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空手 于 2009-8-12 16:24:00 发表 其实刘汉盛的《二十要》只有十九要,最后一要是针对评论记者提出的“搭配推荐”(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后来有人将这最后一要与第十九要“器材个性”取消,再把“各频段响应与能量分布”分为高、中、低频的表现三要凑成“二十要”。我个人认为这么凑是有问题的,首先三频段的划分本身不如刘原先的七频段划分科学,第二,“器材个性”也是不可或缺的,因为很少有器材是全面的,以甲之长攻乙之短或以乙之长攻甲之短肯定有失偏颇。
|
并非说要吧《二十要》当做什么圣经来念,更不是要搞什么个人崇拜。技术在进步,理论也在不断提高。只能说《二十要》值得借鉴
。虽然不同人对《二十要》有不同的理解,但个人认为,目前还没有看过什么理论(当然理论来源于实践)能取代它。(虽然它是老
掉牙了)
《二十要》中的“高、中、低频的表现”只是一个要素,并非三个要素,个人认为它不是凑成的,因为它的重要性始终都是摆在头几
项(好像是第三。音质、音色之后就是它)。其实它就是各频道的能量分布,说白了,也就是在不同声压(电平)下全频段都要做到
线性平衡。分成各频段(高、中、低、频段)只是便于听觉上的理解,就好比颜色一样,我们肉眼能分辨清的有两百多种,(其实不
止这些),通常就分成“赤橙黄绿青蓝紫”
音乐性个人认为是“整体的平衡性”,见第九页、最后一个要素就是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