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很少人知道它,肯定是同一编号中最不出名的一首。下面是《d小调第十七号奏鸣曲》Op。31/2(1801—1802),著名的《暴风雨奏鸣曲》(Tempest),这又是未经作者批准的一个标题。你是怎样处理这首乐曲的?我觉得特别难以听出其中的滋味,尽管戏剧性很强。
布:要把心里的感受完全表现出来,的确有点难。但是,应该是怎麽回事,它让你看得清清楚楚。车尔尼说它是音乐绘画,而Op。31/3是音乐演说。观察其中的区别,很有意思这首奏鸣曲像一幅湿壁画,一幅精美的湿壁画,我认为是贝多芬笔下最完美的一首奏鸣曲。两个漆黑漆黑的乐章中间加一个雪白雪白的乐章。
杜:只有三个乐章已那麽长。
布:决定于演奏末乐章的速度。原来标记是“小快板”,但有人把它弹得比贝多芬**的人心目中的小快板慢。
杜:你刚才说《降E大调奏鸣曲》Op。7的第一乐章技巧极难。四乐章的《降E大调第十八号奏鸣曲》Op。31/3(1801—1802)的技巧似乎也很难。
布:是难,但不是难得弹不下来。它有一层光彩,有利于手指驾御 。埃德温•费舍尔把它比作女性的阴柔,而《d小调奏鸣曲》显然更加阳刚。
杜:是的,而且贝多芬在这首奏鸣曲里又回头采用小步舞曲。
布:没错——它写小步舞曲时,心里想的是海顿和末莫扎特弃而不用的那种老式小步舞曲的神采。
杜:在也许较早完成于1790年代中期的两首篇幅较小的奏鸣曲Op。49/1和Op。49/2,即《g小调第十九号》和《G大调第二十号奏鸣曲》问世前,贝多芬一首也不发表。这两首两乐章的小作品和其它三十首一样重要吗?
布:我才不会看轻它们呢。写得多麽精致优美,比他的任何一首钢琴奏鸣曲更接近莫扎特。毫不掩饰,每个音符都是**裸的。谁要是能真正把它们弹好,我甘拜下风。
杜:接下去是《C大调第二十一号奏鸣曲》Op。53(1803—1804)是《华德斯坦奏鸣曲》,人们似乎百听不厌。然而第一乐章没有真正令人难忘的主题,第二乐章回旋曲的引子又那麽含糊,怎摸会如此受欢迎?是因为它炫技性强吗?
布:是的。有些钢琴家把它错误地看作炫技性乐曲,其实,远远不止于此。它有一种新的深邃空旷的感觉和对待音乐的立体感。再说,这是一首清新可喜的乐曲。并非只有旋律性强的乐曲才是好的,难忘的,有用的乐曲。
杜:我们刚才谈到《C大调奏鸣曲》Op。2/3那麽刚毅。不错,它的节奏遒劲,有活力,但是它有一种神秘的气氛。你看《华德斯坦》的开端处pianissimo的标记,这可不寻常。色彩和表情的幅度以及所用调性的范围,比早期作品宽广。早先那首《C大调奏鸣曲》中的慢乐章用E大调,听上去有点异样;《华德斯坦》的第二主题在E大调中出现,却有顺理成章的感觉。
杜:我觉得《F大调第二十二号奏鸣曲》Op。54(1804)是个迷。这是贝多芬用F大调写的第二部奏鸣曲:美妙的第一乐章用小步舞曲的速度,末乐章像触技曲。真是一部奇怪的作品。
布:是一部最奇怪的作品,常被人低估。这是一部让内行,让十分熟悉那些著名奏鸣曲的人听的作品。他们在听的时候会发现它另有一套规律,不参照熟悉的曲式而自己塑造形状。我写过一篇文章试图解释第一乐章,我把那两个主题叫做“美人”和“野兽”;观察这两个主题如何相互作用很有趣。等到两个主题回复时,比例已完全不同。第一乐章中发生的是一场真正的戏剧,也许不是戏剧,而是喜剧。第二乐章根本不是触技曲,它的标记是“小快板”,“柔和地”和“连奏”,而且开始是p——这又是难得看见的。它给我更多的联想是流水,是不同层次的光,色和流体动力。
杜:它夹在伟大的《华德斯坦》和最著名的《f小调第二十三号奏鸣曲》《热情》Op。57(1804—1805)中间。对一般听众来说,《热情》才像真正的贝多芬,拳头朝天。是技巧型演奏家非弹不可的曲目。
布:我只能同意贝多芬本人的看法。当时,他认为它是自己最伟大的一首奏鸣曲。伟大不仅在于那暴烈的脾性和洋溢全曲的悲壮气氛,还在于它的结构:一切都是从最开始两行的几个乐思衍生出来的。它是贝多芬奏鸣曲中最为凝练的音乐结构,也是最能说明贝多芬如何运用几个动机来统一全曲的一个例子。
杜:《升F大调第二十四号奏鸣曲》Op。78(1809)又回到两乐章。贝多芬离开钢琴奏鸣曲五年后,写了这麽一部比起波澜壮阔的《热情》来十分温良恭俭的作品。
布:这是一部抒情。有爱心而明快的作品。他当时一定情意绵绵,把它题献给了自己心中爱慕的特雷莎•冯•布伦斯维克伯爵夫人。这部作品可不好弹呢!
杜:《G大调第十五号奏鸣曲》Op。79(1809)是一颗三乐章的珍珠。
布:这是一首奇怪的作品,像在一个带有嘲弄意味而简括得出奇的注解,特别是它的第二乐章。这样的简括预示了他的晚期音乐中的一些做法。
杜:中间乐章几乎可以听出门德尔松的《无词歌》来。
布:对极了!两个忧伤的妇女,有鲁特琴伴奏。
杜:下一首是《降E大调第二十六号奏鸣曲》“告别”(Les Adieux)Op。81a(1809—1810)。它是标题音乐,不是吗?翻腾不安的篇章在讲一个故事。
布:不错,贝多芬不止写了一首标题音乐,还有那《田园交响曲》(Pastoral Symphony)。即使在晚期创作中,有几首也有标题的痕迹,说明贝多芬在创作时想着人类的遭遇以及对遭遇的反应。这首奏鸣曲的灵感来自他的朋友,学生兼赞助人鲁道夫大公。贝多芬有不少杰作题献给大公,包括《汉马克拉维亚》,《庄严弥撒》(Missa Solemnis),《皇帝协奏曲》等等。这里的第一乐章写鲁道夫大公的离去,第二乐章写他不在身边,第三乐章写他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