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23456789 / 9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慕尼黑爱乐的俄罗斯作品 [复制链接]

查看: 27610|回复: 87
51#

说老柴'做作"确实不太合适,做作的代表是肖邦。其实老柴可能是太本色了,其表达有些过份,比如说点到为止的他却要长篇大论,比如说我们送人送到火车站,到站台口告别就相安无事,也可以送到车窗那儿,说几句道别的话就得了,到这时就恰到好处,如果非要接着说三道四,就可能掉眼泪了——掉眼泪并不好,还是忍一忍的好。又比如我们到别人家做客,他领着我们参观书房、听音室,这都没问题,但他如果领我们去参观卧室,又甚或让我们看他的内衣内裤之类就大不合适——我们就只好捏着鼻子看了。所以,问题在于均衡,在于是不是过分,在于是不是适可而止。他不做作,但他太真诚了,他的真诚有时让我们无所措手足
我的微博:http://weibo.com/u/1498458327
TOP
52#

原帖由 shenming 于 2013-4-28 19:54:00 发表
说老柴'做作"确实不太合适,做作的代表是肖邦。其实老柴可能是太本色了,其表达有些过份,比如说点到为止的他却要长篇大论,比如说我们送人送到火车站,到站台口告别就相安无事,也可以送到车窗那儿,说几句道别的话就得了,到这时就恰到好处,如果非要接着说三道四,就可能掉眼泪了——掉眼泪并不好,还是忍一忍的好。又比如我们到别人家做客,他领着我们参观书房、听音室,这都没问题,但他如果领我们去参观卧室,又

你说老柴做作,我还可以绞尽脑汁违心的帮你找点“论据”。但当别人反驳你以后,你又将矛头转到肖邦,并把火力进一步升级,给肖邦扣了个大帽子,成了“做作的代表”,而且没有给出任何有说服力的论述。这次,俺实在难以苟同了。
首先看你要如何去定义做作,鄙人觉得做作是一种心理病态,是一种扭捏作态,矫揉造作的行事风格。放到艺术作品上,俺觉得不仅仅就是用“表达过分”之类能定义的,要是这样就算做作,那那岂不是所有的变奏曲都做作?!俺理解做作的作品,应该是有着虚浮夸张的表达或者华丽臃肿的形式,而作品内核往往是单薄苍白的,可能几个简单的音符就能表达。肖邦的音乐,可能每个人的听感有所不同。但我个人丝毫没觉得有多少脱离内容的夸张和虚浮。相反在形式上肖邦很多曲子都是短小精悍,而且有很高的情感浓度,有时候一首小曲子就能醉人心脾。我觉得这是最高的本色最高的直白,能把情感凝练到短小的精悍的曲子里,传递给大家最多的艺术享受。这是需要真正的创作智慧,不是脑子一热、一股恶心的矫情就能写出来的。
其次,我对做作还有一个感受。我觉得做作的东西永远都是脱离真情实感,没有内容根基的形式。所以做作的作品无论写的多好多精彩,也不会给人留下任何感动任何形式以外的启发。说到这里,肖邦带给大家的感动还不多吗,当年情窦初开时俺被肖一协就感动的鼻涕横流,当然你可以说俺也个做作的货。但是对我个人来说,这种对情感描写细腻如丝的音乐可不是做作能做出来的。

最后,说做作。俺觉得像奥芬巴赫那些东东才算“做作”,整个就瞎闹腾^_^。还有个大俗曲布兰诗歌,我感觉也有点“做作”。奥尔夫简直就是为了炫耀他的作曲技巧而写的(估计下个要捱拍砖的是我了)。
TOP
53#

我只是觉得那些风格细腻委婉的作曲家可能不太对楼主的胃口,才被认为是做作?
呵呵~柴和肖,最有名的两个作品带有女性气质的作曲家...
然后我想到了马斯奈和普契尼.....
最后编辑蔚蓝的天空 最后编辑于 2013-04-28 23:06:10
TOP
54#

洛可可变奏曲很精致,肖邦波兰的骄傲,到了波兰才能体会,特别是观摩肖邦国际钢琴比赛,布兰诗歌从节奏到和声已经作曲手法太朴实了,音乐不能和别的比,没有可比性。
TOP
55#

回复 44# rockme 的帖子

谢谢!真没听过他的作品,找几张听听。
TOP
56#

原帖由 burt5177 于 2013-4-28 23:20:00 发表
洛可可变奏曲很精致,肖邦波兰的骄傲,到了波兰才能体会,特别是观摩肖邦国际钢琴比赛,布兰诗歌从节奏到和声已经作曲手法太朴实了,音乐不能和别的比,没有可比性。
乐理我还真不懂。可能我说“炫耀技巧”不太恰当。但给我直观听感是花里胡哨。
TOP
57#

回复 56# 莱纳 的帖子

花里胡哨可能和作品的内容有关。
TOP
58#

回复 53# 蔚蓝的天空 的帖子

我恰恰非常喜欢细腻委婉的作品,但老柴这两点可都谈不上,说他女性化倒真是的。说到女性化,舒伯特有时也很女性化,——我就很喜欢这种女性化。肖邦我确实听不来,而且越来越烦——我听下来的感觉就是扭捏做态。那个被喊是不是在找那谁谁的人一副女性化的模样,而且样子十分地扭捏做态,倒是十分适合演肖邦
我的微博:http://weibo.com/u/1498458327
TOP
59#

回复 52# 莱纳 的帖子

我其实不想和任何人争论,也不想给谁扣帽子,也不想和谁辩驳,我只是说出自己的感受而已——但不论是赞同的,还是反对的,甚或是批评的,那都是看得起我——我都十分热烈地欢迎。我真正的立场是——说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我觉得莱纳兄对布兰诗歌的评价就很有意思——这部作品我第一次听时感觉很有冲撞力,现在听着听着越觉得没啥意思了。所以,我有一个感觉,越丰富的越贫乏,越简单的越复杂,那些一上来张牙舞爪先声夺人的,没几下子它那魅力就没了,相反一些乍听枯躁简单的却越听越有味——前者的例子如斯特拉文斯基(这方面的例子我都不愿举老柴,他那点东西太有限了——他是最早被我淘汰的作曲家,现在碰都不想碰),后者最典型的例子如巴赫。只有莫扎特是个例外,丰富的还是丰富,好听的还是好听——其魅力始终不减,始终如一
最后编辑shenming 最后编辑于 2013-04-29 22:59:20
我的微博:http://weibo.com/u/1498458327
TOP
60#

瓦格纳我一开始是不喜欢的(但从一开始我也并没有不喜欢他的现场,我只是听不下他的录音),但我发现我现在有点越来越喜欢了——但我觉得瓦格纳必须得听现场,只有现场才能展示出瓦格纳戏剧的全部魅力和丰采——前几天听大剧院版的《荷兰人》,也确实精彩。还有一个例子是海顿,初听觉得平平,而且会觉得他的作品都一样,但是我发现我现在是越来越喜欢海顿了,他那味道真的是越品越有味,像是一瓶陈年老酒,但开瓶后却清新如昨
我的微博:http://weibo.com/u/1498458327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