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听刘雪枫的讲座 (文后增加了《文汇报》对本次讲座的记录) [复制链接]

41#

回复 1# pighifi 的帖子

“我可能比他早一步领悟贝七之妙,但也接受不了贝多芬的晚期四重奏”,与贝的交响曲比较起来,我更喜欢听他的四重奏。当然是不懂乐谱的听。听不好,瞎听。另外,说一下自己的感受,一般来说,黑胶胜于CD。
最后编辑zl2211 最后编辑于 2012-06-30 14:27:39
TOP
42#

原帖由 mgw 于 2012-6-30 9:32:00 发表
听唱片是读别人的心声,读乐谱是听自己的心声。如果你不识谱那就只能永远听别人的。


       其实识谱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事,现在只要读过几年书受过点教育的人有几个不识谱的?但识谱也只是音乐的一部分,他不等同于就真的懂得欣赏音乐或者理解音乐。作为一般乐迷懂得聆听才是最关键的,不是非要把每个人都要培养成学术研究的专业人士,这样唱片公司也不用出唱片,演奏家都不用搞什么现场音乐会了。毕竟普及音乐,让人感受音乐带来的快乐和美才是最重要的,当然有兴趣有条件多学一点总是对的,但不要把识谱和学术研究作为门槛,其实学会聆听比自以为是更加值得赞许,能够感受别人的心声那就是更高境界了。
TOP
43#

你和mgw 说的似乎是两件事。识谱和读谱是两码事,就如同识字和读书是两码事一样。很多钢琴大师在公开诠释某部作品之前,避免听其他人的录音或演奏,而是专心研读乐谱,心中有音乐(或者说胸有成乐),才开始弹奏。

我相信读谱是比聆听更高的赏乐境界,不过一般人难以企及罢了。比如说,钢琴音乐行进中的内外声部转换之妙,单靠听完全是被动的,一般人即使仔细聆听,也注意不到。读谱高人却可一眼看出其中的奥妙,我亲眼见过。

咱不能企及,也不能说那种境界不存在吧。


原帖由 yudeanwu 于 2012-6-30 15:00:00 发表
原帖由 mgw 于 2012-6-30 9:32:00 发表
听唱片是读别人的心声,读乐谱是听自己的心声。如果你不识谱那就只能永远听别人的。


       其实识谱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事,现在只要读过几年书受过点教育的人有几个不识谱的?但识谱也只是音乐的一部分,他不等同于就真的懂得欣赏音乐或者理解音乐。作为一般乐迷懂得聆听才是最关
TOP
44#

我相信通过读谱来达到对音乐的高深理解的说法。

举个例子:鲍罗丁的著名合唱曲《波罗维茨之舞》,我开始听唱片时并不觉得有什么好,但一个偶然时机我读了它的原谱,才知道音乐原来这么好听!

实话实说。
TOP
45#

我相信懂乐理的人听音乐时和我们的感受不一样的,但是,我也相信他们可能更希望自己不懂乐理。我以前曾经花过很多精力学习摄影,结果后来看别人照片时脑子里净是些 曝光不当啦、手抖啦、取景不对啦,或者是镜头解像太差啦之类的想法。这些想法都很专业,可是也很无趣和无味。同样的,精通乐理的人在听音乐时可能经常想的是:节奏慢了、错音啦、装饰音没有对之类的所谓专业想法,同样的也很专业,但是也很无味。(发烧友也常常是这样吧,听音乐时不是想音乐,而是想高音过亮了,低音下潜不够,中音不厚之类的欣赏中,嘿嘿)
相对来说我更希望自己不要懂的好,这样可以让自己沉浸于音乐的意境和感动中,虽然层次低一些。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46#

回复 45# zjize 的帖子

同意,但补充一句,这样欣赏层次一点都不低
我的微博:http://weibo.com/u/1498458327
TOP
47#

原帖由 shenming 于 2012-7-8 9:18:00 发表
同意,但补充一句,这样欣赏层次一点都不低

不为技惑,这才是高境界
TOP
48#

原帖由 qsyd 于 2012-7-5 14:25:00 发表
你和mgw 说的似乎是两件事。识谱和读谱是两码事,就如同识字和读书是两码事一样。很多钢琴大师在公开诠释某部作品之前,避免听其他人的录音或演奏,而是专心研读乐谱,心中有音乐(或者说胸有成乐),才开始弹奏。

我相信读谱是比聆听更高的赏乐境界,不过一般人难以企及罢了。比如说,钢琴音乐行进中的内外声部转换之妙,单靠听完全是被动的,一般人即使仔细聆听,也注意不到。读谱高人却可一眼看出其中


兄好,mgw所说的意思我还是明白的,呵呵,只是可能我表达和比喻的不好。我始终认为很少人能悟到“难得糊涂”的精妙,也就是“水至清则无鱼”之解,有些事情有时弄得太明白了,反而不好,音乐有时也是如此。我不反对读谱的观念,也不是说不要去了解乐谱,但从另一个角度,更能体会音乐之美,也可能会更加纯粹,因为心中无谱,也更能接纳各种不同的阐释,这也是欣赏音乐的一种方法,因此选择适合自己欣赏的角度,没必要为音乐披上三六九等的外衣,只要能感受音乐之美带来快乐才是最重要的,学术的问题就给专业人士去打理吧。
TOP
49#

恰恰通过读谱才能真正了解各种演绎的不同精妙,才能知道什么是rubato。
TOP
50#

就是。另一个视角:大师们研读同一乐谱,却为我们创造了千景万境。

原帖由 sutao0688 于 2012-7-8 13:04:00 发表
恰恰通过读谱才能真正了解各种演绎的不同精妙,才能知道什么是rubato。
TOP
51#

原帖由 sutao0688 于 2012-7-8 13:04:00 发表
恰恰通过读谱才能真正了解各种演绎的不同精妙,才能知道什么是rubato。


我一点都不否认兄台的这个观点,其实和我表达的没什么冲突。每个人对音乐的感觉都不同,接触的方式方法也各有差别,没必要盖棺定论,自己觉得正确就好,别给音乐戴上有色眼镜,套上华丽的外衣,选择适合自己欣赏的角度就行。我觉得这个话题没必要再讨论下去了,因为这样会减少你读谱的时间,而我就少了很多聆听的时间,就此打住了吧。
TOP
52#

文汇报上有这次讲座的内容,只是未包含读者提问那段。
我没细看具体内容。大家有兴趣可以进去看看。

http://whb.news365.com.cn/wybj/201207/t20120714_528625.html
TOP
53#

杨的话,我觉得还是8楼楼主理解的对“不懂乐理当然也可以欣赏交响乐,懂点乐理不是更好吗?”
TOP
54#

原帖由 pighifi 于 2012-7-14 22:09:00 发表
文汇报上有这次讲座的内容,只是未包含读者提问那段。
我没细看具体内容。大家有兴趣可以进去看看。

http://whb.news365.com.cn/wybj/201207/t20120714_528625.html



这里的内容和楼主发的确实差别比较大,在这里说的非常到位,特别是杨燕迪院长谈到音乐欣赏的几个步奏,就很有建设性。看来转帖还是要认真点,别误解了别人的意思
最后编辑yudeanwu 最后编辑于 2012-07-16 16:32:09
TOP
55#

原帖由 斯蒂芬王 于 2012-6-27 10:12:00 发表
其实不走极端就可以理解为啥读不读谱都不是误区了。

曲子最先是怎么出来的?不就是在脑海中孕育的吗?

读谱在很大程度上是阅读者更希望去找接近作曲家创造的那个意境(演绎出来的东西与作曲家的期盼一定是有距离的)。

演奏出来的东东对你之所以有好坏之分,就是因为它和你脑海中对作曲家的意境期盼有差别。

所以,读谱至少给更多的人包括后期致聋的人提供了感受音乐的机会了。

我觉得没那么矫


最近看了Sofia Gubaidulina创作她的第二小提琴协奏曲的纪录片片段,的确印证了作品最先成型的问题。最原始的灵感以最飘忽不定的形式存在于作曲家的脑海中,而作曲中最困难的部分是把这些飘忽不定的灵感还原在乐谱上,找到合适的记谱方法并最终找到一位合适的演奏者(或者团体还原出来)。Gubaidulina直到排练了之后才知道她自己成功的还原了自己“最初听到的声音”——这种过程可能非常非常漫长,Gubaidulina花了大概将近20年,而更常见的,有些乐思只能逗留在作曲者的脑海中,无法具象化了。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