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26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多年未出山,普及电影原声--查漏补缺篇 [复制链接]

查看: 135944|回复: 258
1#
记得去年写个二个贴子贴了些电影音乐的作曲家介绍(后来又写了一个日本的不算),但还是发现有太多大师级的作曲家沒有聊起,当然也漏掉了些现代的,后面一直想写完却因为工作或其它原因沒有动。希望这次能把自己喜欢的电影音乐彻底总结下,聊完好收工。欢迎大家多多补充,随便聊,甚至踢场都沒关系-----本人入门级别的水平,比起一些原声的高手实在差太远。只是别打脸。
另外两个贴子的连接如下:
1-20位作典家
http://bbs.hifi168.com/showtopic-185202.aspx
21-50位作曲家
http://bbs.hifi168.com/showtopic-185821.aspx
本贴计划的作曲家(排名不分先后):
51. Philip Glass 菲利普.格拉斯 第1页

51. Michael Nyman 迈克.纽曼 第1页

53. Aron Copland 阿诺.康普兰 第2页

54. Marco Beltrami 马克洛·贝尔崔米 第2页

55. Yann Tiersen 杨.提尔森   第3页

56. Kluse Badelt  克劳斯·巴代特 第3页

57. Erich Wolfgang Korngold 康古德 第4页

58. Francis Lai 弗朗西斯.赖 第4页

59.  Michel Legrand  迈克.李格兰 第4页

60. Franz Waxman 弗朗兹.瓦兹曼 第5页

61. John Addison 约翰.安迪逊 第5页

62. Lalo Schifrin 拉罗.席弗林 第6页

63. John corigliano  约翰.科里利亚诺  第6页

64. David Hirschfelder 戴维·赫斯菲尔德 第6页

65. Ron Goodwin 古德文 第6页

66. Jerry Fielding 杰利.弗里丁 第7页

67. Riz Ortolani 第7页

68. Victor Young 维克多.杨 第7页

69.Christopher Young 克里斯多夫.杨 第8页

70. Richard Rodney Bennett 理查德·罗德尼·贝内特  第8页

71. Basil Poledouris 巴索 普列多斯  第9页

72. Leonard Rosenman 伦纳德·罗斯曼 第10页

73. Cliff Eidelman 克利夫.埃德尔曼 第10页

74. David Arnold 戴维.阿诺 第11页

75. John Debney 约翰·戴柏尼 第11页

76. Jan A.P. Kaczmarek  卡兹玛瑞克 第11页

77. Richard Rabbins 理查.罗宾斯 第12页

78. Goran bregovic 哥伦.布雷高维克  第12页

79. Bruce Broughton  布鲁斯·布劳顿  第13页

80. Vladimir Cosma 弗拉迪米·克斯玛 第13页

81.John Ottman 约翰.奥特曼 第13页

82. Bill Conti 比尔.康提 第14页

83.   Mark Mancina 马克·曼奇纳  第14页

84.  Jack Nitzsche 杰克.尼采 第15页


85. Anne Dudley 安妮.杜德利 第15页

86. Pino Donaggio 皮诺.唐阿吉欧 第15页

87.  Michael Giacchino迈克·吉亚奇诺 第16页

88. Dario Marianelli 达里奥.马利安那利 第16页

89. Mychael Danna 麦克.唐纳 第17页

90. Debbie Wiseman 戴比·怀丝曼 第17页

91. Craig Armstrong 克雷格阿姆斯特朗 第18页

92. AR Rahman AR 拉曼 第18页


93. Brian Tyler 布莱恩.泰勒 第19页

94. Lee Holdridge 李 霍尔德里奇 第19页


95. Don Davis 唐.戴维斯 第20页

96. Jocelyn Pook  第20页

97.Jean-claude Petit 尚克勞德.柏帝  第21页


98.   Nick Glennie-smith 第22页

99.   Gustavo Santaolalla 古斯塔沃  第22页


100.  Malcolm Arnold 马尔科姆·亨利·阿诺德爵士 第22 页
最后编辑zjize 最后编辑于 2012-07-08 18:59:29
本主题由 版主 eric 于 2012/7/14 22:00:09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2#

坐上沙发先
TOP
3#

楼主的电影音乐贴非常精彩!
TOP
4#

51. Philip Glass 菲利普.格拉斯这位大师更多的是作为现代的作曲家而知名吧,许多古典乐迷都有他的CD,而我是通过时时刻刻了解到他的风格和乐曲的。


菲利普 格拉斯(1937 - )美国作曲家,这位立陶宛的犹太移民后裔出生于马里兰州巴尔的摩城。他的父亲拥有自己的唱片商店,因此格拉斯从小就接触了从贝多芬、舒伯特到巴托克、兴德米特和肖斯塔科维奇等人的作品。他自幼在皮博迪音乐学院学习长笛,15岁就到芝加哥大学速成班学习,同时学习数学及哲学。随后到朱利亚德音乐学院学习键盘。他的作曲老师有帕西契第(Vincent Persichetti)和贝格斯玛(William Bergsma)。1960年夏,他师从米约,并为一位学生同伴皮克西雷(Dorothy Pixley-Rothschild)写下了他著名的《小提琴协奏曲》。1963~1965年,他到巴黎师从鲍朗格(Nadia Boulanger)习作曲,分析巴赫、莫扎特和贝多芬等人的作品。 1967年他到了纽约,发展出着名的极微主义乐派,由几个不断重复的旋律主题构成整首乐曲,彻底打破了古典乐的成规,作法十分后现代,很快就受到艺文圈的注目。随着专属演奏团体的组成,以及几年下来的表演耕耘,1974他受英国Virgin唱片公司欣赏而签下,并逐渐获得国际声望,不过,直到1977年发行了专辑“North Star”,他的音乐才开始接触到普罗大众。
  格拉斯是极简主义音乐的代表作曲家。 他也曾是位计程车司机。 格拉斯的音乐迄今听起仍相当前卫。 不仅贯穿现代音乐与另类摇滚乐的领域。 更同时横跨了电影配乐和剧场音乐。 在巴尔的摩出身的格拉斯先是在大学修习数学与哲学后再至纽约茱莉亚音乐学院学作曲。 在那里他碰到了史蒂夫。莱希 (Steve Reich)。 当时两人的创作方法皆不同。 不过后来皆被称为极简音乐。 日后两人的名字也一直被相提并论。
  Philip Glass无疑是被称为简约派中名头最响的一位,这得益于他大量的戏剧、电影、舞蹈配乐创作。更内在的因素是他更加注重声音效果,通过借鉴印度音乐中的“循环节奏结构”,他在广泛应用重复原则,以一个简单音型的不断重复贯穿全曲的同时,通过不断扩展节奏、增强配器的修饰效果等手段使之变化。Glass作品和声的音响效果、音乐织体的丰富都远远超出了上述两位作曲家。他的代表作有《五度的音乐》、《再看和声》等器乐作品。但影响更为广泛的则是由《爱因斯坦在海滩》、《不合作主义》(以甘地为主角)、《阿赫那吞》(Akhnaten,公元前14世纪的埃及国王)所组成的三联歌剧。它打破了歌剧讲故事的传统,而用富于冥思的音乐隐喻和象征刻画人物。
  一九七五年的歌剧《沙滩上的爱因斯坦》。在长达四幕五个钟头的演出当中,不落幕也没有中场休息,观众可以任意地进出,整出作品没有以往人们熟悉的歌剧咏叹调与宣叙调,也没有剧情可言。此剧打破了传统歌剧的形式,格拉斯与威尔逊宣称「沙」剧无需任何解释,他们希望人们以自己的眼睛与耳朵来感受,从中体会出属于自己的意义。随后格拉斯又写了《真理坚固》(Satyagraha)《甘地在南非的故事》与《法老王》(Akhnaten),此两者与《沙滩上的爱因斯坦》,合称为格拉斯的歌剧三部曲。
  而自歌剧三部曲后,格拉斯又陆续写下数部歌剧作品,到了九○年代的考克多(Jean Cocteau)三部曲(《奥菲》、《美女与野兽》、《恐怖的小孩》),他完成的歌剧数量已经有十三部之多。歌剧之外,自八七年起他也开始谱写大型管弦乐曲,《低限交响曲》(Low)、《易太普水坝》(Itapu)都是这时期的杰作,同时他也替多部电影撰写配乐,《机械生活》(Koyaanisqatsi)、《三岛由纪夫传》(Mishima)可称为代表,他最近的新作则是由马丁史柯西斯所导的《达赖的一生》(Kundun)。从《机械生活》(Koyaanisqatsi)(1983)开始算起,格拉斯已经先后替二十多部电影写过配乐。
  作为极简主义现代音乐的代表人物,格拉斯是一个不做电影配乐,也具有广泛影响力的领袖级作曲家。不过,如果不是他为30多部电影配乐,大家遇到他作品的机会就要小得多,毕竟,我们总是宁愿看电影,而不会专门去听纯先锋音乐的。格拉斯的音乐理论说起来似乎也“极简”:使用尽量少的音符循环重复层叠出丰富的音乐,但真正要弄懂就不容易了。好在我们不仅可以用耳朵去听音乐,还可以用电影去看格拉斯的极简主义风格。看过导演Godfrey Reggio记录片《QATSI三部曲》影碟的人,就都感受过这位大师的音乐魅力。而更多的奥斯卡电影迷们,则可以通过获奖电影《时时刻刻》来聆听Philip Glass了。
  在七十年代,现代作曲方向有两大主流。一是将数学运算引用至作曲上的序列音乐 (Serialism)。 另一个是约翰。凯奇(John Cage) 融合禅学的机遇音乐 (ChanceMusic)。 然而这两种音乐却未得到听众的心。因为演奏困难。而且不容易唱。当现代音乐学院主流似乎正面临干枯之际。另外的前卫实验音乐与摇滚乐却正蓬勃发展。使就在这时。格拉斯发展出了新的音乐风格。相对于之前的机遇音乐艰深几近无调。新的音乐回归调性。并由数个单纯组合旋律一直重复。产生出让人印象深刻的强烈力量感。这种新的风格正好填补了常久以来界于现代乐与前卫摇滚等音乐间的空差。之后,格拉斯到巴黎为拉费。尚卡(Ravi Shankar) 的电影配乐。他从这位印度乐手处开始对东方音乐产生兴趣。1966年时格拉斯即前往印度学习当地音乐。格拉斯音乐中不断反复的节奏循环与变化极微的合声等技巧也在此确定下来。 1968 年后,他回到纽约组织了他自己的乐团。“The Philip Glass Ensemble”。 1970 年开始。他和莱希等人的音乐开始被叫作极简主义音乐。 不过格拉斯自己倒是认为。那是指他以前写的。现在他的音乐则不太适用。这时期的格拉斯也成立他自己的唱片公司 Chatham Square Lebel。不过唱片销售却奇惨。这种由电子键盘合奏加上扩大过的人声与管乐组成的声响。只吸引了对音乐抱持热忱的年青人而已。 格拉斯因此只有打工开计程车以维持他的音乐理想。这阶段的作品有 Strung Out.amplified Vn (1967);Music in Similar Motion (1969);Music with Changing Parts (1970);Music in 12 Parts (1971-1974)等。1975 年的专辑 “North Star”则是有关于雕刻家Mark Di Surero影片的音乐。



show_img[1].php.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2/6/8 11:23:06 上传)

show_img[1].php.jpg

u=3064333174,3406454911&fm=52&gp=0.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2/6/8 11:23:06 上传)

u=3064333174,3406454911&fm=52&gp=0.jpg

最后编辑zjize 最后编辑于 2012-06-08 11:24:19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5#



  有些时候音乐的并非仅仅是用来娱乐、放松亦或是逃避,它会让一个人变得更有尊严。
    “手艺的尊严就在于此……作曲家这个行业,不是“可能没工作”,而是“必然没工作”,这就是多年艰苦学习的结果……”
------------------------------------------------

关于Philip Glass
  二十世纪最勇於突破,也最有影响力的作曲家—Philip Glass(菲利普葛拉斯),作品极为大量且涵盖层面甚广,包括管弦乐作品、歌剧、电影配乐,因为脚步遍及环境音乐及新世纪音乐,所以对电子合成音效也有涉猎,并融入了世界各地的音乐精髓。


以下评论评论转自:管风琴的日记
《Philip Glass是这样炼成的》
    今天把'Glass: A Portrait of Philip in Twelve Parts' 第二张片子给看了,不由非常敬佩这个人,而且对他的印象也变了--呃,连我都要开始crush了。:)

    其实crush的还是作曲这门手艺。看似1-7这么几个音,在西方音乐体系的高度形式化中,真能把整个文明都搅进去。我顿时理解为什么有的音乐家能忘记所有尘世烦恼,把音乐当作逃避(照Glass的意思,是解放),因为这种高度形式化所生成的秩序,既复杂又有秩序,而且是让人快乐的秩序,比真实世界好玩多了。当然,别的形式化学问,比如数学,也是如此。

    Glass先是从芝加哥大学毕业(好像并没专门学音乐),后来悄悄自己开始作曲,去修作曲系的课,在朱莉娅音乐学院。他说认识了一个只比他高一班的年轻人,Alex,从和声到对位什么都懂,比老师们强多了,于是他干脆和Alex学。慢慢地他发现,原来老师们私下也跟Alex学!Glass问Alex,你跟谁学的?Alex说,我在巴黎音乐学院跟Nadia Boulanger学的。说到这里我查了查Nadia Boulanger,我的天,原来这位太太是大牛人,影响过那么多当代作曲家!

    不幸的是Alex因为种种原因荒废了才华,没有任何成绩。知道他的人都是因为和他学过作曲。

    后来Glass决定干脆直接去和Nadia Boulanger学好啦。于是真去了巴黎,靠奖学金资助。而这两年是对他影响巨大的两年,内容主要就是分析巴赫贝多芬和莫扎特。他说,和她学习是个frightening experience. 课下做无数练习给她看,她随便翻翻,就挖出来藏着的平行五度,只要犯一个错,“她就能让我羞辱得几乎爬出教室。你不会打算这辈子再犯错了。” 她最好的反应差不多就是,从头翻到尾,一句话不说。好话她只说过一句,指着某个小节,“这个小节确实像个作曲家写的。”这句话让可怜的Glass记了很多年。

    每周都要背一首巴赫的众赞歌,必须4个声部都背清楚,在任何谱号下,让你弹哪个弹哪个,或者弹一个,嘴里唱另一个。那时Glass已经没有奖学金了,得到处打工养活自己。不过Boulanger说你可以不付我钱,以后有钱再交就好了。

    曾经有这么一节课,Boulanger太太让大家分析一段谱子,配和声。“你来。不行。Philip, 你来。”整个班花了一个上午吭哧吭哧地分析,到中午才做完。Boulanger说“很遗憾我们花了那么多时间。我本来打算几分钟就够了。”然后她从钢琴背后取出谱子,大家发现这段和声的作者是贝多芬,这正是他某个小提琴奏鸣曲的一段。原来---她逼我们当了一回贝多芬。全班人常常被吓得一片死寂,好像要上绞刑架。

    一周一周地,在无数艰苦得可怕、把人的能力压榨到极致的强迫训练中,他总算学会了扎实的技术,随便听到什么东西都有清楚的idea,好像看到谱子。

    手艺的尊严就在于此,而这仅仅是求学的部分--这段时间对他的影响很深。仅仅这一段,已经让人极为敬佩,因为作曲家这个行业,不是“可能没工作”,而是“必然没工作”,这就是多年艰苦学习的结果。事实上,他快五十岁才开始挣钱,之前就做零活,送外卖,修水管,等等。他的野心可不小,自己搞了个ensemble, 从一开始就约定,只演奏他的作品(之间只有一个例外,就是演奏一个作曲家朋友的)。他不申请任何Grant,宁可去找别的艰苦途径来凑钱--负债是肯定的。在有机会演出之后,他的团每夜演出要赔一万元左右。他和一个伙伴靠卖东西、卖画来还债,很多年都如此。此时他名声已经不小了,但一贫如洗。作为新音乐家,挨评论家的骂是必然的,“他们都说我的作品是皇帝的新装,结果倒帮忙宣传了,人群分成阵营,开始有人真心地喜欢我们。”也只有在伟大而自由的纽约,这些作品才能常常上演、卖光票,尽管还是在赔钱。“没有钱没关系,我们享受自由,可以演出任何作品,不需要获得许可。”

    他的音乐,凡片子中有的我都听了,挺喜欢的,确实非常新鲜,又不逆耳。他吸收了很多世界音乐(比如中国印度)的元素,当然不是搬点旋律就完了,而是深入研究,在扎实功底下寻求成型,成型之后又寻求变化。他还一直练习瑜伽、气功等等,爱西藏文化,和da lai喇嘛大人有交往。

    现在我真是越来越感到作曲这个事情的含义:其思考难度和抽象化近于数学,又可持旷如诗歌。能负担这种强度的人,也必然能像Glass老师一样,勇敢地结四次婚!:)
p102906512-1.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2/6/8 11:27:34 上传)

p102906512-1.jpg

最后编辑zjize 最后编辑于 2012-06-08 11:44:36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6#

时时刻刻

我只有这张Glass的作品,确实很精致而且动听,其它电影作品没有寻到过。至于电影,会比较闷,需要看几遍才能看懂。但是一旦看懂就会喜欢上,和古典音乐很类似。




以下为转网友评论:


位伟大的音乐家为时时刻刻电影的配乐简直是超出人们的预期,原本晦涩难懂的文学题材戏剧,令人沉闷的抒情文艺片,不断变换交织的三段故事,压抑的主题,在音乐里完完全全打开了,解开了谜底,希望,力量,爱,上升到生命的伟大主题,超越生死的对命运的拷问,我们在这原声里找到了答案,我已经听了上百遍了,开始是倍感悲伤,之后令人沉静,如今令人肃然起敬,生命是伟大神圣庄严的,爱是战胜一切的唯一可能,因为他是不朽的。
相当推荐这张格拉斯的原声,没有看过电影,就去看看吧,时时刻刻是一部真正的艺术品,而非艺术片。堪称完美。


用片中的一句台词回答DAWEI,“我们都是为了彼此活着,我们爱的人,这就是生命的全部意义。”:梅丽尔 斯特里普。
还有一句经典台词: “梅丽尔扮演的克雷丽莎躺在床上和女儿谈心,谈到了过去与自己最爱的人在一起的时光,说道:我以为幸福就要开始了,可是幸福就在当下,那个时候。”
生活的意义在三个女人的寻找中有不同的答案,弗吉尼亚觉得,死亡可以解决这种注定无意义而且每个人都注定要失败的人生。
劳拉则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寻找自己想要的生活而不顾一切,抛夫弃子也值得。
克雷丽莎算是找到了答案而且一直在努力,那就是爱,关心体谅,周到,积极乐观,珍惜过往,专注于生活本身的一切细节,但是她也失败了,杰克的死令她的努力宣告失败,但是电影讲的是时时刻刻,时光,那些共度这些宝贵的时光的人们,彼此分享爱和关怀的人们,才对生活献上了最为忠诚的致敬,电影的答案,一目了然,生活的意义在于珍惜爱,分享爱,为了你的家人朋友,对你友善的陌生人,而坚强的活着。这和基督教教义里不谋而合,基督教禁止自杀,倡导爱的颂歌,爱每一个人,包括你的敌人,而哲学家们所寻找到的人生的意义几乎都是悲观的结论,所以,人存在的意义就是爱,如同上帝创造了阳光,水,空气,水果,大树,大山,美景,雨露等等一切,都是出于爱,宇宙里个个行星按着永恒不变的轨迹而旅行自己的义务,太阳每日照常升起,普照万物,为何人们却不为了“爱”这个意义而活着呢,万物的和谐便就是这种无私的奉献精神,当我们吃着树上被摘下来的苹果的时候,那么大自然不是在无私的付出爱吗?说句实话,即便世界上仅剩你一个人,任何现代建筑和文明都消失殆尽,你也能活着,因为,饿了吃水果,渴了喝山泉,用木材搭建寒舍。。。。。生命不止有一条理由是证明要活下去的。一切都是好的,上帝爱人,世人却背离了造物者的初衷。痛苦便来了,不要寻找生命的意义,因为没有意义,只有爱。
2334344.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2/6/8 12:01:27 上传)

2334344.jpg

最后编辑zjize 最后编辑于 2012-07-25 15:39:41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7#

楚门的世界

电影兴趣不是特别大,应该有些闷。不过,音乐和时时刻刻一样,轻柔精致而动听。
以下为评论:
《The Truman Show 楚门的世界》原声荣获金球奖与芝加哥影评人学会最佳原著音乐奖。作者有两个:Philips Glass 和 Burkhard Dallwitz。两人风格都类似,故原声整体听起来是比较协调统一的。Philip Glass 在电影配乐界堪称领袖级人物——这么说并不夸张,久石让的音乐观念便受过他的影响。Philip Glass 以配乐中的极微主义而闻名。何谓极微主义?简单说来,就是将简短的主题乐句以特定的节律,一再的进行反复,衍生,变化,轮回的效果,让情感的变化点点滴滴的浮现,拓展,渗透。用最简约的主题繁复的变动,当音乐以这种简约的观点做为强调与诉求时,能反应出不同于一般交响乐的格调与感受,最大的特色在于这种音乐的单纯与绵延,而且能以十分细腻的音乐语言带动情绪的转变与表达。由于需要听者仔细的倾听,所以在感觉上听者甚至能感觉到自己情绪随着音乐流淌,堆叠。有人说此音乐听感简单却富于哲意。尤其放到《The Truman Show 楚门的世界》这部有哲学意味的电影中来,加上金的生动的表演。更觉得意味十足。Burkhard Dallwitz 是本原声的主创。此人经常包办一些大型体育盛事的主题曲。比较著名的有悉尼奥运会的主题曲,以及雅典和都灵的主题曲。

  但需要注意的是:此原声的经典并非完全由于它的可听性,而是由于它对剧情的贴合度。脱离剧情听音乐,可能会不知所云,不屑一顾。(以上zuoboday原创,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See2say.com 看道


试听页面:http://bbs.musicool.cn/thread-299539-1-1.html
truemanshow_reg.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2/6/8 12:10:05 上传)

truemanshow_reg.jpg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8#

Koyaanisqatsi《失去平衡的生活》

这其实不应该算成电影,最多算记录片,如果喜欢或者想了解Glass可以找来听听。
以下是评述:
1983年,受IRS(Institute of Regional Study)委托,导演雷吉奥拍出了一部非叙事性的电视片,在这基础上,Qatsi系列第一部惊世之作《失衡生活》(Koyaanisqatsi)应运而生。在得到了包括卢卡斯、科波拉等人的大力支持与推广之后,《失衡生活》在当时形成了轰动性的效果。
  
  "KOYAANISQATSI"是美国印第安族霍皮人的方言,意指失去平衡的生活。导演高夫瑞·雷吉奥在这部历时八年制作的记录片中采用了创新的电影语言,全片没有情节、角色及对白,完全依靠影像及配乐。
  
  
  这就是耗时7年的惊世之作,在当年轰动一时的记录片《失去平衡的生活》。Koyaanisqatsi的片名出自印第安语,有疯狂、混乱、失去平衡、崩溃和另类生活的含义。此片的诞生历经波折,曾经遭遇严重的资金危机,幸而得到包括卢卡斯、科波拉等著名电影人的大力支持,为完成影片的拍摄工作,身为导演的天主教牧师雷吉奥还亲自兼职出租车司机长达5年之久。这部非叙事性记录片以全新的手法,将优美的自然影像、都市风景和快慢动作处理、双重曝光以及人类破坏环境的镜头并置剪接在一起,以纯粹画面蒙太奇的形式,自然的景物与工业社会所创造的人工景物进行鲜明的对比。导演以宗教式的关怀,控诉了工业文明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表达对人类现代社会工业化进程的忧虑。影片没有对主题进行任何说教而是,采取了舒缓的方式进行表达,镜头和音乐开始在表达自然景象时都很缓慢,后来速度逐渐加快,画面出现汽车、飞机和忙碌得像蚂蚁一样到处乱闯的人群,巧妙地组成一首由动态影像和交响音乐构成的叙事诗。
s1432353.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2/6/8 12:18:42 上传)

s1432353.jpg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9#

原帖由 shotchen 于 2012-6-8 9:15:00 发表
楼主的电影音乐贴非常精彩!


谢谢支持!希望能把这个专题作完,我打算是100位西方的加15位左右日本加中国的,应该差不多了吧。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10#

52. Michael Nyman 迈克.纽曼


Michael Nyman:现代作曲家,1944年生于英国伦敦。1961-1963年师从英国皇家音乐学院的Alan Bush学习作曲,几十年中创作过弦乐四重奏、清唱剧、歌剧(两部)、交响乐,应该说他是以古典音乐起家,乐曲创作充满了实验性与思考性,但真正让他大红大紫的却是在电影配乐的表现。


很多人都是从那部《The Piano》的配乐开始了解即而喜爱上了Michael Nyman,或者还是不知道Michael Nyman是何许人,但就是喜欢那张OST。但我以为《The Piano》并不是他创作的电影原声中最好的一张,或者说,不能代表他的音乐创作理念。巧的是,虽然这张OST在当年卖出了几百万张的天文数字,但却在争夺奥斯卡最佳配乐奖时输给了John Wiliams的《辛德勒的名单》,可以说是有得必有失的又一个例证。说起John Wiliams,也算是个骨灰级的配乐大师,但我不怎么喜爱他,手头有的《大地雄心》、《刺杀肯尼迪》、《尼克松》等唱片,但都不知在哪个角落沉睡着了,对了,还有《沉睡者》,一样的遭遇,嘿嘿。


说回Michael Nyman,《The Piano》中虽然也有弦乐,主角是钢琴,毕竟故事是以钢琴及其女主人公展开,弦乐方面相对弱了许多,但这也不是最主要的。因为以音乐的形态而言,《The End of The Affair》、《Gattaca》、《The Cook,the Thief,His Wife and Her Lover》更接近于Michael Nyman的极微主义(又称极简主义)理念。极微主义本来并不为一般的乐迷所熟悉,古典乐迷知道的更多些。简单说来,就是将简短的主题乐句以特定的节律,一再的进行反复,衍生,变化,轮回的效果,让情感的变化点点滴滴的浮现,拓展,渗透。用最简约的主题繁复的变动,当音乐以这种简约的观点做为强调与诉求时,能反应出不同于一般交响乐的格调与感受,最大的特色在于这种音乐的单纯与绵延,而且能以十分细腻的音乐语言带动情绪的转变与表达。当然,这并不是不是Michael Nyman的首创。印象派中拉威尔的《Bolero》中的乐曲不也是在反复素材,微小变化中推进的吗?


99年,Michael Nyman与Blur的主音歌手Damon Albarn联手打造了一张电影原声专辑《Ravenous》(贪婪)。电影本身好看与否暂且不论,但专辑确实是红了一把,而在配乐当中使用Banjo(一种非洲的乐器)或许就是Michael Nyman的主意,毕竟他在早年曾去罗马尼亚采过风,极擅长汲取各民族的民间音乐。专辑中有许多八十年代早期的老歌,经Michael Nyman重新编排后,一首首平淡无奇的乐曲再次听来会觉得有趣味许多


今年市面上在买一张名为《Film Music 1980-2001(听见左岸-麦克尼曼音乐集)》的唱片,发行公司是EMI。其实这张唱片只不过是另一张《The very best of Michael Nyman Film music 1980-2001》的翻版,换了封套,加上了法国的“左岸”。实在不理解,为什么好好的Nyman又非得与“左岸”连在一起?


什么是ambient music


AMG对Ambient music的解释是,一种具有空间感的电子乐,常较关注声音材质,多重复,无歌词或谱曲.对那些偶尔听这种音乐的听众而言,尽管作曲家的风格可能有很大的不同,他们听上去却差不多.


也许是由于它听上去显得颇为深奥以至于不能吸引大量的听众.很多Ambient音乐是由一票同时涉足其他音乐形式的音乐家所创作,他们都有不同的传统或背景:学院派的试验电子,Minimal Music,Spacemusic,舞曲音乐,民族电子乐,歌特或工业音乐等等,这种作曲者身份的复杂性很容易导致跨"行业"作业.Ambient Music的定义从一开始就是极端含混的,后来Ambient更是渐渐远离了最初所强调那种具象之声,而用一种更不清晰可辨的手法来处理声音,更加注重声音的空间感,色彩和音色,而不再仅仅是局限再背景节奏,可辨旋律及和声结构的有或无.


Eno之前 "那些过去不被接受的声音已被用于音乐创作,音乐界过去的那种宁静从此被搅浑" "20世纪是音乐革命的时代" ——《音乐中的新方向》David Cope


在荷马史诗奥德赛中提及的一种叫做"伊奥利亚竖琴"(aeolean harp)乐器,拿现代的概念看来,通过它产生的音乐可能是最早的Ambient音乐.伊奥利亚竖琴通常被挂在室外,当气流(风)通过琴弦时便能自动演奏.再后来由教堂管风琴所演奏的音乐也可看作是Ambient音乐,教堂中演奏管风琴的目的不在于让信众聆听, 而是让信徒们的精力更为集中,并帮助营造那种在布道时应有的气氛.这种为了改变参与者某种状态的教堂音乐,同当时盛行的音乐大厅或私人室内乐演奏场所的音乐有在功能上有很大不同.这些早就存在的音乐其背后的理念同今天的Ambient Music有共同之处.


早期的音乐多数只使用五度音程,越来越多的音程在后来被允许使用,如四度,三度和六度等等,到勋勃格的12音音乐(twelve-tone music)中更是任何音程都被允许使用.当然这些发展无疑仍是在乐音的线性概念下进行的,一定的音高和具体的时长等等.勋勃格和同时代的其他作曲家如德彪西及拉威尔的突破在于,让音乐从内心主观世界(情感世界)向外在客观世界靠近了一步,有趣的是,这和同一时代的印象派绘画正好走了相反的路线.
741b1bc7-8967-4a2b-9929-4ccdd0b19b6a.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2/6/8 12:29:24 上传)

741b1bc7-8967-4a2b-9929-4ccdd0b19b6a.jpg

最后编辑zjize 最后编辑于 2012-06-08 12:32:23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