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新版古典CD,真的是垃圾吗? [复制链接]

1#
论坛里时不时会来一场对新版CD、新录音的口诛笔伐,男女老幼一同热炒老版头版银圈CD,似乎有把新版CD逐渐贬为垃圾的趋势,不知道里面有多少是用耳朵说话,有多少是看着钱包说话、或者看着封面说话,还有多少是人云亦云?

分析问题,首先划分问题范围,确定讨论范围为西方古典音乐录音,排除演绎和指挥/艺术家水准的讨论,这里只谈录音和录音的重播,不讨论封面设计和CD盒大小以及说明书厚度。媒介范围只限于普通CD,不讨论LP、磁带或者SACD/DVD-A,当然更不讨论MP3/APE。

个人觉得新老CD之争,可以先按录音分为两大类,老录音(包括历史录音、模拟录音、早期数码录音)、新录音(好像现在主流已经全部是数码录音了吧)。


1. 首先来谈老录音,又有两种情况:

1.1 原来老录音早期发行版本的重新发行,价位不变、封面不变、编号不变,由同一家公司重新发行,压片工艺和工厂可能改变。俺留心了一下网上言论,对于这种新版CD的抱怨,多在于对压片厂名称变化、对CD侧边没有倒圆角、对CD出现水纹、对不再使用(容易氧化)的银圈工艺的抱怨。。。唯独声音方面:

举例1:朱利尼的布鲁克纳九,新正价对老正价,新的EDC压片和老的PDO银圈,在同一套系统里,谁盲听出来过区别?
举例2:EMI参考英国老版的克莱斯勒对荷兰老版对荷兰新版,在同一套系统里,谁盲听出来过区别?

1.2 原来老录音的重新制作(通常用数码降噪或者升频技术),价位可能不变也可能降一挡到两档、封面改变、编号改变,压片工业和工厂也可能改变。比如环球的大禾花、EMI的世纪伟大录音/艺术家、DG的画廊、Decca的传奇、PH的50周年系列等等,前两者属于数码降噪(抑止高频,加强中低频),后三者属于数码升频(加强高频),这些再版的音效和原来的老版比是有明显不同的,而且在不同系统上的听感也是不同,不能一棒子打死所有人。

1.2.1 通常而言,数码降噪对于老历史录音是不适当的,对于模拟录音的损失也较大,对数码录音的影响较小甚至对早期不成熟的数码录音还有一定改善。在不同的系统上,低价位书架系统乃至部分“纯音乐爱好者”喜欢使用的Discman,数码降噪过的CD应该效果更好,需要补的就是中低频。而系统越高级、越全面,数码降噪的劣势就越来越明显,高频信息的大量湮没导致了音乐活生感的丧失,而过多增加的中低频此时会表现得肥大而虚假(极低频反而出不来)。

举例1:著名的Kertesz版新大陆交响曲,大禾花重版的音效的确是非常不好的,闷而胡,但是在低级系统上和老版的区别并没有那么夸张。
举例2:克莱斯勒拉自己的小品,EMI参考版和世纪伟大录音版,可以负责任地说,ART技术对历史录音是一个毁灭性的破坏,克莱斯勒的灵气随着ART技术一起见鬼去了。

1.2.2 而数码升频对于老的模拟录音影响同样大,在不同系统里的表现却是南辕北辙。在高频密度强烈的系统里,数码升频带来的密度下降会得到一定程度弥补,听感上信息和密度质感以及声音的平衡性颇佳,整体改善很大。而在高频密度相对缺乏的系统里,高频延伸的同时也被稀释了,产生了所谓的数码声,干、尖、吵,统统来了。对于数码录音影响则也有类似的影响,但非常轻微,没有模拟这样严重。

举例1:鲁宾斯坦老美国版和新日本版,老美版厚重、木味十足、温暖,钢琴形体感巨大,新日版的线条纤细多了,在很多系统上由于高频密度不够,听上去木头钢琴变成了电子钢琴,声音冷冰冰的。被讽刺为小日本的塑料味。但是其实在有些系统上日本版的形体感适中、高频细节多,活生感流动感优于老美版。这方面的争议一直比较大,视器材而定。
举例2:为人诟病的PH50周年系列,内田光子的德彪西练习曲,声音和原来的金线版有啥区别?

补充三点:

一、无论是数码降噪还是数码升频,其实都很早开始使用了,横跨了银圈和新版压片时代,比如DG的画廊版,甚至有早期PDO压片,然而同现在的EDC压片有声音上的区别吗?这个问题又回到1.1的讨论了。

二、无论是数码降噪还是数码升频,都只是一个统称,由于制作人和技术以及每个录音重制的具体情况不同,出来的声音质量也是有高有低,这里只讨论通常的趋势。

三、大家热烈追捧的老版头版,大部分也都是通过很多后期制作加工过的红烧或者椒盐鱼肉了,只是味精加的比较少,比较接近现场录下来的原声。纯粹的现场再现原汁原味,只有威尔金森等几个少量录音天才才能办到。


2. 再来说说新(数码)录音:

不可否认,在模拟录音的黄金时期,模拟录音的声音远远超过了那时候尚不成熟的数码录音,无论是从音响性还是从音乐性上。由于很多老大师的寿命都只延续到模拟时代,所以那个时代的音乐成就的确是一座高峰,或多或少的,大家也会把对这些大师的喜爱带到对录音的评价中去。

而时代进步、科技发展不是吹牛,撇开音乐家因素不谈,现在的数码录音已经上升到一个的新高度,除了少量的现场录音局限于场地的条件没有录好,其他大部分的新数码录音从真实还原现场的角度说,都大大超过了黄金时期的顶级模拟录音。乐器人声的质感密度、舞台空间感、现场空气感、高中低频等等,所有因素的真实感觉和平衡感觉都是前所未有的。但是重播好这样录音的器材要求也非常高,既要求信息量大,又要求全面平衡真实又不失音乐感。这样器材对财力和调教能力都是一个很大的考验。一旦器材不到位,数码录音的真实感优势就会被模拟录音染色的“音乐味”取代,可以在大部分的系统上,模拟录音是比较容易讨好耳朵的。

举例:弗莱尔/夏依的2006年新录的勃拉姆斯钢协Decca对比阿劳/朱利尼的英国老版EMI,老录音虽然感人,但是听上去蒙上一层纱,细节少,钢琴形体虚,乐队比较模糊,高频低频都有截止;新版的细节丰富,钢琴密度极高,真实感大大增强,乐队的各个声部乐器清晰可辨,空间感非常好,高低频的延伸自然而舒服,整体感觉非常平衡。
分享 转发
TOP
2#

该用户帖子内容已被屏蔽
TOP
3#

现在只关心数字录音,特别是新出的,要是倒退十年可能热衷于模拟或许还有老旧的声音,可惜是不可能的哈哈哈
最后编辑lwl852
TOP
4#

楼上的怎么不一夜九次了,是不是太累了呀?
TOP
5#

该用户帖子内容已被屏蔽
最后编辑诱惑最后的基督
TOP
6#

完全赞同楼主的观点。只要高价新版与老版是用同一个数码母带,理论上就不会有任何区别,因为数码复制是绝无损失的(压片质量不好的另计),不同于模拟母带,每次再版都有磨损。
小弟也“有幸”收过一些老版,也有大量是廉价版、环保装,说实话,也见过不怎么样的老版和很多工艺、音效都很棒的廉价版。
举例:十多年前买了朱里尼的布鲁克纳第九(DG),132大元,PDO压片银圈版,回家细看,盘面满是坑洼小洞,对光看只见满天星,回中图要求退换遭拒绝,只好认了,后来还是低价转让了。直到去年,又买回M&L新版,质量自然好多了,音质也未感觉有那里不对。
当然,这只是一个反例,但类似的情况还有,我是想说,无论老版新版都有好坏,不可迷信。
楼主也提到一些环保装的音效与老版并无区别,这是事实,只要去掉心理的影响,就会发现很多廉价版其实很好,其实,很多廉价版的母版与正价片压根儿是一样的,连内圈编码也相同,只是换了碟面印刷和外包装。
比如,DG全景系列马勒第一第五(伯恩斯坦),第五的内圈编码与正价版完全相同。
再举例:手头上有八十年代中期出的ARCHIV平诺克勃兰登堡,POLYGRAM西德银圈版,还有新版BLUE系列相同曲目,经过“用力”比较,还是听不出区别。所以对DG还是有信心的。
想想看,如果唱片公司每次出廉价版,都把已经出过正价版的数码母带故意处理得差一点再出版,那得增加多少成本?当然,经过ART、2496等类型的音效处理的情况则另计,是好是坏,见仁见智,那是另一个话题了,我是尽量选择没有经过音效处理的廉价版,免得患得患失。最近买了一些EMI双子星系列,未经ART处理,觉得无论设计、工艺、音质都不错,价钱更佳,值得推荐。
一点心得,欢迎交流
TOP
7#

这张SACD的CD层声音和老版非常接近,SACD层声音更上层楼
[upload=jpg]Upload/20071920444346814.jpg[/upload]
TOP
8#

编号一样说明没有重新制模,这是节约成本的再版办法。
TOP
9#

江月 在 2007-1-4 11:46:13 发表的内容

楼主也提到一些环保装的音效与老版并无区别,这是事实,只要去掉心理的影响,就会发现很多廉价版其实很好,其实,很多廉价版的母版与正价片压根儿是一样的,连内圈编码也相同,只是换了碟面印刷和外包装。
比如,DG全景系列马勒第一第五(伯恩斯坦),第五的内圈编码与正价版完全相同。


没错!

尤其是DECCA早期的的双张(编号440/443/444/448/452/455打头的这些),诸位如果有的可以去看唱片内圈的编码,很多都是438,430,甚至425,412打头的老版本的编号。

估计早期DECCA的廉价小双张大约有1/3是直接用的老版,在正面重新涂上double DECCA的标识而制成。这样的“廉价版”或者“新版本”,和一些人追求的老版本有什么区别?
TOP
10#

望七了 在 2007-1-9 21:34:16 发表的内容
scfan 在 2007-1-9 20:46:01 发表的内容
这张SACD的CD层声音和老版非常接近,SACD层声音更上层楼
[upload=jpg]Upload/20071920444346814.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2007192132420771.jpg[/upload]

恰好今晚听了1遍这个老版本,说句实话,录音确实不咋地,倒是第四乐章连听两遍,很过瘾。我感觉还不如奥菲欧那个版本。

scfan这个SACD版本虽然没有听过,不过重制后估计会有所提升。


是啊,偶总感觉克莱伯的贝5及贝7的录音偏干了点,SACD没听过,可能有提高吧.
TOP
11#

scfan 在 2006-12-31 12:09:06 发表的内容
听音乐的时候是应该关注音乐的演绎和录音质量?还是关注CD的出身来源、价格、封面、说明书厚度和压片年代?

一张10圆的YLJ和一张500圆的绝版碟,一定是后者声音好吗?

极为赞同!

现在有些乐迷对老版本的痴迷简直到了“买椟还珠”的地步了。
TOP
12#

scfan 在 2007-1-9 20:46:01 发表的内容
这张SACD的CD层声音和老版非常接近,SACD层声音更上层楼
[upload=jpg]Upload/20071920444346814.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2007192132420771.jpg[/upload]

恰好今晚听了1遍这个老版本,说句实话,录音确实不咋地,倒是第四乐章连听两遍,很过瘾。我感觉还不如奥菲欧那个版本。

scfan这个SACD版本虽然没有听过,不过重制后估计会有所提升。
TOP
13#

不提倡追求老版。我也觉得新版有很多更优越的条件。
不过还是要提供一些信息:小双张,或者环保庄,用的是老编号,不能说明质量和正价版相同。我们知道,模具是有损耗的,要不然就不存在“重新制版”的问题。
所以,我怀疑,小双张或者环保庄的很多制作,是用那些从正价版的流水线上淘汰下来的模具制作的。
TOP
14#

zhlhqh 在 2007-1-10 8:42:11 发表的内容
拉罗查的阿尔贝尼斯的伊贝利亚,厚包装与廉价版有无区别?


这个CD很有趣,在下海兄的Rosette帖子里显示,廉价2CD和厚盒装双高价都被企鹅评为三星带花。我只有廉价的2CD,没有和高价版比过。
TOP
15#

拉罗查的阿尔贝尼斯的伊贝利亚,厚包装与廉价版有无区别?
TOP
16#

上山砍柴 在 2007-1-10 9:16:22 发表的内容

不过还是要提供一些信息:小双张,或者环保庄,用的是老编号,不能说明质量和正价版相同。我们知道,模具是有损耗的,要不然就不存在“重新制版”的问题。

所以,我怀疑,小双张或者环保庄的很多制作,是用那些从正价版的流水线上淘汰下来的模具制作的。


这个假设需要有同一个编号CD的新版和老版乐迷比较后确定。

但是个人认为这种可能性很小。
TOP
17#

上山砍柴 在 2007-1-10 16:03:10 发表的内容
是有过比较,比较对象是大卫的飞利浦贝多芬环保装与高价片之间。
因为没有充分展开,所以没有作为专题讲述。


比较结果如何?
TOP
18#

相比之下环保装声音略微偏干、层次感略差。
不过我觉得,如果没有比较,这种差别可以忽略。
TOP
19#

赞赏楼主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TOP
20#

除了自己特别喜欢的唱片去收老版收藏,一般大多数新版的CD也很不错,自己也经常比较新老版唱片,差别是细微的,或者说从现在角度讲,只是风格略有不同。。。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