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9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慕尼黑爱乐的俄罗斯作品 [复制链接]

查看: 26798|回复: 87
11#

粗俗总比媚俗好,至少还有自己的个性,在当下国内处处媚俗的环境里,粗俗还是有它优雅的一面。
18世纪以前的俄罗斯还是野蛮人的世界,到了19世纪人家就已经人才辈出,特别在文学领域。
最近在读陈丹青笔录的木心的《文学回忆录》,也刚好看了音乐台的俄罗斯的蓝光之夜,看到人家对文艺真挚的地方,想想我们自己有哪些呢?
TOP
12#

俄罗斯的艺术品(意识形态产品不算)的确大部分很粗俗,不过并非全部,也有一部分是‘粗犷’而非‘粗俗’的。我以为,艺术世界还是风格多些的好,如果音乐领域只有德奥的严谨深邃和法国的剔透精湛,也会觉得缺点什么....

另外,俄罗斯的科学成就虽然不如欧洲核心国家以及美国,但是仍然是科学大国,这几乎足以证明该国文化质地并非一无是处。可以说,劣质文化的国度是没可能做出科学贡献的。

至于那种真理在握的优越感,与东正教的历史有些关系,这个就不多说了。

不过话说回头,天朝建政之后处处以俄为师确实是一种放着一流不学非要学二流的脑残做法,当然,这与天朝开朝的农民革命家的心智能力有关。
TOP
13#

高水平的乐队使作品本身的贫乏、苍白和粗野尽显无遗,俄罗斯人绝写不出莫扎特那种纯净的快乐,也写不出海顿那种结构式的优雅;那我们就说激情,在这个领域他们就占先了么?贝多芬的激情虽不能说完全是善意的,但那总是从头到尾组织得严整有序的,他是不取得胜利绝不会罢休的,在他完胜以后,他还要加上打扫战场的环节(葬礼乐章),最后还要有一个庆祝的乐章。我们再说瓦格纳,瓦氏歌剧中的人物虽有种种人的毛病,但却一步一步踉跄挣扎着往上走,再说那豪情,是十个柴科夫斯基捆在一起也抵不上的。瓦格纳的歌剧豪情定要把人的毛孔都要唱透,他的歌剧听下来就像全身换了血一样。柴科夫斯基的激情则像一个醉汉,是刚刚勃起就已阳萎的无能和无奈表达——没有意志力控制的激情只能落得如此下场,本能式的冲撞经常会撞到死胡同里——没有一点思维能力是不行的,光凭着本能作曲永远也走不出家门口多远。斯特拉文斯基的音乐作为一种事件音乐,我们现在记得它只是因为上演时的故事,当春天的荷尔蒙又随着柳絮满天飞舞的时候,我们听到《春》起始的乐句,——野猫又开始叫春了——
我的微博:http://weibo.com/u/1498458327
TOP
14#

原帖由 shenming 于 2013-4-25 8:43:00 发表
刚读完茨维塔耶娃的诗集《致100年后的你》,初看意像很美,也很有些精致的味道。但细看通读下来,便会发现那内质里的本质,还是逃不掉“粗俗”二字。她本出身书香门第,嫁个脑袋进水的丈夫,本已在捷克,却要回国——因为“伟大的俄罗斯土地上有“真理”“,这位诗人也认为是这样,于是双双回国,先是丈夫被枪毙,然后是这位女诗人困生活无着,欲求一洗碗工的工作而不得,最后上吊而死,他的儿子暴毙于前线。这母子二人本来是在法国巴黎的,但这位诗人却对法国文化颇有微词,认定只有他们的俄罗斯才有”真理“和”诗歌“,但法国至少可让她生活下去,伟大的俄国”真理“和”诗歌“却要了她的命。


看着这段,突然想起了《法兰西遗嘱》,嫁接了法兰西的俄罗斯以及嫁接了俄罗斯的法兰西,哪个更为迷人又哀伤?

我也不是太喜欢俄罗斯音乐,但是却很喜欢俄罗斯文学。相比音乐作品,文学作品中的情感更为真挚深沉。

伟大俄罗斯土地上有真理——俄罗斯民粹派常用的论调,不过这不能代表所有俄罗斯人。陀老作品中也经常表现出“罪人”对于俄罗斯土地的迷恋,但当他发现自己的“情感中心”观点被民粹派的“情感至上高于真理”绑架的时候,也写出了现代寓言《宗教大法官》来反击,捍卫真理捍卫精神自由。

西方的理性至上在俄罗斯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抵抗,这归咎于民族性。谁好谁坏其实无法评价,但我觉得总归要好于邯郸学步。坚守这种民族性差异、价值观差异,是俄罗斯与西方世界的裂痕无法完全弥合的原因。或许也正是俄罗斯现在能屹立于世界之林的原因吧。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我的博客:www.MeeWuu.com | 迷雾森林
TOP
15#

个别人或都一部分人不喜欢,并不代表它就是不好的,是垃圾的,也不代表它表不是好的,不是伟大作品,个人喜好不同而已。


斯特拉文斯基的音乐作为一种事件音乐,我们现在记得它只是因为上演时的故事,


这话不对吧,比如当天如果斯特拉文斯基当时还在舞台上拉了一垞屎,我想今天也会有人记得它,但他这垞屎不会收藏到今天让人参观瞻仰吧,只有他的音乐还保存,还有人演奏,还有很多人听。对不。
TOP
16#

回复 15# Rossi 的帖子

这纯属我个人观点——欢迎批驳,有根据的没根据的都可以
我的微博:http://weibo.com/u/1498458327
TOP
17#

听音乐可以兼容并蓄,也可以偏执唯我,都没有错。个人有一段时间唯德奥是尊,就不喜欢法国音乐德彪西,拉威尔腻腻歪歪的音色,柏辽兹华丽空洞,现在听多了德奥,反倒觉得法国挺好。记得狼多二米的西方音乐史给法国音乐很大篇幅,而给民族乐派很少,认为老柴是二流作曲家,就是西方的视点了。
TOP
18#

原帖由 shenming 于 2013-4-26 9:27:00 发表
高水平的乐队使作品本身的贫乏、苍白和粗野尽显无遗,俄罗斯人绝写不出莫扎特那种纯净的快乐,也写不出海顿那种结构式的优雅;那我们就说激情,在这个领域他们就占先了么?贝多芬的激情虽不能说完全是善意的,但那总是从头到尾组织得严整有序的,他是不取得胜利绝不会罢休的,在他完胜以后,他还要加上打扫战场的环节(葬礼乐章),最后还要有一个庆祝的乐章。我们再说瓦格纳,瓦氏歌剧中的人物虽有种种人的毛病,但却一步一步踉跄
好一篇文采飞扬的废话——以s兄的风格批驳
TOP
19#

回复 18# 莱纳 的帖子

这个评论很到位,——我喜欢,我们的生命都是一种浪废,打发时间而已,——我们还能干什么
我的微博:http://weibo.com/u/1498458327
TOP
20#

以我自己的观点,说俄罗斯19世纪的作品有些“粗”倒还确切,刚刚昌盛的国家总难免暴发户的心态,而且他们想表现的是传统西方优雅了几百年的文化内容,和伟大相比,柴氏也确实显得二流。但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俄罗斯几位天才早已和西方的并驾,硬要说《图画展览会》是场景音乐那也是拉威尔改的,关穆索尔斯基什么事?说到《春之祭》,它可是20世纪现代Classical Music在西方上演和出片最多的作品,在这个月就有EMI新发的Simon Rattle与柏林爱乐新录的版本,两月前伦敦爱乐隆重上演新导的版本,你可以看到英国卫报长篇累牍的评论,以下就摘个片段用来说明问题:“So there’s nothing so old as a musical revolution. But even if it’s true that Stravinsky plundered traditions both ancient and modern to create The Rite, there’s something that, finally, can’t be explained away, something you should feel in your gut when you experience the piece. A century on, the truly shocking thing about The Rite is still with us, right there at its climax. A good performance will merely pulverise you. But a great one will make you feel that it’s you – that it’s all of us – being sacrificed by Stravinsky’s spellbinding and savagely cruel music.”
最后编辑jm 最后编辑于 2013-04-26 14:02:40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