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十八世纪意大利歌剧的兴起与发展
作者:贾 涛 博士(意大利国立尼科罗•皮契尼音乐学院研究院)
论文指导教师:[意] 朱赛佩•罗萨娜(D. Giuseppe Rosanna)教授
作者国外联系电话:意大利手机0039-3290775790。作者电子邮箱:
taojia519@Yahoo.com.cn.
************************************************************************************************
作者简介:
1998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师从老一辈声乐教育家谢绍曾教授(已故),后又以优异的专业成绩考入意大利国立尼科罗•皮契尼音乐学院(Il Conservatorio di Musica “Niccolò Piccinni”)研究生院声乐与歌剧专业攻读声乐博士学位。除声乐专业之外,其理论研究方向主要涉及巴洛克声乐及歌剧作品,并从事了大量声乐文献翻译和译配工作。
主要学术著作及译著:
♦ 2008年至2009年在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先后出版发行了由其翻译和译配的“意大利歌剧大师的艺术歌曲系列”四册,包括《贝利尼艺术歌曲选》、《罗西尼艺术歌曲选》、《唐尼采蒂艺术歌曲选》、《威尔第艺术歌曲选》,共计七十多首意大利近现代艺术歌曲,受到声乐师生的欢迎。
♦ 2008年在西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了其专著《音乐专业术语中英文对照汇编(声乐发声法)》,这是国内第一次出版中英文对照的有关声乐解剖学和声乐发声法方面的术语专著,受到音乐翻译家以及远赴英语国家和地区学习深造的声乐工作者以及海内外莘莘学子的欢迎。
************************************************************************************************
摘要:
意大利歌剧的兴起与发展,在十七世纪历经了从面向王公贵族的“宫廷歌剧”逐渐向面对大众的“商业性歌剧”转变的历程;而进入十八世纪,除了作曲家和歌唱家之外,剧本作家也积极地推动和影响了歌剧的发展进程,使得歌剧逐渐成为意大利城市以及群众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关键词:
● 宫廷歌剧
● 商业性歌剧
● 剧院经理
● 正歌剧
● 喜歌剧
● 滑稽歌剧
● 阿卡狄亚文学学会
************************************************************************************************
备注:
本文摘译自我在意大利国立音乐学院研究院攻读声乐博士学位时的一门必修课程“音乐戏剧史”所作的课堂笔记和考试答辩时准备的相关论文。为了有据可查,我在介绍时大多保留了重要人物和事件的外语原文(其中多为意大利语)名称。
导 言
“1597年在意大利佛罗伦萨乔瓦尼•巴蒂(Giovanni Bardi,1534-1612)伯爵的宫廷里,非正式地上演了取材于希腊神话的音乐剧《达夫内(Daphne)》,人们就把这看作是歌剧(Opera)的诞生,但该乐谱没有保留下来。而现存最古老的歌剧是1600年上演的《尤丽狄茜》,上演取得成功后,相同类型的作品就开始陆续诞生了,由佛罗伦萨(Firenze)向意大利全国各地普及:先传到了威尼斯(Venezia)并繁荣起来继而形成了“威尼斯乐派”,接着传到了那不勒斯(Napoli)得以发展形成了“那不勒斯乐派”;除以上三个城市之外,歌剧在罗马(Roma)也很盛行,等等。”国内音乐界对于十七世纪意大利歌剧的起源和发展的研究,多限于以上这段文字叙述中的大致内容并以之为主要框架和脉络,而意大利歌剧的兴起、发展及传播却绝非如此简单,在十七世纪历经了从“宫廷”走向“民间”的一个转变过程,而这个过程是缓慢的、渐进的,不是一蹴而就的。
而对于十七、十八世纪意大利歌剧的发展,以往国内音乐学界和声乐界则多强调作曲家的伟大和歌唱家的才华,而忽略了其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即戏剧是怎样推动歌剧的发展的。无论是在十七世纪还是十八世纪,除了众所周知的作曲家和歌唱家的因素,歌剧剧本作家都积极推动了歌剧的传播和进一步发展,并使得歌剧真正成为了音乐与戏剧的完美结合体,进而推动歌剧步入繁荣和普及的盛世。
以下分为上下两个篇章,简明扼要的分别介绍了十七世纪意大利早期歌剧的形成以及从“宫廷”走向“民间”的渐变过程,以及十七、十八世纪的剧本作家一步步推动着歌剧的进一步发展,使得歌剧逐渐成为意大利城市以及群众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上篇:十七世纪的意大利歌剧
歌剧起源于17世纪初叶的意大利宫廷。
当时的歌剧是被当作显示和宣扬统治者的慷慨大方以及用来巩固政治统治的工具,而物资装备和排场等都尽现奢华与铺张。在宫殿里辟出专门的地方作为剧院,并不吝人力和物力来布置绝妙的舞台与布景,以期在这布置得美轮美奂的舞台上来欣赏艺人精湛的技艺和美妙的宫廷音乐。
观众则是被有选择地应邀而来的,并被按照各自的身份和地位来安排座位。宫廷歌剧产生于受过教育的富有的有闲社会高层,并且主要是为这样阶层的观众而量身订做的,固然也成了他们所享有的一种特权。但绝大部分观众是不能控制宫廷歌剧的节目内容和形式的,而只能一概接受,因此,观众对节目(宫廷歌剧)的认可度是要大打折扣的。
用于演出宫廷歌剧的舞台道具却是不能重复使用的,因为宫廷歌剧其私有和专有性质,使得节目的主题总是明确地与某个地点或事件相联系,所以也使得节目是相对孤立的和不可重复的。而歌剧的总谱很少被印制出来,既是因为只有极少数人能读懂,更是因为统治者更看重的是贵族间的书信往来中以及外交书信往来中对所演出的宫廷歌剧的种种评述,并将刊登有舞台布景版画的相关新闻报导来向其它王族炫耀所演节目的壮观程度以及主办者雄厚的财势,再有就是因为那时的宫廷歌剧并不是为了盈利而反复演出的。
在罗马,虽然教皇的教廷还不能像王宫里那样直接演出歌剧,但是在红衣主教和众多贵族的庭院里却开始争相模仿宫廷里的情形来演出歌剧了。在没有王族庭院的地方,例如在意大利的帕多瓦(Padova),当地豪门显贵中也开始了追求节目排场的竞赛。1636年的4月,为了引入一项联赛,来自帕多瓦(Padova)当地的奥比茨(Obizzi)大家族中的一员彼奥•恩内阿(Pio Enea)邀请了大部分来自罗马的音乐家们演出了作曲家费里切•桑切斯(Felice Sances)根据诗歌《埃尔米奥纳(Ermiona)》而改编的同名歌剧。《埃尔米奥纳(Ermiona)》的演出,不是在一个宫廷的环境中,而是在一个数量众多的来自社会各个阶层的观众中进行的,其中有市民、学者、外国贵族、教堂主管和威尼斯的贵族等社会各阶层的人士。应当明确指出的是,这次面对公众的演出性质,标志着宫廷歌剧向剧院歌剧的过渡。
次年,即1637年,威尼斯的剧院则正是以上演歌剧《埃尔米奥纳(Ermiona)》开始了其商业运作:也就是这一年,威尼斯桑•卡斯娅诺剧院(Teatro San Cassiano)的开张之日,标志着宫廷歌剧向剧院歌剧过渡。当时的威尼斯(Venezia),虽然那里没有狭义上的王宫,但它却是一个贵族云集的文明之地,剧院的开张使得歌剧艺术在一个公国内得以生根。
从此,“商业性”的歌剧节目诞生了,它是对公众公开出售的,内容与宫廷里演出的一样,但技术性的手段(如过分追求奢华的舞台装备等)减弱了而已。根据特殊需求,歌剧节目变成了一个应产生机制的需要而制作出来吸引公众的注意力并谋取利润的东西。
“宫廷歌剧”和“商业性歌剧”,它们同样都产出歌剧,它们是同样戏剧节目的不同消费形式,人们不能忽略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商业性歌剧”把宫廷歌剧复制下来,扩大到产业化规模来为大众所享用,而“宫廷歌剧”也不再鄙弃向消费大众开放和民间歌剧院的运作模式,因而它们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了,从1653年起二者开始了真正的合作。
从此以后,“宫廷歌剧”开始向商业性的剧院式的歌剧过渡,并迅速推广和传播开来;而之前“宫廷歌剧”的那种偶然性的、私人的和不可复制的歌剧状况,在1637年以后变成了持续的、公众的和可以复制的“商业性歌剧”。
接下来成立了许多配备有各种装备和行头的以演出歌剧为主的专业剧团,排挤并逐渐取代了宫廷歌剧的演出人员。这些剧团向各地提供经过了精心包装的歌剧节目,当然其要价也包含了舞台装备等各种杂支费用。剧团的出现,是专业歌剧节目系统生产过程中的一个中间阶段。除了能够进入威尼斯的公共剧院外,剧团也是一个穿梭于各公国之间的流动团体,根据所去的省份和城市来决定所演出的歌剧是照原样保留还是要做修改,总之是在全国范围内面对公众来进行推广,而歌剧所表达的思想和内容在那时还没有碰到严格审查的问题。
在“宫廷歌剧”向“剧院歌剧”过渡的时期中,第一批威尼斯的歌剧剧本作者既为某个赞助人所发起的歌剧写剧本,也为剧院写歌剧剧本。这些歌剧剧本作者,他们几乎都来自富裕的贵族家庭,大多数都是法律工作者或公共行政人员,把写剧本当作一项文学上的休闲活动、当作一份兼职来看待:具体来说,歌剧剧本作者经常都是一些律师、秘书或**行政人员,以及家庭教师、医生或建筑师,他们把写剧本这种文学活动当作另一种生财之道;而布景师,则由建筑师、以及负责城市规划和军事建设的工程师们来担当;作品的演唱者和作曲者,则是那些为君主私人服务的一帮御用人员,抑或是基督教会的合唱团成员;至于歌剧院经理,则由那些专门从事风险投资的商人来担当。在当时,剧院的构建和歌剧事业的启动,还只是那个时期的资本投入的众多形式中的极少数形式之一,因为当时只有少数人投资于这个项目。逐渐地,为歌剧写剧本变成了一种按需求而进行的活动,并且形成了一定的行规,这些行业守则和规矩一般都写在相关的手册里,譬如由皮埃尔弗兰切斯克•里努奇尼(Pierfrancesco Rinuccini)所编写的相关手册里就把“合唱队的指挥(il direttore del coro)”称为“Corago”。
在显贵的“宫廷歌剧”与只求谋利的“商业歌剧”之间,还存在着由一群旨在推动歌剧事业的人士而组成的社会团体,他们为歌剧事业筹集资金,更直接地来参与歌剧事业的运作。但只有职业歌剧院经理,他才是把歌剧院当作企业来进行管理的管理者。新闻专栏是这样给人们来描绘歌剧院经理的形象的:“他们是歌剧节目的统帅,却常遇到经济困难,负债累累,时常被债主纠缠,四处躲避,经常陷于歌剧院运作的困境中继而被迫宣布破产”。剧院经理是城市小资产阶级的代表者和维护者,但也是歌剧事业中的重要人物。因此,当时的商业性歌剧是不稳定的,风险极大。
剧院经理在承租剧院后,就得立刻着手去寻找最好的歌唱家,并要与之商讨报酬,包括报销车费、住宿费等,即便一切安排妥当,还要担心布告栏上万一出现了与之竞争的其他的剧院经理提供了更有竞争力的方案(例如邀请到了更知名的演员等),那么前期所投入的一切就会化为乌有。说到委托歌剧剧本作者来编写剧本,这倒不用花钱,因为如果歌剧的演出取得了成功,那么印刷出来的剧本就会畅销,自然就会为剧本作者带来丰厚的收益。演奏家们的总收入比起歌唱家来要少得多,而总开支还包括搭建舞台和布景的木材费用、剧院照明的费用、布景和服装的布料费用等等。绝大多数情况下,剧院经理是不可能有足够的流动资金来提前支付完所有的费用的,而一般都是采用将演出季里炙手可热的小包厢提前租出去的办法来提前获得部分流动资金。虽说剧院是面向公众售票的,但还没有达到大众化的程度。从奥塔维奥•里努奇尼(Ottavio Rinuccini)(注:他是一位诗人,致力于编写《尤丽迪西(Euridice)》的剧本)开始,发明了一种将情节用音乐来表现的新方式,开创了意大利歌剧剧本的基本体系,在文学性的戏剧中采用了韵律体系:使用流畅的诗句,即一连串的整个十一音节的诗句和七音步的诗句,而节奏相当灵活,且在韵脚上没有固定的框架。这种结构赋予了咏叹调(aria)初始形态,从此意大利的歌剧就不再采用其它的诗句形式了。这种体系传播开来且愈来愈专业化,并靠朴实无华的流畅的宣叙调(recitativo)来将情节展开,而宣叙调中也经常插入“小歌曲(canzonette)”或“小咏叹调(ariette)”来增添姿彩。
公元1600年至1640年这段时期之内的歌剧主题经常取材于古典神话,特别是对奥维迪奥(Ovidio)的各种版本的演绎,再有就是围绕特罗亚(Troia)战争中以奥梅罗(Omero)和维尔吉里奥(Virgilio)为主的英雄题材,因而在戏剧与音乐的框架之下,演出了许多感人的场景和对英雄人物的挽歌。音乐化的戏剧,通过故事情节的不断繁衍来增加人物间的对白,并恰当地搭配严肃与轻松的片段,但是歌唱才是其中唯一能够表达情感的真切用语,总而言之,在这虚伪的迷惑人的世界里,情感在默默地折磨着戏剧中的每个人物和角色。为了准确地突出舞台效果,首先考虑的还是选用最好的女演员,当然女演员必须拥有最美妙的声音,且应用于戏剧的音乐只能表现出与古典戏剧通常的结局(即悲剧结局)所截然相反的另一种结果,即要有一个令人愉快的结尾,这样一来,剧中的堕落者或坏人的结局就不是简单地被安排死去而是诚心地悔过自新了。
小咏叹调(ariette)的音乐由两个诗节构成,将第一个诗节重复,既可以帮助演唱者即兴加花演唱以增加旋律的多样性,也可以用于表现喜剧角色那滑稽可笑的特征,到了公元1700年,这种做法已成为惯例。在总谱上,既没有出现用乐器的演奏来模拟的惊人的舞台音像效果的乐曲,也没有为舞蹈准备的乐曲,因为替舞蹈配的乐是由编舞者自己或充当伴奏的演奏家们提供的。
意大利歌剧在17世纪的最后三十年里受到西班牙喜剧的影响,在最后的十年里朝着法国的科尔贝耶(Corbeille)和拉齐内(Racine)的悲剧的模式发展。歌剧剧本作者从17世纪的中叶开始运用“场间界限(liaison des scénes, 法语)”的理论原则,明确指出了一场戏与带着咏叹调的另一场戏之间的界线;而带着咏叹调的一场戏中,在人物上场之前,音乐要定好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