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谈梁祝。
看到这个帖子又开始讨论,觉得有必要谈谈自己的看法。
我曾经有过疑问,为什么国际音乐界对梁祝并不感冒?事实上我又查了查媒体相关报道,应该确实是事实存在,梁祝只是在华人圈(甚至仅仅是大陆)有一定的听众,在西方音乐界并无建树。第一是当时的大师无人演奏,存世的大师们也基本不演奏,包括帕尔曼、穆洛娃、克莱默这种经常来访中国的大师,就算来中国,出于礼貌也好像应该有个安排?但是确实没有。第二是国外的听众没有听过,大师们不演,听众当然听不到,也没太多的人感兴趣。那么到底是为什么?
我又重新的翻看了一下梁祝的历史,多少有点收获。先来看作曲家二人,这两人从曲子诞生以后,就翻目成仇,为了一个排名成了敌人。这种心态就不是什么大师。陈钢,原来是浙江越剧团一个拉二胡的,因为领导要求小提琴走进群众,所以到上音来进修小提琴,根本就是个门外汉。何占豪,也是戏班出身,后来成为一个配器的,他更不会拉小提琴,所以陈钢觉得何没啥功劳也是有道理的。
创作起因,是为了响应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思想,上音一个领导下乡,问地头的农民懂不懂小提琴,农民说不懂,领导觉得他们有责任让农民懂,所以策划了几个节目,一是深入工农兵,二是为国庆献礼,和梁祝一起的有《女民兵》,《大炼钢铁》(多么可笑),梁祝完全是一个政治任务。
第三,陈钢的曲调是原创的吗?非也,他是越剧团的,耳濡目染,满脑子都是越剧的曲调,陈自己承认,梁祝的曲调和过门,都是从越剧而来,只不过用了小提琴表现出来。当然,不得不说,陈是有天赋的,生拉硬拽,移花接木,倒也弄出一个七七八八。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梁祝这个作品,为什么得不到西方音乐界的认可。作者是半路出家的二半吊子,创作思路是为政治服务,旋律和曲调来自越剧,你叫一个从小生活在西方严肃音乐培养和宗教信仰下的西方人,如何去理解这个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