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璐诗:通过这次展览,你最想对观众传递什么信息?
托马斯•莱布尼兹:我最想向观众展示贝多芬与他人的关系与联系。尤其在维也纳,贝多芬大半辈子都住在这里,他与他的资助者、学生、出版商、其他音乐同行,以及他与家人,尤其是与侄子卡尔的关系都很重要,这是展览的主题所在。
张璐诗:我们经常会读到,在这次展览中也提到,贝多芬给人留下的印象总是一个孤僻的人……
托马斯•莱布尼兹:但现实未必就是这样。他写过很多书信,跟很多人都认识,他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独来独往。
02
“很难说贝多芬是不是属于支持法国大革命的自由派”
张璐诗:我正是想确认这一点:这次的贝多芬特展中,你希望稍微打破大家对贝多芬“灵魂孤僻苦闷”的固有印象。我还留意到,这次展览的标题:“世界子民,上帝的光”。请介绍这背后的想法?
托马斯•莱布尼兹:是的。“上帝的光”是我们所展示的贝多芬手稿。他的音乐是传世之作,这早已经被证实。如果你熟知贝多芬的音乐,你也会知道他有十分重要的作品,但也写过没那么重要的音乐。比如说1814年的时候,他为维也纳会议写过一首《荣耀时刻》(Der glorreiche Augenblick)。这部作品并没有广为流传,只是为一次特别的场面而写下的。这样的作品,或许就不会传世了。除此之外,我们希望去呈现背后一些人与人的紧张关系,包括了他与别人的意见分歧和争论,还有一些解决不了的矛盾。
张璐诗:在展览中显示,贝多芬一方面大方接受王公贵族资助,另一方面又对占领自己家乡波恩的拿破仑军队表示赞赏,对歌德路遇贵族时的毕恭毕敬嗤之以鼻。你怎样看待这种矛盾?
托马斯•莱布尼兹:要去判断贝多芬的政治观点不太容易。他确实很喜欢拿破仑、张开双臂拥抱法国大革命,但同时又一直喜欢跟伯爵、公爵这些贵族们保持友善而密切的关系,而且尤其在意与奥匈帝国皇太子鲁道夫的关系。鲁道夫既是他的学生,也是他的朋友。所以很难说贝多芬是不是属于支持法国大革命的自由派。这个话题有点复杂。
张璐诗:你在策展过程中,有没有发现一些过去没有注意到的史实?
托马斯•莱布尼兹:我在处理贝多芬与侄子卡尔的关系这一章节时,发现贝多芬曾跟这位侄子的母亲争抢对卡尔的抚养权,两人因此而吵翻了脸,还闹上了法庭。很多细节我之前都不知道。两人的对峙,直到1826年时卡尔不胜贝多芬对其“望子成龙”期望的压力而试图自杀,贝多芬才放弃了争夺抚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