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假期的周六,正好是刘雪枫在上海古籍书店开一个讲座,并且会签名售书。便报了名。
说起来,我从来没有参加过类似的讲座。但刘雪枫的讲座一定要参加。大约98年的时候,买过他的第一本书《贴近浪漫时代》。这本书对我的音乐品味影响极大。并且,我至今认为,即使刘雪枫后来出了很多书,但没有一本的文笔和用心程度比得上《贴近浪漫时代》。
但不管怎么样,我买了他写的大部分书。即使不如第一本,但还是要好于市面上很多书。并且在听音乐的时候,或者晚上睡觉前,翻阅这些书籍,仍是享受。抛开音乐不谈,他的文字功力是相当不错的,具有正统的优美笔触,善用长句。除了偶尔有滥情之处之外,刘雪枫的文字大部分都有雄性的力量。
到了古籍书店六楼,就见到只在照片里见过的刘雪枫,穿着灰色衬衫和牛仔裤,很严肃的样子。旁边站着的则是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杨燕迪,我也只是在网上视频里见过。不同之处是杨燕迪穿西服西裤。也许这就是乐评人士和学院人士的区别吧。
开讲的时候,感觉两位都很有情趣,并且语言表达能力相当强。我只读过杨燕迪主译的《西方文明史中的音乐》。凭心而论,我觉得此书的文字不如刘雪枫的书。刘雪枫也自认为他的书比较好看。但是从口头表达上看,似乎杨燕迪更胜一筹,并且在读者提问环节,杨燕迪更能循循善诱,给人可亲的姿态,当然这也说明他能担任社会上如此之多的公职不是偶然的。相比之下,刘雪枫仍是北大才子的名士之风,更加率性一些。
在提问阶段,我印象比较深的有几个听众的发言。
一位听众(我感觉是一位见过2次面的前同事,还没来得及向他求证。。。呵呵)说他在拜鲁伊特(或者周边的哪个城市)买了两张黑胶,想听听刘雪枫对黑胶的意见。相当令人惊讶,刘雪枫对黑胶的声音并不以为然。他坚持认为数字音乐已经很好了,并且很推崇SACD。论坛上有相当多的人觉得黑胶声音很毒。我对此表示同意。我只在广州陶街听过一家店在放黑胶的爵士,那种宽松感,是我听CD从来没有体会过的。但是,刘雪枫的结语又可以给我们另一方面的启示。他听过如此之多高水平的现场音乐会,对所谓的临场感,声音的密度,声压等等硬性指标,肯定比绝大部分人要有更深的体会。他认为CD并不比黑胶差,说明在他的耳朵里,两者的差别并不如坛子里说的那么大。他更在乎的是音乐。当然,他家的音响也是不俗的。据我所知,应该是阿卡贝拉音箱,加CD加功放(好像是音乐传真),一套据说有30万。不过坦白来讲,也不算是很贵是不是? 并且刘雪枫最后颇不以为然地认为黑胶是国内一些人炒作的结果。
有一位提问的女生让我及其佩服。她的问题是,她不需要听音乐,她只要阅读贝多芬32首奏鸣曲的乐谱,光看着那些出人意表的转调,奇妙无比的曲式变化,就有莫大的享受了!!!!!她谦虚地问,这是不是背离了音乐本质。对此杨燕迪的回答是,这已经进入欣赏音乐的最高层次了。通常是学院派的才有能力这么听。对此,杨燕迪阐述了听音乐的几个层次,他认为要真正地理解音乐,还是需要对音乐乐理有深入的理解才行,所以他委婉地表示曾经不太理解如果不理解曲式变化之类的乐理,怎么可能深入地欣赏交响乐(似乎是这一个意思)。我对此表示非常赞同。我自己就感觉现在只是在感性的层面欣赏音乐。虽然这也不错,但是我内心非常渴望能掌握更多的东西去欣赏音乐之美。我知道她的好,但想知道她为什么好,好在哪里。我甚至萌生过辞职自考音乐专业的念头。但有一次我在家电论坛上做了音乐能力的测试,来自国外,综合评判个人对音高,节奏,音色,曲式等各方面的天赋。结果只得60分左右。反而是我平时颇为看不起的家电论坛上那些只听口水歌的很多人得分高达80多分。这个结果让我深刻认识到品味和能力是两回事,或者也可以这么说,我的品味未必有我想象得那么高,但我的音乐能力肯定是低下的。从此我打消了业余读音乐专业的念头。
闲话休说,再有一个人的提问颇具特色。他说努力听一些音乐,但就是没有感觉。而有些音乐,经过努力之后,终于听进去了。刘雪枫和杨燕迪问哪些音乐终于听进去了。那人回答是巴赫的托卡塔,听了100多遍!@##¥%@#%¥&¥(好像是这个数,也有可能我记错了,是50多遍?) 那么哪些音乐就是听不进去,能具体说吗?他曰比如贝七和贝八。对此刘雪枫和杨燕迪不约而同地说,如果听不进去就不要听了,没关系的。杨燕迪从贝多芬的创作史角度说贝八确实蛮怪的,里面包含对18世纪逝去的贵族气质的留恋,尤其第三乐章还是小步舞曲曲式(果然是专攻音乐史的)。刘雪枫则认为贝七听多了感觉没有以前那么喜爱了,内涵也没有大家说得那么厉害。杨燕迪颔首笑说:“我不这么认为”(似乎是这么说,记不清了。但意思是这样的)。对此我很想告诉那个人,你可以看两部电影,一部是《生命因你而动听》(Mr. Holland's Opus),男主人公霍兰叙述他儿子是聋子时的背景音乐,还有一部是大热的《国王的演讲》,结巴国王乔治发表对德宣战时的背景音乐,都是贝七第二乐章。结合画面听音乐也许效果更好。结束后,那人上前和刘雪枫杨燕迪交流的时候,很激动地说:任何人都要接受贝多芬!意思是说,虽然他听不懂贝多芬的某些音乐,但他认为贝多芬是伟大的,任何人最终都会接受贝多芬。
其实我很理解他,甚至很尊敬他。我不觉得他偏离了音乐的本质。恰恰相反,我从他那里看到了自己。比起网上很多动辄千言的人,我更能感受到他对音乐的挚爱,虽然很笨拙。他就像一个人小心翼翼地拿着巨斧在雕琢自己心灵中的盆景。武器不对,但一雕一斫尽心尽力。我也是这样。我可能比他早一步领悟贝七之妙,但也接受不了贝多芬的晚期四重奏,他的诡异的大赋格,我还理解不了布鲁克纳的很多交响曲。但是我很愿意去听。这是自发的,发自内心的。来自于内心对尚未理解的宇宙的好奇和永远的探究。绝对不是为了附庸风雅。
在结束的时候,我上前去,将新买的5本书交给刘雪枫签字。我又说了一句,我还有一本你10几年前的《贴近浪漫时代》。刘雪枫说,这本书我自己都没有了。我说,是啊,我想找出来让你也签名,但怎么找都找不到了,怎么找都找不到了。
回来一想,这话好像不太礼貌,是说我买了你的书以后,就丢到不知哪个角落里去了?其实我想说的是,这本书我读过无数遍,都记在我的脑子里啦。
P.S
今天发现文汇报上有这次讲座的内容,只是未包含读者提问那段。
我没细看具体内容。大家有兴趣可以进去看看。
http://whb.news365.com.cn/wybj/201207/t20120714_5286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