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345678910» / 13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想找芭蕾舞剧音乐 [复制链接]

查看: 45315|回复: 124
61#

皮娜•鲍什《俄耳甫斯与欧律狄克》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62#

皮娜•鲍什《俄耳甫斯与欧律狄克》

《俄耳甫斯和欧律狄刻》(Orpheus und Eurydike)——舞蹈歌剧,根据德国作曲家克里斯托弗•维利巴尔德•冯•格鲁克(Christoph Wilibald von Gluck)的同名歌剧音乐而作,1975年5月23日首演。早在一年前她就根据格鲁克同名歌剧音乐创作了《伊菲珍妮亚在陶里斯》(Iphigenie auf Tauris)。2005年,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POB)成为了伍珀尔塔舞蹈剧场以外第一家获得该剧的演出版权的团体,在皮娜•鲍什的执导下演出获得成功。2008年再次演出,同时进行了电视直播并发行了DVD。就是这一次的演出。
格鲁克的歌剧创作于1762年,故事取材于希腊神话。源于相同题材歌剧作品有好些部,不过今天的歌剧院中还能有较多演出的机会,除了格鲁克的这一部,也就属克劳迪奥•乔瓦尼•安东尼奥•蒙特威尔弟(Claudio Giovanni Antonio Monteverdi)的歌剧《奥菲欧》(Orfeo)了。格鲁克的这部作品是他歌剧改革活动中的一部重要作品,正式的版本有维也纳原版、巴黎的版本以及后来路易-埃克托•伯辽兹(Louis-Hector Berlioz)修订的版本。皮娜•鲍什编导的这个版本,在音乐的选择上应该是在维也纳版的基础上加入巴黎版的音乐,然而却是以德语演唱。
不过,皮娜•鲍什最大的改动在于歌剧的结局,格鲁克的原作是大团圆结局,由于爱神的介入,俄耳甫斯重新获得了欧律狄刻。
皮娜•鲍什显然不喜欢这样一种处理,更倾向于希腊神话的结局,俄耳甫斯在再次失去欧律狄刻后心碎欲绝,远离尘世。尽管因此导致音乐上和格鲁克的创作不合拍,不过这一处理显然更人性化,更多的体现了俄耳甫斯作为人脆弱的一面,也因此更有悲剧的感染力。
皮娜•鲍什的编舞,选择了悲剧的结局,剧末对俄耳甫斯遗体的处理,是第二部分Violence开头仪式的反复,由于作品音乐本身的要求,歌剧院演出时常有舞蹈相随,不过像皮娜•鲍什这样,同时采用歌唱家和舞蹈家两组演员来演出剧中角色并不多见。当然,这一做法皮娜•鲍什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因此,这一演出,可以说是歌剧,也可以说是舞剧。
音乐方面,三名主角俄耳甫斯、欧律狄刻和爱神,分别由女中音玛丽亚•莉卡尔达•维塞琳格(Maria Riccarda Wesseling)、女高音朱莉娅•克莱伊特(Julia Kleiter)和苏哈埃•伊姆(Sunhae Im)演唱,都是有一定的声誉,特别是女高音苏哈埃•伊姆,近来颇得当红导演勒内•雅各布斯(Rene Jacobs)的重用。担任指挥的托马斯•汉盖伊布罗克(Thomas Hengelbrock)在古乐界也颇有名气,良好的阵容,保证了演出的音乐品质。舞蹈演员方面,由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的演员担任,皮娜•鲍什亲自参与演员的挑选。

格鲁克的歌剧原作由三幕组成,而皮娜•鲍什将其重新组织为四个部分:在哀伤(In Mourning),暴力(Violence),和平(Peace),死亡(Death)。最主要的变化,就是第二幕被划分为“暴力”和“和平”的两个部分。
估计这一想法,主要源于原作中的为“复仇女神”(Furies)和“幸福精灵”(Blessed Spirits)所作的音乐。这一处理让两种情绪的对立分外明显,观者有更多的共鸣。《俄耳甫斯和欧律狄刻》,属于皮娜•鲍什早期的作品因此舞蹈语汇比较优美,能看的见古典芭蕾的影子,并且在群舞的设计方面有非常出众的表现。尤其在“暴力”一幕中的烦躁狂乱、 和在“和平”一幕中的平和优美,其对比让人印象深刻。

皮娜•鲍什为这部作品的编舞,动作语汇的特点,在于对上肢动作的强调。她所设计的动作,上肢总能得到充分的展开,身体舒展之美得到完全呈现,这一点在群舞时体现的尤为明显,那一排排轻柔舒展的肢体,仿佛细软的杨柳枝条在春风中自在摆动一般。和幸福精灵们快乐嬉戏的欧律狄刻,最早的维也纳版并没有包括这一部分音乐初到艾丽西亚(Elysia)的俄耳甫斯,为幸福精灵们的幸福场景所陶醉问题来了:既然如此,俄耳甫斯为何不直接留下来,而要执意带着欧律狄刻回到阳间呢?
关键的第四部分“死亡”,主体是俄耳甫斯和欧律狄刻“对话环节”,是感情密集的段落,欧律狄刻出于不解而一再纠缠,而俄耳甫斯的有口难言而苦苦承受,以舞蹈来表达殊为不易,皮娜•鲍什在这一部分的编舞,主要还是聚焦于舞蹈者的个人体验,并没有太多花哨动作。因此,最终的效果还是要看舞者能否进入状态,将自己内心世界展现出来,这也是现代舞比较强调的一点。
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的舞者扬•布里达尔德(Jann Bridard)和玛丽-阿涅斯•吉约在剧中有精彩表现。
尽管使用现代舞蹈的语汇,但皮娜•鲍什的这一编舞,还是有古典主义的均衡协调,不突兀,不抢戏,和格鲁克的音乐相得益彰。另外,从某些段落也能看到皮娜•鲍什在音乐上的考量,对于歌剧中最著名的那段咏叹调“我失去了尤丽迪丝还怎幺活?”(Che faro senza Euridice)这一部分,并没有设计任何的舞蹈,男舞者独自走到角落,背对观众,默默悲伤,而舞台上所有的表达,都交给歌唱家来完成。舞者出身的皮娜•鲍什,在这一刻没有通过舞蹈来占领舞台的想法,实属不易。俄耳甫斯哀悼欧律狄刻,舞蹈家版俄耳甫斯到左边的角落去默哀了去地府将自己所珍爱的人寻回,应属常见想法。然而,皮娜•鲍什的《俄耳甫斯和欧律狄刻》却给我们展现了地府的另一面,如果逝去的人能在艾丽西亚获得平和安详,那么我们就没必要有再去打扰他们的想法了。(本文为转载)
最后编辑shinelb 最后编辑于 2018-02-28 16:27:42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63#

这些年来,我从楼主的帖子里吸收了很多营养......!谢谢!
TOP
64#

《俄耳甫斯与欧律狄克》的故事(编写自网络)

《俄耳甫斯与欧律狄克》讲述的是希腊神话一段感天动地的爱情故事。在希腊神话中,俄耳甫斯是太阳神阿波罗和和艺术女神缪斯九姐妹之一司管文艺的女神卡利俄帕爱情的结晶。俄耳甫斯继承了父母的才能,不但有能迷惑百兽优美的歌喉,还是举世无双的弹琴圣手。

自从妻子欧律狄克被毒蛇夺取生命后,俄耳甫斯痛不欲生,在爱神的帮助下俄耳甫斯义无反顾前往冥府解救妻子,但有两个条件:第一,在返回的路上,他不能回头看欧率狄克;第二,此戒令不可外泄。结果在回来的路上俄耳甫斯抵御不住对妻子的思念,回过头看了她一眼,导致妻子第二次死去。被人类和众神遗弃的俄耳甫斯想到了自杀。爱神最终为俄耳甫斯对妻子的真挚爱情所感动,让欧律狄克恢复了生命,最后,众神齐声歌颂爱情的力量,成为全剧中绚烂而感人的一笔。

《俄耳甫斯与欧律狄克》是“歌剧史上最伟大的改革家”之一的克利斯托夫•维利巴尔德•格鲁克的作品。作为18世纪德国歌剧改革家,他把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进步思想融入歌剧创作实践中,形成了一种新的成熟的歌剧风格,创造了有个性的、独特的作品,实现了他和那个时代所追求的真实、自然的歌剧理想。今天的舞台上已经很难看到他的作品,《俄耳甫斯与欧律狄克》就是如今人们可以看到的为数不多的格鲁克歌剧作品之一。随着旧风格歌剧的终结,专制主义的人文形象也同时退出了历史舞台。格鲁克摈弃了矫揉造作的咏叹调和大合唱,改以韵味浓厚、清晰明了的歌唱表现形式。神话人物开始像普通人那样对话。

三幕简介:

第一幕,第一场:一群牧羊人和水精灵在悲叹欧律狄克的去世,俄耳甫斯决意前往营救欧律狄克。过了好久,俄耳甫斯的决心才传到众神耳边。
第二场:爱神突然现身,她告诉俄耳甫斯,宙斯同意他下到阴间,用歌声融化固执的复仇女神,救出欧律狄克。但有两个条件:第一,在返回的路上,他不能回头看欧律狄克;第二,此戒令绝对不可外泄。电闪雷鸣,俄耳甫斯踏上通往冥府的道路。
第二幕,第一场:俄耳甫斯请求冥府的众鬼魂,允许他与欧律狄克见上一面。虽然幽灵们一而再、再而三地加以拒绝,但在俄耳甫斯的强烈意志下,他们最终不得不同意了他的请求。
第二场:一段例行的歌舞仪式后,英雄合唱队带领俄耳甫斯去见欧律狄克。他一把拉住欧律狄克的手,头也不回地以最快的速度离开冥界。
第三幕,第一场:欧律狄克不明白,为什么俄耳甫斯不看自己一眼,并且对自己的古怪行为不作任何解释。她宁愿重回冥界,也不愿这般生活。俄耳甫斯回头,欧律狄克立刻死去。被人类和众神遗弃的俄耳甫斯想到自杀。
第二场:爱神再次出场。她宣布,俄耳甫斯已历经千辛万苦,欧律狄克可以再次恢复生命。
第三场:爱神、俄耳甫斯、欧律狄克和牧羊人合唱队高歌赞美一个崇尚美的世界里的爱情的力量。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65#

柯罗的名作:《俄耳甫斯与欧律狄克》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66#

舞蹈女皇皮娜•鲍什

皮娜•鲍什编导的《俄耳甫斯与欧律狄克》,以格鲁克的同名歌剧为素材,是舞蹈与歌剧的综合,有乐队伴奏,真人演唱。体现出新颖的原创力和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富于后现代舞蹈的魅力。

皮娜•鲍什(Pina Bausch)1940年生于德国索林根(Solingen),1955进入德国埃森(Essen)的福克旺(Folkwang)艺术学校学习舞蹈,师从库尔特•约斯(Kurt Jooss),1958年从福克旺艺术学校毕业,获得奖学金赴美深造,在纽约朱丽亚音乐学院学习。

在纽约,她与保罗•萨纳萨多(Paul Sanasardo)和冬雅•福耶(Donya Feuer)的舞蹈团一同表演,并担任新美国芭蕾舞团(New American Ballet)和纽约大都会歌剧院(Metropolitan Opera New York)的舞者,一度与保罗•泰勒(Paul Taylor)及安东尼•都铎(Antony Tudor)联袂合作。1962年,皮娜•鲍什遵从其师库尔特•约斯的愿望重返德国,成为新组建的福克旺芭蕾舞团的一员。1968年,她首次为该剧团的芭蕾舞剧《碎片》独立担纲编舞一职,此后,由她编舞的作品开始成为福克旺芭蕾舞团的表演节目,一年后她成为舞团的艺术指导。1973年起,被聘为乌珀塔尔芭蕾舞团团长,兼任导演、编舞;同年起,剧团更名为乌珀塔尔舞蹈剧场(Tanztheater Wuppertal);1983年起任福克旺舞蹈工作室艺术总监。

皮娜•鲍什以其独特的编舞风格使舞蹈从旧有的形式中脱胎换骨、焕然一新,在担任乌珀塔尔舞剧团团长期间,她一手打造了“舞蹈剧场”这一全新的艺术概念。2009年6月30日,皮娜•鲍什因罹患肺癌不幸病逝。





最后编辑shinelb 最后编辑于 2018-02-28 11:13:19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67#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68#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69#

皮娜•鲍什《俄耳甫斯与欧律狄克》的蓝光:




皮娜•鲍什粉丝的收藏:



赠送的美图,哈哈

最后编辑shinelb 最后编辑于 2018-02-28 16:37:09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70#

皮娜•鲍什2007年来过中国北京演出,
演出了她的名作《春之祭》以及《穆勒咖啡屋》。





最后编辑shinelb 最后编辑于 2018-03-02 09:39:44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