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516171819202122» / 26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梁祝》 [复制链接]

查看: 361126|回复: 253
181#

渴望参军的陈钢曾在上海解放后,把年龄从14岁改成18岁,只为加入部队文工团。他曾创作了一批小提琴独奏曲——《苗岭的早晨》《金色的炉台》《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等。据陈钢回忆,那个年代曾掀起过一股小提琴热潮,上海提琴工厂一年可以造出10万把小提琴。“一方面人需要精神抚慰,另一方面拉得好的能考入文工团解决就业问题,当时夏天阳台上放眼望去有很多赤膊上阵拉小提琴的男孩。”

1959年创作《梁祝》时24岁的陈钢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82#

用陈钢的话说,“红色是我们花样年华时的一抹朝霞,是我们蹉跎岁月里的血色浪漫,是我们心中永远开不败的玫瑰花”。无论现实境遇如何,他都不放弃谱写“早晨”“金色”“阳光”等给人以光明和温暖的事物。1981年,他曾前往美国到小提琴大师艾萨克·斯特恩家中做客,并赠其自己书写的“情动于中故形于声”。这八个字也是陈钢在创作中一直所坚持的:音乐应表达内心激荡的真实情感,谱写出人心中对美不可遏制的追求。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83#

眼前的陈钢言谈间洋溢着青春与活力,也许这是海派文化基因在他身上最好的注解。“在我看来,海派文化的精髓所在就是海纳百川,以博大的胸怀汲取全世界优秀文化的养分。”于是,陈钢之父陈歌辛在上海写下中国第一首流传世界的流行歌曲《玫瑰玫瑰我爱你》,以及第一首现代派歌曲《春花秋月何时了》。而中国第一支交响乐团,中国第一所独立建制的高等音乐学院等等,也都是在这片土地上诞生的。

▲陈钢和家人(后排中为陈钢,前排左一为陈歌辛)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84#

陈钢的成功正是得益于兼容并蓄的海派文化,他不仅为其自豪,还有意识地继承和传播这种文化。在由他创办的“克勒门”文化沙龙中,就汇聚了一批海派文化艺术爱好者就文艺话题开展探讨,并通过广播、电视、网络平台和丛书出版等形式向社会推广。秦怡、白先勇、谭元元、曹雷、陈村、黄蒙拉等不分年龄与领域的文艺界人士,都汇聚到了这里成为弘扬海派文化的志愿者。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85#

“克勒门”的参与者曾白先勇曾走在上海的繁华街头,望着川流不息的人群和闪烁的霓虹灯,感叹“尹雪艳永远不老,上海永远不老”。而在陈钢的心中,他也希望自己的心和笔下的音乐同样“永远不老”。

写出雅俗共赏的音乐传达海派文化之魂

陈钢认为,海派文化在音乐创作层面的一大特征,就是敢于尝试不同的东西,再用创造性的态度融汇出新。“这需要具有国际视野和前沿眼光,敢于把古今中外的不同内容结合在一起,而对创作者来说更大的课题在于如何做到雅俗共赏,让不同趣味的受众都能喜欢和理解。”

几十年来,陈钢一直在探索如何写出中西交融、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音乐作品。比如在由他担任作曲者之一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中,陈钢并没有拿越剧调子与交响乐进行简单拼贴,而是试图将民族元素和交响乐叙事方法实现有机结合。整部作品使用标准的西方管弦乐队,唯有板鼓这件乐器除外。“在‘抗婚’的段落里,传统管弦乐队中的打击乐器,不足以表达‘喊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感情力度,而非得用板鼓才能击打进听众的心里。”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首演时照片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86#

近年来,陈钢也继续向博大精深的戏曲艺术获取音乐创作灵感。比如昆曲风三重奏《惊梦》、越剧风三重奏《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就将念白与行腔别具韵味的戏曲,与钢琴、小提琴结合后形成一种独特的美。“在未来,我还会创作以淮剧为灵感的音乐,希望能够动员更多人能写出从戏曲汲取养分的音乐作品。”

艺术家和艺术匠只差一字,境界却相差万里

“真正的艺术家应该热爱世界,热爱生活,知道现在我们生活的土地上正发生着什么。有时候,往往是文化底蕴而非技术本身决定了一个音乐家究竟能走得多远。”在陈钢工作室的书架上,除了专业音乐书籍外,记者看到不少文史哲美学方面的书籍。平日里,陈钢也喜欢钻研针灸,笔记甚至都积累了厚厚一沓。他还透露,自己曾给周小燕先生扎过针,出其不意地把老人家的腰痛给治好了。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87#

如今,中国大地有数不胜数的琴童,在音乐教育上陈钢有自己的看法。傅雷曾在给儿子的临别赠言中写“第一,做人;第二;做艺术家;第三,做音乐家;最后才是钢琴家!”而陈钢却感叹,现在有太多人琴也许弹得很好,但不一定懂艺术,连人都有可能不会做。“首先学会做一个真挚、善良、关怀世界的人,才能弹出具有崇高境界的音乐。”




陈钢不无忧虑地表示,如今的不少艺术院校使用的是“马戏团式的培养法”,教会了学生童子功,却没教会他们什么是真正的艺术之美。“所以,大部分艺术学院培养出来的很多人是艺术匠,不是艺术家。”而如何圆上音创始人蔡元培未竞的“美育”梦,还有待吾辈进一步探索,道阻且长。

最后编辑shinelb 最后编辑于 2018-09-18 10:26:08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88#

一曲《梁祝》成绝响,世间再无盛中国

《梁祝》也是盛中国的保留曲目,缅怀大师。

盛中国(1941年—2018年9月7日),祖籍江西临川,出生于重庆。毕业于苏联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盛中国5岁时,向父亲行过拜师礼,开始练小提琴。作为中国交响乐团国家级小提琴独奏家,盛中国是最早在国际上为中国争得荣誉的小提琴家之一。曾获中国唱片总公司颁发的金唱片奖。2018年9月7日晚,盛中国因心脏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7岁。

盛中国的父亲盛雪是中国著名的小提琴教授,母亲朱冰从事声乐。他们养育了十一个孩子,其中十个以音乐为专业,共有九人拉小提琴。盛中国是长子。自幼受中外音乐的熏陶和严格的艺术训练。五岁开始随父学琴,七岁第一次公开演奏,九岁时武汉人民广播电台录制了他独奏的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等人的经典作品,向全国广播,听众大为倾倒,称赞他是“天才琴童”。1954年以最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1956年举行的纪念莫扎特诞辰200周年的音乐会上,在李德伦指挥的中央乐团管弦乐队协奏声中,他成功地演奏了莫扎特的《A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同年,他参加全国音乐周,与中央音乐学院管弦乐队合作,演奏马思聪的《F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深得音乐界的好评和重视。

1960年赴苏联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留学,师从著名小提琴大师列•柯岗。1962年参加在莫斯科举办的第二届国际柴可夫斯基小提琴比赛中获荣誉奖,受到比赛评委会副主席、小提琴演奏大师金•巴利斯特的好评。回国后,曾同中央乐团交响乐队等合作,成功地演奏了中外著名小提琴协奏曲并去澳大利亚等国演出。1964年回国后,在中央乐团任独奏演员。盛中国与国外签有许多演出合同,1980年,他到澳大利亚的六个城市举办了十二场音乐会,演出轰动了整个澳洲,成为中澳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从1987年开始,盛中国每年都去日本演出,并将演出所得的一部分捐赠给世界各国留学生作医疗基金,日本**授予他“文化大使”的称号。由于他在中日文化交流方面做出的杰出贡献,1999年获得日本**颁发的外务大臣表彰奖。 与此同时,他经常到国内各大学演讲,积极推动中国音乐事业的发展。

在2002年湖南卫视《名人本色》节目中,盛中国自称是最著名的“临川才子”之一。
数十年来,他曾多次应邀到亚洲、欧洲、大洋洲、南美洲的许多国家以及港澳地区举办独奏音乐会,并多次与国内外交响乐团和世界著名指挥、音乐家一起同台演出巴赫、莫扎特、贝多芬等人的名曲。他在国内外录制发行过数十张唱片以及CD、录音带,曾荣获中国唱片总公司颁发的金唱片奖。

艺术界对盛中国评价都很高。盛中国对作品的理解和处理有独到之处;演奏风格既热情奔放,又甜美细腻,富于诗情画意、浪漫幻想。他的演奏很有个性,不仅技巧出类拔萃,而且有很高的音乐修养,演奏曲目的范围非常之广泛,既有古典与现代的经典奏鸣曲、协奏曲和各个时期的精致小品,也有中国的小提琴名曲。他将音乐和个人的生活积累融汇在一起,真情随音乐流露,充满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生命力。

新华网评价道:“盛中国对于中国的艺术普及工作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不仅有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唱片流传于世,他在演奏会上也是格外青睐中国民族作品,例如马思聪的《牧歌》、《春天舞曲》、《思乡曲》;施光南的《瑞丽江边》等大家耳熟能详的曲目。盛中国不仅是杰出的演奏家,也是一位杰出的小提琴教育家。他的演绎非常注重音乐的整体性和情感性,并在演奏和教学当中灌注了他的教育思想:教琴首先是教育人。”感觉这样的评价是公允的!

(以上内容转载编写自网络)





最后编辑shinelb 最后编辑于 2018-09-18 20:56:27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89#

盛中国与梅纽因交情甚好,梅纽因认为盛中国是他与中国的小提琴家最好的合作演奏巴赫双小协的伙伴和朋友。
另一位与梅纽因合作一起演奏巴赫双小协公认最好的伙伴是大卫奥伊斯特拉赫。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90#

盛中国的老师是列奥尼德·柯岗,大家都知道,柯岗是与海菲兹、大卫奥伊斯特拉赫齐名的顶级小提琴大师。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