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5253545556575859» / 66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与书籍有关的点点滴滴(《白鹿原》) [复制链接]

1101#

《我的贝多芬》中文版序言

鲁道夫·布赫宾德

自1981年1月9日我首次来华演出至今已将近四十年了。当时我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行了一场钢琴独奏音乐会,第一首曲目是路德维希•范•贝多芬的《第三钢琴奏鸣曲》,作品第2号。自那时起,我一直定期到中国进行大规模的巡演,在过去十年间更是每年都会到访中国。这些年来,我目睹了中国的音乐生活如何不断变得丰富多彩,见证了中国在古典音乐界的迅速崛起:无数新建音乐厅那令人惊叹的建筑造型、特殊的声学效果、优异的乐器保养,以及一切与演出有关的完美组织呈现。

然而,从第一刻起最令我着迷的,是中国求知若渴、热情洋溢、跨越所有年龄层的观众。在舞台上,我感到听众正在与音乐建立起特殊的联系——也许是因为许多听众自己都会演奏乐器。我不止一次地观察到,有些观众在我演出的过程中同时翻阅着作品的乐谱。

因此,我非常期待看到本书中文版的面世。我在书中撰写的是贝多芬的生平和他三十二部钢琴奏鸣曲的故事,“与大师相伴的人生”这个副标题准确地描写了我写作的角度。我一直是贝多芬作品的诠释者,在我的演奏生涯中,曾在世界各地演奏了60次贝多芬的全套三十二部钢琴奏鸣曲,这当然也包括中国(2012年,在第15届北京国际音乐节上,首次在中国演绎贝多芬全套钢琴奏鸣曲)。

尽管如此,我每次处理贝多芬钢琴作品的时候仍会感到惊讶。接二连三地,在准备登台演奏的过程中,总有令人惊讶的新发现跃入我的眼帘。也正因如此,我开始记录关于贝多芬的种种发现。书中对贝多芬每部钢琴奏鸣曲的描述并不是为了进行科学分析,而是从诠释者的角度,把每部奏鸣曲看作贝多芬人生路上的节点,从而演绎这些伟大的作品。

令我十分着迷的是,这位居住在维也纳的德国作曲家在出生250年后能够在中国吸引广大乐迷的关注。谭盾的最近一部作品充分说明了贝多芬作品在中国的流行程度:我请谭盾与其他十位来自世界各地的作曲家一道,在我的最新项目《迪亚贝利2020》中通过作曲的方式与贝多芬进行对话。

贝多芬的天才之处仍活在许多中国人的脑海和心中。愿本书能对此有所贡献。

2020年4月于维也纳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102#

奥地利钢琴大师布赫宾德将于5月9日-17日登台中国国家大剧院,9天内连演7场,完整上演贝多芬32首钢琴奏鸣曲全集。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103#

布赫宾德本来计划在2020年在星海音乐厅演奏贝多芬的全部32首奏鸣曲,
但因为疫情不得不取消。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104#

星访谈|布赫宾德:我越老,越自由

鲁道夫·布赫宾德和他的贝多芬作品 “全集式” 演奏模式,是一种现象,既返璞归真,又具有颠覆性,贯穿其中的是钢琴家口中 “自由” 二字,这是关于音乐跨界的自由,关于演绎风格的自由,关于思考的自由。布赫宾德对门派、风格不可越雷池半步的严格分类充满蔑视。这种特质在音乐家中并不多见。

在2018年10月21日布赫宾德与广州交响乐团排练后,以及2019年5月15日其与德累斯顿国家管弦乐团演出前,笔者对大师各进行了一次采访,以下内容是根据两次采访整理所得。

关 于 师 承

「 不要谈什么学派,谈人的独立性。 」

您在维也纳音乐学院跟随过布鲁诺·塞得尔霍夫学习,他是一个传奇的教师,可以谈谈他的教学方法吗?

塞得尔霍夫的伟大之处是无门无派,每个学生都有非常独立的个性。他最有名的学生弗雷德里希·古尔达、玛尔塔·阿格里奇,我自己,还有尼尔森·弗莱利,我们师出有名,但不曾自立门派,这才是最重要的。不要谈什么学派,谈人的独立性。

塞得尔霍夫让学生保留个性,不强迫他们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这才是老师最需要的特质。不过,我的老师不是一个称职的钢琴家,在指导学生学习协奏曲时,他总是演奏乐队部分,但弹得实在太使劲了,完全听不见我在演什么。有时我上课前不会特别认真练习,因为他根本听不见我在演什么。

不过,他是个伟大的老师,话不多,但只要他碰一下你的肩膀,你就知道这个自由节奏该怎么处理。你从他身上学不到任何跟技术有关的东西,如果你不是一个技术完备的天才,跟塞得尔霍夫学习毫无裨益,技术问题,你要先自己处理好。

关 于 贝 多 芬

「 作为演奏家,我最大的改变,是学会了自由地呼吸。 」

贝多芬的钢琴协奏曲、奏鸣曲全套曲目,您演过数百次,让您如此专注的原因是什么?

贝多芬钢琴作品不是我曲库的唯一。从巴赫到现代作品我都有涉猎,不少作曲家也曾为我创作曲子,但贝多芬的确是我演奏的核心,他的音乐终生陪伴着我。我认为,作为钢琴家,仅仅演奏《月光》、《悲怆》、《热情》奏鸣曲远远不够,你要演奏他所有的钢琴作品,包括他所有的钢琴奏鸣曲。

在超过半个世纪的音乐历练后,您觉得自己演奏贝多芬作品时,有没有改变?

有,而且是巨大的改变。我越老,越自由。年轻时,很狭隘,没有丝毫的包容,不自如,现在不一样,我更自由。车尔尼在他回忆贝多芬的文字中说道,当年贝多芬演奏的时候,会在一个乐章中,改变节奏多达七八次,我觉得这是音乐的呼吸。作为演奏家,我最大的改变,是学会了自由地呼吸。

古典音乐中盛行 “学派” 一说,创作、演奏都是如此,您是否认同?

完全不认同,尤其是所谓 “维也纳古典学派” ,简直愚蠢。贝多芬、莫扎特他们知道自己被归入 “维也纳古典学派” 么?这是在他们过世一百多年后发明的愚蠢词汇,根本没人能解释清楚。

再譬如舒伯特、勃拉姆斯,他们的作品有些古典,有些浪漫,于是人们说他们开启了浪漫主义的不同**。每个人,你,我,其实都很浪漫。巴赫也好,柴可夫斯基也好,生而为人,都可以很浪漫。我们总是希望将所有东西分门别类,楚河汉界,互不干犯,但不该这样啊。

关 于 贝 多 芬 钢 琴 协 奏 曲

「 贝多芬的音乐个性不曾缺位。 」

贝多芬的钢琴协奏曲中,您有否有最喜欢的一首?

《第四钢琴协奏曲》至为深沉,对独奏和乐队都是挑战。其中有大量变换节奏的地方,特别是第一乐章。如果你是一个指挥家,你会感受到这是贝多芬所有钢琴协奏曲中最难的一个乐章,最敏感,最深邃。

曾有说法指贝多芬《第一钢琴协奏曲》艺术水准不如往后的几首协奏曲,您怎么看?

说实话,我也曾经向伟大的指挥家们讨教过这个问题,譬如沃尔夫冈·萨瓦利什、尼克劳斯·哈农库特。他们非常生气: “有人说贝多芬第一交响曲,第一钢琴协奏曲受莫扎特影响。这和莫扎特没有丝毫关系。这是贝多芬,只有贝多芬,真正的贝多芬,没有其他!”

年轻时和年老时写下的作品当然会有不同,但不要问我什么是成熟,人一辈子起起落落,但老不代表成熟。譬如古尔达,我觉得他最好、最成熟的时候是十六七岁,那时他刚刚赢得日内瓦的大奖,但随着年龄增长,他开始糊涂了。

五首钢琴协奏曲性格可能不一样,形式不一样,但贝多芬的音乐个性不曾缺位。在钢琴奏鸣曲中,从 op.2 到 op.111,就是贝多芬人生的写照。从每首奏鸣曲中,你可以感受到贝多芬的喜怒哀乐,他是否爱过,有否恨过。而在莫扎特身上,他的钢琴协奏曲就是他的自传,这和他的钢琴奏鸣曲不一样。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不是最好的作品,他的弦乐四重奏还有其他一些作品比钢琴奏鸣曲好太多,但他的钢琴协奏曲,他是为自己而写的。

您认为《第五钢琴协奏曲》 “流行” 的原因是什么?

还真的只是流行,没有人知道为什么。这不是他最好的作品。第三、第四两首钢琴协奏曲才是伟大的作品。你知道,即便在贝多芬在生时,就曾经因为《 “月光” 奏鸣曲》第一乐章很流行而感到沮丧。贝多芬说,我写了那么多好的作品,为什么你们偏偏喜欢它? “真是愚蠢的一个乐章” ,他说。从来没有人真正知道公众在想什么。

(但第五至少第二乐章很美。)你知道吗?第一钢协的第二乐章才是最美,篇幅又是最长的。这差不多就是一首单簧管协奏曲,钢琴与单簧管有动人的对话。

关 于 演 奏 与 指 挥

「 我不是第一个这样做的人。 」

指挥/演奏过贝多芬全套钢琴协奏曲数百次之后,您觉得这种演出方式有什么得失之处吗?

我不是第一个这样做的人,莫扎特、贝多芬、还有很多音乐家也做过同样的事情。这只是大型的室内乐,仅此而已,这种演奏的功夫在排练中。实际演出时,你会发现指挥其实并非总是必须,除非你演的是斯特拉文斯基的作品。

我和世界上很多乐团合作过,没有指挥演出时,他们能够感知到自己的重任,大家更注意聆听彼此,这是一种完全不一样的创造音乐的过程。

录音与现场演奏,您更喜欢哪一种表达方式?

和现场相比,录音缺失了三样东西:紧张、情感、自发性。录音可以重复,现场不可以。现场演出是有张力的,哪怕是录音,我也喜欢现场录音。如果是在录音棚,我希望有一定数量的观众在场。

关 于 自 由 与 边 际

「 这种自由需要等待,等年纪渐长。 」

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全集你录制了三次之多,原因是什么?

我第一次录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是三十多岁。三十年后,著名的音乐评论家约阿希姆·凯泽跟我说: “鲁迪,你要再录一遍全集。” 我说: “不,太辛苦了。” “你必须要再录制一遍,因为你现在更自由了。” 这种自由需要等待,等年纪渐长。贝多芬至为浪漫,年轻人不一定懂他的自如和随性。

除了古典音乐,听说您也很钟情于弗兰克·辛纳屈的歌曲,喜欢的理由是什么?

我不喜欢条框,古典、流行、爵士,对我来说没有边际,只有好坏。弗兰克·辛纳屈是个天才,和披头四、奥斯卡·彼得森一样。彼得森甚至是我们这个**最伟大的钢琴家之一,我和他互相欣赏,也曾经想和他合作。

您是否想过有退休的一天?

没有,完全没有。生命不息,演奏不止。

采写 / 翟佳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105#

布赫宾德的一些专辑: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106#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107#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108#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109#

2023世界读书日特辑:阅名画,读名言

来源:新华网

【编者按】阅读是人类永远的心灵栖息地。通过阅读,我们学习知识,扩宽眼界,得以不囿于眼前的一方天地,可于时光中漫步,可在宇宙中翱翔。所谓“书香致远,墨卷至恒”。值此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新华网文化频道特推出独家策划《阅名画 读名言》,精选了一批关于阅读的名画与名言,愿您也能从中感受到一丝阅读的魅力,从今天起,拿起书来,阅读吧!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110#

阅名画,读名言: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111#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112#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113#

习近平自述:我的读书心得

  “我爱好挺多,最大的爱好是读书,读书已成为我的一种生活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内外许多场合都分享过他读书的故事和心得。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让我们跟随总书记的讲述,感受书籍的力量。

1.读新华字典:一点一滴积累

  我到农村插队后,给自己定了一个座右铭,先从修身开始。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上山放羊,我揣着书,把羊拴到山峁上,就开始看书。锄地到田头,开始休息一会儿时,我就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一点一滴积累。我并不觉得农村7年时光被荒废了,很多知识的基础是那时候打下来的。

2.读马列著作:马克思主义确实是真理

  那时候,我读了一些马列著作。15岁的我已经有了独立思考能力,在读书过程中通过不断重新审视,达到否定之否定、温故而知新,慢慢觉得马克思主义确实是真理,中国共 产 党领导确实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我们走的社会主义道路确实是一条必由之路。这种通过自己思考、认识得出的结论,就会坚定不移。

3.读《共 产 党宣言》:一个内容丰富的理论宝库

  《共 产 党宣言》是一个内容丰富的理论宝库,作出的理论贡献是多方面的,值得我们反复学习、深入研究,不断从中汲取思想营养。

  《共 产 党宣言》虽然诞生于170年前,但其阐述的基本原理没有过时,也不会过时。我说过,“如果心里觉得不踏实,就去钻研经典著作,《共 产 党宣言》多看几遍”,讲的就是温故知新的道理。

4.读莎士比亚:思考“生存还是毁灭”

  莎士比亚笔下跌宕起伏的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如泣如诉的情感,都深深吸引着我。年轻的我,在当年陕北贫瘠的黄土地上,不断思考着“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最后我立下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信念。我相信,每个读过莎士比亚作品的人,不仅能够感受到他卓越的才华,而且能够得到深刻的人生启迪。

5.读贾大山的小说:常常被其描述和构思所折服

  原来我曾读过几篇大山的小说,常常被他那诙谐幽默的语言、富有哲理的辨析、真实优美的描述和精巧独特的构思所折服。

  作为一名作家,大山有着洞察社会人生的深邃目光和独特视角。他率真善良、恩怨分明、才华横溢、析理透澈。对人们反映强烈的一些社会问题,他往往有自己精辟独到、合情合理的意见和建议。

  他更没忘记一名作家的良知和责任,用小说这种文学形式,尽情地歌颂真、善、美,无情地揭露和鞭挞假、恶、丑,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去感悟人生,增强明辨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更让人们看到光明和希望,对生活充满信心,对党和国家的前途充满信心。

6.读“三言”:很多警句我都能背下来

  “文革”时,我们家搬到中央党校住。按当时的要求,中央党校需要把书全集中在科学会堂里,负责装车的师傅都认识我,他们请我一起搬书。搬书的过程中,我就挑一部分留下来看。那段时间,我天天在那儿翻看“三言”(明代文学家冯梦龙编纂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其中很多警句我都能背下来。

7.读《当代英雄》:每一个时 代都有每一个时 代的英雄

  我很喜欢莱蒙托夫的《当代英雄》,说英雄,谁是英雄啊?每一个时 代都有每一个时 代的英雄。当时,在梁家河的山沟里看这本书,那种感受很强烈。

8.读《老人与海》:描述的是一种永恒的精神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对狂风和暴雨、巨浪和小船、老人和鲨鱼的描写,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所以,我就想体验一下当年海明威写下那些故事时的精神世界和实地氛围。

  我去过古巴两次,第一次是在福建工作时去的。我说,我们找找海明威当年写作的那个遗址吧。后来,到了他写《老人与海》的那个栈桥边,场景和小说中的一模一样,几个黑人孩子在那儿戏水,旁边有一个酒店,这个酒店是他写作的地方。我们专门在那儿吃了一顿饭。第二次去古巴的时候,我已经是国家副主席,他们听说我想了解海明威,就带我到了城里面一个海明威经常去的酒吧。他曾经在那个酒吧里写作。海明威最爱喝的一种饮料叫“莫希托”,是用朗姆酒配薄荷叶,再加冰块和白糖制成的。《老人与海》描述的那种精神,确实是一种永恒的精神。

9.读《怎么办?》:学主人公锻炼毅力

  车尔尼雪夫斯基是一个民主主义革命者,他的作品给我们不少启迪。他的《怎么办?》我是在梁家河窑洞里读的,当时在心中引起了很大震动。书的主人公拉赫美托夫,过着苦行僧式的生活,为了磨炼意志,甚至睡在钉板床上,扎得浑身是血。那时候,我们觉得锻炼毅力就得这么炼,干脆也把褥子撤了,就睡在光板炕上。一到下雨下雪天,我们就出去摸爬滚打,下雨的时候去淋雨,下雪的时候去搓雪,在井台边洗冷水澡,都是受这本书的影响。

10.读《浮士德》:想象力很丰富

  歌德的《浮士德》这本书,我是在上山下乡时,从30里外的一个知青那儿借来的。他是北京五十七中的学生,老是在我面前吹牛,说他有《浮士德》。我就去找他,说借我看看吧,我肯定还你。当时,我看了也是爱不释手。后来他等急了,一到赶集的时候,就通过别人传话,要我把书给捎回去。过了一段时间,他还是不放心,又专门走了30里路来取这本书。我说,你还真是到家门口来讨书了,那我还给你吧。《浮士德》确实不太好读,想象力很丰富。

11.多用一些时间静心读书、静心思考

  要力戒浮躁,多用一些时间静心读书、静心思考,主动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使自己任何时候才不枯、智不竭。

12.哪怕一天挤出半小时,即使读几页书,只要坚持下去,必定会积少成多

  不注意学习,忙于事务,思想就容易僵化、庸俗化。学习需要沉下心来,贵在持之以恒,重在学懂弄通,不能心浮气躁、浅尝辄止、不求甚解。领导干部一定要把学习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上,如饥似渴地学习,哪怕一天挤出半小时,即使读几页书,只要坚持下去,必定会积少成多、积沙成塔,积跬步以至千里。

13. 不能读死书,要同工作实际结合起来

  在学习历史知识的时候,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和方法论,不能读死书,要同工作实际结合起来,对所读之书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做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知古鉴今、古为今用,这样才能在我们认识和处理现实问题中发挥历史知识应有的积极作用。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114#

学习卡丨怎么“选好书”?如何把书读活?总书记这样说→

央视新闻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习近平曾多次讲述和书籍的不解之缘,分享读书学习的感悟,倡导“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书的魅力何在,为何要“爱读书”?如何能“选好书”?怎样“善读书”?一起学习↓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115#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116#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117#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118#

陈祖德《超越自我》

本书是前中国棋院院长陈祖德先生的自传。陈先生是“中国流”的创始人,曾三次获得全国围棋冠军,是我国战胜日本九段的第一人。本书生动地记叙了他的围棋生涯和征战历程。咫尺棋盘,跃动金戈,把当年众多著名棋手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它是作者和癌症抗争的见证,在病床上他不知道自己还能活多久,所以他能够在一个更超脱的立场上更冷静地观照自我。他还发愿要为中国围棋的发展留下笔墨,本书饱含深情地回忆了自己和周恩来、陈毅、邓 小 平、方毅等老一代革命家的交往,揭示他们对中国围棋事业的呵护。

本书大量收录了作者的弥足珍贵的照片、棋谱,以及关于本书的一些评论文字,全方位地展现出一个棋坛名宿的超越自我的人生历程。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119#

超越自我的抗癌英雄——陈祖德

若白围棋专栏

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位围棋领军人物是陈祖德,其后依次为聂卫平、马晓春、常昊、古力、柯洁,这六位是大家公认的。他们都曾经引领了一个**(成为国内棋坛第一人的时间至少五年以上),为中国围棋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当然在他们之间的过渡期,也短暂出现过几位领头雁,比如孔杰、陈耀烨、时越等,但因为他们居于领先地位的时间最多没有超过两年,因此只能算是曾经的等级分第一人,不能算是一个**的领军人物。

这六人之所以能够成为领军人物,原因是多方面的,由于一个一个全部说到的话,篇幅很长,因此我将分别叙说,今天是这个系列的第一篇,即陈祖德篇。

陈祖德1944年2月19日出生于上海,父亲是中学校长,姐姐陈祖芬后来成为著名的报告文学作家。1950年,陈祖德7岁开始跟父亲学围棋。1951年,他在著名的上海襄阳公园第一次结识了职业围棋大家——顾水如,并拜其为师。之后,又师从中国棋坛当时的顶尖人物,有南刘北过之称的刘棣怀。在名师的指教之下,加上自己的天赋和勤奋,陈祖德的棋艺逐渐显露,甚至突飞猛进。其后陈祖德参加了上海体委围棋集训班,成绩优异,少年陈祖德一时风头无两。

恰逢爱好围棋的陈毅元帅十分重视围棋这一国粹,他大力推动体育部门成立国家围棋集训队,借助这股东风,1961年,陈祖德进入全国围棋集训队(第一个国家围棋队)。并于1962年、1964年、1974年三次获得全国个人赛冠军,确立了在同**棋手中的领军地位。当时国内仅有这一项全国性的围棋大赛,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中间停顿了约10年时间。总计下来,陈祖德从1962年至1974年,引领中国围棋达12年之久。后来聂卫平异军突起,陈祖德让出了国内第一人的宝座。

除了国内冠军之外,陈祖德在中日友谊交流赛上,也取得了彪炳史册的战绩。想当初,日本老太太伊藤友惠于1961年第二届中日围棋友谊赛上,曾经横扫中国多位国手,豪取八连胜,这简直成为了中国围棋的国耻。亲眼目睹这一悲壮场面的陈祖德,暗暗发誓要超越日本围棋。短短两年之后的1963年9月27日,陈祖德在让先情况下,战胜日本棋手杉内雅男九段,成为第一个击败日本九段的中国选手,打破了“日本九段不可战胜”的神话。1965年10月25日,陈祖德执黑以2又1/2子击败岩田达明九段,成为首位分先战胜日本九段的中国棋手。

陈祖德的另一个开创性成就,就是在1965年中国围棋代表团访日期间,在实战中推出了他的围棋新型布局,取得巨大反响。这个新布局最早是日本棋手下出来的,但只是偶尔为之,后来是陈祖德精心研究之后与中国队队友一起隆重推行的,因此围棋界把这个新型布局称之为“中国流”。其优点是速度快,胜率高,后成为国际最流行的布局之一。陈祖德因此被称为“中国流布局”的创始人。

从战斗一线退下来之后,陈祖德走上了围棋界领导和组织者的岗位,从此为推动中国围棋的发展身体力行、鞠躬尽瘁。在他担任中国棋院院长和中国围棋协会主席期间,在世界上首创性地推出了中国围棋甲级联赛(简称围甲联赛),使得围棋职业化道路得到快速迅猛的发展,解决了众多职业棋手的饭碗这一根本问题。在棋手的水平和棋力评比中,创造性地制定了中国围棋等级分制度,并定期公开发布棋手的等级分。在世界围棋大赛方面,与春兰集团公司合作创办中国大陆首个世界围棋大赛——“春兰杯世界职业围棋锦标赛”。

陈祖德除了是著名围棋国手,和围棋界最高领导人之外,还是体育界广为人知的抗癌英雄和文学创作者。1980年9月,陈祖德被查出身患胃癌。作为棋盘上的豪杰,陈祖德并没有气馁和屈服,他不仅击败了病魔,而且在病床上完成了自传名作《超越自我》,一举获得1994年“人民文学奖”。这本感染至深的作品打动了无数棋迷和围棋界之外的读者。也正因为如此,著名文学家金庸对陈祖德产生了深深的敬意,曾拜他为师,并邀请他到香港的家中休养。

接下来我简单介绍一下陈祖德的两段婚姻。他的第一位夫人是乒乓球世界冠军郑敏之,后来因种种原因离婚,两人育有一个儿子。陈祖德的第二任妻子是姐姐陈祖芬家的保姆夏彩娟,1995年,夏彩娟为陈祖德生下一对双胞胎儿子。

2011年1月底,不幸再次降临这位曾经的抗癌斗士,陈祖德被确诊为胰腺癌,同年2月接受了手术治疗。但是,2012年11月1日,陈祖德因胰腺癌复发医治无效而逝世。

最后我借此机会,谨以此文深刻悼念中国围棋的领军人物,围棋界杰出的领导人——陈祖德九段。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120#

如何评价陈祖德先生的《超越自我》?

沈听雪

陈祖德,新中国第一代围棋国手的代表人物,曾于1964、1966、1974年三次夺得全国围棋个人赛冠军,陈吴(吴淞笙)**的中国围棋第一人,“中国流”围棋布局的主要开创者之一(世界上谁最先下出这一布局的人已不可考,陈祖德是经过研究后最早将其在正式比赛中大幅应用的开创者,而对这种布局深入挖掘并发扬光大的是后来以藤泽秀行、加藤正夫、羽根泰正为代表的日本棋手),第一个战胜日本九段的中国大陆棋手,第一批中国九段棋手的代表,中国棋院第一任院长,当之无愧的新中国围棋事业主要奠基者和见证者之一。

陈祖德是上海人,他的棋才出众,棋风受中国古棋影响很深,擅长力战搏杀,计算快速深远,经常干脆利落地中盘将对手击溃,力量之大令对手望之生畏。棋界常有笑谈,别的一流国手能让三、四个子的业余棋手,到陈祖德这儿就得多摆上一个子,要不根本抵挡不住。沈版主曾受四子和陈九段下过一盘,束手束脚中盘败北,对他的强悍杀力深有体会。

1980年9月,陈祖德在成都参加第二届“新体育杯”全国围棋邀请赛,第一轮过后即吐血不止,被紧急送到医院治疗。经过会诊发现他罹患胃癌,在医院接受了手术。虽然手术很成功,但输血发生问题又导致他染上了急性肝炎,一度生命垂危。

经过顽强搏斗,陈祖德终于从死亡线上走了回来,后不得不长期休养,离开棋坛达十年之久。在休养期间,陈祖德感慨自己未竟的围棋事业,想抓紧时间把多年的奋斗历程记录下来。于是奋笔疾书,一天写五、六百字,几历寒暑,终于完成了这部自传体文学作品《超越自我》。

1986年,《超越自我》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很快引发争相阅读,打动了无数棋迷和围棋之外的读者。不久广播电台也将《超越自我》搬上了小说连播节目。这部作品不但完成了作者个人的自我超越,也超越了围棋界的影响,以一种史诗般的感染力激发起普通人对于人生理想和励志奋斗的热情,从而成为了激励一代人的文学名作。1994年,《超越自我》还获得了第二届“人民文学奖”。

沈版主手中的这本《超越自我》,是1992年逛天坛附近的中日友好围棋会馆时购得的,平装胶版(现在已经被沈版主给翻散架了),价格2块3毛5。记得买书的时候正好会馆馆长王汝南八段和罗建文七段正在场闲聊,沈版主见到这些久仰大名的围棋国手非常激动,只恨当时还没有照相手机无法合影留念。

《超越自我》最重要的价值,在于记录了新中国围棋史上的很多重大事件,从亲历者的角度留下了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

陈祖德师从围棋名宿顾水如,而顾先生曾是上世纪30年代中国围棋水平最高的棋手之一。陈祖德在书中回忆了自己学棋的启蒙过程,如何得到顾先生传授,以及顾先生与围棋名手刘棣怀、吴清源等人的传奇交往。他饱含深情地详细描述了顾先生的外貌、人品、嗜好和师生最后的离别,笔下流露出了对老师深深的谢意和怀念之情。

陈祖德在书中回顾了他同时任上海市长陈毅和全国总工会主席李立三的交往,披露了两位老革命家的可敬可爱以及他们对围棋事业的真诚关怀。众所周知,陈毅元帅酷爱围棋,在他的带动下当年新四军中下围棋的风气就很盛,像邓子恢、张云逸、叶飞、方毅、陶勇、梅嘉生、张劲夫、夏征农、汪道涵、胡立教、金明等中高级干部都是棋迷。

建国后陈毅担任了外交部长,在中日两国还没有正式建交时就以围棋为纽带,大力促进了两国的民间交流。1963年,日本棋院为了感谢陈毅对中日围棋交流的贡献,特别授予他“名誉七段”称号。陈毅逝世后,中日两国实现了邦交正常化,日本棋院又追授给他“名誉八段”称号,成为了一段历史佳话。

1960年春,在时任外交部长的陈毅元帅和日本自民党议员松村谦三先生的共同推动下,第一个日本围棋代表团得以来华访问。其中代表团团长是濑越宪座,这位本人名气不是特别大,但却有几个特别出众的学生,即日本关西棋院创立者桥本宇太郎、“昭和棋圣”吴清源和“围棋皇帝”曹薰铉。

代表团成员中包括桥本宇太郎和正在崛起的大棋士坂田荣男,以及中坚棋士濑川良雄、铃木五良等。当时中国能拿得出手的主要还是民国一代棋手,如刘棣怀、过惕生、顾水如、王幼宸、金亚贤、崔云趾等。

上海市为了培养年轻人,也让16岁的陈祖德上场应战。由于中国棋手的整体水平和日本棋手差距比较大,故友好比赛以全部三十五局中国棋手仅胜二局和一局而结束。陈祖德本人上场三局全败,并输给坂田荣男13子半。陈祖德在书中详细记述了两国围棋第一次较量中方的惨败,并感慨当时“我国棋手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已是尽了努力。”

1961年9月,日本围棋代表团再次访华。这次中国虽然尽遣南北精华上场,并在赛前精心组织了棋手集训,却仍然难以抵挡,最后以四比二十一惨败。特别令人难以接受的是,日本队一个老太太伊藤友惠五段竟然八战全胜,将中国老一代享有盛名的棋手全部斩于马下。

陈祖德在书中描绘了他所尊敬的老棋手魏海鸿先生是怎样败给伊藤老太太的:“伊藤五段在棋盘上的每个子都虎视眈眈,非要置对手于死地不可。在对手的强大攻势下,魏老的心情也越发紧张。对局至中盘,被动的局势和紧张的心情把魏老这个好好先生折磨得够呛,只见他拿着棋子的手不停地颤抖,其情景令人不忍目睹。有人担心魏老的身体支撑不下去,就劝他挂起免战牌。”

书中这一章的标题为“国耻”,其对陈祖德的刺激之大可以想见。他在该章的最后狠狠地写道:“我憋着气等待第三次中日棋赛的到来!”无独有偶,20多年后,聂卫平九段也把这次比赛伊藤老太太的横行写进了他的回忆录《我的围棋之路中》,并感叹当时中日围棋水平差距之大。

1962年冬天,在安徽省会合肥举行了全国棋类锦标赛。当时正值三年困难时期,安徽灾情严重。为了办好这次比赛,时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的李大钊之子李葆华尽力安排保障棋手们的食宿,用陈祖德的话说是“每天都有新鲜的猪肉和鱼”。

在那个年代,这可真的不是一般人能享受的待遇。陈祖德对这次比赛过程的描写非常精彩,棋手间的对局精心动魄,棋手个人的形象也塑造得很丰满,颇有说评书的气质。最后,陈祖德获得亚军,并和过惕生、吴淞笙共同获得了新中国第一批五段棋手称号。

1963年日本围棋代表团访华友谊赛是陈祖德一生最难忘的比赛,虽然全部五十三局中国棋手还是以十九胜一和三十三负败北,但陈祖德却创造了一个纪录。经过整整十个小时的苦战,陈祖德在让先对局中以半子之优战胜日本杉内雅男九段,这是中国大陆棋手第一次战胜日本九段!

也正是因为这次比赛陈祖德和吴淞笙成绩突出,因此被日本棋界称为是中国棋坛的“陈吴**”。陈祖德在书中还不忘描述一把陈老总的伟绩:受四子也取得胜利捋了一把杉内九段的胡子。

陈祖德意志坚强,使命感深重,下起棋来堪称玩命。他在比赛中呕心沥血,一场比赛完后总要掉几斤秤,结果人越来越瘦。有一次他一称体重,一米七七的个子穿了西装革履才103斤,把自己都吓了一跳!陈祖德有皮肤过敏的毛病,一发作浑身上下一片片红肿。

为了不影响比赛,他就买了一种叫“盐酸苯海拉明”的抗过敏药吃。这种药平常人吃一、二片就要发困,可陈祖德下一盘棋要吃上十五片甚至更多。为了方便,他买了一大瓶一千片装的,简直是一把把将药往肚子里吞。后来有医生得知他如此滥用药物,那是大吃一惊。

1963年后的陈祖德一飞冲天,连续在1964、1966年两夺全国围棋比赛冠军,并在1965年分先战胜日本岩田达明九段,又创造了一个纪录。日本赫赫有名的木谷门下未来超一流巨星大竹英雄,也在1964年的中日友谊赛中败给了陈祖德。

这一时期的陈祖德已成为无可置疑的中国围棋第一人,棋艺突飞猛进前途不可限量。有“昭和棋圣”之称的一代大师吴清源九段闻知祖国出了这样一个好苗子,非常喜悦,有意想帮助陈祖德和吴淞笙东渡深造,并向中方提出了请求。

然而,众所周知的是,也就在这时,中国进入了长达十年的动荡之中,围棋作为“帝王将相牛鬼蛇神才子佳人”的玩物,被一脚踢进了“破四旧”的深渊……这不只是陈吴个人的遗憾,也是中国人民的深重灾难!

在十年运动中,陈祖德和华以刚、王汝南、黄德勋等棋手一起被下放,先后经历了山西五七干校和北京第三通用机械厂的劳动改造,度过了艰辛磨难。到运动后期,在周恩来总理和**副总理的关怀下,围棋运动重又恢复。陈祖德回归棋坛,再现辉煌,一举夺得了1974年的全国围棋锦标赛冠军。

在访问日本的友谊赛中,陈祖德战胜了多名日本棋手,包括未来的越一流巨星加藤正夫、小林光一,还有令人崇敬的吴清源大师。正当陈祖德要一统中国棋坛之际,又一位划**的天才崛起了,他就是聂卫平。

关于老聂的故事那就是另一本书了,总之,既生陈,何生聂,陈祖德在国内比赛中屡屡屈居聂卫平之下,眼看着将这位小老弟送上了中国围棋第一人的宝座。然而陈祖德并不气馁,仍然勤勉刻苦地继续提高棋艺,坚定沉着的在事业上追赶。不知不觉之中,时间走到了1980年。

陈祖德九段戏剧性的围棋人生,还有很多值得书写的故事,不过沈版主在此就不多述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购书一读,定会不虚此行。《超越自我》除了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外,文笔也非常鲜活,读来生气盎然,不愧是获得了“人民文学奖”的佳作。特别是陈祖德和第一位夫人乒乓球国手郑敏之的相识相恋,书中写得情真意挚,缠绵百转,一读之下颇有如画在观的感慨。

《超越自我》就是这样的一部作品,它和生命的璀璨之光是紧密相联的,让人读后变得深沉,并且再次鼓起内心的勇气。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沈听雪的历史文集”,搜索微信号shentingxue2017

非常感谢网友支持,会继续推出精彩文章让大家欣赏。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