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痛苦、冲突、矛盾在音乐中的表现及其解决和不解决 [复制链接]

查看: 14466|回复: 67
1#
在18世纪前的音乐、也就是所谓古典时期音乐以前的音乐中,比如海顿的音乐中,似乎没有对矛盾及怅惘这一类消极情绪或体验的表现,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我们称之为客观音乐——它们基本都是为愉悦人的精神而作的。这从其存在的环境来说也是合理的,那时的音乐主要是服务于贵族或宫廷的,用于庆典、用于宴会、用于PARTY,不谐合的音乐不会受人欢迎。当莫扎特在其天才的第25号G小调交响曲起首奏出石破天惊的新音乐的第一声呐喊时——它听来确实是让人感到唐突和不安的(现代人再听此音当然不会觉得有什么不妥——在听过马勒后,还有什么声音能是让人吃惊的?),但让我们设想一下,一个从未听过此种音响的巴洛克人会是何种感受?当时的萨尔茨堡大主教对此作了真实的表述——他有资格这么做,他是莫扎特的雇主:
最后编辑shenming 最后编辑于 2013-05-02 22:16:24
本主题由 版主 eric 于 2010/8/10 23:35:00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我的微博:http://weibo.com/u/1498458327
TOP
2#

“这不是音乐,这是——口吃!是喊叫!——像是有人站在台上大声叫喊,我绝望极了!-------一个人怎么真的敢这样做呢?他发生什么事了?给他带上一两个口铃,赶他到外面去,找个地方去喊叫他的绝望好了,但不要在他的同胞面前!”他并且要求“上演的只能是符合宫廷的尊严的东西。”
公允地讲,大主教的感受没什么不妥,他的看法也是当时一般音乐欣赏者的流行趣味。电影《莫扎特》片首部分使用了这段音乐,在我们今天听来,这正是莫扎特交响曲及整个交响曲发展史上的一笔亮色,它使交响曲的表现力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或许也是表现人类心灵冲突的第一组音符。
最后编辑shenming 最后编辑于 2013-05-02 22:23:00
我的微博:http://weibo.com/u/1498458327
TOP
3#

诚如大主教所言,音乐中所表现的那种喊叫是出于何种缘由呢?——一定是现实生活或精神生活中的某种东西触动了他、震憾了他,他才要喊叫,就如蒙克的名画《呐喊》所表现的那样。严格说来,以莫扎特的个人性格及其所处的时代环境来说,他不可能深入地表现心灵冲突及挣扎这样的主题(这是后来浪漫派音乐的拿手好戏),但在这位不遗余力表现欢乐的大师手里,已无意识或者说是在不经意间触及到了这个主题——这个成就了后来音乐的重大主题,以我有限的聆听经验来看,海顿似乎就没有触及到这个主题。
最后编辑shenming 最后编辑于 2013-05-02 22:24:43
我的微博:http://weibo.com/u/1498458327
TOP
4#

莫扎特触及这个主题的最充分表达也许是其登峰造极的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的第二乐章;在这首编号为K622的绝唱中,不知莫扎特可否意识到其生命已将走到尽头(我们从其音乐中已分明听出了这点)。整首乐曲充满了怅惘及“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的惆怅——一片迷惘的美及繁花凋零前的灿烂,但没有悲伤或呼天抢地的“喊叫”。全曲有种形而上的意味,不带任何个人色彩;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莫扎特表现的怅惘也是客观的,而且一如他一贯的风格一样,他对负面情绪不会刻意去描绘或“挖掘”,而是一笔带过或在对美的浓墨重彩中偶露“峥嵘”——也就是说,他对怅惘的表现也是通过美来透现出来的。
最后编辑shenming 最后编辑于 2013-05-02 22:29:19
我的微博:http://weibo.com/u/1498458327
TOP
5#

换一种说法,他只是给我们看一幅幅绝美的图片,但我们看后的感觉却是心酸得不行。我觉得莫扎特后期作品全都带有一种浓重的回忆色彩:他越是轻松,我们听者就越是沉重。我觉得他这种方式要比后来的浪漫派诸君的直抒胸臆要高明得多。在这首乐曲中,阳光仍然是灿烂的,流水仍然是欢畅的,小草也依旧繁茂,但在听者听来却都有了别样的意味。第二乐章的慢乐章根本就是诀别,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是“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用这些词来形容这首乐曲都太显具体和“庸俗”,但我实在找不出其他的词句。
最后编辑shenming 最后编辑于 2010-07-18 17:37:03
我的微博:http://weibo.com/u/1498458327
TOP
6#

人类的情绪必然投射到音乐中,从音乐最本初的发端就是如此,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手段去处理。我们带着现代的强度去衡量古人,自然就觉得平淡或者甚至没有了,其实是有的,并且很多很多。
TOP
7#

有情绪,才浪漫
TOP
8#

河蟹河蟹
欢迎光临上海小古唱片屋: http://shop37048759.taobao.com/
http://gustav.taobao.com
TOP
9#

莫扎特以后,我们迎来了贝多芬,这位“怒气冲冲”的大师,真的是解决矛盾与冲突的高手。贝多芬的个人生活其实是非常痛苦的,他有很多病,这可能跟他脾气不好有关系——也许,他脾气越不好他身体就越不好,身体越不好脾气就更不好。但在他的音乐中我们听不到这些——从这方面讲,他是莫扎特的真正传人.贝多芬把力量引入音乐,并以此解决他个人及人类的问题。在乐圣的音乐里,痛苦还未出现就已被打倒——我们在他最著名的音乐里,只听见对困难的征服,而却不见这些痛苦的踪影。以乐圣高傲的姿态,他不屑在他的音乐中提到这些。人人皆知的第五“命运”,都说是命运来敲门,我却觉得是乐圣发出的对困苦的冲锋号,——在他的音乐里,哪有什么命运的影子,只有大力神勇猛的进击。
最后编辑shenming 最后编辑于 2010-07-20 12:07:18
我的微博:http://weibo.com/u/1498458327
TOP
10#

如果把音符比作水,那么乐圣的音符就都是从一个管子里喷出来的,这种如高压水枪一样的音乐喷薄而出,在第五的起首表现得最明显——这是打向命运的四记重拳,只这气势就足以将其吓跑。在乐圣的音乐中,我们只见到击败苦难的结果,只见到那位英雄的节节胜利进军。在乐圣最著名的交响里,在第一乐章的快板后(通常是生气勃勃的),紧接着一般都是葬礼进行曲,这是乐圣最天才的首创_——也许那时的维也纳太歌舞升平了,欢乐的听得太多了,乐圣想让他们听听哀乐。这同时也合乎乐圣的逻辑,第一节的战斗结束后,乐圣想看的不是敌人的惨相,而是已方的损失_——一位大英雄独立沙场,环视战野,——他所慨叹的是他的付出,他甚至对他的胜利也不想多说什么,因为这在他看来是再自然不过的。
我的微博:http://weibo.com/u/1498458327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