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有感而发! [复制链接]

1#
quote]Dr.PAN 在 2003-2-12 21:43:58 发表的内容
玩物 在 2003-2-12 9:22:36 发表的内容

良仔 在 2003-2-12 0:21:29 发表的内容
看来两张都要买了!




录音重要,音乐本身更重要。我就不认为第一张有购买的必要,而且这些xrcd不过是当年直刻盘的副产品的副产品。


是否直到刻盘的副产品的副产品我不知道,但可以摘录大草在2003年第一期<<音响技术>>p.291的几段评论供参和分析。"而马兄亦的确神通广大,竟说服到发烧录音鼻祖Dong Sax 把旗下5张最发烧的录音母带交给他------"。又说:"Growing up in Hollywood Town,我自已亦拥有这个录音的头版大力咳(Direct cut-----即直刻) 黑胶碟,第一个动作当然是把这张XRCD放进Teac P- 70 (升频至176.4kHz) +Weiss Medea CD组合,与Basis Debut Gold+Graham 2.2+ClearAudio insider Reference Wood 盘臂头LP组合一较高下。结果我这个调校得接近完美状态的黑胶组合要在反复比较之下才能以轻微点数取胜,这是在我的组合里从来没有出现过的事情,特别是高音的通透与低频的深潜和从容更肯定是数码光碟之冠,捱多两餐公仔面都要买来奖励自己的XRCD天碟"
玩物兄,你大概不会认为大草是在作商业广告吧。我没有LP无法像大草那样比较,只是觉很这张XRCD很不错,你有直刻版希望能看到的的比较报告,谢谢。[/quote]
新窗口打开图片

唉,尊敬的Dr PAN先生,在下正是看到如此激奋人心广告特意购买了一张最新XRCD24CD来感受一番如广告所言超级数码模拟声!(为了证实还大费周章地卸下直线循迹臂特装上和大草兄一样的臂头组合)
结果............................对于数码而言任重而道远!!!
与模拟相比而言数码系统(包含软件)在还原声音密度和如实体般的鲜活感,清晰度......皆有尚未逾越的鸿沟.

——————————————————————————————————————
最后编辑amrs
分享 转发
TOP
2#

可惜象卡拉扬等大师们没等到那一天,60年代的磁带也等不到那一天,太遗憾了。
TOP
3#

amrs 在 2003-2-13 0:19:45 发表的内容
个人为了重组数码系统,在这半年间寻求了多套贵价转盘,解码回家和LP系统比较,发现数码系统声音尚未脱离罐头音乐的范畴,声埸乐器空有虚弱存在感而缺活生而像真的实体,展现大规模交响乐曲讯息量的处理有极度压缩的音声现像且缺乏纤细解像度,层层叠叠而又丝丝入扣提琴表现对于cd而言或是一个遥未可及的梦..........
注:此仅为个人听感并无理论支持见谅.


极端支持你的听感!!!!
TOP
4#

petershao 在 2003-2-13 17:55:59 发表的内容
但是如果没有CD,你也会失去很多。


哈哈,也对啊。
TOP
5#

有请各位大哥照管一下北方的发烧友,用普通话发言好吗?
TOP
6#

eric 在 2003-2-13 23:27:46 发表的内容
有请各位大哥照管一下北方的发烧友,用普通话发言好吗?

多谢斑竹提醒,不过一班穗港澳的发烧友用白话交谈又特别开心D,建议以普通话加注说明好吗?各大侠,斑竹.?
TOP
7#

Dr.PAN 在 2003-2-14 1:27:38 发表的内容
v.sp.r 在 2003-2-13 21:22:52 发表的内容
可能是我曾经深受其害得来的偏见,我个人始终觉得音响杂志写手(或者说是器材评论人)在杂志等公开发表的评论是信不过的,因为始终都带有商业和利益成分。也许他们私底下和至爱亲朋谈论同一器材,发表的意见会截然不同。


我同意对音响写手(或者说是器材评论人)在杂志公开发表的评论不要盲目地、不加分析地接受从而不动脑筋、不管搭配及自己听音环境及不去试听而去购买,是多半会"受害"的,也同意在商品经济社会里,能够用隐晦的方式表示该器材的缺陷已是有良心的写手了,无良者亦确有不少。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在有多年发烧经历的朋友中,有谁是从来不看杂志、不需了解不同时期资讯走过来的呢?有谁完全只在家里自模、或朋友之间交一下就可以积累很多相对科学的发烧经验呢?加上科学技术及音乐资讯日新月异,我们能只抱着十多年前的知识继续发烧下去吗?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说,写手、杂志是起着对发烧事业推动作用的,这正是他(它) 们能够继读存在的基础。说实在的,无论自娱或多了解一些信息,我每月还会买几本杂志看看,并非所有内容都值得看,甚至有的内容十分荒唐,但完全不看好象缺了些什么。至于如何接受,那完全要独立思考、分析和实践。老实说,有10年以上发烧经历的人有谁从未交过学费的呢?在一定程度上说,这些"血汗钱"的学费正是使他们获得今天的发烧经验。出于商业理由、坏写手有的是、好写手亦有不少,在好写手中对他们的难处亦应给于理解,不然,没有人发表他们的文章,那不是更坏了吗。另一方面,应该承认不少写手都是真材实料的资深发烧友,他们比一般人更能接触到大量的器材和最新的器材,他们有更丰富的音响知识和发烧经验,他们的经验也是可供参巧和借鉴的,不必一竹篙打死一船人。当然,不学无术者亦确实存在,这要靠自己鉴别了。我完全没有必要擦他们的鞋,起码擦他们的鞋对我无半点受益,但起码在你们认识的周道兄是已几乎收山的写手,eric 版主仍是兼职写手,对他们我是十分敬重的。



说得好!我们对杂志写手一些牵强的赞美词句,要学会分析,通常这种本领的获得是要交学费的。譬如:“音乐味很浓;很淡定......”等。但我们也要体谅作为写手的难处,如果他对器材的缺点毫不掩饰、直截了当地写出来,谁会去买?又有哪个代理会再去请这个倒米写手?
最后编辑sylx
TOP
8#

Dr.PAN 在 2003-2-14 1:27:38 发表的内容
我同意对音响写手(或者说是器材评论人)在杂志公开发表的评论不要盲目地、不加分析地接受从而不动脑筋、不管搭配及自己听音环境及不去试听而去购买,是多半会"受害"的,也同意在商品经济社会里,能够用隐晦的方式表示该器材的缺陷已是有良心的写手了,无良者亦确有不少。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在有多年发烧经历的朋友中,有谁是从来不看杂志、不需了解不同时期资讯走过来的呢?有谁完全只在家里自模、或朋友之间交一下就可以积累很多相对科学的发烧经验呢?加上科学技术及音乐资讯日新月异,我们能只抱着十多年前的知识继续发烧下去吗?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说,写手、杂志是起着对发烧事业推动作用的,这正是他(它) 们能够继读存在的基础。说实在的,无论自娱或多了解一些信息,我每月还会买几本杂志看看,并非所有内容都值得看,甚至有的内容十分荒唐,但完全不看好象缺了些什么。至于如何接受,那完全要独立思考、分析和实践。老实说,有10年以上发烧经历的人有谁从未交过学费的呢?在一定程度上说,这些"血汗钱"的学费正是使他们获得今天的发烧经验。出于商业理由、坏写手有的是、好写手亦有不少,在好写手中对他们的难处亦应给于理解,不然,没有人发表他们的文章,那不是更坏了吗。另一方面,应该承认不少写手都是真材实料的资深发烧友,他们比一般人更能接触到大量的器材和最新的器材,他们有更丰富的音响知识和发烧经验,他们的经验也是可供参巧和借鉴的,不必一竹篙打死一船人。当然,不学无术者亦确实存在,这要靠自己鉴别了。我完全没有必要擦他们的鞋,起码擦他们的鞋对我无半点受益,但起码在你们认识的周道兄是已几乎收山的写手,eric 版主仍是兼职写手,对他们我是十分敬重的。


DR。PAN前辈真是“老烧骨”,一针见血,入木三分,实令我等敬佩。

不论写手如何吹,如何捧,市场永远是对的,笑到最后的才是王者!
TOP
9#

个人为了重组数码系统,在这半年间寻求了多套贵价转盘,解码回家和LP系统比较,发现数码系统声音尚未脱离罐头音乐的范畴,声埸乐器空有虚弱存在感而缺活生而像真的实体,展现大规模交响乐曲讯息量的处理有极度压缩的音声现像且缺乏纤细解像度,层层叠叠而又丝丝入扣提琴表现对于cd而言或是一个遥未可及的梦..........
注:此仅为个人听感并无理论支持见谅.
最后编辑amrs
TOP
10#

昨天我和周道前辈一起去听MAS的数码放大器,他的设计师就问周道能否让它最接近模拟的LP声,大家都期望着数码能完美取代模拟的一天。
最后编辑eric
TOP
11#

dr kuang 在 2003-2-13 0:13:32 发表的内容
可惜象卡拉扬等大师们没等到那一天,60年代的磁带也等不到那一天,太遗憾了。
至今最好、最理想的音源还是n年前的开盘式录音带啊,所以对这说法表示怀疑!!
TOP
12#

拆卸直线循迹臂、安装Graham2.2单点臂,我们弄了两个晚上还未完全调到最准确及最佳状态(这样麻烦完全证明了LP最终会被彻底淘汰是有道理的,我相信一定会变成现实!),但已经大幅度抛离CD,夸张点讲,听同一录音,听CD就好象听台式半导体收音机。在那套系统而言,CD只能充当听听流行曲歌仔的角色,听古典、尤其是大型交响乐和歌剧,CD可以说是不堪入耳。原来我都有加强我的CD系统的打算,经过这次比较,还是把这个计划先放一放吧!CD要达到或者超越LP那种声音,难道真的还要走很漫长的路吗?
最后编辑sylx
TOP
13#

但是如果没有CD,你也会失去很多。
TOP
14#

哈哈,忘掉CD吧,你会得到更多。
TOP
15#

dr kuang 在 2003-2-13 0:13:32 发表的内容
可惜象卡拉扬等大师们没等到那一天,60年代的磁带也等不到那一天,太遗憾了。

所以kuang斑竹要加紧时间挖掘哪些五十年代未,六十年代中期模拟巅峰期间所录音的头版LP阿!
最后编辑amrs
TOP
16#

petershao 在 2003-2-13 17:55:59 发表的内容
但是如果没有CD,你也会失去很多。

同意。并不是每个版本都有LP。也并不是人人都适合玩LP。对于80年代以后出生的人很难对LP非常感兴趣。因为它不适合现代生活的节奏。
TOP
17#

amrs 在 2003-2-13 21:34:23 发表的内容
sylx 在 2003-2-13 15:39:38 发表的内容
拆卸直线循迹臂、安装Graham2.2单点臂,我们弄了两个晚上还未完全调到最准确及最佳状态(这样麻烦完全证明了LP最终会被彻底淘汰是有道理的,我相信一定会变成现实!),但已经大幅度抛离CD,夸张点讲,听同一录音,听CD就好象听台式半导体收音机。在那套系统而言,CD只能充当听听流行曲歌仔的角色,听古典、尤其是大型交响乐和歌剧,CD可以说是不堪入耳。原来我都有加强我的CD系统的打算,经过这次比较,还是把这个计划先放一放吧!CD要达到或者超越LP那种声音,难道真的还要走很漫长的路吗?

sylx大哥,cd都係适宜播d简单音乐素材,大堆头既野就真係好吾掂,低频和瞬变就更吾使旨意正一"屙尿滴湿鞋"一裤都係!


amrs兄, 你的發燒境界真高~ 哈哈
TOP
18#

Dr.PAN 在 2003-2-13 17:59:46 发表的内容
个人十分尊重amrs 兄自己比较所作的劳动及得出的结果,我没有这个条件,当然没有任何理由去提出任何不同的意见,也谢谢amrs兄。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难道目前名气十足的大草真的为了FIM这区区一碟而不顾名声吗?他能在一张CD的宣传上可以获得多少利益呢?这是我的困惑。

哈哈,其实大草兄并无讲大话只是高度运用语言技巧而已!
举一例:音埸宏伟宽广无边,气度不凡!,亦煲亦贬,大有乾坤,能否洞悉,观者迷用者清!
最后编辑amrs
TOP
19#

hongkong 在 2003-2-13 21:48:55 发表的内容
amrs 在 2003-2-13 21:42:14 发表的内容
hongkong 在 2003-2-13 21:39:17 发表的内容
[quote]amrs 在 2003-2-13 21:34:23 发表的内容
[quote]sylx 在 2003-2-13 15:39:38 发表的内容
拆卸直线循迹臂、安装Graham2.2单点臂,我们弄了两个晚上还未完全调到最准确及最佳状态(这样麻烦完全证明了LP最终会被彻底淘汰是有道理的,我相信一定会变成现实!),但已经大幅度抛离CD,夸张点讲,听同一录音,听CD就好象听台式半导体收音机。在那套系统而言,CD只能充当听听流行曲歌仔的角色,听古典、尤其是大型交响乐和歌剧,CD可以说是不堪入耳。原来我都有加强我的CD系统的打算,经过这次比较,还是把这个计划先放一放吧!CD要达到或者超越LP那种声音,难道真的还要走很漫长的路吗?

sylx大哥,cd都係适宜播d简单音乐素材,大堆头既野就真係好吾掂,低频和瞬变就更吾使旨意正一"屙尿滴湿鞋"一裤都係!


amrs兄, 你的發燒境界真高~ 哈哈

言语粗俗,hongkong兄见笑啦![/quote]

小弟比你還粗魯啦, 粗人一個.
呀~新買的電源線如何狀況呀?
[/quote]
各在其位,尽忠献能,满意无怨啦!
最后编辑amrs
TOP
20#

摞你命3001 在 2003-2-13 3:48:12 发表的内容
dr kuang 在 2003-2-13 0:13:32 发表的内容
可惜象卡拉扬等大师们没等到那一天,60年代的磁带也等不到那一天,太遗憾了。
至今最好、最理想的音源还是n年前的开盘式录音带啊,所以对这说法表示怀疑!!


由于开盘母带保存的费用相当昂贵(起码需要恒温、恒湿、防磁),随着数码录音的发展,各大唱片公司纷纷将经典录音的开盘母带转为数码录音母带保存后而报废,即使幸存下来的开盘母带,这数十年当中,在地球磁场的干扰下,其信息含量肯定会丢失不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