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314151617181920» / 26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梁祝》 [复制链接]

查看: 361128|回复: 253
161#

回复 157楼shinelb的帖子

好久没发过图片了,几乎忘记怎样发了。
三十九度 发表于 2018/7/26 14:09:33
最后编辑shinelb 最后编辑于 2018-07-26 14:14:22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62#

二十多年了,封面有点发黄,好在碟片完好。
TOP
163#

终于找到了 多谢
TOP
164#

回复 139楼皇家芭蕾的帖子

这一阵子听“梁祝”听的头大,手头六个版本反复听,还在网上听其他人的,就录音呈现的效果而言,太平洋西崇崎子版排第一,比排第二位的吕思清直刻版好很多,因为手里没有马可波罗吕思清的普通版,无从比较,但就聆听经验来说,这个直刻版应该不比普通版好太多,此版标有“认证此产品乃由西曼国际有限公司提供真实母版原音”,太平洋版注明“原始珍贵的开盘母带,通过世界顶级开盘机导出当代原始的纯模拟录音资料,原汁原味”,母带、母版应有玄机吧。吕思清的版本从录音来说一般,而太平洋的声音温暖,动态一流,小提琴真实的如近场聆听,伴奏乐队也是如此,从演绎来说,个人更喜欢西崎崇子的版本,强弱的对比,快慢的对比更富有戏剧性,更有张力,而陈燮阳的乐队是个拖累,就像有人喜欢卡拉扬,有人不喜欢,纯属个人需求。
C2F7D6A1-3283-46E8-8C05-3CF48D9910D3.jpeg (, 下载次数:0)

(2018/8/2 19:26:32 上传)

C2F7D6A1-3283-46E8-8C05-3CF48D9910D3.jpeg

073E1D78-7F78-42E9-94FD-DDAD365239A9.jpeg (, 下载次数:0)

(2018/8/2 19:26:32 上传)

073E1D78-7F78-42E9-94FD-DDAD365239A9.jpeg

最后编辑发烧无止境 最后编辑于 2018-08-02 19:26:32
TOP
165#
TOP
166#

再谈谈梁祝。

看到这个帖子又开始讨论,觉得有必要谈谈自己的看法。

我曾经有过疑问,为什么国际音乐界对梁祝并不感冒?事实上我又查了查媒体相关报道,应该确实是事实存在,梁祝只是在华人圈(甚至仅仅是大陆)有一定的听众,在西方音乐界并无建树。第一是当时的大师无人演奏,存世的大师们也基本不演奏,包括帕尔曼、穆洛娃、克莱默这种经常来访中国的大师,就算来中国,出于礼貌也好像应该有个安排?但是确实没有。第二是国外的听众没有听过,大师们不演,听众当然听不到,也没太多的人感兴趣。那么到底是为什么?

我又重新的翻看了一下梁祝的历史,多少有点收获。先来看作曲家二人,这两人从曲子诞生以后,就翻目成仇,为了一个排名成了敌人。这种心态就不是什么大师。陈钢,原来是浙江越剧团一个拉二胡的,因为领导要求小提琴走进群众,所以到上音来进修小提琴,根本就是个门外汉。何占豪,也是戏班出身,后来成为一个配器的,他更不会拉小提琴,所以陈钢觉得何没啥功劳也是有道理的。

创作起因,是为了响应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思想,上音一个领导下乡,问地头的农民懂不懂小提琴,农民说不懂,领导觉得他们有责任让农民懂,所以策划了几个节目,一是深入工农兵,二是为国庆献礼,和梁祝一起的有《女民兵》,《大炼钢铁》(多么可笑),梁祝完全是一个政治任务。

第三,陈钢的曲调是原创的吗?非也,他是越剧团的,耳濡目染,满脑子都是越剧的曲调,陈自己承认,梁祝的曲调和过门,都是从越剧而来,只不过用了小提琴表现出来。当然,不得不说,陈是有天赋的,生拉硬拽,移花接木,倒也弄出一个七七八八。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梁祝这个作品,为什么得不到西方音乐界的认可。作者是半路出家的二半吊子,创作思路是为政治服务,旋律和曲调来自越剧,你叫一个从小生活在西方严肃音乐培养和宗教信仰下的西方人,如何去理解这个作品?
TOP
167#

多谢大家的意见。

《梁祝》的艺术形式是西式的,采用西方的协奏曲中的奏鸣曲式写成。这种作曲技术,在西方很早之前就达到高峰了。贝多芬、勃拉姆斯等人已经将这种写作技术发挥到了淋漓尽致的地步。因此,在写作技术上,梁祝无法与贝多芬或勃拉姆斯相比。而大卫奥伊斯特拉赫这些人录制的唱片,都是贝多芬、勃拉姆斯这些人的经典之作,因此大卫等人没有录制梁祝也在情理之中。但是梁祝最好的一点,是这部作品的内容,这部作品是讲中国人对美好爱情和生活的追求的,体现了爱情这一艺术中永恒的主题之一。音乐也反映人性的,梁祝这部作品,体现了中国人的美好情感,使我们产生共鸣。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68#

西方人有偏见,也是正常的。虽说未能成为广受瞩目的世界级的作品,但也不影响它的受欢迎程度。仅就动听而言,梁祝还是可以靠前的。诞生至今,也就六十年吧,要求它成为世界经典,怕是有点不实际了。放眼世界,现代作曲家创作的作品中,广为熟知并深受欢迎的也是极少,沙龙式的实验性的,倒是有,但也就是供音乐史学家们研究了,百姓喜欢的凤毛麟角。
TOP
169#

《梁祝》我是百听不厌,在中国人来说是经典中的经典,14亿人喜欢还不够吗?
TOP
170#

梁祝的可听性并不比那些经典的小协差什么,除了那些欧洲古典小协常被演奏外,世界范围内近代的小协也应该有,但也不被世人所知,如果有一个好的推广渠道,有世界顶尖的大师来演奏录音的话,会被世人所知的,即使再好的欧洲古典小协,如果没有名家来演奏,一样的石沉大海。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