正好一位非烧友来访,我就邀请他一起试听了,因他不是烧友,所以也就没有什么成见或心理暗示,反倒可能比较客观。
选中的两张试听碟是2010年SIAV纪念CD(第14首喇叭花的抽鼓乐、15首张莹的琵琶曲阳春古曲、16首蔡琴的今宵多珍重)和2010年香港高级试听展原音精选LPCD45.(第二首爵士乐三重奏、第三首阿卡多的巴赫Partita、第四首夏昭声的追忆和第九首格林卡的鲁斯兰和柳得米拉序曲),分别有男声、女声、弦乐、弹拨乐、鼓乐、交响乐、爵士乐等等。
试听的结果如下:1、无感贴的提升效果是明显的,但贴在LPCD上的提升效果没有贴在CD唱片上的大。2、无感贴的总体风格是声音饱满、宽松、自然、流畅。原CD显得燥、薄、冷,贴上后变得润、暖、厚。3、有贴的碟线条感、乐器分离度和纵深层次感更好。这个比较难得,因为通过加脚钉、CD机上压镇等等抑制振动的方法也可以得到上述效果,但多半会有声音变紧的副作用,而无感贴在线条感、乐器分离度和纵深层次感得到提升的同时,声音仍然能够显得宽松、自然。4、有贴的碟质感更好,仿真度更高。5、从频率上来说,有无感贴的碟在高中频方面的改善较小,低频的改善较大。低频下潜更深、更干净、更有弹性、更有张力。
至于前面有烧友说两端延伸更好了,我持不同意见。我认为贴上无感贴之后,是能量从高频向低频方向转移,高频的延伸比原来的差,但低频的延伸确实更好了。这个是我“看”到的。情况是这样的:我的前墙上是满墙的小格子窗帘,每格大小4.5CM,象坐标系一样。我是用这个窗帘来“看”高低频延伸的。这个是我的经验,声场上面越高,代表高频延伸越好,声场下面越低,代表低频延伸越好。不知道这个方法正确与否,反正我以前的听感和“看感”一直是非常统一的。窗帘正中我夹了一个长尾夹,这个夹子的高度就是我嘴巴的高度,(我的身高是1.70米),大多数的碟,女声的口位在长尾夹之下或相当,男声的口位在长尾夹之上或相当,和真实情况差不多。在听夏昭声的追忆时,我特别注意了一下他的口位,原唱片的口位在长尾夹上约2CM,但贴上无感贴后,口位就与长尾夹持平了,而下面的乐器也相应下来了,所以我认为是高频延伸不如以前的,能量向低频转移了。我猜测,是因为贴上无感贴后,高频更柔顺自然了,使人产生了高频延伸更好了的错觉。
听感就这么多,我想既然贴在LPCD上面提升效果不如CD,不如明天将LPCD上面的贴揭下来,再换一张CD贴上,物尽其用,顺便再试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