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910111213141516» / 18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画龙何时能点睛?———关于数码流文件重播效果的忧思 [复制链接]

查看: 55064|回复: 172
121#

讨论到现在, 我想是否可以归结几点:(在同样的解码、功放、音箱、环境等情况下)


1。 数字播放比 LP、CD播放更方便。包括传输、存储、重放。  

2。96K/192K的数字文件(非从CD抓轨的),信息量比LP、CD大。无论是从文件大小,还是实际听感上,我觉得很明显的。

3。数字播放和 LP、CD有不同的听感,至于说那个更好,是取决于个人的价值观的,即你喜欢那种听感,你认为那个更好,这完全是主观的。这只能作为个人喜好标准,不能作为公共标准。太多的争论就是把主观的东西拿来进行PK了,我们应该清楚,主观的东西是不可能统一的,没必要争论。


这三点我想大家都可以认同吧?


我个人认为,从技术进步角度、从使用方便角度、从信息量角度,数字播放是更先进的。

不过就象前面普兰老师 提供的两个照片比较一样,清晰度高的招聘,不一定招人喜欢,很多人更喜欢柔和的。

但是请注意,清晰的照片可以处理成柔和的,但柔和的永远也处理不能清晰的。就象三维空间的人可以很容易理解二维,二维永远理解不了三维。


我想,数字播放应该可以 调较成模拟味(就象把清晰照片处理柔和一样)。普兰老师说的那个实验,就证明了这点。通过某些频段的调整,可以让人听出不同的味道。
残剑兄提出的命题:画龙何时能点睛?这命题隐含了一个前提就是:LP的声音是最好的,其他应该以此为标准靠拢。这我不能认同。既然数字播放可以弄出模拟味道,而LP弄不出高清文件的层次感、大动态及定位感,那为什么要向LP靠拢呢?
最后编辑shaohua0823 最后编辑于 2015-11-05 13:12:25
TOP
122#

严重同意楼上的观点!
TOP
123#

说人眼、人耳都是模拟的(准确说是连续的,不是离散的),不完全对。
眼睛大概有1亿个象素(也有说5。7亿),单反相机即使家用的也到4000万象素了,照相胶片底片也是由感光颗粒组成的,电影是按照每秒24幅播放的,电视机也是由象素组成的,按照每秒100帧/50帧 在播放。。。所以我们看到的世界其实也是离散的,但是距离靠很近的象素就被我们模糊了(如电视机、胶片),由于人眼的分辨率限制,我们就把他看做是一片的连续的了。在时间上靠很近的,比如电影,由于人眼的视觉暂留效果,我们就认为是连续的了。

其实人耳也有暂留效果,对频率也有分辨率问题。。。具体我还没有想到很清楚。
我觉得频率高到一定程度时候,会超过人耳的分辨率,这时候已经不用讨论数字和模拟问题了,可以认为一样了。
TOP
124#

同意0823兄的观点,数播的技术上越是进步,就会越向模拟靠拢,就能更好地传达情感和神韵。相信这个点晴之笔在未来几年内就会到来!
迎来日出,送走晚霞,翻山涉水,两肩霜花。
TOP
125#

原帖由 lglgyn 于 2015/11/5 18:42:00 发表
同意0823兄的观点,数播的技术上越是进步,就会越向模拟靠拢,就能更好地传达情感和神韵。相信这个点晴之笔在未来几年内就会到来!

我觉得数字播放不用向模拟靠拢, 因为模拟本来就不是先进的东西,不值得靠拢.
数字播放和模拟,就好比 单反相机里面的 全幅和半幅,  全幅相机当然可以装 DX的镜头,出DX的效果, 但DX相机不管装什么镜头,都出不了全幅的效果.
TOP
126#

楼上同学关于LP和模拟的认识是不对的,其他观念倒是比较认可
留声机脑壳淘宝黑胶唱片店http://shop102175991.taobao.com/
网络室内设计http://www.shejiben.com/sjs/1126466/case/
TOP
127#

回复 121# shaohua0823 的帖子

这个总结好
最后编辑wang861 最后编辑于 2015-11-06 07:02:05
TOP
128#

回复 121# shaohua0823 的帖子

1.拿主观的东西进行pk,没有结果和必要,这是认可的。但是音响的目的是听音乐,揭示音乐的艺术魅力,这里面有主观的东西,但不完全是。艺术魅力和感染力是客观存在的。就如同乐手的水平有高低一样。
2.lp也许是目前最好声音,即便将来不是了,但模拟原理的结果一定是最好声音。换句话,最牛B的声音只能出自模拟原理,而不可能出自数码原理。就如同最牛B的图片依然出自胶片。

3.说数字可以调整成模拟,或者数码图片可以调成胶片效果。这只是大概搞出模拟的意思,绝不是真正的模拟效果,也不可能与真正的模拟片子相提并论。因为不自然,仅此一点就判死刑了。一切艺术唯真唯美,人为做作、弄虚掺假是艺术的死敌。那些后期修出来做出来的图片跟艺术沾边吗?毫无价值。
4.对于艺术而言,数据分析不能没有,也需要重视,但光谈数据是根本不行的,音响不是数据指标决定论也是共识了。有人说,音响本身是技术,不是艺术,只是播放的音乐是艺术。所以对于音响设计无需考虑艺术,更不能当艺术去对待。只管当作电器设计制作好了。我不认可这种说法。凡是艺术与技术结合的产品,都无法抛开哪方强调哪方。任何当家电设计制作的音响一定是只会响而已,放出的音乐一定跟艺术不沾边。
这里面一方面有测试方法手段本身就不完善,不能揭示声音好坏的问题。也有,纯理工思维,纯数学思路,纯逻辑推导等 根本在艺术上行不通的问题。
最后编辑青竹戴雨 最后编辑于 2015-11-06 09:42:44
TOP
129#

赞同126、128楼同学的认知!
TOP
130#

128楼同学说的不错,俗话说三分画七分裱,这裱画匠虽是匠,但沒有一定的美学认知也不是一个好的裱画匠。
另外关于模拟和数字,它们分别是记录声音的不同方式而已,并不存在谁先进谁落后的问题,在摸拟时代,摸拟的产品已经达到了比较高保真的效果了,基本完全能满足人们的听音感受,唯一问题是保存及传输的不便,以及随时间而带来的损失。
而数码则是完美解决了模拟产品保存及传播的缺陷,但到目前而言,还并未达到满足人们听感的目的,这个问题的由来究竟是对声学的认知发生了原则上的误解呢?还是果真这一技术有难度?不得而知,就个人看法而言,对声音的错误处理是比较普遍的现象。
现代录音制作更依赖设备更依赖后期的处理更讲究商业的噱头,而真正忽略了真实质朴的艺术境界,对现场录音过份的降噪以得到高指标的信噪比…这些严重背离声音美学的技术方式被普遍推祟,不能不说是现代人的悲剧。
最后编辑无难 最后编辑于 2015-11-06 11:36:45
留声机脑壳淘宝黑胶唱片店http://shop102175991.taobao.com/
网络室内设计http://www.shejiben.com/sjs/1126466/case/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