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516171819202122» / 28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多年未出山,普及电影原声兼总结贴--续 50. 迪米屈.提欧姆金 Dm... [复制链接]

查看: 130305|回复: 276
181#

原帖由 yongdape 于 2011-2-11 22:26:00 发表
原帖由 zjize 于 2011-2-11 12:04:00 发表
蓝丝绒
相当怪异很妖的配乐,同时也很美。看了电影,也觉得怪怪的,不是太喜欢。

我喜欢看这部电影,不过是看过相关影评之后,之前也是觉得怪异。原声经常听,很好,不觉厌。

他的配乐都不错,可惜这种纯欧洲作曲家的作品不好找(偶主要在YLJ中淘电影原声)。
最后编辑zjize 最后编辑于 2011-02-12 08:27:30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182#

Max Steiner的作品的录音太早,很多都没有发行过原声,尤其是CD时代,很难找到过其它,就算找到音效都不太好。
最后编辑zjize 最后编辑于 2011-02-12 19:53:57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183#

42. Alex North

★ 国籍:美国
★ 出生年月:1910.12.4-1991.9.8
■ Alex North 亚历士·诺斯

个人介绍


Alex North (1910~1991) 算是俄裔移民后代,出生在美国费城,年轻时曾经就读著名的 Julliard School,这些背景和著名指挥家 Leonard Bernstein 有惊人的相似度,但毕业后North 做出令人惊讶的举动 ~1930 年代俄国正当斯大林当政时期,Horowitz, Milstein 等音乐家纷纷逃离苏俄,俄裔思想左倾的 North 却反方向运作,景仰 Prokofiev 的他从美国跑去莫斯科音乐院留学,这时 North 的生涯计划类似 Leonard Bernstein,一心想作古典乐的创作者,顺便一提,1936 年时 North 已经完成了三首交响曲。

1938 年回到美国之后, North 认识了后来在 50 年代被麦卡锡主义迫害的几个好莱坞左派人士,如导演 Elia Kazan,剧作家 Tennassee Williams 等人,受这些人影响,也逐渐改变的他的创作方向, 1951 年 <欲望街车> (A Streetcar Named Desire) 算是首部三人合作的作品,这部作品大获成功,加上他在古典乐方面创作成绩平平,使得电影配乐从 North 的副业成为首要职业。

Alex North 的创作高峰期是 50, 60 年代,他算是一个相当长寿的作曲者,1987 年还为 <早安越南> (Good Morning Vietnam) 写配乐,遗憾的是他的作品从未拿过奥斯卡金像奖,因此 1985 年电影协会颁了一个终生成就奖给他。

30 岁以下的乐迷听到这里或许还是哈欠连连,只要提到 North 毕生创作最有名的一首歌曲,会听电影配乐的人可能眼睛就亮起来了,<第六感生死恋> (Ghost) 这部电影的配乐由 Maurice Jarre 编写,但是那首令人销魂的 Unchanged Melody 是谁作的?答案是 Alex North 1983 年为一部电影 (Baby it's You) 所作,随着电影成绩欠佳乏人问津,直到 1990 被 Maurice Jarre 拿出来冷饭重炒才大放光芒。
126276430.jpg (, 下载次数:0)

png(2011/2/12 12:52:11 上传)

126276430.jpg

12675104218313_2.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1/2/12 12:45:24 上传)

12675104218313_2.jpg

最后编辑zjize 最后编辑于 2011-02-12 19:55:08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184#

2001太空漫游
仅管库布利克的电影选曲经常被古典乐迷认为是经典,但是,由Alex North配乐的作品才是配乐迷心中的最爱,并认为库布利克的退货是个错误。
后面由Jerry Goldsmith指挥那张发烧片片是偶拼死以求的名碟。


(转)
2001太空漫游》(2001 A Space Odyssey)导演库布力克非常大胆的完全采用了古典音乐作为配乐,虽然他曾请阿力克斯.罗斯为电影前半段谱曲,但最后却全部舍去,回归库氏在毛片中已经配好的古典乐,只在上映前最后一刻,将第二段太空旅行由原本孟得尔颂的《仲夏夜之梦》改成现在的《蓝色多瑙河》。所以这是部没有配乐,但配乐满分的电影。片中采用了德国作曲家施特劳斯的交响诗《查拉斯图拉如是说》,以及同时代的匈牙利作曲家李格第的多调音乐《安魂曲》,前者舒缓优美用于烘托太空船泊船进港的宁静气氛,后者激昂壮美用于歌颂人类进化的狂喜心情。音乐将观众的想象带进浩瀚的太空中去,同时也引用圆舞曲《蓝色多瑙河》、芭蕾舞曲《盖亚娜》等曲目,这种突破与成功以浪漫乐派为基调,创造出华格纳式的太空歌剧。该片绝对不是一部纯粹意义的科幻片,它带给我们的是对整个人类文明的深层次思考,告诉我们的是人类永恒的绝望,正因为有这样深邃的思想意义,也使得这部科幻片成为影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3833261275472068.gif (, 下载次数:0)

gif(2011/2/12 20:14:20 上传)

3833261275472068.gif

h81627mucdt.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1/2/12 20:14:20 上传)

h81627mucdt.jpg

最后编辑zjize 最后编辑于 2011-02-12 20:15:37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185#

斯巴达克斯
又一部库贝利克的片子,一部史诗般的巨片,配乐也是史诗般的。
(转)
1960年影片《Spartacus》原声。VSD纪念Alex North百岁冥诞特别发行的6CD的斯巴达克斯配乐。限量5000套。
虽然我知道这部影片相当经典,也知道电影配乐家阿莱克斯诺斯(Alex North)写下了名垂青史的乐章,尤其是那从内心深处搅动人情感的爱情主题。但是面对VS如此猛烈6CD+1DVD的配置,我还是惊住了,这个版本应该算是迄今为止,关于这部影片配乐最为详实周全的一套资料了!唐僧果然是唐僧......最近两款CD CLUB限量,让人有回到首批CD CLUB依靠邮购发行的年代,隔一到两个月才推出一款新品。
对比109.98美元的售价,它的内容配置更显疯狂,6张CD和1张DVD里,几乎把关于《斯巴达克斯》这部影片的重要配乐乐章全部涵盖其中。
第一张CD收录了作曲家阿莱克斯诺斯留存下来的所有为这部影片录制的立体声音轨,包括当年商业发行的原声专辑中的曲目,并按照影片的原貌加以呈现。第二张和第三张CD收录的是该片当年的完整版单声道配乐音轨。第四张CD收集了一些为影片录制好但是没有最终采纳或者被替换掉的音轨,包括阿莱克斯在影片制作过程中完成的初始乐章,这些乐章用来对影片的剪辑发挥索引的功效。
第五张和第六张CD包含了《斯巴达克斯》最驰名的乐章《爱情主题》(Love Theme)的22个不同版本的录音。这些录音既有家喻户晓的口碑经典,也有耳目一新的全新演绎,参与录制的全部是音乐界的大腕级人物。爵士钢琴大师比尔艾文斯(Bill Evans)、爵士萨克斯演奏家尤瑟夫·拉提夫 Yusef Lateef、拉丁摇滚老炮卡洛斯桑塔纳(Carlos Santana)、电影配乐家拉罗斯福林(Lalo Schifrin)、大卫格鲁辛(Dave Grusin)、帕德里克多尔(Patrick Doyle)、约翰德普尼(John Debney)、马克艾斯汉姆(Mark Isham)、亚历山大德斯普拉特(Alexandre Desplat) ,新版录音的场地更加横跨洛杉矶(Los Angeles)、纽约(New York)、伦敦(London)、巴黎(Paris)和特内里费(Tenerife),不仅是今年,就是在近几年都称得上是最豪华的一次致敬活动。
作为电影音乐历史上的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阿莱克斯诺斯被誉为当代电影配乐之父,他不拘一格的创作观,对许多当代伟大的电影配乐家及其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包括大师级的约翰威廉姆斯(John Williams)和杰瑞哥德史密斯(Jerry Goldsmith)。透过109分钟的DVD,人们可以了解更多关于阿莱克斯和《斯巴达克斯》配乐的事儿,包括配乐录制的工作照,电影配乐名家的访谈和影片精彩配乐片段。
时值这位影响深远的电影配乐大师今年迎来百岁冥诞,用他这部被许多当代电影配乐人视为教科书的《斯巴达克斯》配乐来纪念,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了。更巧的是,这部作品本身也在今年迎来它的50岁生日,半个世纪的流传,留给人们的又是一个难以忘怀的“神话”,纵然疯狂,也不能抹杀它的价值所在。尤其是片中这段流传了半个世纪,令无数音乐人津津乐道、不断重新加以诠释的《斯巴达克斯爱情主题》(Spartcus Love Theme),今天听来仍然是那么鲜亮诱人。 by Action
1277722951.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1/2/12 20:21:14 上传)

1277722951.jpg

c454349500j.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1/2/12 20:21:14 上传)

c454349500j.jpg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186#

埃及艳后
这部超级大片的音乐也是对得起它的投资的,North的配乐是细腻而充满异国风情的,不泛有多段动听的音乐,让人怀念那个“大片”的时代。

(转
影片再现了古罗马时期,尼罗河皇后克莱奥帕特拉与两个情人之间的爱情故事,在上部中,野心勃勃的埃及女王为了政治目的,与罗马帝国的裘利斯,凯撤联姻,从而建立起横跨欧亚三洲的强大帝国。影片下部中,克莱奥帕特拉又与马克安东尼间发生了暴风雨般的爱情。

【评析】

  如果问现在的观众哪部影片投资最高,也许十之八九的人都会提到《泰坦尼克号》,或者是《珍珠港》,其实从经济学的眼光来看,这两个答案都不准确,其实电影史上耗资最巨的影片是20世纪福克斯公司在1963年投拍的历史片《埃及艳后》,该片当时花费的4千万美元,相当于现在的4亿多美金。

  作为五、六十年代好莱坞巨片风潮的产物,《埃及艳后》的拍摄过程可谓是极其奢华。由于当时没有先进的计算机数码技术,而制作人又一定要追求最真实的效果,结果导致进行大规模的布景修建。例如片中的著名场景,埃及艳后访问罗马的进城仪式,场面雄伟壮观,街道和城门都是用真正的建筑材料搭建,以至于有人说《埃及艳后》剧组打算重建一个罗马城。

  然而投入和产出并不总是成正比,《埃及艳后》成为电影史上最赔本的影片,而它的失败也为福克斯公司最后的破产种下祸根。当然也有人从中获益,该片的两位主演,好莱坞女明星伊丽莎白-泰勒和英国影星里查-波顿就在拍片过程里假戏真做,演出一段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而这也被当时大小媒体炒得沸沸扬扬。

《埃及艳后》是好莱坞电影史上投资最大同时也赔得最惨的一部古装巨制。用现在的眼光来看,我们很难相信传唱不绝的经典影片《埃及艳后》竟然是当年的票房毒药。不过本片却成全了理查德.伯顿与伊丽莎白.泰勒的世纪恋情,但却害得拍摄此片的二十世纪福斯公司几乎破产。不过《埃及艳后》的确以惊人气魄重现了古罗马时代一段波涛壮阔的历史,导演约瑟夫.L.曼凯维奇驾驭大场面的功力还是不简单。影片描述野心勃勃的埃及女王克莱奥帕特拉为了政治目的跟罗马帝国的凯撒联姻,后来她却跟罗以大将马克安东尼产生了暴风雨般的爱情。这个三角关系的刻划因外部景观的卖弄而相对显得不够深入,但片中几场战役和女王入城的场面则使人叹为观止。

本片获最佳电影音乐提名

j08849oowsk.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1/2/12 20:27:08 上传)

j08849oowsk.jpg

最后编辑zjize 最后编辑于 2011-02-12 20:34:46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187#

玫瑰纹身
Alex North获金球奖的一部片片,当然要提一提的。
(转)获第28届奥斯卡最佳女演员、最佳摄影和最佳艺术指导三项大奖;最佳影片、最佳女配角、最佳剪辑、最佳服装设计和最佳喜剧片配角五项提名;第13届金球奖最佳音乐和最佳女配角;第10届英国学院奖最佳外国女演员。
事发生在意大利和美国交界处的路易斯安娜州,一位名叫罗萨利洛·德拉的卡车司机在一次走私的过程中被警察杀害了,这引起了当地一阵骚乱。罗萨利洛·德拉的那位体态丰满的妻子瑟尔菲拉成为了寡妇。过了几年的时间后,她越来越陷入伤感混乱之中。出于一种解决精神痛苦的方法,她甚至逼迫她的可爱的女儿,仅仅只有十几岁的女儿罗萨也像她一样生活。在一个风轻云淡的晚上,罗萨突然消失不见了,瑟尔菲拉也了解到罗萨利洛·德拉原来跟...
2005112183824.5121837.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1/2/12 20:39:10 上传)

2005112183824.5121837.jpg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188#

43 Miklos Rozsa 罗萨
Miklos Rozsa (1907 ~ 1995) 出身匈牙利大地主家族,从小就在极其奢华且具文化气息的环境下长大,5 岁就会演奏莫扎特小提琴协奏曲而被被视为音乐小神童,因此他接受正统古典音乐的训练,师从 Bartok, Kodaly 等人,和 Fritz Reiner, George Szell, Gerog Solti 等名指挥家算是同乡且背景相似,后来另一个共同点是二战时都流亡到西方国家。

1925 年 Rozsa 18 岁前往德国进入莱比锡大学攻读化学,但是 Hermann Grabner 游说 Rozsa 的父亲表示他的天赋适合全职攻读音乐,天赋过人的 Rozsa 1929 年获得学位后才确定走向音乐创作的路线,这时他的创作重心仍以小提琴的协奏曲和奏鸣曲为主,1931 年他毕业后感觉德国反犹太势力高涨,因此改前往巴黎发展,在巴黎他认识了 Richard Strauss 和 Ernst Donanyi 非常赏识他的作品,让 Rozsa 对自己的小提琴作品更有信心。

但是 1934 年一件偶发事件却影响他后半生的方向,当时欧洲电影刚有声化没多久,法国导演 Jacques Feyder 请他为电影 Knight without Armour 配乐,刚开始 Rozsa 意愿不高,只把它当作副业,有个趣闻是 Rozsa 迷上了这部片女主角 Marlene Dietrich (中译:玛琳黛德丽,一个传闻 60 岁时稍为化妆一下还能演 30 岁角色的美女) 才决定投入此工作,不过后来这部片票房大获成功,加上欧陆纳粹势力高涨,Rozsa 将工作重心转往伦敦加入了 London Film Production。

到了 1940 年二次大战爆发,London Film Production 老板 Alexander Korda 决定将公司搬到美国西岸的 Hollywood,身为犹太人的 Rozsa 只能选择一起前往美国,到了完全陌生的美国,使得 Rozsa 后半生投入原先只拿来当副业的电影配乐工作。

Rozsa 前往美国之后重心转向电影配乐工作,他深厚的音乐基础挥洒起来绰绰有余,1944 年他为一部投资不大的侦探电影 <双重保险> (Double Indemnity) 配乐时,这部片的制作 Billy Wilder 等人惊呼 "这根本不是该在这里出现的音乐,这应该在 Carnegie Hall 演奏的!" ,1947 年 Rozsa 约满后马上被经费最充足擅长拍大场面电影的米高梅 (MGM) 公司挖角。

Rozsa 遇到米高梅公司有如千里马遇到伯乐,他最著名的几部作品都出现在接下来和米高梅 12 年的合约时期里,例如:<宾汉> (Ben-Hur),<暴君焚城录> (Quo Vadis),<劫后英雄传>(Ivanhoe),<凯撒传>(Julius Caesar),<梵谷传> (Lust for Life)。
1261229689_28kC_4.gif (, 下载次数:0)

jpg(2011/2/12 21:31:01 上传)

1261229689_28kC_4.gif

1291610446_qbPH_4.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1/2/12 21:31:01 上传)

1291610446_qbPH_4.jpg

最后编辑zjize 最后编辑于 2011-02-12 21:31:01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189#

宾虚
一部电影史上的经典,宾虚的配乐也是配乐史上的经典。

(转)  故事发生在古罗马时期。耶路撒冷新任总督的部下,护民官米撒拉凯旋回到故乡,见到了儿时好友宾虚。身为犹太人的豪门旺族,宾虚的言行在自己民族中具有一定的分量。米撒拉希望利用宾虚的影响力控制犹太人的思想,让犹太人臣服于罗马帝国的统治。但宾虚不肯出卖自己的民族和同胞,两个好友就此决裂。  新任总督带领部下巡街,宾虚的妹妹在屋顶观看时不慎将瓦片碰落砸到总督。在米撒拉的阴谋下,宾虚全家以谋反被定罪。宾虚从此失去了自由,也失去了家人的消息,被卖到军舰上开始了长达3年的奴隶生活。  一次军舰遭遇海盗被击沉,宾虚救出了舰队司令官阿里士,并被阿里士收为养子一同受到了罗马大帝凯撒的接见。宾虚勇猛顽强,被阿里士培养成了竞技场上优秀的角斗士。但宾虚并没有沉醉于奢华的生活和荣誉中,在他心里没有比找到家庭的其他成员以及向米撒拉报仇更重要的事情了。  宾虚告别阿里士回到耶路撒冷,令米撒拉既惊讶又妒忌,于是向宾虚挑战战车。在比赛场上米撒拉多次暗害宾虚,最终自己却命丧车轮下。  米撒拉的死并没有缓解宾虚对罗马帝国统治的仇恨,因为他始终没有找到家人,他确信他们已经丧生。而事实上宾虚的母亲和妹妹在狱中得了麻风病,被送到了麻风谷。深爱宾虚的老管家的女儿埃斯塔最后把事实真相告诉了宾虚,宾虚找到了家人,家人却不愿走出麻风谷面对外界的鄙视。此刻,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为世人受过,宾虚发现耶稣就是他在危机时刻的救命人。宾虚被耶稣的言行所震撼,复仇的火焰逐渐平息,内心也趋于平静。而宾虚家人的麻风病也在此刻奇迹般的康复了。

  《宾虚》改编自卢·华莱士的长篇小说《基督故事》,影片场面壮观,气势恢弘,荣获了11项奥斯卡大奖,创下了奥斯卡史上前所未有的纪录。它以新约时代为历史背景,以犹太人宾虚同罗马指挥官玛瑟拉之间的爱恨情仇为主线,通过个人之间的冲突反映了罗马帝国对异族异域的侵略扩张和残暴统治,表现了犹太人民反抗压迫、争取自由的决心和不屈不挠的坚定信仰。当两个人几经波折,终在赛马场上重逢,借着一场空前的马车战,他们的恩怨随着滚滚黄沙湮没在风中……

  对于神的谦恭之感和敬畏之情成为影片中最具张力的一种力量,影片以"基督在世时"为特定的历史背景,探索了在基督的故乡这一特定地域中的"动荡不安的政治及宗教形势",耶稣在主人公宾虚的一生当中反复出现,但从来没有露出过面容,"那只手仿佛从天而降,从银幕之外伸进来,递给苦难者一瓢水和求生的欲望"……浓厚的宗教色彩贯穿影片始终,但这种色彩不是神秘,也不是迷信,而是一种骄傲,一种信仰,一种坚毅而深沉的力量。

  《宾虚》一片成功地表现出了基督教与罗马文化的融合过程。宾虚和玛瑟拉的斗争是两种文化的较量,前者代表着新潮的基督教文化,后者正是古罗马原有文化的维护者,后者的死亡说明守旧的东西总是要消失的。从深层意义上讲,《宾虚》还带有美国政治的冷战情结。

幕后制作

  为了打造真实的海战场景,米高梅决定制造出以假乱真的古罗马时期战船,于是制片方找到了一位终生致力于研究古罗马造船技术的专家。然而当米高梅的工程师Mauro Zambuto看到设计图纸时,直呼:“太重了!肯定会沉的!”不过,制片方还是按照图纸建造了大船,起初下水是成功的,但经过的船只激起了海浪,大船居然被海浪推倒。最后,制片方只好将大船放进池塘中拍摄,为了让船身平稳,还从池底用绳索固定了船体。

  虽然大船总算可以堂而皇之的在天空颜色的背景下在“海面”上航行,可水池中水的颜色又成为棘手的难题,因为深棕色的池水与海水大相径庭。制片方找来了一位化学家负责将池水染蓝。不过,化学家投放了一大袋染料之后,池水非但没有变蓝,反而在水面形成了坚固的硬壳,剧组又花费了高昂的代价凿去硬壳。最终,剧组终于找到了正确的染料,池水被全部染成蓝色。在拍摄战斗场面时,一位临时演员坠入水中,全身也被染成了蓝色。

  在拍摄船内的场景时,剧组发现巨大的65mm摄影机无处容身,不得不将大船弄出池塘,纵向剖成两半,放在意大利的摄影棚中拍摄。然而摄影棚空间有限,剧组又不得不截断露在船外的船桨。不过一组镜头拍摄下来,剧组发现船桨骤然变轻,演员们的划桨动作很不自然,遂派人去购买弹力活塞装置,这种装置一般都安装在门上,可以让门轻缓的自动关闭。这种装置后来被安装在船桨和船体之间,其提供的阻力让演员们找到了划桨的感觉。

·为拍摄本片,一共训练了78匹白马。

·特技人员曾教给查尔登·海斯顿如何驾驭战车,在拍摄战车比赛的场景时,海斯顿挥动缰绳,而马儿却无动于衷,正当他无计可施之时,有人突然大喊:“驾!”一时间马儿奋蹄狂奔,而海斯顿则被甩在了车下。

·战车比赛的场景由传奇特技人Yakima Canutt提供指导,他的儿子Joe Canutt则是查尔登·海斯顿的特技替身。在拍摄宾虚的战车飞跃一辆撞毁的战车时,Joe Canutt被巨大的冲击力抛到辕杆上,他奋力爬回车厢,重新驾驭了战车。这段真实的场景被得以保留,最后出现在影片中。

·体育场中的“小岛”完全是剧组的巧妙构思,因为阻挡视线,不可能出现在真正的体育场中,这种设计的制作成本要远低于雇用几千位临时演员的费用。

·在影片拍毕后,米高梅惟恐意大利当地的小制片商会利用遗留的布景拍摄自己的小成本制作,于是毁掉了所有布景。

·Miklós Rózsa为创作影片配乐花费了8周时间。

·伯特·兰卡斯特曾拒绝扮演片中的宾虚,因为他是个无神论者,而且不喜欢暴力。

·保罗·纽曼曾拒绝扮演片中的宾虚。

·罗克·赫德森也曾为扮演宾虚的人选。

·截至2005年,只有1997年的《泰坦尼克号》、2003年的《魔戒三部曲:国王归来》和本片曾赢得过11项奥斯卡奖,而且本片是这三部影片中唯一一部赢得最佳表演奖的影片。

·1970年,米高梅公司的新股东柯克·科克莱恩(Kirk Kerkorian)在清算公司资产时曾拍卖本片中的道具和服装。萨克拉曼多的一位饭店老板以4万美元拍得一部片中的战车,在3年后的能源危机期间,这位饭店老板因在公路驾驭这辆马车而被警察逮捕。

·在拍摄战车比赛的场景中,有一部稀有而昂贵的65mm摄影机被毁。

·影片的全美票房高达7000万美元,挽救了当时即将倒闭的米高梅。

·莱斯利·尼尔森曾参加米撒拉角色的试镜。

·奥黛丽·赫本曾造访战车比赛的拍摄现场,由此有传闻称她出现在片中的人群中。

·制片人萨姆·津巴利斯特(Sam Zimbalist)在影片完成的两个月前不幸病逝。

·战车比赛的场景中出现了15000名临时演员,该处外景地占地18英亩,剧组共建造了18辆战车,整个桥段用5周才拍摄完成。

·本片是第一部赢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重拍片。
65556754.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1/2/12 20:58:23 上传)

65556754.jpg

最后编辑zjize 最后编辑于 2011-02-12 21:01:19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190#

万王之万
古典乐迷的最爱啊,拼死以求的配乐唱片。
(转)《万王之王》与《十诫》、《戏中之王》十史诗片导演德米勒德三大经典作品。一直到1979年电影《耶稣》上映之前,这部接近两个小时,运用勒大量特技效果和壮观场景(彼拉多房间里德老鹰雕像高达9英尺)的电影,被世界各地的基督徒用作仅次于《圣经》的传道工具。
Kings__0.jpg200x200.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1/2/12 21:55:52 上传)

Kings__0.jpg200x200.jpg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