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011121314151617» / 28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多年未出山,普及电影原声兼总结贴--续 50. 迪米屈.提欧姆金 Dm... [复制链接]

查看: 130328|回复: 276
131#

虫虫总动员
非常喜欢的一部动员,里面的音乐还有那首 the time of your life,也是经典得不行。
(转)故事发生在一个蚂蚁窝,蚂蚁们辛勤地利用夏天屯积粮食过冬,却每年都被一群恶霸蚱蜢抢走。年复一年,蚂蚁们不但都习以为常了,也没有刻意想办法扭转情势。本片主角飞利克是一名充满创意却没有执行能力的小蚂蚁,它的鬼点子及小发明经常弄巧成拙地惹来大麻烦。不过它仍坚信凭毅力以及勇气,理想终究会实现。
  安塔公主则是将继承后位的后蚁,可惜它缺乏领导者的自信。它年迈的母亲,也就是现任皇后正努力地训练女儿做接班人。安塔公主后来因得到它母后的鼓励而学会独力判断,更因为信任飞利克而拯救了整个蚂蚁王国。安塔公主有一位小妹妹叫小不点,它等不及长大以便帮助蚂蚁们脱离险境,无耐年纪幼小翅膀为长齐。她是飞利克最忠实的拥护者。
  欺负蚂蚁们的蚱蜢由恶霸为首。它每一年都强迫弱小认命又努力的蚂蚁将辛苦屯积的食物供献为己有。有一天飞利克忍无可忍之下,毅然离开蚂蚁窝计划找寻一批可以协助它对抗蚱蜢的勇士虫。阴错阳差之下,它带回七只失业的马戏团表演虫回来蚂蚁们得知救兵并非真的是战士后虽然很失望,但靠着机智和团结一致的决心还是击退强敌,赢得胜利。
3693391266999450.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1/1/27 21:39:07 上传)

3693391266999450.jpg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132#

怪物公司
Randy Newman获得奥斯卡的片片,但我反而认为是最差的,不如虫虫,更不如玩具总动员。
(转)继【玩具总动员】、【虫虫危机】、【玩具总动员2】之后,迪士尼与PIXAR公司再度合作推出第四部电脑动画作品。剧情叙述有一个与人类世界并存的怪物世界,当人类父母不在的时候,他们就会从衣橱的门溜进来吓小孩,因为人类小孩的惊叫和恐惧,正是维系此一怪物世界运作的能量来源,“怪兽电力公司”正是制造怪物能量的大工厂。但是随着时代愈来愈进步,新世代的小朋友也愈来愈不容易被吓到,怪物的世界因此面临到严重的〝能源危机〞。在“怪兽电力公司”里,有一只名为 Mike 的单眼绿怪物和他的好友长毛怪 Sulley 是绩效最好的拍档,但有一次 Sulley 意外把一位人类小女孩 Boo 带进怪物的世界,由於人类小孩被怪兽界认为是有毒的,足以毁灭怪兽世界,因此怪兽们发现居然有人类小孩闯进他们的世界,便引起了一阵恐慌,紧急总动员要消弭危险,但是 Mike 和 Sulley 这两只怪物后来发现其实小女孩 Boo 是无害的,於是他们尽一切力量要保护她,并护送她回家。本片在美国上映成绩十分漂亮,10天就突破一亿大关,一个月后又突破两亿,可说是为美国遭遇911空袭事件后惨澹的电影票房打下一剂超级强心针!
由【玩具总动员】、【虫虫危机】、【玩具总动员2】配乐大师 Randy Newman 负责配乐及歌曲作词作曲,片尾流行主题曲 “If I Didn't Have You”由本片两位主角配音者 Billy Crystal 和 John Goodman 合唱,另外 Randy Newman 本身也亲自唱了另一版本收录於电影原声带当中。
906031266724651.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1/1/27 21:46:02 上传)

906031266724651.jpg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133#

奔腾年代
其实这部电影配乐非常不错,很动听而且精彩的配乐。
(转)《奔腾年代》的电影原声音乐,128KBPS。查尔斯·霍华德以前是个自行车修理工,因为向美国西部引进汽车赚了钱。他买了一匹个头很小的马,名字叫做Seabiscuit,直接翻译过来意思是海洋饼干。霍华德和半盲的前拳击冠军瑞德·波拉德和以前从事表演的汤姆·史密斯组成了一个小组训练他的小个子赛马,波拉德做骑师而史密斯则担任训练师。海洋饼干和它的三人小组开始了一个传奇的旅程,而三个人的人生路也从此改变。在这之前,三个人都因为各自的原因显得是生活中的失败者,为家人朋友所遗弃,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霍华德靠汽车交易发财,儿子却在交通事故中丧生,妻子要求离婚;波拉德从小爱好骑马,而他的家庭在失去一切以后任由他四处流浪;史密斯本是个牛仔,能驯服任何暴烈的野马,却也到处浪荡,无所归依。他们的马海洋饼干也和主人相仿佛,是赛马中的失败者,不仅个子比寻常赛马小,看上去腿也有问题。但是当三个人开始训练这匹看起来没什么希望的马,人和马的执著劲头都显露出来,他们的坚韧和胜利在那个灰暗的年代给整个国家带了了希望。
3420471250217776.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1/1/27 21:52:42 上传)

3420471250217776.jpg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134#

35. Alfred Newman


(转) 阿尔弗雷德·纽曼,英文原名Alfred Newman,电影音乐制作大师,男,生于1901年 3月17日美国康涅狄克州,逝世于1970年2月17日美国加州好莱坞,生平号称好莱坞的音乐教父,著名的20世纪福克斯公司号角(20th Century Fox Fanfare)由阿尔弗雷德·纽曼制作。
生平  一个靠自产自销维持生计的小贩家中。他是这个犹太裔家庭中的长子,下面还有九个弟妹,穷困拮据始终伴随着他的童年。后来父亲又不告而别,更将这孤儿寡母推向绝境。考夫曼在回忆录中说“阿尔弗雷德成了一个母亲、两个妹妹和三个弟弟唯一的希望”(其余弟妹因贫病而夭折)。世道艰辛却动摇不了纽曼对音乐的浓厚兴趣。大约从五六岁起他就靠上街卖鞋线积攒零钱,然后把它们交给当地的一个老师,让他给自己上钢琴课。这个钢琴老师的本职工作是房屋油漆匠,尽管自己专业水平有限,但仍要每次收二十五美分的学费。为了练琴,纽曼要每天步行十公里到一个有钱的小伙伴家里去练琴。凭着这份勤奋刻苦,纽曼进步非常快。


  随后,在众多亲朋好友的合力相助下,纽曼找到了另外一位老师继续学习钢琴和和声。八岁的纽曼在当地已有些小名气了。一次当波兰共和国第一任总理,杰出的钢琴大师帕德雷夫斯基来此造访时,他被推荐在这位钢琴大家面前弹奏一曲,博得了大师的称许。帕德雷夫斯基运用自己在政治上、音乐上的声望为纽曼在纽约安排了一场独奏音乐会,并把这个富有天份的孩子介绍给自己的弟子,波兰钢琴家兼作曲家斯托霍夫斯基(Sigismond Stojowski, 1870-1946)。斯托霍夫斯基果然赏识纽曼,为他提供了一笔奖学金,解决了纽曼继续求学的后顾之忧。


  但是,作为长子,十三岁的纽曼不得不在纽约的“海滨剧场”找了一份为杂耍节目担任钢琴伴奏的工作。伴随着剧团不断地外出巡演,纽曼的名气也渐渐地响了起来,这为他后来打进百老汇提供了机遇。二十岁那年,纽曼与当时赫赫有名的作曲家乔治·格什温交上了朋友。在纽约哈莱姆区的剧院舞台上,纽曼的艺术才华有了进一步施展的空间。他学习指挥,曾指挥由格什温兄弟(乔治和艾拉)创作的《宝贝姑娘》《古怪的面孔》、理查·罗杰斯与洛伦兹·哈特合作的《这里是春天》《抬起头来》以及杰罗姆·克恩的《十宇》等音乐剧的演出。同时,纽曼又学作曲,创作了一些歌曲和几部音乐剧。




  从纽约的百老汇到洛杉矾的好莱坞,对于阿尔弗雷德·纽曼的人生而言,是一次决定性的转折。促成他完成这种转换的是欧文·伯林(Irving Berlin, 1888-1989)—美国二十世纪最成功的流行歌曲作曲家。从1935年起,伯林就开始转型为好莱坞电影作曲。他瞅准了纽曼身上所具备的巨大潜质,力劝这位后生随他一道去西海岸淘金。


  初抵好莱坞,纽曼就露了一手,他担任了由欧文·伯林创作的歌舞片《到月球上去》的配乐指挥。影片良好的音乐效果令联艺影片公司的老板塞缪尔·戈德温刮目相看,当即与之签约,出任公司的艺术指导。自此,纽曼就一脚踏入电影这个银色世界,在里面摸爬滚打了半个多世纪,成就了一番大事业。在联艺公司,他是音乐部门的双巨头之一,另一位同样威名赫赫,他就是为影片《卡萨布兰卡》《乱世佳人》《左拉传》和《间奏曲》等作曲的马克斯·斯坦纳(Max Steiner )。纽曼创作的首部影片配乐是《当心恶魔》(The Devil To Pay),由此为发端,他以平均每年八到十部配乐的产量高效率地工作着。不过,论他的创作成就,最具影响力的还是他转投二十世纪福克斯影片公司之后。从1939年起,纽曼担任公司音乐部负责人长达二十年之久。在此期间,他无论是在自己的创作业绩上,还是在组织、管理、提携其他的音乐从业者两方面都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到二十世纪福克斯的第一年里,纽曼就一口气创作了十八部影片配乐,故而在次年的奥斯卡音乐奖提名时他一人就独占了四部,分别是《呼啸山庄》《钟楼怪人》《他们将会拥有音乐》和《山雨欲来》。不过,在评委投票时,同一人选的重复提名往往自相残杀,所以在这一年里,纽曼什么奖也没得着,最佳影片音乐奖由《关山飞渡》所获。


  大约在一年之后,纽曼有机会与《关山飞渡》的大导演约翰·福特合作,为福特执导的影片《青山翠谷》( How Green Was My Valley)创作配乐。在《青山翠谷》的音乐中,纽曼使用了自己在1935年为米高梅公司一部关于爱尔兰革命的影片《受爱戴的敌人》中用过的主题,同时还采用了一首美丽动听的民谣《六便士》,这使得该片的配乐非常温馨感人,极大地提升了影片的艺术感染力。该片于1941年荣获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在内的五项奥斯卡大奖。


  纽曼的座右铭是:“坐穿冷板凳,磨秃烂笔头”( Sitting in a room, wearing out pencils)。正是这种严谨细致的治学理念使得他的音乐创作不断精益求精,产生出与镜头画面极其和谐、呼应的艺术效果。纽曼一生总共为二百六十九部影片创作配乐,担任配乐演奏指挥和音乐顾问的影片达一百六十二部。他九次获得奥斯卡奖。此外,曾荣获最佳配乐奖提名,影响较大的代表作还有《国家事务》(1945)、《彗星美人》(1950)、《真假公主》(1956),《南太平洋》(1956),《西部开拓史》(1963)等三十六部。纽曼的几项个人记录迄今仍未有人打破!


  然而,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在世人眼中,他作为乐曲改编者和指挥家的成就还是要高于作曲家。评论家们指出:作为前者,他能够将民谣曲调或所谓的“伪民谣”巧妙地改编成乐队或是合唱作品,运用在他的配乐中,从而使这些为人耳熟能详的音乐产生前所未有的艺术感染力。有时他更能将一两个好听的素材衍生发展得如诗如画,令人有魂系梦绕、经久难忘。自然,作为一位喜好交际的音乐家,纽曼本人也更喜爱指挥,他的指挥风格融浪漫的伤感和迷人的狂热于一体,能够充分调动出整个乐队的情绪。然而他的原创却似乎不像他的两位同事赫尔曼(Bernard Herrmann)和罗萨(Miklos Rozsa)的音乐那样那样充满着无畏和冒险精神,总是显得调性十足,雅俗共赏。也许这就是纽曼的天性使然。纽曼谦虚随和、平易近人,与敏感而反复无常的赫尔曼以及拒人千里之外的罗萨构成了鲜明的对比。


  尽管他的音乐相对比较传统保守,却更易获得电影观众的喜爱。在酝酿电影史上空前的鸿篇巨制《西部开拓史》(How The West Was Won)的配乐时,纽曼意识到需要大量的背景音乐以渲染铺垫十九世纪中期南北战争前后一百多年的历史画卷。在他的合作者肯·达比(Ken Derby)的帮助下,纽曼最终完成了这份音乐总谱。为了表现那个特定的时代,他广泛采用了美国历史上各个时期广为流传的民歌,如《约翰尼回家中》《绿叶》甚至还有托马斯·哈汀创作的灵歌等。


  作为福克斯公司音乐部的负责人,纽曼温文典雅的长者风范也使他的团队成为一支高效和谐的生力军。受他提携栽培,在电影音乐创作领域陆续崭露头角的后辈作曲家除前面提及的赫尔曼、罗萨外,还有大卫·拉辛(David Raksin )、约翰·威廉姆斯(John Williams)等。所谓“举贤不避亲”,后来,阿尔弗雷德的两个弟弟莱昂内尔和埃米尔也相继加入,成为影坛著名的纽曼三兄弟,一时传为美谈。


  1959年,阿尔弗雷德·纽曼告别了他工作了二十年的二十世纪福克斯影片公司,成为独立的艺术家。他始终没有放下手中的笔和指挥棒,直到1970年去世前,他还为乔治·西顿执导的《国际机场》完成了配乐。他使用早期的爵士语汇来表现机场日复一日、紧张忙碌的工作景象,配乐也为纽曼获得了他一生中最后一次奥斯卡奖提名。


  1970年2月17日,一代影坛音乐大师纽曼因肺气肿辞世,他的忌日恰与生日为同一天。在他六十九年的人生岁月里,以平均每年四部电影配乐的高产量为自己树立起一座丰碑,正如大卫·拉辛所说:“只有当你与他一起共事多年之后,你才能越来越意识到他在电影音乐领域的影响和意义有多么地巨大。”
12948.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1/1/27 22:10:12 上传)

12948.jpg

12288172207128.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1/1/27 22:10:12 上传)

12288172207128.jpg

最后编辑zjize 最后编辑于 2011-02-09 15:37:52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135#

原帖由 zjize 于 2011-1-27 22:10:00 发表
Newman教主,千秋万戴,天下无敌,万岁万岁万万岁!
35. Alfred Newman


(转) 阿尔弗雷德·纽曼,英文原名Alfred Newman,电影音乐制作大师,男,生于1901年 3月17日美国康涅狄克州,逝世于1970年2

《真假公主》是最早采用stereo录制的电影配乐之一,分轨是在6轨带上,35mm胶片双轨混音母带,这也是立体声早期极少数能够达到HIFI级音效的电影原声录音,甚至大部分60年代中期的OST录音都还达不到这样的录音质量。DECCA当年仅发行了mono版LP,VSD立体声版中独家收录有Alfred Newman自己演奏的钢琴版“Anastasia主题”。





Alfred Newman之遗作——《AIRPORT》
最后编辑bodyheat 最后编辑于 2011-02-09 17:28:44
~ so u never know what u're missin’  ~
TOP
136#

The Robe
现在听来,依然迷人而动听,可以想向有多少电影配乐是仿他的配乐的。里面有几段,127开始,和虫虫总动员里的配乐几乎一样,儿子也有这样抄老子的,呵呵



试听页面:http://www.xiami.com/album/395939
(转)  罗今马碰帝国时期散,棒马崭赛勒钉护哈民官任歌职期比间夷正面临哉基线督耶播稣翘被罗马当哺局已指为妖言斥惑署众芽,并郊被捕定运罪,挂由伊马赛勒忠监督执行钟将叔耶威稣钉于射十字煤架上。老歼皇勋帝调瞻马赛勒津回罗挡马并咕指挥派他喳捉拿研耶婶稣终的褒门消徒及烧毁酝圣胁袍涉,然鸯而心诊存肇恐惧的马赛勒在旨追困寻中遇元见的仪耶稣门言徒——痊彼得绷,欠从意跛商脚女知子亦社能将快锅乐亡传给何人到闰遇撼见贫穷的小诸孩巧好改不容涂易得到赏矢赐却毫虹不吝惜星给壶比院他需枉要的人寻。于是,惋他从改变钞了优,凰相曙信在一诈个爱的钓国抖度携里鞍才闽有生命,勾有盼氦望悦……此讳时窄老皇触帝肿却已去氟世营,卡里格拉灯登基,马赛脏勒在技一次五劫狱阴行祁动哎后交被捕并被饵罗马帝国奶审宅判捷。蜗他承妹认洋皇帝站是帝俩贵再的,但要他放弃哉心中扇的哪上帝筑,骄他弛愿意牧选择死汪亡愉……
这里有一段聊电影的很有意思,转过来:

《圣袍千秋》和CinemaScope的陈年旧事(上)
西瓜太郎 发布于: 2009-03-21 14:39
[按]:现在的观众,对电视机里上下的黑条已经习以为常了,去电影院看电影,也不会为了宽宽的银幕而惊呼。但在五十年前,当好莱坞庞大的电影工业计划着掀起一场由CinemaScope引领的宽银幕革命时,谁也不会想到这场为了生存而被迫打响的战役会成为继电影有声化、彩色化之后第三次改朝换代的浪潮,并继续深深地影响着二十一世纪的电影、电视和娱乐媒介。这篇文章关注的核心就是这场革命的主角——二十世纪福克斯公司、CinemaScope宽银幕技术和世界上第一部CinemaScope影片《圣袍千秋》。可是,要把问题谈清楚,所论及之处又不能仅限于这三者。若没有Cinerama的刺激,CinemaScope恐怕还要晚诞生几年,而孤军奋战的福克斯和整个好莱坞的角力、拉拢、妥协,更是一部精彩的历史章回小说,再进一步,宽银幕技术究竟为何能拯救电影于水火、将最广大的观影群体重新拉回影院,以及宽银幕技术革命究竟为后世留下了何种的遗产?这些问题,也许对现如今的我们有着更重要的意义。


CinemaScope的诞生和福克斯是分不开的


说来也巧,在我决定动笔写这篇文章之前,妖灵妖老师刚好写完了一篇关于Cinerama的介绍,如我刚才所说,这项惊世骇俗的环幕技术,正是了解CinemaScope诞生背景的起点。

一、穷则思变

Cinerama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是新艺拉玛》(This is Cinerama)空前绝后的公映。联映122周、狂收470万票房的成绩,对当时苦苦挣扎于“电视困境”中的好莱坞,无异为当头一棒。在诱人的经济前景之下,好莱坞分裂成了两股观点截然相反的力量。一些独立制片人如萨姆·古德温(Sam Goldwyn)和小型的电影公司如联艺、Republic,断然拒绝了Cinerama提供的技术革新,他们声称好莱坞需要的是高品质的电影内容而不是花里胡哨的技术;而另一边,则站着诸如福克斯、华纳、派拉蒙、米高梅这样的电影巨头(和当时几乎已经濒临破产的雷电华)。在Cinerama的启发下,这些公司立即投身到了把电影变“宽”的尝试中,虽然他们的尝试规模和决心并不整齐。  

《这是新艺拉玛》公映两个月后,一部独立制作的3-D电影《非洲历险记》(Bwana Devil)在洛杉矶首映并引起了好莱坞的注意(他们在一年前亲手将推销Natural Vision立体电影技术的冈茨堡兄弟拒之门外)。几周之后,华纳和哥伦比亚公司就和Natural Vision签订了合同开始制作3-D电影,而派拉蒙、米高梅和环球虽然没有与NV签约,但也宣布会独立自主地开发3-D电影技术。1953年春夏之交,第一波打着好莱坞制造标记的3-D电影与观众们见面了,包括名噪一时的《恐怖蜡像馆》(House of Wax,华纳),更往后一些的还有希区柯克的名作《电话请杀案》。

然而3-D电影与好莱坞的蜜月期只有短短一年(这是另写一篇文章才能说清的话题了),远远不及同样是在好莱坞之外研发的Cinerama,因此,我们有理由说同样是拓展电影的维度,Cinerama在当时对好莱坞的影响要比3-D电影深刻得多。相应的,许多电影公司开始尝试向宽银幕转变,然而残酷的事实是,随着Cinerama的大红大紫,传统的普通1.33:1(或1.37:1,它们通常被统称为“平面”(flat)电影,可想而知这个词的发明与当时的3-D电影有关)比例的电影在迅速地跌价,但是一项新技术要诞生必须要假以时日,心急如焚的好莱坞制片厂首先考虑的是手中那些已经拍竣的“平面”电影该何去何从的问题,因为当时的观众,已经不可能有兴趣去电影院欣赏这些和他们家里的电视画面(至少在形状上)没什么区别的东西了。

一个最快、最没有技术含量的办法很快就浮现在了好莱坞制片厂头头们的桌面上:将已经拍摄好的电影胶片上下用不透明的遮幅遮住,不就把电影变宽了吗?于是转瞬间许多通过裁切的办法获得的“假”宽银幕电影出现在了戏院里,电影公司们各自为政地制定了不同的裁切比例,派拉蒙选择的是1.66:1(《原野奇侠》),米高梅选择了1.75:1,华纳、环球和哥伦比亚则选择了1.85:1。直到今天,1.85:1的遮幅比例仍是好莱坞电影公司获得宽银幕画面的一种廉价手段(如去年的《阅后即焚》《糊涂神探》等片),在许多低成本影片里仍在广泛地运用,而在欧洲,1.66:1的遮幅比则更为常见。

在当时孤独地推销着CinemaScope的福克斯眼里,这些所谓宽银幕电影都是质量低下的假货。因为这种遮幅只会牺牲原本就不多的4:3胶片画面,最终的结果是分辨率连普通的“平面”电影都不如,当年的《时代》杂志曾撰文说,这好莱坞的所谓宽银幕革命,越看越像清仓甩卖会!

二、老狐狸从法国娶回的媳妇儿

只有福克斯不愿意这么干。这主要是因为福克斯是当时好莱坞里唯一一个拥有研发部门的公司。早在20年代,福克斯就曾热心地探索过使用70毫米胶片拍摄宽银幕电影的可能性(著名的Grandeur电影),然而经济萧条和电影有声化的双重影响导致了宽银幕革命没有在20年代就发生。当福克斯的销售总监阿尔·里奇曼(Al Lichtman)看到Cinerama的成功后责成福克斯的研发部拯救时局的时候,技术师们却拿着图纸反唇相讥,“五年来我们一直在测试一种高宽比为1.8:1并带有立体声轨的拍摄/放映系统,可是就是在我们公司内部,也没有人拿正眼瞧过它!”

然而在汹涌的外患威胁下,福克斯在很短地时间内就解决好了内部的矛盾和斗争,研发部主任厄尔·斯波纳博(Eearl Sponable)在和里奇曼会面之后迅速投身到了对自己部门过去技术的重新评估中。在当时,和他们争分夺秒地赛跑的还有华纳、米高梅、派拉蒙等公司(他们当然明白遮幅并非长远之计)。

但福克斯的研发部毕竟根基深厚,这一点在抢时间上帮了大忙。斯波纳博的助手赫伯特·布拉格(Herbert Bragg)在整理资料时回忆起了法国科学家亨利·克里岑(Henri Chretien)在20年代发明的变形透镜,他立即把运用克里岑的变形透镜拍宽银幕电影的想法交给整个团队讨论,最终福克斯作出决定前往法国寻找克里岑。CinemaScope历史上最重要的一个人物登场了。


克里岑和他的透镜


克里岑是一位天才的发明家,但却不是一位眼光高明的实业家。早在20年代,他的Hypergonar透镜就运用变形技术实现了将2.66:1宽的画面按2:1的压缩比挤到1.33:1的35mm胶片上,再在放映时按照相同的比例拉伸回2.66:1的设想,这个基本的思想,在后来几乎原封不动地被CinemaScope所吸纳。然而在当时,他向电影公司推销的终端方案却是一个匪夷所思的“十字银幕”,不仅能展示2.66:1的宽银幕画面,还能放映1:2.66的“窄”银幕画面,于是最终用Hypergonar构想出的电影是时而宽、时而窄、时而蜷缩在中央(十字交汇处)。显然,这种尝试在几部电影后就失败了。


克里岑构想的银幕


1952年11月13日,当福克斯在法国的尼斯找到克里岑的时候,惊喜地发现他早年制作的那些变形透镜还存在于世,而更巧的是,克里岑与当地一家公司签订的使用这些透镜的合同在12月份就到期了。福克斯当机立断地决定与克里岑展开迅速的协商和对话,最终于双方12月18日签订了透镜使用协议,另外,由于这些透镜的专利早已过期,福克斯甚至不用支付任何专利费用,真是捡了大便宜。

加剧这种戏剧性的是倒霉的华纳。在福克斯快马加鞭搜寻克里岑的同时,他们也在做着同样的努力。然而当他们敲响克里岑家门的时候,却发现福克斯比他们早来了一天。就只差一天,华纳还是被迫吃了闭门羹,历史的赢家也在这一刻决定。获得克里岑透镜制作图纸和专用权的福克斯,轻车快马地开始了早期的拍摄测试,而华纳之流的其他电影公司,则要从零开始研制他们自己的透镜,当华纳终于迈过荆棘密布的研发泥沼,开始准备把图纸交给透镜厂施工时,却发现当时福克斯已经在如火如荼地“大兴土木”,几乎华纳所能联系到的所有的透镜厂都堆满了福克斯的订单与合同,根本没功夫也没能力为华纳开工。据说,当时华纳好不容易找到一个被福克斯扫荡漏掉的境外企业——蔡司(Zeiss,当然现在人家已经是大名鼎鼎了),结果福克斯第二天就尾随而至,用更大的订单把蔡司策反。由于这些拖延,华纳被告知最早也要等到1953年9月才能从蔡司拿到透镜样品,但这,显然已经太晚了……

电影公司之间的斗争,真可谓是刺刀见红、无所不用其极啊!

三、破釜沉舟和隔岸观火

没有永恒的朋友和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这句话放在CinemaScope的发展史上也是恰如其分。福克斯后来逐渐认识到,光靠其一己之力推广CinemaScope是远远不够的,而且不把整个好莱坞的利益绑在一块儿,他小小的福克斯随时都可能沉船(当时福克斯已经为CinemaScope的前期筹备押上了一千万美元的天文数字,成败就在此一举了)。

1953年2月,在筹备得信心满满之后,福克斯对外宣布他们未来所有的电影都将用CinemaScope拍摄。这在业界无疑是丢下了一颗深水炸弹,因为从来没有一家大制片公司会宣誓和某一项特定的新电影技术绑在一块儿。福克斯显然是有其自身的考虑的。这种“空头支票”般的许诺(后来证明他们自己也没有做到)并不需要付出什么,但对于迟疑不定的其他电影公司和放映商,则是一枚有效的强心剂,用CinemaScope拍摄的影片越多,电影院就越有可能放心地把银幕加宽。

在福克斯的“爱情”宣言发表不久,米高梅就宣布踏上福克斯的贼船,在未来十年内制作一定数量的CinemaScope电影。作为福克斯推广CinemaScope时最亲密的盟友,米高梅后来确实利用CinemaScope技术制作出了许多享誉世界的佳作(如《圆桌武士》(Knights of the Round Table))。

然而迟疑不决的是大多数。在3-D电影身上发生的历史看来又要重演,当年华纳投身Natural Vision时,派拉蒙等公司宁愿自己开发3-D技术也不向华纳租用现成的技术。而如今华纳和派拉蒙都从这个故事吸取了教训,对福克斯抛来的橄榄枝不加理睬。其中派拉蒙的抵触情绪最深,他们最终也没有向福克斯屈尊,而是自行开发了一套更强调“大”而不是“宽”的系统——VistaVsion(关于VistaVision的故事,暂且留到今年《西北偏北》蓝光碟出来的时候再讲吧)。

除了派拉蒙,其他电影公司逐渐认识到CinemaScope的成熟和潜力(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圣袍千秋》的成功),陆陆续续和福克斯签订了CinemaScope的使用协议。华纳在这段时间的表现非常典型地反应了好莱坞其他公司复杂的心态。1953年3月,在局势最混乱的当口,华纳突然抽风似地宣布关厂90天,理由是“要等待新技术的格局逐渐明朗之后再继续制作电影”。在这段时间,华纳不仅仗着提前制作了未来两年所需的动画片而关闭动画部门,还解雇了许多长时间与华纳签约的电影人(如拍摄《卡萨布兰卡》《胜利之歌》的迈克尔·库提兹)。5月份,华纳又放出口风他们即将推出一批采用WarnerScope技术制作的宽银幕影片,这个所谓的WarnerScope,后来证明不过是与其他公司早已采用的遮幅宽银幕如出一辙的“李鬼”,唯一的作用是利用名称相近的商标给当时福克斯大肆作着宣传的CinemaScope捣乱。两个公司立即你来我往地开始了关于商标雷同的口水战。然而随着五月底《恐怖蜡像馆》3-D影片的成功,华纳又像个小孩子般地放弃了宣传WarnerScope,而是拍胸脯保证3-D才是他们未来发展的核心。可惜人算不如天算,两个月后3-D电影就被观众弃如敝履,华纳只好又厚着脸皮宣布WarnerSuperScope是万能灵药(比WarnerScope多了个Super),因为这次他们要采用真正的变形透镜了(虽然产量和质量问题还没解决,但牛皮是可以先吹的)。1953年11月,苦苦挣扎的华纳终于弃守,和福克斯签订了使用CinemaScope的合同,作为回报福克斯则慷慨地借给了华纳300块放映透镜以解其燃眉之急。至此,华纳历史上最不愿提及的一段混乱时期宣告结束,在这段时间内,公众几乎被华纳搞昏了头,根本不知道他们要做什么,这一点在当时华纳的大制作《一个明星的诞生》(A Star is Born)上体现得最典型。这部影片被上面提及的所有技术轮番折腾了一遍,先是筹备拍成3-D电影,后来又转而采用遮幅的WarnerScope拍摄,不久又升级成WarnerSuperScope,最后还是用CinemaScope的格式公映了。

回首去年刚刚结束的BD/HD高清格式之争,各个电影公司的表现与当年何其类似。历史,总是具有借鉴价值的。
1281755418.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1/2/9 18:12:59 上传)

1281755418.jpg

最后编辑zjize 最后编辑于 2011-02-09 18:16:13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137#

David and Bathsheba [Limited edition 大卫王与贵妃
流畅而华丽的配乐,可惜是单声道。
试听页面:http://www.xiami.com/album/256562

(转)国人大概是嫌《大卫与拔士巴》这个名字不够刺激和响亮,于是别出心裁地把这部影片的片名译为《霸王夺姬》,与《霸王别姬》一字之差,内容却是南辕北辙。这部影片的导演是亨利·金,格里高利·派克饰演大卫王,苏姗·海沃德饰演拔士巴。影片讲述了一个古老的圣经故事,以色列国王大卫与战士乌利亚的妻子拔士巴相爱,拔士巴怀上了大卫的孩子。通奸在古时的以色列是一项要被群众乱石打死的罪行。为了掩盖罪行,拯救自己的爱人,大卫设计害死了乌利亚。大卫受到上帝的惩罚,直至他幡然悔悟,取得上帝的原谅。片中格里高利·派克与苏姗·海沃德简直是天作之合,即使是通奸也让人觉得那是天经地义水到渠成的事情,不觉间乌利亚就死得其所了。总体说来,由于有了两位明星的出演,才使这部平庸至极的影片多少有了点看头。
2565621295331336.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1/2/9 18:39:13 上传)

2565621295331336.jpg

最后编辑zjize 最后编辑于 2011-02-09 18:47:18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138#

The Diary of Anne Frank 安妮的日记
(转)  在荷兰阿姆斯特丹的安妮是个天真活泼的犹太籍少女,在父亲和母亲的呵护照料下,一直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在她13岁生日的那天,她收到了父亲送的珍贵礼物——一本令她爱不释手的日记,此后便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
  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躲避纳粹对犹太人的迫害,安妮一家在朋友的掩护下,和另外四名犹太人躲入她父亲公司的阁楼,开始隐姓埋名的密室生活。1944年8月,因为密室遭人检举,安妮和家人都被逮捕并送往集中营,面对种种的生离死别,从此安妮的生活坠入人间炼狱。而在这段匿身于密室的日子里,安妮藉由日记抒发了成长的苦涩、少女的情怀,及对未来的憧憬。


h90564w5uua.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1/2/9 19:15:32 上传)

h90564w5uua.jpg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139#

西部开拓史
非常有意思的配乐,符合我的审美观。
试听页面:http://qun.51.com/pylove/topic.php?pid=179634
剧情

故事讲述一家三代在各种时代背景下的艰难曲折,通过这个家庭从19世纪早期到1880年代半个世纪的迁徙经历,描述美国西部历史。他们从纽约出发,经历了内战,淘金热,路遇印第安人和西南部的流放者,经历各种艰难险阻,终于到达西部,并联合其他开拓者在平原上修建了铁路,把法律与正义也带到了边疆。



幕后花絮

美国西部片中的史诗巨作,原来用三个银幕宽度的新艺拉玛体拍摄,压缩在小小的电视荧光幕上欣赏,全景式气势会大打折扣。影片启用罕见的全明星阵容,几乎囊括当时所有大牌男星。全片以三段故事介绍白人开拓美国西部的历史,由三位大导演执导,其中,约翰?福特拍《南北战争》、亨利?哈塞威拍《河流、平原、非法之徒》、乔治?马歇尔拍《铁路》,很多场面拍得十分壮观,摄影与音乐亦具一流水准。
c930110xxy4.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1/2/9 19:21:18 上传)

c930110xxy4.jpg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140#

Anastasia [Varese]真假公主
看了Bodyheat的推荐,再听了音乐,录音确实很不一般,音乐拿到现在来也是一部优秀的配乐!歌很动听,可惜曲子有点少。
试听页面:http://www.tudou.com/playlist/id/1871237/
(转)故事发生在1916年俄国罗诺夫王朝,邪恶巫师下了恶毒的诅咒,使推翻王朝的革命火焰全国燃起,在民众攻击下,小公主安娜塔西亚和祖母皇太后慌张逃走,却在人群中失散,十年后,在巴黎的流亡皇室以重金奖赏寻找公主,长得极像公主的孤女安雅被训练冒充公主,以便骗取赏金。
45465634.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1/2/9 20:44:27 上传)

45465634.jpg

c456302i4hc.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1/2/9 20:44:27 上传)

c456302i4hc.jpg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