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89101112131415» / 28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多年未出山,普及电影原声兼总结贴--续 50. 迪米屈.提欧姆金 Dm... [复制链接]

查看: 130309|回复: 276
111#

朱门情仇
我的另一张德勒希,温馨而清心的柔情之作,非常的感人。开始的长笛写得极美。德勒希的作品总是浪漫、温馨、动听,旋律极其优美,感伤而温暧!
(转)
一个叫Lucille Odom(Kathryn Erbe饰)的少女原本在南加利福尼亚名叫Charleston的学校里,过着和其他高中生一样的无忧无虑的生活,但是自从她妈妈和爸爸(Albert Finney饰)离婚,并且从此从她的生活中消失得无影无踪后,她的那种生活便被完全打乱了。当她的姐姐(Suzy Amis饰)再一次出现时,她已经同原来的丈夫离婚,并有了一个新丈夫,而且还怀孕了,她的姐姐不但再一...
在第一次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们可能会比较注意Lucille与她的父亲之间的感情和关系。他们俩共同面临着家庭的破碎,其中一个更是面临毕业和人生的一次重要的选择,而另一个正在适应退休后那种突然没有了目标的生活。两人的关系是比较和谐和轻松的。而在第二次欣赏这部电影的时候,我们的视线可能会转移到Lucille的姐姐身上。因为,姐姐的生活似乎是那样的混乱和没有头绪。而她的新丈夫也被她的朋友在背后批评得体无完...
20058814554.5124953.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1/1/25 22:00:18 上传)

20058814554.5124953.jpg

最后编辑zjize 最后编辑于 2011-01-25 22:40:56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112#

情定日落桥
获得奥斯卡的一部影片。开始的一段总是让我想起巴赫的作品,很有巴洛克的风格!
试听页面:http://www.flamesky.com/cop/album/10772/1


(转)
情定日落桥(电影原声) A Little Romance》本张原声音乐专辑出自艺术家Georges Delerue,1992年由Varese Sarabande - 瓦雷泽·萨拉班德唱片公司发行。
  1979年影片《A Little Romance 》原声。 本片是戴安·莱恩初试啼声的处女作,她饰演随母亲到巴黎的十三岁美国女孩罗兰,偶然认识了也是在单亲家庭长大的法国男孩丹尼尔,很快就成了好友。他们听到一则浪漫传说:如能在日落之前于威尼斯的叹息桥下接吻,这对恋人便会永远不分离,于是这对小情人便不惜一切冒险要达此心愿。导演乔治·罗伊.希尔完全拍出了这个故事该有的浪漫情怀和令人愉悦的幽默气氛,摄影和配乐的出色也使影片增色不少。Georges Delerue获第52届奥斯卡最佳配乐。
电影看感

一直误以为《情定日落桥》是一部关于成年人的浪漫爱情片,就像《卡萨布兰卡》、《情归巴黎》甚至《西雅图夜未眠》那样,讲述从邂逅到别离或痴恋的纯美故事。很美,美极,美到头,美到苍白,于是极难被相信,极易被忘记,因为,在长大后的世界里,更多的是童话,更少的是真实……所以便一直未看。然而我错了,《情定日落桥》其实是一部关于初恋关于童年的电影,倘若我未曾被煽情的译名所误导,倘若我早知一二,我肯定会迫不及待地去欣赏去感动去回味,只因,童年旧梦多难寻,多珍贵,在儿时的记忆里,没有不可相信的童话,没有不可理解的爱恨,没有不可原谅的冲动……更没有自欺的骗人的虚情假意,只有永远的白云蓝天,贯穿于一生梦中,永难忘记,以及蓝天下展颜轻笑的少男少女,那么远,那么近,那么柔软温暖,那么甘之如饴。

  你肯定会在某时某刻,想起最初爱上的那个孩子,那时候的你同样是个孩子,你们一起经历生命中第一次的相思与熬煎,第一次的相恋与反叛,发自肺腑,情真意切,可以为爱走天涯,掺不得半点儿私心杂念……多少年后,无论陪伴在你身边的那一个是否是你最初所爱,你都会在某时某刻,想起当年。当年情景历历在目,历久弥新,你在这样的回忆中不经意就笑了,你在这样的回忆中欣慰地发现,原来你的内心并不如你想象中那般凌乱杂沓,其实你可以,回到最单纯的最初。

  最单纯的最初,莫若《情定日落桥》。

  美国小女孩罗兰随母亲继父移居巴黎,缺朋少友,在自我的冥想世界中踽踽独行。**的世界混乱不堪,罗兰避之不及。罗兰遇到了巴黎阳光男孩丹尼尔,丹尼尔虽然生于贫寒的单亲家庭,却健康快乐,一尘不染。喜爱好莱坞电影的丹尼尔喜欢上了忧郁多思的罗兰,罗兰也被开朗大方的丹尼尔所吸引,两人偷偷约会,满心欢喜,生命中的第一道彩虹升起了。在彩虹天空下,他们听到一个传说,相爱的人如果在日落时的叹息桥下深情亲吻,他们的爱就会天长地久永生不灭。为他们讲述这个传说的人是见多识广风度翩翩的老绅士朱赛,在朱赛的全力帮助下,两人搭乘火车去往叹息桥的所在地水城威尼斯,岂料好事多磨,罗兰的父母以为女儿遭遇绑票,警察于是跨国追踪,朱赛也不是什么见多识广的儒雅绅士,他的真实身份竟然是案底累累的老扒手--幸亏这是一个可亲可爱的老扒手,他一心想帮助两个纯真少年实现爱的梦想,在他"空空妙手"的帮助下,丹尼尔和罗兰最终抵达了威尼斯,在梦幻般的黄昏钟声中,在虔诚神圣的叹息桥下,长吻沉醉,达成心愿,传说成真,令人欣喜。

  这部电影拍的极其欢愉、幽默、动人,想不到拍出过《虎豹小霸王》、《骗中骗》等经典娱乐大制作的George Roy Hill对轻快小品也有如此强的掌控能力。电影最后,罗兰随父母返回美国,丹尼尔去送别,他奔跑追逐着载有心爱女孩的渐行渐远的车影,挥手跳跃--这高高跃起的最后的男孩形象将定格于罗兰此后的记忆中,这样的记忆不会发黄褪色,这样的记忆将越升越高越来越亮,成为一辈子的恒星。

  最初的爱就这样完结了,难免令人唏嘘慨叹,我也曾想,这部电影是否应有一部续篇,讲述少男少女长大后的故事,他们又相遇了,他们找回了多年前的旧爱,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再不分开。但我很快就打消了如此念头,这样的念头是多么的苍白无力,简直就是在自欺欺人--非要再来一部成年人的爱情童话吗?成年人还能全情投入融入童话吗?那样的童话与一场宿醉有何区别?还不都是明朝醒来一切照旧?如果非要有续篇,我倒宁肯把罗兰的扮演者黛安·莲恩在2002年主演的那部《不忠》当作其续篇,在《不忠》中,37岁的黛安红杏出墙,背叛丈夫,与人有染,灵魂在人性与情欲边缘挣扎,几近崩溃--这样的故事是如今最具现实意义的故事,这样的角色是如今最具代表性的角色,但这样故事里的角色,那个陷入欲念纠葛的中年女子,她肯定也有属于自己的童年初恋,她肯定也有梦中反复出现的男孩,她肯定也有照亮此生的恒星……

  谁没有属于自己的初吻、落日、叹息桥?

  可落日下的桥,桥下的吻,为何只能变作记忆中最动人的风景画,招贴于日益昏庸的现实生活中?一如从一九七九年轻快浪漫的《情定日落桥》嬗变到二零零二年压抑麻木的《不忠》。

  答案或许在于,只有最初才是最真,谁说初恋时我们不懂爱情?只有初恋时,我们才离爱情最近,那最初的爱,也是最后的爱,丢失了,就再也找不回来,尔后的,不过是一场场虚妄之梦。
JkPj_B0000014ST.01.LZZZZZZZ.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1/1/25 22:11:32 上传)

JkPj_B0000014ST.01.LZZZZZZZ.jpg

最后编辑zjize 最后编辑于 2011-01-25 22:46:51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113#

夏日挽歌
听听开始那一段,是不是有点Ennio Morricone的感觉,优长而緾绵,非常抒情的音乐。
试听页面:http://www.xiami.com/album/341170
(转)
a summer story》创作于1988年,是georges delerue的晚期配乐。作品里不再流露出过分热情和华丽的旋律片段,而是注重深沉含蓄的氛围营造和细腻的心理刻画。作曲家将一颗火热的心隐藏在深邃思想下的同时,也将以往突出的旋律线条向两端拉伸,形成在《a summer story》里平行的延展模式。可以说《a summer story》是一部以整体氛围取胜的作品,尤其体现了作曲家对乐队的控制力,使弦乐哀而不伤,管乐老成持重。从管弦乐强大的背景驱动力中,依然能感受到老头内心永恒的火焰。
似乎所有艺术家都要经历一个内心不断趋于平静的过程,巴金晚年写出了随想录,莫扎特去世前创作了安魂曲,在我看来和他们二位气质相投的georges delerue晚期的配乐也流露出宁静安详的一面,并因此使其作品产生了现代气息。配乐界一代旋律大师,一个内心火热的艺术家,在《a summer story》里使用了以往作品不常出现的大提琴协奏,长笛在这部作品里也没有了以往的轻巧灵动,长尾音显得有些步履蹒跚。
3411701249981167.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1/1/25 23:04:43 上传)

3411701249981167.jpg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114#

法国大革命
杰西.诺尔曼为之献声的作品,开始就如同歌剧一般。天啦,这种音乐简直就不配乐,纯粹是古典乐作品。
(转)1989年电影《法国大革命》的原声。原声史上最稀有的原声CD之一,是法国配乐大师Georges Delerue最宏伟的作品。世界顶级歌剧女高音Jessye Norman为本片献上由Georges Delerue创作的主题歌Hymne a la Liberte,是迄今为止最宏伟的革命电影主题歌。

该2CD版全球限量550套,2003年3月于加拿大发售,现在在ebay的价格已经飙到了300+美元。本人有幸弄到了一套,不忍心拆封。这里发布的是我在Soulseek上弄到的FLAC。
试听页面:http://www.weamea.com/music/music.do?musicId=bd069b1d215366fd01215669e7ef03da
1950fe8ea4af4d34a69dd6a34be8d1d3.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1/1/25 23:09:31 上传)

1950fe8ea4af4d34a69dd6a34be8d1d3.jpg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115#

钢木兰花
估计看过的人不多。音乐一贯的美得动人。德勒希的作品旋律总是美得惊人,配器也同样精致。可惜就是不容易找。
(转)这是1989年的影片《钢木兰》(Steel Magnolias)的原声大碟,作曲者为曾以《情定日落桥》获得1979年“最佳配乐”金像奖的乔治·德勒吕(Georges Delerue)。
  影片讲述了纯朴小镇上的六个女人,一段悲喜交集的感人故事,故事环绕在一家美容沙龙,主人是露薇,平常进出此店的人,包括麦琳、奥瑟、安妮、雪碧以及克莱儿,她们真挚友谊,帮助彼此走过生命中的悲欢离合。
1282937649.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1/1/25 23:20:45 上传)

1282937649.jpg

最后编辑zjize 最后编辑于 2011-01-25 23:23:33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116#

蔑视
戈达尔的名作,今晚刚拿到,听了里面的音乐,超美动听。
(转) 本片讲述的是编剧家波尔与米尤本是一对幸福美满的夫妻。波尔应邀去见电影制片家布罗可修,其妻也同去。在布罗可修招待他们夫妻二人时,波尔说的话让米尤对他产生轻蔑感。回到公寓后,对拍片的事波尔的表现让米尤再一次产生轻蔑感,在拍片的过程中米尤仍没有改变这种心情。当波尔看到米尤与布罗可修接吻时怒气冲冲宣布不拍了,可这已无法挽回她的心了。最后米尤坐布罗可修的车子前往罗马时发生车祸,二人双双丧命,两具尸体就像无机物样躺在那儿。
s1418037.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1/1/25 23:40:17 上传)

s1418037.jpg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117#

德勒希与楚浮
精选了楚浮由德勒希配乐的电影音乐精选,相当多动听的片段。


(转)在法国配乐家里真正算得上大师的人物不多,久经考验而被人们一直怀念的大师非georges delerue莫属了,他也是法国在世界范围内影响最深远最持久的老一辈配乐家。

他五十年代开始为法国新浪潮电影配乐,六十年代已在欧洲配乐界获得巨大成功;八十年代进军好莱坞同样获得成功,并获奖无数。老头200多部配乐作品里,至今仍被乐迷津津乐道的大部分都是在好莱坞的配乐。
        georges delerue是个热情似火的人,他的作品旋律美妙舒展,朗朗上口,管弦织体古典唯美,莫扎特味道非常浓。老头毫无疑问是配乐界的旋律大师,注重旋律的雕琢,讲究华美雅致的布局,从不刻意摆弄深沉,音符里流露出的是作曲家最本真最纯洁的情感。虽然这样旋律化的直白乐风有时显得余味不足,对电影画面的开发不够,但就像莫扎特一样,没有谁会指责他过于旋律化的倾向,一美遮百丑,因为她们实在太美了。
如果以中国现代文学家来比喻,georges delerue显然与巴金的艺术气质最相似,热情、善良、真诚、乐观,富有幻想情结,永远葆有青春的激情。这些特点又是莫扎特音乐所具有的,所以《a little romance》里的主题旋律让人既崇拜这位法国老头,又无限想念莫扎特的室内乐。georges delerue骨子里有一种天生的热情元素和浪漫因子,和Wojciech Kilar的严谨肃穆形成鲜明对比。听听《rich and famous》的第一轨,保证你会满心欢喜地成为法国老头的忠实簇拥,清雅的钢琴妙曼的弦乐和莫扎特似的尾音让人根本无法拒绝。georges delerue可以让人在五秒钟内爱上他,五分钟内流下幸福的眼泪,这位天生的旋律奇才似乎总是带着这份自信优雅地进行着音符组合,直到67岁去世。
agnes of god》里的长笛是我在听过john barry的《走出非洲》后最让我感动的长笛,还有空灵的合唱和出现得不多的双簧管,营造的氛围既有宗教的圣洁又有生活的纯真。长笛代表着田园世俗,合唱代表着宗教圣洁,两者被弦乐紧紧联系起来,不论宗教还是世俗,最终都升华为一种伟大。《agnes of god》是我听过georges delerue为数不多的宗教神秘氛围的作品。这类题材也许不是他最擅长的,因为他在这部作品里甚至没有宗教得彻底的勇气,虽然有合唱营造气氛,但长笛、双簧管和女生独唱的出现从某种程度上稀释了庄严肃穆的气氛,弦乐也是时而轻柔时而压迫,在矛盾中推动着音乐发展。整部作品不似更早的《rich and famous》那样一气呵成,泼洒性情,多了几分踟躇和忧虑,风格更加内敛,应该是一部花费了不少心思和时间的配乐。
a little romance》是georges delerue进军好莱坞的第一部成功作品,获了当年的葛莱美和奥斯卡最佳原声音乐奖。这是我听过的作曲家最具莫扎特风格的作品,尤其是“main title”的长笛主题,灵动轻巧、婉转悠扬,深得莫扎特旋律精髓。后面的乐段没有根据开场主题衍生出各种变奏,几乎一段一个小主题(除了“a little romance”的吉他主题反复出现过四次),每段小主题的旋律都编写得精巧典雅,乐队的编排和独奏乐器的使用包罗万象,各乐段的织体编织丰富多彩,用料很足,曲风也很多样化,不像现在很多配乐家为图方便简单一味地使用主题变奏和标准和弦。虽然曲风潇洒自如,作曲家的创作态度却是严谨得一丝不苟,没有任何偷工减料和投机取巧,在音乐性上绝对是一部分量很重的配乐精品。除了开场的长笛主题,“off to italy”以及“end title”中类似古典协奏曲的弦乐段也有浓厚的莫扎特风味。还有小提琴协奏曲乐段“Venice”让人立刻想到维瓦尔第的四季。“a little romance”的吉他主题先后多次出现,是配乐中唯一的多乐段反复演绎的旋律主题。而且各乐段体系大致相同,都是由吉他演奏主题,搭配轻柔的弦乐背景。不得不诧异georges delerue在这部配乐中极端的作曲手法,要么是完全独立的不同主题乐段,要么是几乎完全相同的吉他主题多次出现,这样走极端形式的配乐在其他作品里很难找到,实在猜不透这个法国老头是怎么想的。这几段相同的吉他主题确实是配乐的败笔,幸好老头精力充沛地谱写了另外十几段风格不同的优美旋律,使得这一败笔完全可以忽略。毕竟花如此工夫在一部配乐中写出这么多精彩的主题乐段并且每一段都具有可以发展成一部完整作品的潜质,这样的事情对于现在的配乐家来说已经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了。
曾经一度认为georges delerue的配乐缺乏现代气息,一是源于作曲家的创作年代,二是像《a little romance》和《silkwood》这样的作品给我造成的听觉印象。打破这种观念是在听到了《a summer story》后,虽然也是很早的作品,里面有些悲情厚重的弦乐声部,还有现今配乐里用得很多的木管带有启示性的情感演绎,偶尔出现的小提琴也不显得那么浓烈炽热。所有乐段都是很中性化的淡雅哀伤,节奏徐缓,起伏连贯,体现了现代配乐标准。作曲家将旋律线条磨砺得平滑自然,很好地隐藏在乐队营造的整体氛围中,没有显得过分夸大甚至喧宾夺主,这些特点成为这部作品充满现代气息的标志。
a summer story》创作于1988年,是georges delerue的晚期配乐。作品里不再流露出过分热情和华丽的旋律片段,而是注重深沉含蓄的氛围营造和细腻的心理刻画。作曲家将一颗火热的心隐藏在深邃思想下的同时,也将以往突出的旋律线条向两端拉伸,形成在《a summer story》里平行的延展模式。可以说《a summer story》是一部以整体氛围取胜的作品,尤其体现了作曲家对乐队的控制力,使弦乐哀而不伤,管乐老成持重。从管弦乐强大的背景驱动力中,依然能感受到老头内心永恒的火焰。
似乎所有艺术家都要经历一个内心不断趋于平静的过程,巴金晚年写出了随想录,莫扎特去世前创作了安魂曲,在我看来和他们二位气质相投的georges delerue晚期的配乐也流露出宁静安详的一面,并因此使其作品产生了现代气息。配乐界一代旋律大师,一个内心火热的艺术家,在《a summer story》里使用了以往作品不常出现的大提琴协奏,长笛在这部作品里也没有了以往的轻巧灵动,长尾音显得有些步履蹒跚。
巴金,莫扎特,两个毫不相关的名字,他们各自的精神特点在georges delerue身上得到统一,准确地说是用巴金般火热的内心谱写出莫扎特似的悠扬旋律,多么奇妙的现象。现今的学术界喜欢把地球上任何两个事物拿来比来比去,名曰“比较学”,不知道是否有人有兴趣把巴金、莫扎特、georges delerue三者的任何两个拿来比较研究一下,至少比那些八百年攀不上亲戚的东西比较起来有价值。
2790321281357990.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1/1/25 23:48:56 上传)

2790321281357990.jpg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118#

Our mother's house
为什么每听一张都想推荐一次呢,德勒希的音乐太美了。
(转)1967年影片《Our Mother's House》和《The 25th Hour》原声。限量发行3000张。
试听页面:http://www.xiami.com/album/399014
调整大小 1282935132.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1/1/25 23:55:49 上传)

调整大小 1282935132.jpg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119#

野战排
这可能是我最熟悉的一部德勒希的电影的配乐了,呵呵。歌比较多,但Delerue的几段配乐内省而流畅支动听。


(转) 1967年,19岁的克里斯·泰勒放弃学业,和其他美国士兵一起,乘飞机飞抵西贡。他被编在一个步兵排里执行任务,步兵连中对泰勒影响最大的要属巴恩斯中士和伊莱亚斯中士,但两人对战争的看法完全不同,因战争而成了疯狂杀人机器巴恩斯,心肠极为冷酷,而伊莱亚斯认为即使在残酷的战争中,也要遵守必要的行为准则。

  在一次战役中,巴恩斯下令用火焰喷射器烧毁整个村庄,伊莱亚斯极力劝阻巴恩斯的暴行,巴恩斯因此怀恨在心。某次激战中,伊莱亚斯负伤,巴恩斯闻声赶来,命令泰勒背另一名伤员,撤退,自己则趁机瞄准伊莱亚斯,连放两枪;他甚至想杀掉知晓真情的泰勒,然而,正好一颗炸弹落下,两人都失去知觉。他们醒来后,巴恩斯命令泰勒去找军医,而泰勒则将枪口对准了巴恩斯,扣动扳机……

  《野战排》是美国著名导演奥利弗·斯通的成名之作。影片在1987年第59届奥斯卡金像奖的角逐中获得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剪辑、最佳音响等四项大奖。 此外《野战排》一片还得到了最佳影片、导演和男演员3项金球奖。影片的票房收入在3个月达到了1亿美元。能取得如此的收益和反响,是制片公司和导演本人都没有想到的。

  《野战排》是奥利弗·斯通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创作的。影片问世之后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普遍欢迎。许多人认为这部影片真实地反映了越南战争的实际情况,这种真实感的获得,无疑应归功于奥利弗·斯通的战争经历,以及他对这种经历的忠实的回顾。

  《野战排》的情节很简单,奥利弗·斯通没有进行任何说教,也没有求助于当时十分流行的电影特技,而只是让影片逼真地重现了战时的情景。在这里,导演对电影技巧的运用是十分出色的。影片以克里斯第一人称展开故事,在影片的一开始摄影师对光线的独特处理就将观众置于了越南那种刺眼、灼热的环境之中。直升机降落时,气流吹开了地面上的塑料布,显现出了下面排着的美国兵的尸体;一颗炸弹落下,正在谈笑的人突然间就失去了一只胳膊,可笑容还凝结在脸上……。

  奥利弗·斯通真实再现了越战时的情景,使人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为了达到真实的效果,奥利弗·斯通除了精心安排电影语言外,对演员也提出了要求。影片在菲律宾拍摄,于7周内完成,共耗资600万美元。为了使演员有真实的感受,斯通让他们的菲律宾丛林里过了两个星期严格的军营生活。经过切身体验,演员的表演十分逼真生动。影片在放映时观众们甚至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真实感是影片成功的一个原因所在,而影片的另一个出色之处就在于影片毫不留情地描绘了这场战争的疯狂于混乱,表现它如何使人丧失理智。其它的越战片往往带有很强的故事意味,然而在奥利弗·斯通的摄影机前,越南则是一个充满了惨痛回忆的杀戮之地。越战给美国人留下了巨大的肉体上和精神上的伤害,而奥利弗·斯通却毫不留情地揭开了这个疮疤,这是一个痛苦的反思。影片中心实际上不是美国人与越南人之间的恐怖的相互杀戮,而是兄弟之间,战友之间的残杀。这就使得影片具有更为深刻的反省意味。

  《野战排》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影片的荣誉,奥利弗·斯通也因此而摘取了最佳导演的桂冠。对他来说,这是当之无愧的。
 
  《野战排》是导演的“越战三部曲”的第一部,也是最成功的一部,另外两部是1989年汤姆克鲁斯主演的《生于七月四日》(凭借此片斯通第二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以及1992年《天与地》,特别是天与地的音乐很出色,是喜多郎配乐,VeryCD上有,强烈推荐大家听一下。
323256567.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1/1/26 0:00:32 上传)

323256567.jpg

最后编辑zjize 最后编辑于 2011-01-26 01:19:28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120#

再不介绍大家熟悉的,估计贴子要被放到南极去给企鹅看了^_^
33. 汤玛斯.纽曼 Thomas Newman


好莱坞是半个世纪以来世界电影产业的一大重镇,在这里的电影工作者发展出家族企业并不难想象,光是知名的演员世家就不下二十个,在这些演艺家族中,Newman家族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很特别的,这是一支电影音乐世家,半个世纪以来,Newman家族已有两代成员投身电影音乐的创作,Thomas Newman亦是第二代成员中的一员.
  
Thomas Newman的父亲即是好莱坞电影音乐的传奇人物,九座金像奖的得主Alfred Newman,叔伯Emil和Lionel也都是电影音乐作者,表哥Randy Newman是近年金像奖提名率最高的电影音乐家之一,作品包括了<玩具总动员>,<欢乐谷>,<虫虫危机>等,相信乐迷一定不陌生,至于原来担任杂志编辑的哥哥David Newman,也在近年加入电影音乐的创作,并曾以<真假公主-安娜塔西雅>入围金像奖.Thomas Newman是Alfred Newman最小的儿子,而且出身如此显赫的音乐世家,投身电影音乐的创作想来毫无意外,但事实并不完全是如此.
  
Thomas Newman生于1955年10月20日,自小接受丰富的音乐熏陶,与完整扎实的音乐教育,小时候Thomas Newman就时常在片场游晃,看着自己的父亲叔伯制作电影音乐,不过子承父业对当时年幼的Thomas Newman来说,是几乎没有考虑过的事,Thomas Newman回忆时说:那时家人和我常去看父亲工作,那真的是很有趣神奇的感觉,不过对我来说,那只是”我父亲的工作”,我并不会真的想投入这样的行业。 Thomas Newman十四岁时父亲过世,一两年后,Thomas Newman才开始渐渐对电影音乐发生兴趣,说起来让Thomas Newman走上电影配乐创作的关键人物并不是他著名的父亲Alfred Newman,而是银河帝国的黑暗武士Darth Vader,这要从何说起呢?这得回到Thomas Newman的学生时期,当时他的叔叔Lionel担任福斯电影音乐部门总裁的职唬琓homas Newman常常到福斯片场观摩电影音乐的制作情形,特别是John Williams的一些早期作品如《火烧摩天楼》等,也由于Lionel Newman与John Williams私交甚笃,因此在1983年,Thomas Newman得到了第一次为电影写音乐的机会,当时他为《绝地大反攻》中,Darth Vader在路克怀中死去的配乐做管弦编曲,他回忆时说:其实Williams已经为这段戏写了一个十分完整的音乐大纲,几乎不只是大纲了。但不管如何,能为这段音乐作细部编曲的工作,对Thomas Newman来说是一次印象十分深刻的经验。另一位叔叔Emil Newman,在Thomas Newman开始对电影音乐发生兴趣时,也给了Thomas Newman许多鼓励与协助,Emil Newman由电影界退休时,Thomas Newman还只是个高中生,但他教导Thomas Newman一些指挥音乐的概念,同时也鼓励Thomas Newman发展自己的音乐,后来Thomas Newman进入南加大学习音乐并取得耶鲁音乐硕士的学位,毕业之后游走于舞台剧与摇滚乐团,1984年,Thomas Newman应一位好友Scott Rubin邀,为《Reckless》一片谱写歌曲,Thomas Newman开始正式走入电影音乐的领域。

  不论最初Thomas Newman对自己是如何打算的,终究他还是走上电影音乐一途,只是家族的声望对他而言未必是一种助力,反而更容易成为一种压力,但Thomas Newman却勇于走出父亲的阴影,开创自已的音乐风格,虽然有时不免会在不同的作品中,看到一些一再重复使用的音乐手法,但不论是在Newman家族的成员中,或是其它的电影音乐同行间,他的作品始终保持了高度的原创性,结合了电子音乐与传统器乐,极富实验色彩和独创企图。Thomas Newman对”新声音”的开发始终不遗余力,虽然他在管弦音乐的把握上,一直有很好的水准,但实际上他更热衷于电子音乐的实验与运用,也许是身为一代配乐大师之后,对Thomas Newman而言,写传统的管弦电影配乐,不免有难以超越前人成绩的压力,也时常陷于与好莱坞管弦配乐公式对抗的挣扎,因此对Thomas Newman来说,只有在电子音乐这种充满实验性与未知性的领域中,才能真正的做属于自己的音乐,而不是做别人心目中认为应该要做的音乐。

  一般来说,Thomas Newman的音乐并不像典型的好莱坞电影音乐,具有高度的戏剧性和煽动力,反而呈现内敛沈稳的性灵色彩,看似平淡却另有一番省思沉静的意境,其间也不乏令人意外的轻狂,活力与热情。他清新单纯却又深刻优雅的乐风,在好莱坞戏剧色彩强烈,布局结构华丽的的主流电影音乐中,突显出一股独特的清流气息,关键在于Thomas Newman一直把持着”为电影写配乐”的作曲立场,坚信电影音乐家有时必须克制自已身为一名音乐家的表现欲,扮演好用音乐辅佐电影的角色,而不是设法在电影中反客为主,大出风头,当然,某些情况下,电影音乐确实有可能成为电影中最吸引人的焦点,但一名电影音乐家必须了解,哪些时候可以做那样的事,哪些时候则不该喧宾夺主,反而让音乐成为电影的负担,我们在Thomas Newman的作品中,不难时常感受到这类很”背景音乐”的自制作风,有时过多这类背景音乐式的作品,会让Thomas Newman的原声带变的空洞而欠缺独立性,但这类作品在电影中,往往也能以简洁的刻划,传递出沁人心田的感动,形成一种引人入胜的魅力,简单的说,Thomas Newman是一名可以为成全电影,而牺牲自我表现空间的电影音乐家,他真正的为电影写音乐,而不是为了让唱片大卖而写音乐,不过,其实在 ThomasNewman认为适当且合理的情形下,他也能精湛的展现音乐的独立性,旋律性与完整性,如《女人香》,《肖申克的救赎》或《新小妇人》等,都有十分出色,而且富有独立欣赏价值的乐章,当中不少音乐片段都成为电影预告片的常用配乐,其它的代表作还包括了《油炸绿西红柿》,《奥斯卡与露辛达》以及近期的《轻声细语》,《第六感生死缘》等,Thomas Newman的作风证明了他不仅是一名出色的”音乐家”,也是一名懂得取舍与自制的”电影音乐家”。

  Thomas Newman到目前为止,曾在1994年以《新小妇人》与《肖申克的救赎》同时入围金像奖,并在次年以《Unstrung Heroes》再度入围金像奖喜剧既音乐剧类最佳电影音乐,1999年的《美国丽人》更是大受瞩目,此外Thomas Newman也一再受到其它影展与影评人的肯定,配乐的邀约不断,虽然如此,有一位声名显赫的父亲,对于电影配乐的工作,Thomas Newman偶尔还是会感慨:I Never Felt Easy。但从Thomas的成绩与受到的欢迎来看,他已然走出自己的音乐生涯,并且走的有声有色,毕竟对更多新一代的乐迷来说,谈到Newman这个名号,Thomas Newman(或者是Randy Newman)绝对比Alfred Newman更要来的熟悉,这是一种实实在在,来自努力与实力的成就与肯定。

6491.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1/1/26 1:44:25 上传)

6491.jpg

7125735862s.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1/1/26 1:44:25 上传)

7125735862s.jpg

最后编辑zjize 最后编辑于 2011-01-26 01:45:09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