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敦煌出自中国,然而对它艺术的研究却在日本、欧洲,不禁使人怅然。直板两面
攻,是祖国培植的,而对它的研究与发展却又在日本。日本选手河野满曾拜我为
师,继我之后一举夺得了三十四届男子单打冠军。这种国宝外流,墙里开花墙外
香的情形,激荡了我的私念。我持这种打法曾三冠世界之巅、此刻从战绩和感觉
上并非兵老师疲,而是一种方兴未艾、巅峰状态之感,不幸的是“文化大革命”开始
了。我认为:直板两面攻是祖国独特的传统打法,是党和人民血汗与智慧的结晶,
它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和潜在的威力。我是祖国的儿子,三届世界冠军只是我少壮
年华的旅足,如今虽球兮在旁已力逊于心,但这些年来令我耿耿于怀的,是我应
该将这一粒种子还给母亲,不应随我入了坟墓。
我希望这本书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让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和知识发扬光大。
乒乓球人才的训练,是机能、技能、知识、只能等方面的综合建设,不是一种纯
体力的活动。为此,应当讲究建筑的方法、学问、艺术。再引申一步讲,要想成
为一个出类拔萃的乒乓球运动员,要从两个大的方面着手。人们赞叹世界冠军的
球威和球艺,但这只是有形的,而更为至关重要的,却是一种无形的内涵素养,
如果说,把技术比做人的肢体,那么内涵素养就犹如灵魂。肉体与灵魂既是对立
着的两个方面,又是不可分割、互为依存的。我认为,灵魂往往是主宰肢体的关
键。
在d的哺育下,我国的乒乓事业誉冠全球,有不少可贵的经验和创新成果,我们应
该很好地总结与继承。培养乒乓人才在技术上要由浅入深,由根及枝,是有一个
成长顺序和过程的,这是一种技术状态的变迁。世间,成一番事业往往要几十个
条件,而中伤一个事业,仅一条就已经足够了。所以,我们觉得在训练的方法、
手段上应该象读书一样,小学、中学、大学,分年级拾级而上,打好根基。而从
全局着想则应致力于选才、育才、气质与心理的培育、知识的素养、自制力的陶
冶、技术训练、身体素质训练、战术训练、技术风格的凝聚等方面的研究与提高
,这些方面的素养又是互为联系、互为渗透、互为作用、互为因果。所以这些主
要内容犹如支撑这座玲珑宝塔的八条支柱,缺一不可,牵一发倾全局。概括起来
看,可谓纵观八条柱,横分八级练;贯顶之柱条条能析,贯彻始终,一炉共冶;
分级之练层层要扎实,接力训练,合理严密。
我在1979年三十一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后,曾萌闪念头,想将我这种打法的体会
和经验写出来,但那时条件不允许。1980年10月我来到山西工作后,非常荣幸,d
和人民关怀我,鼓励我,恰好我少年**的球伴钮琛同志专程从临汾到太原来看
我。他是我“得意”之年远遁的朋友,如今却执烛照我。他鼓励我挺起腰杆,淡
泊明志,在事业上从头开始,使我惶惶之心知所新宿。他也是直拍两面攻的选手
,我们是五十年代中期在北京少年宫一起训练和比赛的同师之徒。1958年他到山
西乒乓球队,后又到晋南地区搞乒乓球教练工作,训练卓有成效,现被评为一级
教练员,并被推选为山西省乒协副主席。他对两面攻打法实践和训练二十多年,
有不少精辟之见和研究,先后在《中国体育科技》等几家刊物上发表了不少关于
快攻和两面攻的论文,同时多年来积累了许多资料和数据,准备在终老林下之日
写一本两面攻的书。经我们在技术上的多次地深谈,他很赞赏我的观点,为此我
们欣然合著这本书。这本书我们俩都觉得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血乳交融不可
分割。
我们写作室只不过实在他一间九平方面积的斗室里进行的。书架和桌子上以及床
头上都堆满着书,手稿堆得高高的,然而却井然有序,壁上挂着几幅书画,临窗
放着一张高木柜权当写字台。这个简陋的斗室却是我们这本书的摇篮。
二十多年来我是戎马倥偬的战斗,纽琛是训练、观战、思索。我来山西后,由于
要帮助山西队训练,只能提供一些观点和素材,然后我们共同研究审定。全文则
是由钮琛同志执笔撰写成的。
这本书是我在山西工作三年之间写成的。在写作的过程中,国家体委、山西省体
委、临汾地区体委的领导和同志们以及一些朋友都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和帮助,在
此致以衷心的感谢。
庄则栋
一九八三年十 一月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